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科治療胃潰瘍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4-04-01 13:08:05
本發明涉及中藥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內科治療胃潰瘍的中藥製劑。
背景技術:
失眠多夢為一種常見病,夜間多夢使睡眠質量下降,腦細胞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白天頭昏腦漲,工活質量下降。很多人往往依賴安定,但長期服用安定類藥物易成癮,產生諸多副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製備簡單、療效顯著的一種內科治療胃潰瘍的中藥製劑。
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內科治療胃潰瘍的中藥製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中藥製成:
蘇木3-12克,山楂葉5-15克,鬱金3-12克,蕓薹子3-9克,預知子6-25克,骨碎補3-10克,九龍藤3-12克,西番蓮3-12克,蓍草3-10克,大葉紫珠3-15克,地稔根3-15克,紫珠葉3-10克,兒茶3-15克,仙鶴草3-15克,菟絲子5-15克,當歸6-15克,黃芪3-15克,山藥3-12克,肉蓯蓉3-15克,人參葉5-15克,淫羊藿3-12克,山柰3-15克,吳茱萸3-12克,乾薑5-15克,白薇3-12克,腫節風3-10克。
其優選的各原料的重量配比為:
蘇木3克,山楂葉5克,鬱金3-克,蕓薹子3克,預知子6克,骨碎補3克,九龍藤3克,西番蓮3克,蓍草3克,大葉紫珠3克,地稔根3克,紫珠葉3克,兒茶3克,仙鶴草3克,菟絲子5克,當歸6克,黃芪3克,山藥3克,肉蓯蓉3克,人參葉5克,淫羊藿3克,山柰3克,吳茱萸3克,乾薑5克,白薇3克,腫節風3克。
本發明所述中藥為湯劑,將以上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後加水煎成湯劑,每劑200ml,每日2次,每次100ml,口服。
其中各原料的藥用性能為:
蘇木:性平,味甘、鹹。歸心經、肝經、脾經。行血祛瘀,消腫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瘀滯腫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胸腹刺痛,癰疽腫痛。心材含色原烷類化合物。還含巴西蘇木素、氧化巴西木素、3'-o-甲基巴西蘇木素和巴西蘇木素衍生物1及2。又含二苯並環氧庚烷類化合物、蘇木苦素j、p,二十八醇,β-谷甾醇及蒲公英賽醇。山楂葉:性平,味酸。歸肝經。活血化瘀,理氣通脈,化濁降脂。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於氣滯血瘀,胸痺心痛,胸悶憋氣,心悸健忘,眩暈耳鳴,高脂血症。具有抗凝血、降血脂作用。
鬱金:性寒,味辛、苦。歸肝經、心經、肺經。活血止痛、行氣化疥、清心解鬱、利膽退黃。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治經閉痛經、熱病神昏、癲癇發狂、黃疸尿赤、胸腹脹痛、刺痛。增強免疫功能,具有中樞神經抑制效應,對心肌損傷有保護作用,抗肝損傷,抗孕作用,提高脾臟camp含量;水溶性部分對小鼠實驗性心律失常有顯著療效,其水浸劑(1:3)在試管中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有揮髮油,主要含芳樟醇、樟腦、丁香烯、莪朮二酮、胡蘿蔔苷等。
蕓薹子:性平,味辛、甘。歸肝經、大腸經。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潤腸通便。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內服:煎湯,用量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主治產後惡露不盡,瘀血腹痛,痛經,腸風下血,血痢,風溼關節腫痛,癰腫丹毒,乳癰,便秘,粘連性腸梗阻。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另本品含植物油量多,有潤腸通便功效。主要含葡萄糖蕪菁芥素、葡萄糖異硫氰酸戊-4-烯-酯、前告伊春,又含脂肪油、蛋白質、芸香苷、菜子固醇、22-去氫菜油固醇及多種胺基酸。
預知子:性寒,味苦。歸肝經、膽經、胃經、膀胱經。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治肝胃氣痛、胃熱不思食、腰痛、脅痛、疝氣、痛經、子宮下垂、煩渴、輸尿管結石。臨床與尿珠子同用,治療輸尿管結石有較好療效。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大腸桿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具有抗癌作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乳腺癌及消化系統癌症。含糖類、齊墩果酸、木通皂苷stc等成分。
骨碎補:性溫,味苦。歸肝經、腎經。續傷止痛、補腎強骨。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用治腎虛腰痛、牙痛、耳鳴、久瀉、跌打損傷、斑禿、雞眼等。藥理實驗表明,柚皮苷有明顯的促進骨損傷癒合作用,是骨碎補的有效成分之一。本品還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提高血鈣和血磷水平,有利於骨折的癒合。骨碎補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骨碎補雙氫黃酮對小鼠有明顯的鎮痛和鎮靜作用。能防治鏈黴素等中毒。臨床上用於退行性關節病,防治鏈黴素毒副反應等。還具有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含柚皮苷,水解得槲皮素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含骨碎補雙氫黃酮苷及多種四五三萜類化合物。應用薄層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槲蕨根莖中的柚皮苷的含量為1.00%。另含柚皮苷、21-何帕烯、環木菠蘿固醇-乙酸酯、環水龍骨固醇乙酸酯、環鴉片甾烯醇乙酸酯、β-谷固醇、石蓮姜素等。
九龍藤:性溫,味甘、微苦。無歸經。祛風除溼,行氣活血。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偏癱,胃脘痛,疳積,痢疾。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西番蓮:性溫,味苦。無歸經。祛風,除溼,活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主治感冒頭痛,鼻塞流涕,風溼關節痛,疝痛,痛經,神經痛,失眠,下痢,骨折。有促進放鬆和睡眠的作用,對於因緊張引起的失眠、頭痛、肌肉疼痛有很好療效,臨床上用於治療睡眠失調和焦慮不安;對防治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胃病有很好的療效。還可以用於治療癱瘓和心臟病。本品主要含白楊素、苯並二氮雜類化合物、紐西蘭雞蛋果氰苷b-4-硫酸酯、牡荊素、導葒草素、芹菜素-8-c-雙葡萄糖苷、焦性兒茶酚等成分。
蓍草:性平,味酸、苦。歸肺經、脾經、膀胱經。清熱解毒、活血通經。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臨床多用於經閉腹痛、急性腸炎、闌尾炎、扁桃體炎、乳腺炎、跌打損傷和毒蛇咬傷等。有鎮靜、解熱、鎮痛作用;抗菌,抗炎。10%鮮草醇溶性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全草含揮髮油、有機酸及其生物鹼、琥珀酸、延胡索酸、a-呋喃甲酸、烏頭酸、香豆素類和胺基酸等成分。
大葉紫珠:性平,味辛、苦。歸肝經、肺經、胃經。散瘀止血,消腫止痛。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化瘀止血藥。用於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扑腫痛。葉含谷甾醇(sit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o-glucuronide),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甙(apigenin-7-o-glu-curonid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acid),山楂酸(crategolicacid),二十二烷酸(doxosanoicacid),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acid),二十三烷酸乙酯(ethyltricosanoate)及3,7,3′-三甲氧基5,4′-二羥基黃酮(3,7,3′-trimethoxy4′,-5-dihydroxyflavone)。
地稔根:性平,味微酸、澀。歸肺經、脾經、肝經。活血通絡、收斂止血。屬止血藥分類下的收斂止血藥。用治風溼痺痛、腰腿痛、產後腹痛、崩漏帶下、外傷出血。含酚類、鞣質、胺基酸及糖類。
紫珠葉:性涼,味苦、澀。歸肝經、肺經、胃經。收斂止血、清熱解毒。屬止血藥收斂止血藥。用治血熱所致各種出血症,尤以消化道、呼吸道出血效果較好;外治癰疽瘡毒、毒蛇咬傷;熱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對纖溶系統也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增加血小板,縮短出血、凝血酶原、血塊收縮時間,使蛙腸繫膜血管收縮;對大腸桿菌、弗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含縮合鞣質、黃酮類、中性樹脂、糖類、羥基化合物及鎂、鈣和微量鐵鹽、3,5,7,4'-四甲氧基黃酮、5-羥基-3,4,7,3'-四甲氧基黃酮、熊果酸等成分。
兒茶:性微寒,味苦、澀。歸肺經、心經。收溼、生肌、斂瘡、止血。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收斂止血藥。用治潰瘍不斂、溼疹、口瘡、跌扑傷痛、外傷出血。有保肝利膽、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抗病原微生物、降低血糖、抑制胃腸道運動、抗腹瀉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降低組織耗氧量,尤其是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壓,調節心血管系統功能;兒茶有一定鎮痛、抗放射、升高白細胞和抗腫瘤作用,並因能抑制瘤細胞與纖微蛋白粘連而阻止瘤細胞擴散。藥理實驗表明,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腸及小腸的蠕動,且能促進盲腸的逆蠕動,而有止瀉作用。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含兒茶素、表兒茶素、兒茶鞣質、黏液質、脂肪油、樹膠、蠟、兒茶鞣酸、兒茶鉤藤鹼、二氫柯楠因鹼、右旋阿夫兒茶精、二氫山柰酚、雙聚原矢車菊素、左旋兒茶精及消旋兒茶精、兒茶紅等成分。
仙鶴草:性平,味苦、澀。歸心經、肝經。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收斂止血藥。用治咯血、吐血、崩漏下血、瘧疾、血痢、脫力勞傷、癰腫瘡毒、陰癢帶下。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有抗腫瘤作用及對陰道滴蟲有良好殺滅作用。仙鶴草素有止血、調整心率、增加細胞抵抗力、降低血糖和消炎等作用;冬芽含酚性物質鶴芽酚,冬芽及根有較強的驅絛蟲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含仙鶴草素、仙鶴內脂、鞣質、甾醇、有機酸、酚性成分、皂苷、黃酮苷、山柰酚-7-鼠李糖苷、芸香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沒食子酸等成分。
菟絲子:性平,味辛、甘。歸肝經、腎經、脾經。補腎益精,養肝明日。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用於腎虛腰痛,陽痿,早洩,尿濁,帶下,小便頻數;胎動不安,先兆流產;肝腎不足,視物昏花,視力減退。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脾虛食少,大便不實,常與白朮、山藥、茯苓、黨參等同用。內服:煎湯:用量10~15克,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調敷。對下丘腦-垂體-性腺有興奮作用;促進造血;增強免疫功能;防治心肌缺血;抑制腫瘤發生;抗肝損害等。菟絲子浸劑、酊劑可增強離體蟾蜍心臟收縮力,降低心率,使麻醉犬血壓下降。含槲皮素、紫雲英苷、金絲桃苷、桷皮素-β-o-d半乳糖-7-o-β-葡萄糖苷、山柰酚-3-0-β-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新菟絲子苷、菟絲子多糖等成分。又含菟絲子胺、菟絲子苷a、菟絲子苷b、熊果酚苷、綠原酸、咖啡酸、對-香豆酸。還含鉀、鈣、磷、硫、鐵、銅、錳、硒、鉬等微量元素,以及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等人體必需胺基酸。
當歸:
黃芪:性溫,味甘、辛。歸肝經、心經、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血藥。用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溼痺痛、跌扑損傷、癰疽瘡瘍。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促進造血系統功能;降血脂及抗動脈硬化;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抑制i、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對子宮具有興奮及抑制的雙向性作用;抑制前列腺增生;抗促性腺激素;抗輻射損傷;抗腫瘤;抗炎鎮痛、抗損傷;保肝,利膽,促進消化,抑制胃腸的推動運動;具有抑制神經系統、鬆弛氣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可抑制離體動物的子宮而興奮整體動物的子宮。藁本內酯對實驗動物有平喘作用,對其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抗貧血作用可能與所含的維生素b12和鐵、鋅等微量元素有關。揮髮油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正丁烯基嗼內酯和當歸酮等,尚含維生素b12和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另含阿魏酸、苯乙酮、菖蒲二烯、香荊芥酚、愈創木酚、茴香酸、當歸內酯、藁本內酯二聚體等。
山藥:性平,味甘。歸脾經、肺經、腎經。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用量15~30克,內服煎湯。用治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治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現代藥理試驗結果表明,有促進骨折癒合,降血糖,增強免疫功能,增強消化系統功能等作用。.含多巴胺、山藥鹼、槭素ⅱ、豆固醇、膽甾醇、鹽酸山藥鹼、麥角甾醇、奎寧酸、菜油甾醇、膽固醇、薯蕷皂苷元、尿囊素、菜油固醇、二十六酸、β-谷甾醇;另含游離胺基酸,澱粉、鞣質、粘液質、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成分。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大腸經。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屬補虛藥下補陽藥。用於腰膝痿軟、陽痿、女子不孕、腸燥便秘。能增強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能增加去甲腎上腺素(ne)和5-羥吲哚乙酸(5-hiaa)含量,並增加多巴胺(da)與二經苯乙酸(d0pac)比值;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縮短通便時間,能有效對抗阿託品的抑制排便作用,同時對大腸的水分吸收也有明顯抑制作用。具有降壓、抗突變等作用。有調整內分泌、促進代謝及強壯作用。主要含苯乙基苷類。內蒙古和新疆所產的肉蓯蓉,含多糖8.5%~13%,總糖及多糖含量以內蒙古所產為高。另含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洋丁香酚苷、肉蓯蓉苷a、肉蓯蓉苷b、肉蓯蓉苷c、肉蓯蓉苷d、肉蓯蓉苷e、肉蓯蓉苷g、蓯蓉素、甘露醇等成分。
人參葉:性寒,味苦、甘。歸肺經、胃經。補氣,益肺,祛暑,生津。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用於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能提高學習記憶力,增加腦內rna的含量和全腦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能顯著提高免疫功能;可使冠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耗氧量減少,心肌收縮力明顯增強,心率減慢,降低血壓,改善心功能及心肌缺血作用;提高耐缺氧能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明顯抑制血瘀大鼠的血栓形成,降低其血細胞比容,增加血瘀動物紅細胞流動性;影響體內脂質、蛋白質及水鹽代謝;抗腫瘤作用;延緩衰老作用;具有抗疲勞作用,對高溫、低溫、燙傷和微波輻射的應激條件下的機體具有保護作用。尚具有抗炎、抑制病毒複製、使血清總蛋白含量及胎盤功能明顯改善的作用。人參葉含人參皂苷rb1、人參皂苷rb2、人參皂苷rc、人參皂苷rd、人參皂苷re、20(r)原人參二醇、三葉豆苷、1,2-二苯基乙烷、十三烷酸等成分。
淫羊藿:性溫,味辛、甘。歸肝經、腎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用治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溼痺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具有調節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陽虛動物模型具有「助陽」的作用,可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等;延緩衰老,有較強的抗hsvⅱ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有廣泛的激素樣作用,有促進性腺功能;水提液可抗衰老與促進物質代謝;淫羊藿多糖和總黃酮有免疫調節功能;煎劑有強心、降壓和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含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箭藿苷a、箭藿苷b、箭藿苷c等。
山柰:味辛,性溫。歸胃經、心經。行氣溫中、消食、止痛。屬溫裡藥。用治胸膈脹滿、腹冷痛、飲食不消。外用治牙痛時配伍麝香具一定止痛作用,外敷尚可治痛經及肺癌、肝癌、挫傷等;內服治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潰瘍。含揮髮油、黃酮、香豆素、蛋白質、澱粉及黏液質等。幹品含揮髮油30%~40%,油中含有桂皮乙酯、香豆酸乙酯、龍腦、桉油素、對甲基香豆酸乙酯等。黃酮類有山柰酚、山柰素。在紫外光210納米附近和310納米處有最大吸收,可作鑑別。煎劑在試管內有抗菌作用;乙醇提取物具抗組胺作用;此外,還具有抗癌作用。
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有小毒。歸肝經、脾經、胃經、腎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屬溫裡藥。用治肝經寒凝之疝氣腹痛、厥陰頭痛、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痛經、寒溼腳氣腫痛、胃寒或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外寒內侵、胃失和降之嘔吐、脾腎陽虛之五更洩瀉、溼疹等。本品具有芳香健胃作用,能祛除腸內積氣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增加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腸蠕動而解痙、止吐,並有鎮痛、抗胃潰瘍、降血壓、興奮子宮、抗血栓形成、殺蟲、抗菌、升高體溫、保肝利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抗血栓、抗缺氧等藥理作用。含揮髮油,其中吳茱萸烯是其主要成分,含量達30%。此外,還含有多種檸檬苦素類、生物鹼、黃酮類、酮類、胺基酸、吳茱萸醯胺、吳茱萸鹼、吳茱萸啶酮、去甲基吳茱萸醯胺、吳茱萸苦素等成分。
乾薑:性熱,味辛。歸脾經、胃經、心經、腎經、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溼消痰。屬溫裡藥。用治脘腹冷痛、肢冷脈微、痰飲喘咳、胃腸氣痛和絞痛、風溼痛、腰腿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菌痢、急性睪丸炎、蛔蟲病腸梗阻、慢性消化不良。水煎液及浸膏有中樞興奮、健胃、止嘔、抗菌作用;揮髮油有抗炎及解熱止痛作用。具有鎮靜、鎮痛、抗炎、升血壓、抗凝血作用;對消化系統具有止吐、增強離體腸收縮等作用;滅螺,抗血吸蟲,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與釋放。含揮髮油,主要成分為薑酮、6-姜辣素、β-沒藥烯、α-薑黃烯、β-倍半水芹烯及姜醇、d-茨烯、桉油精、枸櫞醛、龍腦等。
白薇:性寒,味苦、鹹。歸胃經、肝經、腎經。清熱、涼血、利尿。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內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陰虛潮熱、熱病後期低熱不退、熱淋尿澀等症。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12克;治金瘡出血不止:白薇末貼之。甾體多糖苷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減慢;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無鎮咳和平喘作用。毒性:腹腔注射醇提物ld50為7.5克/千克。具有退熱,抗炎等作用。根中主要含強心苷、揮髮油等,揮髮油中主要成分是白薇素,強心苷中主要成分為甾體多糖苷。另含直立白薇苷、白薇正苷a、白前苷元a、β-香樹素乙酸酯、油酸乙酯、β-谷固醇等。
腫節風:性平,味苦、辛。歸心經、肝經。清熱涼血,活血消斑,祛風通絡。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用治血熱紫斑、紫癜,風溼痺痛,跌打損傷、流行性感冒、小兒肺炎及大葉性肺炎等。具抗菌、抗腫瘤、促進骨折癒合及抗病毒作用;浸膏及其總黃酮對動物的細胞吞噬作用有促進作用;對非特異性炎症,特別是胃潰瘍有明顯的促進胃細胞黏膜保護層修復的作用;促進食慾。含左旋類沒藥素甲、異秦皮定等,也含揮髮油。另含有異嗪皮啶、迷迭香酸、延胡索酸、左旋類沒藥素甲、琥珀酸等成分。
本發明以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活血消斑,祛風通絡為治則,多種藥材組合協同,主要用於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活血脈,消炎鎮痛,健脾開胃,和中消食,對治療胃潰瘍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臨床觀察:
(1)臨床資料
本發明人於2010年至今,對274例患有胃潰瘍的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性205例,女性69例。
(2)治療方法
口服,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l,飯後服用根據患者病情輕重計算治療時間,輕度患者服用3~5天症狀消失,重病患者連服10~15天症狀消失。
(3)臨床結果
臨床治癒215例(78.47%),顯效39例(14.23%),有效17例(6.21%),無效3例(1.09%),總有效率為98.91%。
本發明配製簡單,吸收效果好,藥效持續時間長,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生產成本低,有利於病患及時減輕病狀。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取蘇木3克,山楂葉5克,鬱金3-克,蕓薹子3克,預知子6克,骨碎補3克,九龍藤3克,西番蓮3克,蓍草3克,大葉紫珠3克,地稔根3克,紫珠葉3克,兒茶3克,仙鶴草3克,菟絲子5克,當歸6克,黃芪3克,山藥3克,肉蓯蓉3克,人參葉5克,淫羊藿3克,山柰3克,吳茱萸3克,乾薑5克,白薇3克,腫節風3克,將以上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後加水煎成湯劑,每劑200ml。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l,飯後服用。
實施例2:
取蘇木12克,山楂葉15克,鬱金12克,蕓薹子9克,預知子25克,骨碎補10克,九龍藤12克,西番蓮12克,蓍草10克,大葉紫珠15克,地稔根15克,紫珠葉10克,兒茶15克,仙鶴草15克,菟絲子15克,當歸15克,黃芪15克,山藥12克,肉蓯蓉15克,人參葉15克,淫羊藿12克,山柰15克,吳茱萸12克,乾薑15克,白薇12克,腫節風10克,將以上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後加水煎成湯劑,每劑200ml。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l,飯後服用。
實施例3:
取蘇木7克,山楂葉11克,鬱金9克,蕓薹子6克,預知子16克,骨碎補6克,九龍藤6克,西番蓮9克,蓍草6克,大葉紫珠11克,地稔根11克,紫珠葉7克,兒茶7克,仙鶴草9克,菟絲子9克,當歸7克,黃芪9克,山藥7克,肉蓯蓉6克,人參葉6克,淫羊藿6克,山柰9克,吳茱萸6克,乾薑9克,白薇6克,腫節風6克,將以上諸原料藥選好、混合浸泡後加水煎成湯劑,每劑200ml。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l,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