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讀後感2000字(通用15篇)
2023-10-22 19:51:42 1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15篇),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讀後感 篇1
老舍的《駱駝祥子》真實地繪畫了一個人力車夫命運的悲慘。他叫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我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到達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我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可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之後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感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我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最終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終一朵期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先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杯具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小說細緻地描繪了祥子為了實現自我的生活願望所作的各種努力。作為一個沒有覺悟的個體勞動者,儘管他懷有改善自我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卻完全不懂得什麼才是解放自我的正確道路,他從來沒有想到應當大家團結起來進行鬥爭,而僅僅是執拗地幻想憑藉個人的要強和努力去到達這樣的目的。他的人生夢想是狹小的,他的鬥爭手段更是錯誤的。結果,使自我遠離了周圍的朋友,孤獨無援,更加無力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既然「要買上自我的車成了他奮鬥向上的全部動力,以至於是他生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那末,在他逐漸意識到自我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要求以後,他失去的就不單是一個夢想,而是生活的全部意義,從而必然陷於精神崩潰的境地。盲目的個人奮鬥,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失敗命運,正象作品中所比喻的,好象是拉洋車為了抄近道,「誤入了羅圈胡同,繞了個圈兒,又繞回到原處」。這就更加增添了他的不幸並且給人以沉重的窒息之感。小說的末尾,明確指出祥子是「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在深切的惋惜之中包含了批判。整部作品,在控訴舊社會吃人的同時,也宣布了企圖用個人奮鬥來解放自我的道路的破產。這就比之一般的暴露黑暗現實的作品具有更深一層的社會意義。
作品還經過一個飽經人生滄桑的老車夫的口,意味深長地指出:「幹苦活的打算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一個人能有什麼蹦兒看見過螞蚱嗎獨自個兒也蹦得怪遠的,可是叫小孩逮住,用線兒拴上,連飛也飛不起來。趕到成了群,打成陣,哼,一陣就把整頃的莊稼吃光,誰也沒法兒治他們!」儘管這種提法還比較模湖,也沒有在作品中進一步用具體的情節正面地表現出來,卻仍然能夠看出這是老舍探索勞動人民解放道路所得出的一個嶄新的結論,顯示了他過去作品中所沒有的可貴的進展。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進取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揚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境,都能夠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為的「有了自我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藉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可是是以自我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
作品描述了他在曹宅被偵探敲去了自我辛苦攢來的積蓄以後,最關心的卻是曹先生的委託,就因為曹先生在他看來是一個好人;還描述了他對於老馬和小馬祖孫兩代的關切,表現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杯具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終也最終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包含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我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此刻人還把自我的同類驅到野獸裡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我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杯具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祥子出身於舊社會的下層勞動人民家庭,自幼家境困苦。他是京城裡一個普通的車夫,像一棵樹一樣挺拔而又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祥子不怕吃苦,開始根本沒有一般車夫的那些能夠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祥子有小生產者所共同的進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夢想。雖然自我夢想不算高:有一輛自我的車,自食其力,能娶上一個健康——年輕——能吃苦的窮苦人家的女兒過日子。他要強,期望能"憑本事吃飯".但生於那個黑暗的世道,在經歷了好不容易買來的新車被搶——委曲求全地娶了自我並不愛的虎妞——賣車安葬難產而死的虎妞——自我喜歡的小福子被賣到白房子後又自殺等一系列事情後,他對生活的企望和信心以及要強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點點喪失。他變的懶惰狡猾,極端自私,還耍無賴,慢慢地滑向墮落的深淵。
祥子的一生,一路的風景。有明媚完美的開始,可最終是黑暗慵懶的結果。祥子經過自我的努力,一次次地去要創造完美幸福的生活,而又一次一次屢遭失敗他有著完美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興奮的等待,可是呢。
不會成功,祥子再努力又有什麼結局又如蘋果不結果,開花有什麼用毛毛蟲沒有擁有破繭而出的美麗,等待的再久又有什麼用考學落榜了,寒窗辛苦倍嘗,又有誰會憐憫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訓練再苦再累,又有誰會在意
生活中最需要的其實就是期望,有了期望,就有了前進的動力;有了期望,就有了可能步向成功的路。祥子是生活在一個腐朽的社會,一開始不斷經歷挫折,又每次都是從那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可是受當時社會的影響,祥子最終是沒能扛的過社會的黑暗,但如果他生在我們的社會呢…必須會有所作為的。正是祥子心中的期望和他的不懈努力支撐著他走過了很多的道路。
我們此刻在學校,在生活中,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努力,應當學習祥子身上的一種精神,他能夠為著自我心中埋下的夢想而向著一個目標去實現它,我們也能夠給自我心中種下一片期望,可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要勇於克服一切的困難,才能看見我們的期望抽枝——發芽——茁壯成長——結出果實。祥子雖然最終還是漸漸墮落,可是我們的社會和他的不一樣,我們的條件很好,完全能夠經過自我的付出去讓心中的願望實現。一道難題,我們能夠經過努力去解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倒,我們能夠憑著自我的力量站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祥子他之後被腐朽社會搶去了期望和努力的包裹,而我們完全有條件將它們保管好。相信只要我們把這些包裹一向掛在心裏面那麼必須就能夠突破一切,走向一個完美幸福的地方!
優秀讀後感 篇2
拿到《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就被可愛的封面所吸引。它好像一下子把我帶回了童年。我懷著好奇的心理打開這本書,看到很多成功者對它的讚譽,於是我迫切地開始讀起來,期望這本書也能給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和幫忙。
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四個小人物。他們是及早嗅出變化的嗅嗅、立刻採取行動的匆匆、擔心事態變得更加糟糕而否認或抵制變化的哼哼,以及發現變化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後及時作出調整的唧唧。故事中的嗅嗅、匆匆與唧唧、哼哼分別代表了我們簡單的一面與複雜的一面,他們在迷宮中尋找奶酪的方法與應對奶酪消失時作出的不一樣反應映射了我們應對變化時的不一樣反應。
人類複雜的頭腦能夠幫忙人們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促進人類的發展,社會的提高。但人類複雜的頭腦所帶來的複雜感情也會戰勝他們的理性思維,使他們看問題的眼光變得黯淡起來。
嗅嗅和匆匆是兩個頭腦簡單的兩個小老鼠。在尋找奶酪的過程中,他們總是運用簡單低效的反覆嘗試的方法尋找奶酪,他們會經常迷路,離開正道走錯了方向,有時甚至還會撞到牆上,但他們卻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奶酪。哼哼和唧唧是兩個小矮人,擁有複雜的頭腦,他們則是靠著腦袋行事,他們運用思考的本事,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靠複雜的腦袋,搞出一套複雜的尋找奶酪的方法,儘管他們的方法比小老鼠的方法高效,但他們也會經常迷路與走錯方向,但他們也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奶酪。最終有一天,在某個走廊的盡頭,在奶酪C站,他們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奶酪。在尋找奶酪時,複雜的頭腦使兩個小矮人更少地迷路與走錯方向。然而,在奶酪消失時,他們複雜的頭腦並沒有幫忙他們更好地解決問題。相反,複雜頭腦所帶來的複雜情感阻礙他們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當嗅嗅和匆匆發現奶酪消失後,他們並沒有過多的驚訝,而是把一向掛在肩上的鞋穿上,前往更深的迷宮繼續尋找奶酪,而當唧唧和哼哼發現奶酪消失時,感到十分地驚訝,他們不能相信眼前的事實甚至以為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他們不去尋找新的奶酪,反而在那裡不斷分析著是誰拿走了奶酪。他們終日在C站等待,複雜的腦袋阻礙他們改變,他們習慣了奶酪C站,奶酪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它意味著他們悠閒的生活,意味著他們的榮譽,他們不能理解這一切都將消失,他們無法適應這種改變。
有時候,有所畏懼是有好處的,當你害怕不做某些事情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時,恐懼心反而會激起你去採取行動。可是因為過害怕而不敢採取任何行動時,恐懼心就會變成前進路上最大障礙。
一段時間裡,哼哼和唧唧都在為是誰拿走了奶酪而分析著,等待著奶酪的出現。由於飢餓和焦慮,兩個小矮人已經變得有些虛弱。唧唧開始明白,再繼續等待下去,情景只會變得更加糟糕,他猶豫著自我是否應當進入迷宮尋找其它的奶酪。但恐懼感使他放棄了這種做法。最終有一天,唧唧開始嘲笑自我愚笨,正是恐懼使他如此裹足不前、坐以待斃的。當哼哼再次對他說外面可能也找不到奶酪時,他又感到了那種使他停滯不前的恐懼感。可是立刻,他又想到如果找到了新的奶酪呢那種享受新奶酪的喜悅再度使他鼓起了勇氣。他盡力發揮自我的想像力,在腦海中為自我描繪了一幅他最信賴的、最具現實感的圖畫——他在尋找和品嘗新的奶酪。這種「真實」的圖面,使他充滿信心,他能夠在迷宮裡找到奶酪,一切完美的事物都會隨之而來。唧唧明白走進迷宮,他會迷路,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他還是充滿信心,鼓起勇氣走進迷宮,他明白,有些事情改變了就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樣貌,生活一向在改變,我們也應當隨之改變,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
在尋找奶酪的途中,他不斷地找到一些奶酪,但都吃不了多久,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開始懷疑,找到奶酪是否能成為現實,但當感到洩氣時,他腦海裡那「真實」的畫面就會浮現出來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當唧唧站在一條黑暗深邃的通道時,又一陣形恐懼感襲來,他開始想像各種可能降臨到他身上的可怕的事情,他越想越害怕。忽然,他又覺得好笑,他意識到畏懼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當他想通這點,他不再畏懼,他笑著跑向這條通道,同時他在牆上寫道:「當你超越了恐懼時,你就會簡便自在。」
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有助於我們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陳舊的信念不會幫忙我們改變。
變化總是在發生,我們應儘早預見變化,當變化發生時,我們要改變心境,要有充足的勇氣和信心去面改變化,儘快適應變化,我們應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優秀讀後感 篇3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資料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述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莉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初一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向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可是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之後明白才那裡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僅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我巧妙的奉承本事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莉莎白,不停地為自我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裡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莉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說實話,我並不認為伊莉莎白被騙說明他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貌早已進入伊莉莎白的頭腦,還怎樣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十分」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莉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簡便幽默的格調。伊莉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而伊莉莎白的父親班納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兒為家庭歡樂,幸哉?不幸哉?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莉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伊莉莎白曾對達西說過:「我們的性情十分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說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終促成美滿的婚姻.伊莉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我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我身份高的人說「不」。從小說看,伊莉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感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說中經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一樣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感情問題的不一樣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研究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所以,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夢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夢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莉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厭惡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莉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夢想的婚姻。以後伊莉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異常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莉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一樣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莉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提高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說儘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可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莉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我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升華的最佳表現。若說《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優秀讀後感 篇4
《狂人日記》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主要體此刻思想和藝術兩方面,即「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異常」。
主題:在思想上,《狂人日記》表達了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封建精神。魯迅自述,《狂人日記》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說和尼採思想的影響,但卻「比果戈裡的憂憤深廣,也不如尼採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和禮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層次逐步展開的:第一個層次是先從外部環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進而經過狂人的聯想,把歷史和現實具體的肉體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義道德等綱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層次。第二個層次,從家庭內部著眼,來透視封建禮教所依存的基礎――家族制度的罪惡。「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徵。「大哥」並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可是他所遵奉的禮教制度觀念卻決定了他必須要按照社會傳統的意志來消滅狂人的叛逆意識,所以也參與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個層次,經過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綱常名教「吃人」的含義引向了深廣:狂人也被綱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說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顯然不僅僅是狂人自身,並且是代指處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控制之下的「中國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最深層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記》在表現「禮教吃人」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和變革的精神。如狂人應對因循數千年之久的傳統思想,大膽地提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質疑,這集中體現了大膽懷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時代精神;狂人還應對面地向吃人者發出了警告:「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還渴望將來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級的「真人」出現,這表現了一種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夢想。最終,狂人期望未來、矚目下一代,期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這更是一種向封建主義抗爭的號召,同時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具有鮮明的現代特徵,具體表現為省察歷史與現實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靈魂的自審精神,以及關注生存和發展的憂患意識,遠遠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顧影自憐式的自我安慰,顯示了「五四」時期思想啟蒙的高度。
藝術成就:在藝術上,魯迅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狂人日記》之所以被稱為是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除了其思想上的貢獻外,還體此刻藝術上的獨特創造方面,具有獨特的結構模式、表現手法和敘述視角,並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藝術形象。首先,在結構上,採用日記體,借鑑西方橫截面式結構,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識的流動來組織小說,打破了中國傳統小說注重故事情節的結構方式(線性敘事方式)。其次,在藝術表現上,大膽採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構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主要是經過狂人這個特殊的藝術形象來實現的。實寫人物,用的是現實主義;虛寫寓意,用的是象徵主義。一方面,從文本敘述的表層來看,狂人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作家用現實主義的方法準確入微地寫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態:思維邏輯混亂,心理變態等,甚至能夠經得起精神病理學者的檢查;另一方面,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瘋話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象徵、隱喻的手法和漢語的多義性,一語雙關地寄寓了讀者完全能夠領略的戰鬥的深意;巧妙地在狂人的周圍環境、氛圍、人物關係中融入了極精彩的象徵性描畫,這就使讀者所感受到的狂人,在內在的精神上,成了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先覺者,一個反封建的啟蒙鬥士。能夠說,現實主義方法構成了小說的骨架和血肉,象徵主義方法構成了小說的靈魂,二者相互結合缺一不可。第三,在敘述視角上,《狂人日記》的「日記本文」部分採用的是白話,敘述者是白話文的第一人稱「我」,「序言」部分採用的卻是文言,敘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稱「餘」,這樣在文本中就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敘述者(「我」與「餘」),構成了兩重敘述和兩重視角。文言部分所表現出來的資料和白話部分所反映出的寓意是對立的,白話部分表現的雖然是「狂人」的非正常的世界,卻具有瘋狂中的清醒,處處顯示了對舊有秩序的反抗,是不正常中的正常;文言小序部分寫狂人病好之後,已「赴某地候補去了」,成為了候補官員,表現的雖然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正常人」的世界,實際上卻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證明反封建的戰士已經向黑暗現實屈服,成了封建統治者的一員。這樣,小說文本就具有了一種分裂性,對立的因素相互嘲弄與顛覆、消解,構成了反諷的結構,表現出了魯迅對現實的深刻懷疑和極度的絕望,表現出了「夢醒了卻無路可走」的悲哀。第四,成功地塑造了豐富複雜、蘊藉深厚的狂人的藝術形象。狂人是一個具有暗示性寄寓意義的形象,他身上同時存在著理性、非理性,啟蒙、非啟蒙的精神特徵,他是被庸人社會宣布為瘋子的覺醒者、受迫害者、見證
者,和受到長久精神壓抑的戰士的形象,是在近現代社會,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覺醒了卻無路可走」的知識分子的杯具典型,象徵的是近現代社會(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壯志未酬的先覺善鬥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驅。《狂人日記》的整個情節發展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思想基礎上的――知識者的覺醒程度和他在中國當時社會上的孤立程度是成正比例發展的,越覺醒就越孤立。「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越是極力反抗這種禮教,周圍的人越是把他看作是一個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瘋子」。「狂人」的命運深刻地體現了當時覺醒知識者的悲哀。
魯迅明寫的是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並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我們從狂人的日記中,感受到的是充滿著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戰取的一首氣魄宏大、熱情奔放的時代思潮交響樂。所以,它一經發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新潮》雜誌著文稱譽「瘋子是我們的教師」,「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
優秀讀後感 篇5
我不敢說我懂得什麼可稱之為名作,也不敢妄自評論一部作品的價值與意義,因為時間自會交出答案。但我所以為的佳作,是平淡而深刻的。無需詩歌詞曲般的麗句清詞,亦不必獨樹一幟,自領風騷;或是一句話,或是一種情,能激起人內心的一份感觸,留給人心中一份思考,於我而言,作品便有了最獨特的含義。無疑,《老人與海》即是一個紮根於我心中的故事,它用最平實的語言,卻帶給了我最深刻的思考。
並沒有如以往對這個故事進行描述,因為任何的概述在這個平凡的故事面前,仿佛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也許因為它僅僅就是一個老人,一條魚,和一片海的故事吧。
老人聖地牙哥和海明威在我看有幾分相似。年少的海明威進取好勝,勇敢地追求著自我的夢想,但時光卻無情地消磨著他的精力和創造力,讓那個活潑開朗的少年的影子,逐漸離他而去。如同84日沒捕到魚的聖地牙哥,應對譏笑與嘲諷,他卻執著的相信,相信自我,也相信生活。老人聖地牙哥這個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品質恰是海明威最為欣賞的,換個角度而言,老人聖地牙哥的堅強不屈,正是海明威對自我的期待以及他所期望自我能夠成為的英雄,是他用筆尖刻劃得他渴望追逐的自我年少時的影子。
當然,若只是單純地刻畫聖地牙哥的堅毅,那《老人與海》卻決計達不到其如今所到達的高度,因為這樣的人物形象,無疑是單調而不完整的。聖地牙哥「硬漢」的內心,也會有柔軟的一面,那就是對真誠的友誼和世界完美事物的嚮往,而這正是海明威畫龍點睛的一筆。故事裡老人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他們兩人相親相愛,相互依存,相互照顧。當老人在捕魚時,他曾幾次叫小男孩的名字,足以證明小男孩能夠給老人信心和力量。同時,對大馬林魚,老人的情感也是一向在變化的。剛開始老人興奮於他最終能夠結束他的噩運,用這樣一條大魚為他賺很多錢;然而,漸漸地,老人被馬林魚的智慧和毅力所打動,甚至感動,他深深為馬林魚的死而感到難過,或許在他心裡,馬林魚儼然成為他在大海裡的夥伴與依靠。
起初讀《老人與海》的我尚為稚嫩,這些想法在我看來已是這份作品所要表現的全部了。但當我走得更遠,經歷更多,卻發現這個平凡的故事,遠沒有當初我所以為的明了;一如原本簡單的世界,隨著人的成長,而越發複雜。當我再次合上書頁的時候,心頭早已泛起一陣風雨。
人到底為什麼而生,又願意為了什麼而獻出自我的生命,又是為了什麼會在生死關頭爆發出那樣不屈的意志
一剎那,我竟是無法做出回答。我從未用這樣的眼光看待聖地牙哥所做的一切,但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當我把自我近乎融入到他的精神裡,我似乎隱約地觸摸到了他的意志,換言之是他生活的意義。對於聖地牙哥而言,徵服那片蔚藍無盡的海洋,是他作為一名漁人的夢想,憑著這腔熱血,他敢獨自出海獵捕馬林魚,與之狠鬥三日三夜;憑著他身為漁人的尊嚴,他拼命守護著他獵捕的馬林魚,用手中的刀與槳,和鯊魚廝殺。從表面而言,旁人會讚嘆他的英勇無畏,但有誰真正懂得,老人守衛的不是他的勇氣,而是他生命的追求與意義啊!
若是他捨棄了自我的追求,聖地牙哥在應對馬林魚的時刻會不會放棄捕獵,在鯊魚的圍攻下會不會選擇逃避這樣的老人是否還會是那片大海上為人所歌頌的「硬漢」。所以便可見海明威真正高明之處了,他把人生的意義巧妙地附加在了老人的行為上,由此引出的,除了老人的英雄形象,更多的,會包含對人生價值的探討。
人究竟為了什麼而去生存
每個人所做出的答案都是不一樣的,或是為了事業上的成就,或是為了家人的幸福,或是為了朋友間的友誼。但唯一相同的一點,是我們至少要懂得我們為之奮鬥的理由。人從來都不應當為了生存而生存,否則那樣的人生是空洞而毫無意義的。
反觀如今社會上有許多的人,他們根本不是生活在這個世界最悲慘,最痛苦的深處,卻終日抱怨生活的不公,日夜把自我的失敗掛在嘴邊無病呻吟似地來博取他人的同情,卻從未想過自我為何失敗,終其根源,就是他根本沒想過自我要去想成功,只想著如何等待下一個失敗的降臨。「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聖地牙哥的這句話無疑就是對這樣行為的一個響亮的耳光。一百次的打擊,可是是外界加之於人身上的磨難;而自我對自我的否定,則是對自我追求的放棄,即使擁有他人眼裡的成功,也可是是一具行屍走肉罷了。
我眼中人生存的意義,是尋找到自我值得追求的夢想事物並予以最大限度的堅持與保護,無論他人如何不屑,幾番嘲諷,也不放棄自我最初的追求。因為那是人最珍貴的生命,所賦予自身唯一一次的機會。
曾幾何時,我也害怕困難,也害怕失敗來臨時的惶恐與失落,害怕自我會在失敗的深淵裡越陷越深,害怕旁人的冷嘲熱諷……但如今,我更害怕的是相信自我被失敗打敗,害怕自我被一時的失落痛苦蒙蔽了雙眼,找不回來時的路。人的失敗從來不可怕,可怕的是忘卻了為何而生,應為何死,生命於自我,又為何可貴。
我慶幸我找到了一盞不熄的明燈,閃爍在我生命長河的天空。
優秀讀後感 篇6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我內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職責感,直面屬於自我的職責,自我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僅有直面自我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我,自我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裡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應對自我的問題……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此刻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本事。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著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說明我們完全能夠在必須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理解挑戰,才能夠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裡疾病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應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應對著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能夠去選擇逃避,可是懶惰,抱怨,藉口,卻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應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並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沒有勇氣去應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應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麼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十分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僅有你自我能解決,除了你自我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應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一天都規劃好自我要幹什麼,每一天把自我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一天都按照自我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經過自律,培養出自我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應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去選擇,去應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十分睿智豁達,也十分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並不是過去自我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我,也包容他人的愛。自我越是愛自我,便越是愛他人。
內心沒有愛的人,心靈裡是必須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能幫忙他人提高,也能幫忙自我更加成熟。
愛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夢想,甘願應對困難承擔職責。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必須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裡有愛,《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展開殊死的搏鬥。
因為心裡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應對著強大無法戰勝的史密斯,說出那句「我的選擇」。
因為心裡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堅持尊嚴,歷經將近20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麼長的臭氣燻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為心裡有愛,紅軍長徵二萬五,等等,這樣貌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麼艱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僅有靠我們自我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說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著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我。每個人都有自我應當經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我應當應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
優秀讀後感 篇7
讓人時而悲傷,時而歡笑,激動、喜悅、難過、神傷,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遙遠又熟悉的黃土地。《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樣平凡而真實的書,只是講那黃土高原上一個不起眼的雙水村的小寨,沒有驚天動地的撕殺,只是在默默的訴說裡傾訴著融融的親情,沒有盪氣迴腸的情節,只是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裡娓娓訴說著平凡的世界裡平凡人們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沒有轟轟烈烈的感情的海誓山盟,只是把愛的種種用那峽北風情徐徐道來,可是卻能讓我們熱血沸騰。《平凡的世界》裡全是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情節,雙水村、埡子口,黃源縣,以及那些窖洞,普通的人平凡的世界,一種溫馨瞬間襲來,無形中己溫暖了我們的心。
整個故事是以少平的出場而展開的,伴隨著飢餓與貧窮,為了饅頭,為了學費,甚至為了尊嚴,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的貧窮不是我們這些現代人所能理解的,我們無法想像出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少平一家,為了修一個能遮風擋雨的新窯,為了給讓少平和蘭香有學上,為了給少安找到媳婦,為了給老人治病,應對著那一片片田地時內心的洶湧與期待,糧食的收成,決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糧食的事,卻是天說了算,而他們早已習慣了天不肯多給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的充滿期望看著一望無際的田地,不斷的毫無保留的付出,只為了能離貧窮,遠一點點。
其中穿插了各種交錯複雜的感情故事:少平與紅梅的懵懂,與曉霞的感情杯具,少安與潤葉類似兄妹的愛戀,潤葉對向前的職責,金波對蒙古姑娘的羅曼蒂克……這些感情背後的悲傷與無奈,讓人感覺好沉重。
為什麼愛,要被賦予那麼多的職責和意義呢。但他們又是幸運的,不放手潤葉,少安又怎能收穫到淳樸的農村感情呢;不放手過去,田潤葉的曲折感情也不會以美滿的婚姻結束;金波的草原戀歌感情,雖以遺憾結束但他最終還是了結心願;田潤生一生默默無聞,卻為了愛不怕家人的反對,不怕周圍人的眼光,最終獲得了一份超凡脫俗的感情;少平與曉霞最終雖生死兩隔,但愛永遠在,他們在一齊時的那份超越物質世俗心心相印的爛漫感情永遠活在少平心中。
最讓我感動的是潤葉和李向前的感人肺腑的感情經歷:陰差陽錯潤葉和她不愛的李向前完了婚,婚後關係不和,兩地分居,但當李向前因得不到潤葉的愛而酗酒出車禍鋸掉腿時,潤葉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她毅然負起了妻子的職責,去醫院侍奉他,照顧他,他們的感情從這開始開花結果了。這是一種什麼感情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爛漫的故事,但這卻是一種偉大高尚的感情,是歸於平凡卻踏實的感情,李向前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他最終得到了真愛,我們怎能不為之感動和欽佩呢
小說著墨最重的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著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著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著深刻追求的人。我們能夠看見少平上高中讀書的勁頭,回家種田的精力,建窯燒磚的拼命,以及之後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礦山的從不放棄,但他從沒叫過一句苦,從沒喊過一聲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壓垮的時候,也想放棄退縮之後一了百了,是什麼支撐著他不斷向前永不退縮,堅持奮鬥下去。從這個意義上,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為他有自我內心的力量支撐自我闖過一切磨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可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此刻倒很「熱愛」自我的苦難。經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我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我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這是怎樣的一種認識啊,他理解過文化,但由於出身農家,沒有幸運地進入大學,所以並沒有充分的條件參與到目前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把自我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裡。他顧不得感嘆闊論或憤世嫉俗地憂患人類的命運,他首先得改變自我的生存環境啊,同時在艱難的日子裡不願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我對生活的認識到達更深的層次······儘管生活逼迫他走了這樣一條艱苦的道路,但這卻是很不平凡的,也給他帶來了許多對生活新鮮的看法和理解。也正因如此,他收穫了田曉霞的欽佩和爛漫感情。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僅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
對於這些人來說,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在剛來到煤礦時那些縣社領導的子弟們個個極力炫耀自我的家當,而孫少平卻僅有一個破黃提包,可半年後,為了解決最起碼的吃飯問題,他們以很便宜的價錢向孫少平出售了當初他們所炫耀的東西。
此時,他們放下了父母的官職所賦予他們優越架勢,甚至帶著一種惶愧的自卑,把孫少平看成了本宿舍的「權威」。真的叫人難以置信,半年前初到煤礦,他和那些人的差別是那麼大。如今,生活毫不客氣地置換了他們的位置。是的,這一切正是孫少平用勞動「掠奪」過來的,被徵服者喪失的不僅僅是財產,並且還有精神的被佔領。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的人。可他又不是平凡的,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著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呢。
第三次讀《平凡的世界》,不由感慨——這就是生活!
人與人之間命運從不相同!孫少安兄弟與田潤葉兄妹自出生起,就決定了各自不一樣的運行軌跡,但《平凡世界》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沒有用永恆的痛苦,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就拿少安來說吧,出生於貧窮的家庭,應當是苦的;奮鬥的過程,苦中有甜;最終少安富裕了,按說幸福的日子來了,可是同甘共苦的妻子卻病倒了……什麼樣的生活你都要理解!正如蘇軾所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啊!
感情是現實的。少安為什麼沒有選擇田潤葉不是不喜歡,而是少安很現實,他在「感情與麵包」兩者間,選擇麵包,於是和善良樸實能幹的秀蓮結合,生活雖然不浪漫,但踏實,溫暖;少安與田曉霞的感情浪漫,但不現實,所以,他們的感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杯具性的結局。
作為自然人,曉霞和少平之間是平等的,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徵;而作為社會的人,一個是領導的女兒,一個是山溝溝裡農民的兒子;一個是省上的大記者,一個是掏煤的工人。社會身份的巨大差異註定了他們走不到一齊,就算能夠在一齊,無論對於孫少平還是田曉霞來說,婚姻將會是塗抹了蜜汁的黃連。所以,田曉霞犧牲了,少安與王嫂結合一齊,這就是生活,感情就是得現實地生活!
讀《平凡的世界》,讓我讀出生活的千姿百態,萬般滋味。但最重要一點,讀《平凡的世界》讓我懂得珍惜:每當我騎車去學校的路上,呼吸著帶著海水腥味的空氣,眺望著遠方的天空,海似乎有了生命,天上飛鳥似乎能夠與我交流。什麼是幸福,我想這就是一種吧——平凡充實的幸福。
優秀讀後感 篇8
讀罷《狼圖騰》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觸便是,在那個充滿血腥的年代為什麼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竟然僅用區區十幾萬騎兵就能橫掃歐亞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呢答案就是千萬年來,遊牧的草原人和草原狼,在騰格里這方神氣的熱土上時魂歸時,怎樣來到的草原,去時草原還是怎樣。能摧毀幾十個國家巨大城牆城堡和城市的草原勇士的生命,在草原上卻輕於鴻毛。最終完全回歸於大自然的。他們彼此缺一不可,當肉體的生命消失後,最終與草原完全融為一體。
幾乎在每一個漢族人心中,狼都是狡猾、貪婪、殘忍、醜陋的化身,老虎也獵殺動物,也吃過人,大家卻說那是王者風範,威風凜凜,高大威猛,五彩斑斕……多少美麗的形容詞都給了其他猛獸,這對狼也是一種歧視!原因很簡單:狼對漢族的威脅超過任何一種猛獸,比猛虎、獅子、熊、豹都來得兇猛,來得氣勢洶洶,具有人類才有的攻城掠地的實力。從這一點上,能夠看出國人對待對手的態度,對於最有威脅的對手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而是對其詆毀和謾罵,以致長久以後,當狼民族衰退以後,歷史的真相被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但狼對人類的教導卻是永遠無法被湮沒的。
狼做的事情之所以會十拿九穩,是因為他們做每件事情前都會先想好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可是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緻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鬥力的黃羊而擊其餘部分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讚嘆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狼的智慧也是十分驚人的,幾乎可與人媲美。在生活中,他們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本領與智慧來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狼的本領狼的智慧也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們也是在幾千年艱苦的草原生活中磨鍊出來的。變幻莫測的草原氣候、惡劣的草原環境、各種動物的逃生本能還有來自人的巨大威脅,使得狼始終生活在險境之中,隨時都處在被餓死、凍死、打死的境遇中。
人不是狼,狼的各種策略也是在艱苦的鬥爭中磨鍊出來的,但我們的確能夠從狼身上借鑑很多東西,但學習草原狼也不能拘泥於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鍊自我勤於思考、善於應用策略的本事。
主動的去觀察和學習,進取的思考,在應對不一樣的情景時採用不一樣的方式,在實戰中磨鍊自我,這就是狼的智慧源泉。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只要你有絲毫的放鬆,就可能會被社會淘汰,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殘忍。所以我們也得有狼的危機意識,嚴格要求自我時時給自我加壓,正如張瑞敏所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往往不利的形勢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正是這個道理。
狼之所以可怕是因為他們是野獸中最有集群優勢和團隊意識的動物,一條狼是一個優秀的單兵,而一群狼就成了一支牢不可摧的特種部隊,在《狼圖騰》裡,作者親眼見到的狼識天文懂地理能看雲明白天氣,組織打圍,在戰略戰術上都是無懈可擊,再加上堅忍的意志,實在是太完美了。讀《狼圖騰》,看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鮮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統一指揮,進則同進,退則同退,協同作戰,無往不利。比如圍捕黃羊的時候,有狼去尋找大雪坑,有狼去騷擾,有狼去伏擊,在總攻的時候也是井井有條,狂而不亂。更讓人稱絕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時候也井然有序,猛狼衝鋒,狼王靠前,巨狼斷後,完全沒有鳥獸散的混亂。當狼逃生時,它甚至能夠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群時,它甚至能夠選擇最危險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忙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僅有狼獨存,原因就在於此吧!
孫子兵法「雲倍則敵之,十則圍之」,可就是這幾十條狼就敢圍獵幾千條黃羊,充分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名動歷史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空前絕後的等而圍之已經是軍事史的絕唱,而狼卻更勝一籌。秦人本是遊牧民族,長期和狼徵戰,也許這正是狼教給秦人的兵法吧。
這個世界始終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即便廝殺的工具不再是尖牙利齒,不再是刀劍槍戟,可是本質是不會變的。有本事的人就能用他的本事用他的新的廝殺利器來贏取最大的利益。難道不是麼,考試升級如斯殺,商場勾鬥如斯殺,官場暗湧也是如斯殺,嚮往人道主義樂土的人士也不妨扣心自問一下,自我是不是這種廝殺格鬥後的勝利者是不是能給失敗者真正的憐憫和體恤呢。自古就有自然的成敗法則,狼堅持不懈地貫徹這一法則,我們應當敬佩,甚至以狼為師才能真正掌握自我的命運詮釋「適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則。
狼的堅韌是最值得佩服的,一個民族如果有這樣堅韌的性格,那麼它必須會強大。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毛主席領導時期的中國,生活環境惡劣,物資匱乏,國內徵戰,國外封堵,以氣候論不亞於蒙古高原的酷冷寒冬。正是有那一份狼的堅韌,才有了此刻的國際尊重。我要學習狼,就要學習他的堅韌,對命運的挑戰殘忍,也敢對自我殘忍,殘酷的鍛鍊才有了蒙古戰狼非同一般的犀利。
社會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進取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僅有在不斷的應對困難戰勝困難的鬥爭中,人才能提高,才能成長。
《狼圖騰》是對我的一次洗禮,閃爍智慧狡猾的光芒,我喜歡嚮往著狼的堅韌,狼的團結,狼的狡黠,狼的意志力和狼的生命力。僅有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適應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
優秀讀後感 篇9
聽說陳從周先生,是三年前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的選題並非園林藝術,同學涉獵於此,耳濡目染罷了。那時,只明白陳先生是研究園林藝術和古建築的專家,極具文人的清遠風雅,詩、書、畫,樣樣精通。有著作名之《說園》。當年求之不得,如今偶然得之,讀之傾倒,遂將所感整理成文。
《說園》攢聚五篇小文,文風清新如畫。陳先生畢生從事園林藝術的研究,足跡遍布五湖四海,踏遍天下名園。用他的話說是「半生湖海,未了柔情」。那麼,有人把學問當財源來做,有人把學問當臉面來做,有人把學問當喜好來做,有人把學問當事業來做,先生則是把學問當生命來做了。《說園》沒有凌厲深奧的西方化學術觀點,沒有咄咄的說教語氣,而是深入淺出的論述,謙恭平和的治學態度。文中傾注了作者對園林藝術的深摯感情。有真正的熱愛,才能寫出真正充滿感情的文字。
陳先生推崇的園林境界和詩詞的境界一樣,天然即最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推敲,蘊藉有餘味。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臺水榭,一切的人工斧鑿痕跡要儘可能地掩飾和隱藏,成就自然之美,貼合中國哲學中「天全」、「化育」的思想。人在園中如處山林,有濠濮之趣。
園林以山水為經絡,以樹木花草為毛髮,以煙雲秀色為神氣。經營園林,類似繪畫中布局和設色,講究墨的濃、淡、焦、幹、溼,使畫面富有層次而又靈氣往來。「畫中之筆墨,即造園之水石,有骨有肉,方稱上品。」山與水的關係怎樣處理「簡言之,範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縮小,處理原則悉符畫本。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山不在高,貴有層次。水不在深,妙於曲折。峰嶺之勝,在於深秀。」樹木的栽植,「不僅僅為了綠化,且要具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重姿態,不講品種,和盆栽一樣,能『入畫』」。地方園林要有地方的植物特色,土生土長的樹木更容易存活和成才,也更體現出當地的風土特色。園林植物「與植物園有別,是以觀賞為主,而非以種多鬥奇。」小園植樹,「其具芬芳者,皆宜圍牆。而芭蕉分綠,忌風碎葉,故栽於牆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陽斯盛,須植於主廳之南。此說明植物種植,有藏有露之別。」香花草圍牆而植,香遠益清,瀰漫庭院,添一分書卷氣;同時延展了想像空間,如畫之留白,令外人增一分遐想。
造園要注意仰觀俯察,移步換景,令有限空間衍生豐富景致。山際安亭,水邊留磯,行徑曲折,使行者上下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又使距程延長。橋溝通溪流湖泊與陸地,起著起承轉合的過渡作用,同時功能與審美結合,豐富了景物濃淡淺深的層次感。園林橋通常要低於兩岸,婉轉曲折,生凌波之意。「建亭需略低山巔,植樹不宜峰尖,山而不露頂,露頂而不露角,大樹見梢不見根,見根不見梢之類。」為的是讓景物有露有隱,突出主題,蘊藉多致,引人遐想。「照明燈宜隱,裝飾燈宜顯,形式要與建築協調。至於裝掛地位,敞口建築與封閉建築有別,有些燈,玲瓏精巧不適用於空廊者,掛上去隨風搖曳,有如塔鈴,燈且易損,不可妄掛。」而看似普通的粉牆黛瓦,也是為緊湊崢嶸的山石作襯託,令其產生畫本的意味。前天晚上走過秦淮河,有所領悟。江南的冬夜,細雨空濛,橘色燈光映襯著粉黛相間的徽派建築,有暖意,也有一番清冷峻峭。沒有什麼異常的景致,卻已經入畫。
造園之道,在於「所謂實處求虛,虛中得實,淡而不薄,厚而不滯,存天趣也」,異常要注意互補、反襯的筆法,重在做到隨意、自然、空靈。根據園林面積的大小,栽培的植物也有所不一樣。「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松者,鬆也。枝不能多,葉不能密,才見姿態。而剛柔互用,方見效果,楊柳必存老乾,竹林畢露嫩梢,皆反筆出之。」風景區的建築,則要做到隱而不顯,散而不聚,低而不高。建築應成作為風景區的一部分,隨宜安放,巧於因借,存民居之風格,而不能喧賓奪主,破壞了整體建構。
幾年前在濟南,慕大明湖名氣而訪之,到了卻遺憾不已。據教師說,幾十年前的濟南真正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泉城」名至實歸,泉水豐沛,竹筷拄地而出之。大明湖更乃一城之眼,澄明淨潔,十裡荷香。湖畔薈萃文人墨客詩詞與題匾,翰逸神飛,與水色山光相應。而今,大明湖周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輛川流不息,塵煙滾滾;公園內部則建遊樂場,惡俗音樂震耳欲聾。更有一處,題:「乾隆遇夏雨荷處」。不知何人出於何種心理,弄這樣一塊牌子真真令人瞠目結舌。泉城廣場中心,不鏽鋼材質的荷花噴泉,花瓣層層聳立,泛著金屬光澤,宛如一口鋼牙,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的一大敗筆。去年,在西湖見到一巨型龍舟,遍塗朱漆,龍頭高昂,龍身金黃耀眼,一暴發戶氣象。雷峰塔改頭換面,古意無存,「雷峰夕照」只是枉然了。
《說園》寫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園林的問題,時至今日,無以復加。陳從周先生謝世十二年,他的書一版再版,也許是文人和學者看得更多些。如果我們的城市景觀設計研究的周全些,傳統文化保護專業些,那麼遊人的文化眼光和鑑賞品味也可能隨之提升一二。可嘆的是,往往在其位者未必明其道吧。
優秀讀後感 篇10
簡愛有一個沒有愛的童年,父母雙亡後簡愛飽受歧視和虐待,辱罵和毆打,裡德舅母就是地獄就是火坑,生活總是比小說更加殘酷。生活的折磨使這個十歲的女孩日漸抑鬱和自卑。在自卑的同時簡愛靈魂深處的自尊覺醒了。八年的孤兒院生涯使她早早地成熟了。諾沃德學校就是一座監獄,院長古怪病態,他叫所有的女孩別跟簡愛作伴,別跟她說話,說只有懲罰她的肉體才能拯救她的靈魂。高唱我們的學校不是養生而是拯救靈魂的。苦難中只有海倫和簡愛親如姐妹,於是海倫的捲髮被剪掉了,因為反抗必須被剷除。女孩被罰在雨中轉著圈「祈禱」。簡愛質問:是主讓那個可憐的女孩在雨中淋,是主讓她去死嗎?海倫告訴簡愛「我不壞,但我恨院長。其實只要人們肯愛我,我只需要愛。」海倫和簡愛站在大路邊,這條路嚮往通往馬德裡,通往佛羅倫斯,簡愛嚮往著將來自己會彈鋼琴會讀詩會說法語。但是:首先她明白她沒有錢,不漂亮。然後她明白,許多許多人都沒有錢也不漂亮,受欺侮的是大多數。要想走出地獄,只有靠美德和知識。美德就是人格的魅力,知識就是卓越的才能。簡愛做到了,多年以後院長居然通知「相貌令人厭惡,品德差」的簡愛留校當老師,20基尼年薪充作飯費洗衣費。「我不願意。」簡愛平靜地拒絕了,她瘦弱的軀體裡跳動著一顆堅強的心。她平凡的外表下孕育著沉穩的精神力量。她的心告訴自己,按主的旨意行事,你越刻苦去做主越會幫你。責任就是你越不能去做越是要去做。她離開孤兒院去當了家庭教師。
不可思議的是陰沉倔強,怪癖的羅徹斯特先生愛上了她。在山崖上簡愛衝撞了羅徹斯特騎的馬。兩個陌生人在驚恐中的第一眼對視便感到了來自對方的心靈的呼應。這種呼應是跨越高貴和卑微的一種探索。跟安娜?卡列尼娜在車站與渥倫斯基擦肩而過時的回眸一瞥是有根本區別的。之所以說僅僅是一種探索,是因為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鴻溝不止一道。首先,經濟地位的差異是再現實不過的事實,主人與家庭教師的地位原不在一個階級層面上。其次,貴族小姐英格拉姆的美豔深深地刺傷了簡愛。她把自己的肖像畫下來,每天與英格拉姆的畫像對照比較,強迫自己正視相貌平平的現實。最嚴重的是桑菲爾德莊園樓頂上關著的那個瘋女人是羅徹斯特的合法妻子,於是簡愛被推到了絕境,殘酷地宣判了他們倆愛情的死刑。
走還是留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走呢,她將要離開自己生死相依的愛人;留呢,便要屈辱地充當一個卑賤的情婦。尊嚴和愛情,簡愛選擇了尊嚴。可是放棄愛情無異於放棄生命。簡愛走上了風雨肆虐的茫茫原野。她回憶起第一個夜晚,她為羅切斯特先生洗腳,羅切斯特粗暴地連珠炮似的責備她,簡愛沉默著,羅切斯特先生發火了:「你啞巴了?」「我在等你問話。」羅切斯特楞了一下:「你看我漂亮嗎?」「不。」「和藹可親嗎?」「不。」羅切斯特又楞了一下:「我請你來是做家庭教師的,家庭教師聰敏的令人討厭,不聰明的很古怪,我不能因為你來而改變我命令人的習慣。阿,夠了。」簡愛看到的是傲慢粗暴的外表下埋著一個痛苦而仁慈的靈魂。面前這個有血肉的人,困惑的神志很美。簡愛愛上他了。「儘管命運不平等地對待我們。不管有多麼不幸,也不該向生活洩憤。」那些日子簡愛覺得一生從來沒有這麼清醒這麼快活過。羅切斯特孩子般的情話至今記憶猶新:「你生命力很強,你不是這個世界上的人。」「我總以為我的春天過了。你帶來了我的春天。」 「你看我的生命值得拯救嗎?」他還會非常傷感地問簡愛「你願跟我生活在孤島上嗎,如果那屋子裡的人都拋棄我,你會怎麼樣?」「我會陪你,安慰你,盡我所能。」分別的時候羅切斯特夢魘般的自言自語:「簡愛,簡愛,我對你有種奇怪的感覺。」「我看到我喜歡的姑娘,安詳地站在地獄門口。上帝和人類要我做的我都做了。我該怎麼辦?」。回憶像暴風雨一樣抽打著她,撕碎了她,簡愛倒在荒野裡。
談到《簡愛》,文學評論家必然要分析的是那段經典對白:我的靈魂跟你一樣,心也跟你一樣健全。假如上帝給我一點美貌和大量財富,我也會讓你感到難以離開我就像我現在感到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的心靈在向你的心靈談話就好像我們已不在人世,我們正平等地站在上帝腳下。因為我們生來就是平等的。可是,可是我更喜歡另一段,當簡愛的救命恩人聖。約翰牧師向她求愛的時候,簡愛忽然在冥冥中聽到了雙目失明的羅切斯特的呼喚:「你在哪兒?」簡愛喊道:我來了,等我一下,啊,我會來的。沼澤谷另一邊的山巒隱隱約約地把回答傳了過來「你在哪兒?」「你在哪兒?」簡愛傾聽著。風在冷杉中低吟著,一切只有荒原的孤獨和午夜的孤寂。前一段理智而且哲學,後一段真誠而且細膩,像閨中密友在傾訴她的心事,我認為正是這種真誠構成簡愛永久的魅力,豐富了我們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敬畏。正是,由如此可愛的心靈鑄就了簡愛不同凡響的美麗。
優秀讀後感 篇11
想來已經很久沒有寫什麼書評、影評、劇評了。但是在柴靜新書《看見》銷量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也追個新潮、趕個時尚買來一本讀了起來,感受一下這姑娘外柔內剛裡透出的那令人折服的智慧。
可以很準確的說,我對柴靜的了解並不多,原因是在眾多繁花叢裡有太多的記者、主播、評論人,而讓我能真真正正的去關注一個衣著多以暗色為主、出境基本素顏的陌生女子著實有些難度,當然我還是承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以貌取人者。但是當我開始關注她的時候我知道她已經成為中國記者隊伍裡面頗具影響力的女性了,當然也可以這麼說,是因為她的現在的名氣才使我對她有更多的關注。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更願意形容柴靜為記者。柴靜看見讀後感,為什麼呢?因為從我了解她的時候我就知道她是以記者身份去採訪,並非是單純演播室裡的播報機器,就其這一點,我認為在目前中國整個新聞行業裡面可以做到無縫對接的人卻著實不多。
柴靜新書《看見》裡面首先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陳牤。一個對柴靜人生起到了關鍵轉折的一個人。雖然書中沒有更多的去渲染陳牤是一個怎樣的人,又如何幫助的柴靜,但是字裡行間中都能品的出來柴靜對陳牤的感謝與懷念。當然因為陳牤的這個伯樂讓我們首先認識到了白巖松、崔永元、水均益然後就是柴靜。
書中起初寫到了柴靜那種略帶文藝女青年不羈的性格,和對體制內工作的不懈,到這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女子走入到央視的經歷。一步步應正著伯樂的正確,當然無論你是多麼有才華的人,你依然需要努力才會獲得收穫,這裡年輕時候的柴靜那種原本不服輸的氣質也凸顯了出來。
到底新聞評論應追求的是什麼?柴靜第一天走到央視新聞評論部時候她看到了:「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當然這幾個字在柴靜未來的工作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看見》開篇介紹她第一次在央視做節目的時候,仿佛就已經奠定了她今天應有的節目風格,因為:陳虻在會上公開批評柴靜的一段話,我相信對柴靜影響之深也之刻骨。陳牤說:「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麼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腹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廣,你找了幾個層面?」當然從我個人對柴靜後期節目的觀察和分析中尋找到了她剛剛走進央視評論部看到的「求實、公正、平等、前衛」的影子。
在《看見》新書裡,我很少感受到柴靜說自己多麼才華橫溢,多麼形象出眾被選入央視,而字裡行間卻讀到了她是一個不折不扣菜鳥進入的央視。她沒有出眾的長相、沒有過人的文筆、甚至沒有主持人科班出身的經驗,也許這樣會讓很多人羨慕,就這麼一個人都能成名,那我又有何不行?但是後面你讀到了柴靜所忍受到的非議、壓力、艱辛。甚至想到,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我真的會選擇放棄。但是柴靜沒有放棄,同時在書裡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成功,而是擁有了很多人的幫助她才會留在央視,才會進步,才會成功,基於這麼真實的柴靜,這麼懂得感恩的柴靜,我想才會做出那麼多優秀的片子,才會寫書這麼一本書。
當然就像柴靜新書《看見》開頭所提到的,「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導裡,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衝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導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導自己。
柴靜看見讀後感,我不能說柴靜再一次次的挑戰某種底線,但是她的傳播再一次次的發揮著作用,當央視的《焦點訪談》說的是用事實說話時,我想柴靜的《看見》是將事實還原,還原到最初的樣子,並尋找背後的影子。她會從大量的質疑、憤怒、譴責、謾罵等等一切態度中尋找一個她認真最真實、最公正、最平等東西,也許這些需要她花費大量的時間、經歷、乃至可能遇到的危險等等一切我們無法想像的困難,但對於柴靜來說,她只為尋找一個足以說服她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不會是大家通常能看到的答案。
她始終將「求實、公正、平等、前衛」作為她職業道德的準則去執行著,也因為這幾個字成就了今天的柴靜和她的《看見》。
優秀讀後感 篇12
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我不禁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又是為什麼活著?「活著」這兩個字眼也許對常人來說平凡得很,可當我看了《活著》這本書,才明白《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雖為活著,但卻讓我不斷地看著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著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著》這本書太過沉重,看著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著這個故事。
年少的福貴是富家大少,有著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可他卻整天在煙花柳巷裡,而裡面像無形的磁場,使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背著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他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可不知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當妻子苦苦哀求福貴跟她回家不要再賭了。可最終他還是輸掉自己的人生。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家珍之父看到這樣的女婿心痛不已,便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著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說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著妻子走了,默默耕種著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
從那以後,福貴學會了耕地,看著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著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著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著。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著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裡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著那份執著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但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臥病在床,請醫治療是必須。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著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著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著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著有多麼的重要。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著靜靜躺在病床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著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著,因為還有家人。可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著思念,忍受著寂寞,經歷著孤獨。
到最後只剩下富貴和他的老牛,他們仍會繼續活下去。家珍對他所說的:「一定要活著,活著。」這句話一直銘記於心。
人生固然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因為有了這些困難,我們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那這樣的人生必然是無味的,人也會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難中,才會使人不斷磨礪,不斷進步。
有時,失去一些東西未嘗不是一件幸運的事,富貴正是因為失去了家產,才撿回一條命。失去,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我們不必因為失去了什麼東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為了得到了什麼東西而洋洋得意,得與失都應以平常心來對待,這樣我們才會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著。
活著,就應該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活著,就應該不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著,就要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著,就要充滿對生活的信心,腳踏實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餘華書中語錄:
1、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著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2、「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所以不論活著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3、人只要活得開心,窮也不怕。
最後,我想告訴讀者們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著,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局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唯有為自己而活,才能活出風採!
優秀讀後感 篇13
或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並非轟轟烈烈的情感,而是淺淺的藏在了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之中。只因一味向前,而忘了回首,也忘了發現。因為工作的繁忙,父親與我的每日並無太多交集,也正因此,我也習慣於將情感傾入那簡單的目送中。還記得去年的汶川地震。本想在放學後試著去勸說其留下,卻無奈回家後他早已離開。於是目送中湧起了擔憂與害怕。在音訊全無的十幾天中,我總是期盼而又緊張的等待那一條條不過三字的簡訊,為他一日的安全而慶幸。常常,只因一個新聞線索,他便於深夜遠行,他不多說,我也不多問,於是情感便悄悄積聚在每次我們出門前的目送中。父親總是繁忙著,沿著他的軌道前行,而我總是想去追上他,生怕哪天會因生疏而無法溶入他的世界。我無法向他表達這樣傻傻的情感,於是便試著去與他聊天,但他卻仍在不斷向前,並未停歇,抑或回頭看看身後我追逐的目光。我總希望他可以停下,像其他父母那樣在放學後等我回家,用一杯牛奶喚我起床。但這份幻想卻終是與那份沉沉的情感一同若於這目送裡……
爸爸媽媽說:孩子,我怎麼會怪你?
看完了龍應臺的《目光》,回頭看看身邊的女兒,恍然如夢。從一個巴掌大的小嬰兒,到一個比她母親還高出一頭來的大姑娘,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記得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完全沒有書上所說的那樣興奮和喜悅,更多的是驚訝和惶惑,怎麼都不能相信,護士手中那個紅通通的,軟的像一團泥巴的小傢伙就是自己的寶貝女兒。
手忙腳亂的從護士手中接過這團「軟泥巴」,小心翼翼地塞進她媽媽的懷中,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餓得哇哇叫的她竟然不會吃奶。
一次又一次把她放進媽媽的懷裡,希望她明白這裡有要吃的美味,可每次她卻執著的掙扎出來,哇哇大哭。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大家都累得滿頭大汗,她才用盡了力氣,放棄掙扎,委屈地趴在媽媽懷裡吮吸起來。
哦,老天,她終於會吃奶了。
女兒六歲的時候,一天放學,她蹦蹦跳跳的回來宣布:幼兒園下周在文化宮舉辦演出,讓她當報幕員。看著眼前這個豁著大門牙,興奮的一腦門汗珠的小胖子,我驚得差點從椅子上翻了下來。
上舞臺報幕要面對臺下上千觀眾的注視,那種突然被推到聚光燈下的感覺足以讓許多第一次登臺的成人崩潰,女兒是個性格文靜的孩子,能行嗎?
所有的疑慮都擋不住女兒期待的目光,於是為她寫報幕詞;為她講自己都未曾有過的舞臺經驗和技巧;告訴她,老師選了她,她準行。看著女兒依服的頻頻點頭,我的心裡其實一點底都沒有。
演出那天,女兒噘著塗了口紅的嘴唇,拿著我寫的報幕詞走上了舞臺,我緊張的連氣都喘不過來,仿佛上去的不是她,而是我。實在看不下去,我悄悄退出了劇常
後來聽老師說,演出還真的出了意外,女兒報幕時話筒突然沒了聲音,所幸有聲音後,女兒鎮定地再次上臺把幕從頭到尾重新報了一遍。
「你怎麼知道把幕重報一遍?」實在忍不住我問了女兒。「老師讓我再報一遍,我就報了。」說這話時女兒很輕鬆,仿佛在說一件很正常的事。
哦,幸好我沒去看,我暗自慶幸。
女兒在二中的第一次考試,我沒想到她會考得那麼糟。上小學的時候,她一直是班的尖子生,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
至今仍不能忘記那天她癟著嘴拿著成績單回家時的情景。「爸爸,這回我考了倒數第二,你不會怪我吧?說完就嗖的一聲大哭起來。
「沒事,下次趕起來就行了。」然而,情況比預想的要糟糕許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考試,女兒的成績依然沒有起色。那段時間,女兒幾乎每天都要流著眼淚問我:「爸爸,我是不是不聰明。」「怎麼會呢?你只是換了新環境不太適應,以後只要努力就能趕上去。」「真的嗎?」「真的。」聽到我這樣肯定的說,女兒半信半疑地進屋學習去了。其實我心裡很清楚,在這個尖子生班裡,要想把成績趕起來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兩年又三個月的初中學習,大大小小的考試女兒考了差不多100次,也問了差不多100次,每一次假裝輕鬆回答她,心裡其實都難過的要死。女兒的學習成績終於從倒數第二變成了倒數第五,又追到了這次期中考試的第二十八名。
「我考砸了那麼多回,為什麼你們不怪我。」前段時間,女兒總是問我這個問題。
孩子,我怎麼會怪你呢?你是我看著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你的每一次成功和失敗,我和你都在一起,你的成功和失敗,就是我的成功和失敗,我又怎麼會怪你呢?
孩子,我永遠愛你
優秀讀後感 篇14
《活著》這部小說的情節十分悲慘,閱讀的時候猶如從山峰跌入無底深淵,心不由得跟隨著主人公富貴從奢靡到絕望,再從絕望的泥潭中艱難爬出,望著一生狼狽的自己,卻覺著似乎明白了什麼。
富貴本就腰纏萬貫,卻因嗜賭,最後撈得家徒四壁,他似乎不僅僅跟人在做賭注,還跟老天和自己在做賭,賭掉一屋錢財,賭掉百畝良田,甚至賭掉一家的性命,妻子,女兒,兒子,孫子一個接一個離開人世,看上去與富貴沒有直接關係,但好像是老天真的在一步步收回與富貴下注時所贏得的戰利品,也正是富貴在為自己的命運一步步付出代價,而諸多賭注中,富貴唯一贏得一次,也是在最後一次,他救下了一頭老牛。
小說的開頭有這樣一個場景,富貴在田野中望著眼前的老牛並輕喊著。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這牛有多少名字。「
「這牛叫富貴,就一個名字。「
有的人說富貴瘋了,但這不正是我們該去思考的嗎,富貴在歷經命運與生活的雙重打擊後,仍選擇保留一顆善良的心,堅強地活下去,作者這樣寫道,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任何事物所活著,富貴喜歡回想過去,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我也一樣,喜歡回憶往事,儘管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枯燥,無味,但就如同富貴一樣,每一次回憶就可以「重活「一次。高中畢業後,一次在坐公交回家的路上,腦子空蕩蕩的,眼中也是失了神,望著車窗外的如梭的車流與行人,每一個他或者她似乎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都有著自己未續寫完的故事,而我,顯得一無所有。從那時也想著去寫自傳,寫一些回憶錄,我曾對一位看完我第一篇自傳的他自嘲:」可能這就是我來這世上的唯一證據吧,你看完了,就要幫我證明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這世界存在著一根羈絆,是記憶與感情讓我們本就索然無味的生活富有靈魂,讓生命更加有意義,又或者為我們早已編下一個合適的理由,一個簡簡單單活下去的理由,而最後斬斷這根羈絆的刀刃,是自己。
第一次翻完《活著》這本書時,實話實說,只是看了一篇故事而已,可能是「活著「的意蘊太深奧,包括後來師長的講解,我卻始終無法正真解讀作者的心境;又或者我沒有相同經歷,沒有經歷過所謂的生與死,就無法感同身受。在前段時間,一次深夜與姐姐看電影回到小區時,公交站旁冷冰冰地躺著一軀屍體,血泊即使早已變黑,但在嗖嗖的冷風和冰冷的月光下格外醒目。
「十六樓的陶婆婆因為長期煎熬於癌症,但不想連累家人,昨晚就跳了。」
「啊,這樣的嗎,哎……」
其實她不是第一個從這跳下去的老人,但也許更不是最後一個。我的奶奶,就在前段時間收到病危通知,當在我與我母親通話時,一頓沉默後,電話這頭是陣陣抽泣。
「你周末有時間就回來一趟吧,也許,是最後一面了。」
記得那天老家下著細雨,整座城市被壓抑得灰色籠罩著,顯得格外死寂,下火車後幾乎是衝向了醫院,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時間,是的,我怕。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死亡,是的,我怕。來到床前,奶奶如同襁褓中的嬰兒般蜷縮著身軀,我用冰冷的手像兒時她用那雙糙手摸著我一樣輕撫著她的額頭,凌亂的頭髮被汗水浸溼,一定很痛吧。
「一定很痛吧,但只要你認真學,我就天天接你。「
我永遠記得兒時學跆拳道,下課時已是黃昏,那條回家的的馬路正對著太陽下落的方向,我永遠記得,她牽著我的手,一次次帶我向著夕陽的方向走去。但如今她走不動了。我母親總說,她最敬佩的就是奶奶,苦了一輩子,到老時還要受盡疾病的折磨,但每一次都是那樣堅強,從沒有選擇過放棄,我也看過很多次她從血液透析儀艱難地爬下來地場景,一定很痛吧。奶奶成功度過危險期,我再一次去看她時,已經能坐起來,她看我一臉嚴肅,突然笑著說:「你看你爸,把我兩顆牙齒弄斷了,真是害人。「「我幫你說他,叫他賠你兩顆,金的!」我爸在一旁偷著笑,我也笑了。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陶婆婆,奶奶,不同的選擇下是不同的命運,也許都堅持了很久很久,以笑得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在寫到這句話時對生的意義的肯定,但從來沒有否認死亡的錯誤,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今年年初,我接連收到三位好友喪父或喪母的悲聞,其中一位是我的髮小,母親身為醫生因為常年勞累,突發腦溢血去世。一次聚餐時,我問了他同樣的問題,「你怕嗎。」「我怕,但我依然要活下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譁譁翻動,猶如水面上蕩起的波浪。
優秀讀後感 篇15
在神聖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海子
坐在窗口,看著群鳥一起飛向樹枝,又一起飛向藍天……他們想去哪兒就飛向哪兒,活著是一種蓬勃的生機。這種感覺真美好。但是我們呢?福貴呢?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會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溫情末了只剩得老頭與一頭老牛在陽光下慢慢回憶。但他還是活了下來。我不止一次無止境的探求思考著到底是什麼才讓能早該被折磨瘋了的人活下去?無數次地翻閱福貴的故事久久才終於醒悟。
我靜靜地聆聽這個靈魂的述說,想幫他吶喊命運的不公,也想幫他對抗這不公的命運。但是,我不行,也不能。
有種麻木的感覺,感覺自己好渺小,生活鞭撻我們。完全無法左右任何事,面對命運,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只能看著這一切摧毀著人們悲慘的人生。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的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後在貧困中醒悟,但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福貴的「活著」,明白了為什麼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因為在那個畸形的年代能活下來就很好了,福貴也說了他只想平淡的活著,其實我們所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你去過黃土高原上極度貧困的地區,你會發現那裡的生活無比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被寂靜籠罩的夜晚狗吠雞鳴都是固定的時間。人們的娛樂少得可憐,他們的語言卻是誇張又大膽,「天燒開了個大洞」「地球被煮開了」這些是黃土高原上的魔幻主義。生存孕育出的魔幻主義,而非浪漫。所有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單純地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那活著到底是什麼?古往今來我為什麼而活?既要面對死亡我又為什麼還得痛苦地活著?但為什麼還要有好死不如賴活著這種說法?等等的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苦處不信神佛,福貴的活著我們終不能理解。「看那最後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極端的感情糾葛下顧城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困頓的憂鬱中海子臥了軌;「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在喪夫的悲痛裡三毛自縊了。在那本該平凡的活著中,為什麼又有這麼多人選擇永遠離開?生命能否給我一個回應?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艱辛,一路的執著,為什麼都越不過最後的那一道坎?生命是自然的賦予,卻為什麼要將他不情願的畫上句號?百般波折,春去秋來,綠葉哪怕是凋落的最後一刻還是用光合作用供給養料;蠟燭即使到了化成蠟油的前一秒也是發著燃著發著光。身邊的風,花,雲,霧哪個不是活著,他們活得平凡,他們也有盡頭,他們生命卻不曾被認可。
是的活著是無形的,活著在我們中國道德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它本不應該作為任意一種詞性存在,因為活著就只是生命韌性的體現罷了……
21歲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生命的韌性支持他艱難的活著,最終他在天文與物理上的造就無人能及,這便是生命的韌性,這就是活著。我曾看著被踩踏的蝶艱難地爬起,揮動殘缺的翅。不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活著。是的,不只是只有我們,想在這個世界活著。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種韌性最終讓福貴老時以一種超然的、怡然自得的、平靜的態度面對生活,難道不是在告訴世人,如此悽慘的福貴,尚且能夠平靜地認真地活著,既然無法改變活著的事實,但可以改變活著的態度即生命的韌性,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無論好與壞,至少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奮鬥過,始終堅持不氣餒,不抱怨,坦然面對這一切。做到活得袒胸露背去迎萬箭攢頭,仍能舉頭對蒼天一笑。
活著只是活著,只是生命的韌性和世間的對抗。靜靜地活著,強烈而又無聲,像泥濘裡的玫瑰,悲慘而又高貴。世界有壓迫,命運會捉弄我,可我要緊緊扼住他的咽喉。我們不都是這樣嗎?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爬起一次次攀登一次次一次次……活著我從不後悔,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奮力舒展開一樣,我的韌性不止於此。這種韌性與我個人而言才是真正的活著,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身在泥潭裡的人也會仰望星空,心系鯤鵬,則能見九萬裡天地。
我似乎真的明白到底什麼是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死去,這寬廣又沉重的話題壓抑得欲哭無淚。
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寬廣,凝聚了太多責任和使命。
人總說,時間會掩蓋一切…可那一切像是春風吹又生的枯草,總是在人們的心中放映著。「活著」,那個黑暗的時代亦像是逝去了又像是仍舊鮮活著;那兒悲慘的人們亦像是死去了又像是活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