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4-04-09 18:46:05 2
本發明涉及一種肥料,特別涉及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酸性土壤是ph值小於7的土壤總稱,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有賴於良好的土壤環境,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的土壤往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因素,限制著植物生長,酸性土壤上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養分有效性低,而且所涉及的養分種類也比較多,例如酸性土壤普遍缺氮、磷和鉀;很多土壤缺鈣和鎂;有些土壤缺鉬,這些養分的缺乏主要是由酸性土壤組成的特性及氣候特點所決定的。酸性土壤中鐵、鋁活性高,與磷形成難溶性的鐵磷和鋁磷,甚至有效性更低的閉蓄態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絕大部分轉化為固定態磷,致使絕大多數的酸酸性土壤與植物性土壤都嚴重缺磷。玉米地要求土壤具有豐富的營養元素以及土地具有一定的保水性能,酸性土壤造成的營養的缺乏使得玉米的收成造成極大的損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及其製備方法,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所述的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脲酶5-15份,纖維素酶10-15份,乳酸菌菌劑10-15份,矽酸鹽細菌劑10-15份,所述的外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紫雲英粉20-30份,生石灰10-15份,聚丙烯氨醯胺15-25份,牡蠣殼粉5-15份,腐植酸1-10份,棕櫚油1-5份,聚磷酸鉀1-5份,骨粉10-20份,磷礦粉10-20份,膨潤土20-30份,微量元素1-5份。
優選的,所述的微量元素為磷、鉀、硫、鈣、鎂、鉬,其質量比為1:0.7:0.7:0.6:0.4:0.2。
優選的,乳酸菌菌劑的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優選的,矽酸鹽細菌劑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乳酸菌菌劑接種到鈣離子培養液中,鈣離子的起始濃度為1.5mg/ml,在45℃恆溫培養,或得穩定期菌劑;
(2)將步驟(1)所得的發酵物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
(3)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穩定期菌劑,矽酸鹽細菌劑,加1份水混合攪拌均勻,造粒,製得混合顆粒;
(4)將步驟(2)製得的包膜材料均勻噴塗到步驟(3)製得的混合顆粒表面,烘乾,冷卻後與牡蠣殼粉,腐植酸,膨潤土,生石灰混合均勻,製得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紫雲英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並且紫雲英的固氮能力強,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體腐解時對土壤氮素的激發量很大,因而在等氮量條件下對後作的增產效果,玉米地中添加紫雲英可以提成土壤的固氮能力。
聚丙烯氨醯胺為土壤結構改良劑,可以增加土壤表層顆粒間的凝聚力,維繫良好的土壤結構,防止土壤結皮,增加土壤的入滲率,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壤流失,有利於玉米地水土份保持。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可以合理的為玉米地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
將乳酸菌先放入鈣離子培養液中進行培養,乳酸菌對鈣離子進行吸收,並在對對數期的菌種進行收集,這時候乳酸菌中的鈣離子富集量最大,後續將乳酸菌和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菌劑,矽酸鹽細菌劑進行造粒,形成內層,這樣在外層的微量元素中的鈣被植物進行利用後,內層中富集的鈣離子可以對土壤中的鈣進行補充,同時矽酸鹽細菌劑可以對土壤中的鉀進行富集,以供植物生長所需,脲酶、纖維素酶可以補充土壤中原來的脲酶、纖維素酶的不足,在外層被利用分解後,內層在發揮作用,起到緩釋的功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實施例便於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並不限定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實施例1
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所述的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脲酶5份,纖維素酶10份,乳酸菌菌劑10份,矽酸鹽細菌劑10份,所述的外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紫雲英粉20份,生石灰10份,聚丙烯氨醯胺15份,牡蠣殼粉5份,腐植酸1份,棕櫚油1份,聚磷酸鉀1份,骨粉10份,磷礦粉10份,膨潤土20份,微量元素1份。微量元素為磷、鉀、硫、鈣、鎂、鉬,其質量比為1:0.7:0.7:0.6:0.4:0.2。乳酸菌菌劑的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矽酸鹽細菌劑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乳酸菌菌劑接種到鈣離子培養液中,鈣離子的起始濃度為1.5mg/ml,在45℃恆溫培養,或得穩定期菌劑;
(2)將步驟(1)所得的發酵物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
(3)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穩定期菌劑,矽酸鹽細菌劑,加1份水混合攪拌均勻,造粒,製得混合顆粒;
(4)將步驟(2)製得的包膜材料均勻噴塗到步驟(3)製得的混合顆粒表面,烘乾,冷卻後與牡蠣殼粉,腐植酸,膨潤土,生石灰混合均勻,製得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
實施例2
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所述的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脲酶15份,纖維素酶15份,乳酸菌菌劑15份,矽酸鹽細菌劑15份,所述的外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紫雲英粉30份,生石灰15份,聚丙烯氨醯胺25份,牡蠣殼粉15份,腐植酸10份,棕櫚油5份,聚磷酸鉀5份,骨粉20份,磷礦粉20份,膨潤土30份,微量元素5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為磷、鉀、硫、鈣、鎂、鉬,其質量比為1:0.7:0.7:0.6:0.4:0.2。乳酸菌菌劑的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矽酸鹽細菌劑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乳酸菌菌劑接種到鈣離子培養液中,鈣離子的起始濃度為1.5mg/ml,在45℃恆溫培養,或得穩定期菌劑;
(2)將步驟(1)所得的發酵物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
(3)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菌劑,矽酸鹽細菌劑,加1份水混合攪拌均勻,造粒,製得混合顆粒;
(4)將步驟(2)製得的包膜材料均勻噴塗到步驟(3)製得的混合顆粒表面,烘乾,冷卻後與牡蠣殼粉,腐植酸,膨潤土,生石灰混合均勻,製得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
實施例3
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所述的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脲酶10份,纖維素酶12份,乳酸菌菌劑13份,矽酸鹽細菌劑13份,所述的外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紫雲英粉25份,生石灰12份,聚丙烯氨醯胺20份,牡蠣殼粉10份,腐植酸9份,棕櫚油4份,聚磷酸鉀5份,骨粉15份,磷礦粉15份,膨潤土25份,微量元素4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為磷、鉀、硫、鈣、鎂、鉬,其質量比為1:0.7:0.7:0.6:0.4:0.2。乳酸菌菌劑的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矽酸鹽細菌劑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乳酸菌菌劑接種到鈣離子培養液中,鈣離子的起始濃度為1.5mg/ml,在45℃恆溫培養,或得穩定期菌劑;
(2)將步驟(1)所得的發酵物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
(3)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菌劑,矽酸鹽細菌劑,加1份水混合攪拌均勻,造粒,製得混合顆粒;
(4)將步驟(2)製得的包膜材料均勻噴塗到步驟(3)製得的混合顆粒表面,烘乾,冷卻後與牡蠣殼粉,腐植酸,膨潤土,生石灰混合均勻,製得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
實施例4
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所述的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脲酶13份,纖維素酶15份,乳酸菌菌劑11份,矽酸鹽細菌劑14份,所述的外層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各組分:紫雲英粉28份,生石灰12份,聚丙烯氨醯胺22份,牡蠣殼粉14份,腐植酸9份,棕櫚油5份,聚磷酸鉀3份,骨粉20份,磷礦粉16份,膨潤土29份,微量元素5份。所述的微量元素為磷、鉀、硫、鈣、鎂、鉬,其質量比為1:0.7:0.7:0.6:0.4:0.2。乳酸菌菌劑的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矽酸鹽細菌劑中的有效活菌數不低於109孢子/克。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備料,將乳酸菌菌劑接種到鈣離子培養液中,鈣離子的起始濃度為1.5mg/ml,在45℃恆溫培養,或得穩定期菌劑;
(2)將步驟(1)所得的發酵物紫雲英粉,聚丙烯氨醯胺,聚磷酸鉀,骨粉,磷礦粉,微量元素經粉碎攪拌後混合均勻,加入棕櫚油,製得包膜材料;
(3)脲酶,纖維素酶,乳酸菌菌劑,矽酸鹽細菌劑,加1份水混合攪拌均勻,造粒,製得混合顆粒;
(4)將步驟(2)製得的包膜材料均勻噴塗到步驟(3)製得的混合顆粒表面,烘乾,冷卻後與牡蠣殼粉,腐植酸,膨潤土,生石灰混合均勻,製得玉米地酸性土壤改良肥料。
種植實驗
實驗組將按照本實施例1-4中的改良肥進行種植,播種前將改良肥料施入土壤,對照組中採用不施用改良肥的方式,均按照常用的管理方式進行玉米種植,對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及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進行記錄,實驗結果如表1:
表1玉米的生長和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本發明對玉米的生長和產量對於對照組明顯升高。
表2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
從表2可以看出,本發明對微生物數量對於對照組明顯升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