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電機的製作方法
2024-03-10 07:11:15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輪轂電機。
背景技術:
輪轂電機包括輪轂機殼、磁鋼、前端蓋、後端蓋、轉子及霍爾元件,前端蓋和後端蓋通過螺釘分別固定在輪轂機殼的兩側,轉子和磁鋼置於輪轂機殼內,轉子包括轉子軸、轉子鐵芯和電樞線組,轉子軸一端穿插於轉子鐵芯內,另一端從端蓋的中心位置伸出到輪轂機殼外,電樞線組圍繞在轉子鐵芯上,霍爾元件固定在轉子鐵芯上。上述結構存在的問題有:一、端蓋與轉子軸接觸的位置密封性能較低,輪轂在陰雨天使用或在有積水的地面行走時,輪轂機殼內容易受潮,影響電機的使用壽命;二、前端蓋與後端蓋均是通過螺釘與輪轂機殼連接,在工序上,步驟的增加導致裝配時間延長,最終導致成本的提高;三、前端蓋和後端蓋上均連接有軸承,因軸承的上的潤滑油為設有保護裝置,所以,潤滑油的存儲量很少,能夠使用的時間較短,造成電機越到後期,轉動的阻力越大,消耗的能量也增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輪轂電機,解決了密封性能差、裝配時間長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輪轂電機,包括輪轂機殼、前端蓋、後端蓋及轉子,所述前端蓋通過緊固件與輪轂機殼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轉子置於輪轂機殼內,所述輪轂機殼與後端蓋一體成型,所述前端蓋的中心位置設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內圈和外圈,內圈與外圈一體成型,其橫截面呈U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前端蓋的外壁中心位置設置有圓臺,所述密封圈設置於圓臺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前端蓋的內壁中心位置設有第一圓筒,所述圓筒內設置有第一軸承,所述後端蓋的內壁中心位置設有第二圓筒,所述第二圓筒內設有第二軸承,所述第一軸承與第二軸承的結構大小相同,所述第一軸承包括外環和內環,在內環與外環之間設有滾珠和兩環形封片,滾珠設置於兩環形封片之間,兩環形封片之間的密封空間內填充有潤滑油。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環形封片的橫截面呈U型。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前端蓋的內壁上設有環形的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所述第一凸沿和第二凸沿同圓心設置,並且,第一凸沿的內徑大於第二凸沿的內徑。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輪轂機殼包括用於連接磁鋼的連接部分和用於連接輪胎的支架部分,所述連接部分與支架部分一體設置,所述後端蓋與支架部分連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子包括轉子軸和轉子鐵芯,所述轉子軸的一端穿過轉子鐵芯與第二軸承連接,另一端穿過第一軸承和密封圈後,並延伸到輪轂機殼外。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子軸的軸心位置開設有線孔,其外圓周面上開設有接引孔,接引孔與線孔相通,用於電樞線組的引線穿過。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子鐵芯上開設有圓形的過流孔。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轉子鐵芯上開設有扇環形的散熱孔。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輪轂機殼與後端蓋一體設置,可以減少裝配工序,縮短轉配時間,密封圈的設置,其外圈用於與前端蓋固定連接,內圈用於包裹從前端蓋伸出的轉子軸,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雨水從前端蓋與轉子軸連接位置進入到輪轂機殼內,因此,該實用新型具有密封性能好和裝配時間短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輪轂電機實施例的裝配圖1;
圖2為輪轂電機實施例的裝配圖2;
圖3為輪轂電機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4為圖3中前端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5為圖3中輪轂機殼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6為輪轂機殼中環形封片的剖視圖。
圖中:1、輪轂機殼;2、前端蓋;21、圓臺;22、第一圓筒;23、第一軸承;24、第一凸沿;25、第二凸沿;3、後端蓋;31、第二圓筒;32、第二軸承;4、密封圈;5、環形封片;6、轉子;61、轉子軸;62、轉子鐵芯。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輪轂電機做進一步說明。
根據圖1-3所示,一種輪轂電機,包括輪轂機殼1、前端蓋2、後端蓋3及轉子6,所述前端蓋2通過緊固件與輪轂機殼1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轉子6置於輪轂機殼1內,所述輪轂機殼1與後端蓋3通過注塑一體成型,所述前端蓋2的中心位置設有密封圈4,所述密封圈4包括內圈和外圈,內圈與外圈一體成型,其橫截面呈U型,內圈的內壁上設有凸稜。輪轂機殼1與後端蓋3一體設置,可以減少裝配工序,縮短轉配時間,密封圈4的設置,其外圈用於與前端蓋2固定連接,內圈用於包裹從前端蓋2伸出的轉子軸61,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雨水從前端蓋2與轉子軸61連接位置進入到輪轂機殼1內,凸稜的設置用於與轉子軸61向牴觸,進一步的保障密封效果。
根據圖4、5所示,前端蓋2的內壁中心位置設有第一圓筒22,圓筒內設置有第一軸承23,前端蓋2的外壁中心位置設置有圓臺21,密封圈4設置於圓臺21內;所述後端蓋3的內壁中心位置設有第二圓筒31,第二圓筒31內設有第二軸承32,所述第一軸承23與第二軸承32的結構大小相同,所述第一軸承23包括外環和內環,在內環與外環之間設有滾珠和兩環形封片5,滾珠設置於兩環形封片5之間,兩環形封片5之間的密封空間內填充有潤滑油。圓臺21和第一圓筒22的設置用於增加前端蓋2的厚度,使密封圈4和第一軸承23固定在前端蓋2上更牢固,第二圓筒31的設置用於增加後端蓋3的厚度,使第二軸承32固定在後端蓋3上更穩當。後端蓋3的內壁朝向外壁凹陷,形象盆腔狀空間,用於容納第二圓筒31。
接續圖4所示,前端蓋2的內壁上設有環形的第一凸沿24和第二凸沿25,所述第一凸沿24和第二凸沿25同圓心設置,並且,第一凸沿24的內徑大於第二凸沿25的內徑。第一凸沿24和第二凸沿25的設置用於與輪轂機殼1配合,防止前端蓋2朝向輪轂機殼1中心外移動,而對螺釘撞擊,造成螺釘鬆動甚至脫落。
接續圖5所示,輪轂機殼1包括用於連接磁鋼的連接部分和用於連接輪胎的支架部分,所述連接部分與支架部分一體設置,所述後端蓋3與支架部分連接。連接部分由鉻不鏽鋼材料製成,用於工磁鋼吸附,支架部分由鋁合金材料製成,相比較傳統鐵製的輪轂機殼1,散熱性能更好。
根據圖6所示,環形封片5的橫截面呈U型。環形封片5的設置用於保護潤滑油,放置潤滑油從軸承上脫離,環形封片5設置成U型結構,可以使兩環形封片5之間的密封空間更大,潤滑油存儲更多,使軸承使用時間更長,因此,具有節能環保的效果。
轉子6包括轉子軸61和轉子鐵芯62,所述轉子軸61的一端穿過轉子鐵芯62與第二軸承32連接,另一端穿過第一軸承23和密封圈4後,並延伸到輪轂機殼1外。轉子軸61的軸心位置開設有線孔,其外圓周面上開設有接引孔,接引孔與線孔相通,用於電樞線組的引線穿過。轉子鐵芯62上開設有圓形的過流孔。所述轉子鐵芯62上開設有扇環形的散熱孔。過流孔和散熱孔的設置均用於轉子鐵芯62的散熱,降低電機的退磁率,提高電機的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