具有開松纖維表面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
2023-12-03 07:17:11 1
專利名稱:具有開松纖維表面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開松纖維表面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例如在聚氨基甲酸酯的成形領域中,可對該泡沫製品的廢棄物、即廢棄聚氨基甲酸酯再次利用。通常,聚氨基甲酸酯泡沫製品是由異氰酸酯經交聯反應而成形而成的,所以將它再次作為聚氨基甲酸酯材料來循環利用是很困難的。因此,以往提出過將聚氨基甲酸酯的廢棄物破碎而成的碎片與適當的粘接劑混合再成形為預定形狀的方案。作為其中之一,已知有用於椅子或座墊等軟墊材料的緩衝墊製品。
另一方面,針對纖維製品的廢棄物,可將通過用纖維再生機打松成棉狀的再生纖維製品與適當的粘接劑一起成形為預定形狀來得到毛氈狀物。
但是,由於這些合成樹脂泡沫碎片或再生纖維製品分別被單獨再利用,所以其用途分別只限於襯墊體或毛氈狀物。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提出了將這些合成樹脂泡沫體廢棄物與纖維製品廢棄物即再生纖維製品組合使用、製成份量輕、表面剛性高、且隔熱及隔音·吸音性等特性良好的製品的方法。特別是在本發明中,提出了能夠將開松纖維與粘接劑高效率地混合的製造方法。
也就是說,本申請的第1技術方案的具有開松纖維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包括在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碎片上塗布聚氨酯類粘接劑並進行混合、得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的工序;用第一纖維開松機將開松纖維的塊狀體預先打松,將上述經預先打松的開松纖維導入到混合機內、在其上塗布聚氨酯類粘接劑並進行混合,再用第二纖維開松機打松由上述混合工序塗布上粘接劑的開松纖維,使聚氨酯類粘接劑纏附在開松纖維上,從而得到經打松的再生纖維上塗布有聚氨酯類粘接劑並經混合的開松纖維表面材料的工序;以及將上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與開松纖維表面材料層疊設置在壓模內,將水分與熱量導入其中,使它們與上述聚氨酯類粘接劑反應、同時以一個整體壓製成形為預定形狀的工序。
本申請的第二技術方案如第一技術方案所述的具有開松纖維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它在所述壓製成形工序中與所需的表皮材料或襯裡材料以一個整體壓製成形。
圖1是作為按照本發明製得的製品的一個例子的汽車用地板墊製品的局部立體圖。
圖2是圖1的汽車用地板墊製品的製造工序的流程圖。
符號說明10泡沫碎片製品20泡沫碎片主體層21泡沫碎片主體材料30開松纖維表面層31開松纖維表面材料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圖1是作為按照本發明製得的製品的一個例子的汽車用地板墊製品的局部立體圖,圖2是汽車用地板墊製品的製造工序的流程圖。
本發明的泡沫碎片製品10,如圖1所顯示的汽車用地板墊製品M,包含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體碎片21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泡沫碎片主體層20、以及由經打松的再生纖維31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開松纖維表面層30,上述主體層20與表面層30以一個整體成形為預定形狀。
圖1中顯示的汽車用地板墊製品M載置於車內的地板等之上,所以上它的上面部10A側由平坦的開松纖維表面層30構成,下面部10B側由泡沫碎片主體層20構成,在該泡沫碎片主體層20上形成有配合車內地板的凹凸的凹凸部25。上面部10A側的平坦的開松纖維表面層30是由打松過的再生纖維31壓縮固化而成的細緻層,份量輕並具有堅硬的剛性。在該例子中,該開松纖維表面層30的厚度是2~10毫米,比重約為0.1~0.4。而泡沫碎片主體層20是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體碎片壓縮固化而成的固化層,份量輕且具有彈性。在該例中,泡沫碎片主體層20的厚度為10~50毫米,比重則會根據壓縮成形部分而有所不同,約為0.05~0.15,平均是在0.1左右。
該泡沫碎片製品10,如上所述,是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體碎片21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泡沫碎片主體層20、與由經打松的再生纖維31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開松纖維表面層30的層疊結構所構成的,具有如下製品特性。
a.表面層是由細的再生纖維壓縮固化而成的細緻層所構成,所以具有剛性、且很強韌、形狀保持性很高,即使在局部施加很大的荷重也不容易變形,且復原性很高。
b.表面層是由細的再生纖維壓縮固化而成的細緻層所構成,所以能阻斷熱量或聲音。
c.另一方面,主體層是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碎片壓縮固化而成的層所構成,所以具有彈性(緩衝性)。
d.主體層是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碎片壓縮固化而成的層所構成,所以存在細微的空氣層,因此能吸收熱量或聲音。
e.由於主體層是由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體碎片所構成,所以成形性很好。
f.通過上述a~e的組合,可以得到成形性很好、表面剛性高、隔熱及隔音·吸音性很優異的製品。
接下來,根據圖2來說明上述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括得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的工序、得到開松纖維表面材料的工序、以及將上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與開松纖維表面材料以一個整體壓製成形為預定形狀的工序。
首先,針對泡沫碎片主體材料來加以說明,該泡沫碎片主體材料以發泡聚氨酯等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體廢棄物碎片作為原料。聚氨基甲酸酯成形領域等所排出的廢棄聚氨基甲酸酯泡沫體,是通過鼓式削片機或切割機等粉碎機粉碎成約5~20毫米左右的小片(碎片)。而碎片形狀有時會由於粉碎工序的不同而成為細長形狀或略球狀。而合成樹脂的泡沫體可以混合使用軟質與半硬質的材料,以調整成適當的硬度。實施例中的混合比率是軟質50%、半硬質50%。
上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在進行計量之後,則與預定量的聚氨酯類粘接劑混合。在進行混合時,在攪拌器等的內部一邊以霧狀噴出聚氨酯類粘接劑一邊攪拌較佳。
接下來,針對開松纖維表面材料來加以說明,以往是通過纖維再生機來將纖維製品廢棄物打松成棉狀的再生纖維製品,來使用這種經打松的再生纖維。因此,雖然將該再生纖維與粘接劑混合,但要將液狀乃至於霧狀的粘接劑對細微纖維的棉狀塊狀物進行塗布、塗敷並不容易。然而,如果不能對該再生纖維的粘接劑有效塗布的話,在成形之後,纖維層表面會起毛蓬亂或纖維束脫落,而損害商品價值。因此,提出了如下的混合方法。
即,在將再生纖維與粘接劑混合之前,用第一纖維開松機將計量為預定量的開松纖維的塊狀體預先打松。通過在與粘接劑混合之前預先打松,來將由於因輸送或保存等受到壓縮從而纏在一起的開松纖維弄散,就能增大粘接劑的塗布空間,使之後的粘接劑塗布更有效、且效率更好。這種預先打松,可以有效地使用開松纖維工序中所用的由具有多個爪部的纖維開松轉鼓所構成的纖維開松機。
由預先打松工序而打松的開松纖維在之後導入到攪拌器等混合機內,在該處它與霧狀噴出的聚氨酯類粘接劑混合攪拌。
在上述的粘接劑混合工序之後,塗布有粘接劑的開松纖維再被第二纖維開松機所打松。通過該工序,附著在開松纖維表面的粘接劑會充分融合地纏附。在該纏附工序中,可以有效地使用由具有上述多個爪部的纖維開松轉鼓所構成的纖維開松機。經上述的粘接劑混合工序而在各纖維表面塗敷了粘接劑的開松纖維表面材料,在秤量預定量之後,會被送往壓製成形工序。
在壓製成形工序中,在上述工序中塗布了聚氨酯類粘接劑的預定量泡沫碎片主體材料及開松纖維表面材料,會被層疊設置於壓製成形模具內壓製成形。在該工序中,在塗布於各材料的聚氨酯類粘接劑反應時,可提供足夠的水分與熱量。在實施例中,雖然圖中沒有示出,但在下模具上可形成有蒸氣噴出孔,則在由上模具壓縮成形的同時可通過該蒸氣使聚氨酯類粘接劑反應固化。從下模具噴出的蒸氣會充分地遍布到模具內的泡沫碎片主體材料及開松纖維表面材料,使它們在經過預定固化時間的同時以一個整體固化成形成預定形狀。而泡沫碎片主體材料與開松纖維表面材料的層疊比率與壓縮率,可根據所成形的製成品的性質、物理性質而適當決定。
而在該壓製成形時,可以與製品所用的表皮材料或襯裡材料以一個整體體成形。這些表皮材料或襯裡材料無需粘接劑,而且可高效率地以一個整體粘合形成為預定的形狀。在壓製成形之後,脫模的成形品再經必要的精加工工序則成為製品。
如以上圖示說明,本發明是可使用合成樹脂泡沫體廢棄物與纖維製品廢棄物即再生纖維製品,簡單且高效率地製造具有份量輕、成形性佳、表面剛性高、隔熱及隔音特性等優異特定的具有開松纖維表面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方法。特別是,通過本發明,可以有效且高效率地進行對製品品質有很大的影響的開松纖維與粘接劑的混合。
權利要求
1.具有開松纖維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在軟質或半硬質的合成樹脂泡沫碎片上塗布聚氨酯類粘接劑並進行混合、得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的工序;用第一纖維開松機將開松纖維的塊狀體預先打松,將所述經預先打松的開松纖維導入到混合機內、在其上塗布聚氨酯類粘接劑並進行混合,再用第二纖維開松機打松由所述混合工序塗布上粘接劑的開松纖維,使聚氨酯類粘接劑纏附在開松纖維上,從而得到經打松的再生纖維上塗布有聚氨酯類粘接劑並經混合的開松纖維表面材料的工序;以及將所述泡沫碎片主體材料與開松纖維表面材料層疊設置在壓模內,將水分與熱量導入其中,使它們與上述聚氨酯類粘接劑反應、同時以一個整體壓製成形為預定形狀的工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開松纖維表面層的泡沫碎片製品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壓製成形工序中,與所需的表皮材料或襯裡材料以一個整體壓製成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使用合成樹脂泡沫體廢棄物與開松纖維製品廢棄物即再生纖維製品製成具有份量輕、成形性佳、表面剛性高、隔熱及隔音性等優異特性的製品的方法。本發明包含由軟質或半軟質的合成樹脂泡沫碎片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泡沫碎片主體層(20)、以及由經打松的再生纖維通過聚氨酯類粘接劑壓縮固化而成的開松纖維表面層(31),上述主體層與表面層以一個整體成形為預定形狀。
文檔編號B29K75/00GK1526544SQ0310773
公開日2004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7日
發明者橫井義順, 橫井正彌, 彌 申請人:橫井義順, 橫井正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