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拿地怎麼回事(沒城投系的土拍市場)
2023-10-31 20:44:12 2
一個月前,財政部印發通知: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此消息一出,地產江湖中的百曉生們紛紛發評論,總結起來就是——土拍市場即將變天,此前一段時間力挽狂瀾,成為土拍江湖中的擎天玉柱的平臺公司很快將撤離。
但一個月時間過後,當我們翻看眾多城市的土拍答卷。會發現:地方平臺公司不僅僅沒有撤離,還在各城的新一輪土拍中佔據更重要的地位。
南京第三輪土拍,地方城投、城建公司拿地金額佔比高達62%;廣州第三輪土拍,成交15宗地全部由國家隊包攬,其中9宗地被地方國企和城投公司摘得,佔比同樣超過60%。
可見,在當下的很多城市,如果沒有地方國企和城投兜底,沒有國家隊入場,土拍市場可能會是寂寞如大雪。既然如此,國家為什麼要叫停地方國企舉債拿地?
01
過去20年,中國城市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方城投公司貢獻甚大,可以用居功至偉來形容。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進行了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支產生了很明顯的不平衡。總體來看,中央財政收入佔比50%以上,財政支出只佔30%左右。而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了四分之一,支出卻佔了70%左右,這種不平衡狀況,造成地方財政預算逐漸吃緊,同時,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對道路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越來越大,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
囊中羞澀,何以籌錢?在當年,法律規定地方政府不能發行政府債券,無法直接融資。但在分稅制改革之後,土地轉讓的決定權和收益留給了地方財政,在1998年,房地產市場發生了兩件大事——
1.取消福利分房,實行住房貨幣化改革;
2.出臺土地管理法,確立政府對土地建設的掌控權。
這意味著,土地值錢了!
〡圖源/網絡
在此背景下,為城投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揭開序幕。它們由政府出資成立,接手的項目都與城市建設有關,也被市場視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由此開始,賣地收入漸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02
土地,是城投公司們的主要資產。過去20年來,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繁榮,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讓土地成了最受市場歡迎的商品,幾乎沒有之一。但是,城投公司做的並非坐地生財、一本萬利的生意。本質上看,它們還是事業單位。土地收入是要上繳政府,用於城市建設。
作為融資平臺,城投公司會與政府籤訂土地項目建設合同,然後用土地為籌碼融資開發,直白一點說就是借錢。公司融資渠道分為三大類,第一是銀行借款,這部分資金大約佔總債務的6成以上,第二是發行城投標準債券,這部分資金佔30%,第三是非標債務,這部分資金佔比在10%以下。
〡圖源/網絡
在這個邏輯下,我們不難理解。土地市場越繁榮,城投公司背負的債務就會越多。特別是近10年時間,城投公司債務增長極快。有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城投債餘額為2.1萬億,到2022年已經漲到13.85萬億,其中有6萬億都是近兩年新增。而城投債只是城投公司負債的一部分,銀行貸款才是大頭。有媒體報導:至2022年底,各地融資平臺的總負債超過了65萬億元。
03
坦白講,在土地市場繁榮,地價不斷上升的時期,土地是塊唐僧肉,增值可以預期,無需擔心債務償付風險。但這兩年隨著債務規模增大,土地市場由熱轉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城投公司的債務問題。特別是在2022年,各地賣地收入紛紛腰斬,城投商票扎堆違約。市場中有人開始發問:城投債務風險如何化解?
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2000多家城投公司的淨利潤總額大約為小8000億元。但與此同時,其2022年需要償還的債務為4萬億元,差不多是淨利潤的5倍。很顯然,靠利潤去償付債務不大可能。此外,城投公司通常會採取借新還舊的方式,兌付到期債務。根據城投債分級制度,目前市場上發行的大多數城投債,資金用途只能是借新還舊,不能用來開發新項目。因此,靠發行城投標準債只能維持還本付息,沒有餘力開發新項目。
〡圖源/網絡
當然,城投公司手中的土地還可以變現。據悉,全國城投公司手中還握有35萬億元的土地儲備,相當於是其最主要的資產。從這個角度看,維持土地市場的穩定相當重要。所以我們看到:儘管財政部已經發文禁止城投公司舉債拿地,但在10月的土地市場上,城投公司們仍然很活躍。在土地市場還比較冷清,民營企業拿地的熱情和信心都不足的情況下,城投公司的進場,事實上扮演的是兜底撐市的角色。也許,市場整體信心回暖之日,才是城投公司等國有企業淡出土拍江湖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