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
2023-12-12 21:00:12 2
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屬木本植物無性繁殖【技術領域】,本發明以沉水樟當年新抽半木質化,帶有腋芽的莖段為材料,經初步處理後,接種到含6-BA0.2~3.0mg/L,NAA0.01~0.5mg/L的誘導培養基中,獲得無菌外植體;培養40~50d後,形成愈傷組織和不定芽;在繼代增殖擴繁培養階段,提出了增殖培養基的合理PH值、不同無機鹽濃度、細胞分裂素6-BA的合適濃度,尤其是硫代硫酸鈉對增殖不定芽生長的影響,使繼代增殖係數MR值達到2.5的同時,不定芽長勢充滿活力。在誘導生根培養上,篩選出合適的生長素配比,使有效生根率達到96%,組培苗移栽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專利說明】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木本植物無性繁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木本植物無性繁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為樟科,樟屬常綠闊葉大喬木,樹形高大,樹高可達40m、胸徑1.5m,幹形通直,枝繁葉茂,天然分布於我國中亞熱帶的中南部至南亞熱帶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我國的浙江、江西、湖南的中南部,臺灣北部,福建、廣東、廣西等7省,在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地理位置約在北緯22° 2(V至27° 3(V,東徑106°至120°之間,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800m之間。沉水樟除提供木材外,根、幹、葉可提取黃油素,是合成洋茉莉醛的重要原料,可作醫藥及芳香油原料,經濟價值高。沉水樟的繁育通常有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由於沉水樟屬自花授粉,雌雄花發育成熟期不一致,結果量少,果實又常受瘦蜂寄生,種子空殼率高,發芽率低;而扦插繁殖又受穗條來源少,生根率不高的影響。因此,若能採用組織培養的方法進行沉水樟繁殖,將可以較好地解決沉水樟種子發芽率低,扦插繁育困難,移栽成活率低等難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就在於提供一種解決上述問題,使沉水樟組培苗移栽成活率達到90%以上的無性繁殖方法。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方法步驟如下:
[0005]a.取沉水樟當年新抽半木質化枝條,剪取帶有2-3個腋芽的莖段,去除葉片後,置於無菌水中振蕩洗滌3~5min,取出後再用70%的酒精處理I~2min,然後置於0.1%HgCl27~15min,最後用無菌水清洗3次。
[0006]b.將處理好的材料接種到誘導培養基:MS+6-BA0.2~3.0mg/L+NAA0.01~
0.5mg/L,獲得無菌外植體,在培養溫度26~28°C、光強1500~20001x、光照12h/d條件下,經40~50d後,獲得無菌的愈傷組織和不定芽。
[0007]c.放入繼代增殖培養基:1/2MS(MS基本培養基成分減半)+6-BA0.3~3.0mg/L+NAA0.03 ~0.5mg/L+Na2S20350 ~300mg/L, pH=5.5。
[0008]d.放入誘導生根培養基:1/2MS+IBA0.3 ~1.5mg/L+NAA0.01 ~0.3mg/L,pH=5.5。
[0009]e.將經以上培養的生根苗移栽;
[0010]作為優選,步驟b中誘導培養基:MS+6-BA0.5mg/L+NAA0.2mg/L ;
[0011]作為優選,步驟c中繼代增殖培養基為1/2MS+6-BA0.8mg/L+NAA0.05mg/L+Na2S203150mg/L, PH=5.5 ;
[0012]作為優選,步驟d中,誘導生根培養基為1/2MS+IBA1.0mg/L+NAA0.05mg/L ;
[0013]作為優選,步驟e中,將已生根的組培苗拿去煉苗,煉苗20~30d至莖幹成深綠色,再洗去培養基,移栽到椰糠和泥炭土混合的基質中,其中椰糠佔1/3、泥炭土佔2/3,在溫度26~30°C,溼度80~100%的條件下培育25d ;
[0014]作為優選,所述步驟b、C、d中,MS基本培養基內含蔗糖3%,卡拉膠0.8%。[001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優點在於:本發明沉水樟組織培養不定芽誘導培養基採用MS+6-BA0.2~3.0mg/L+NAA0.01~0.5mg/L,pH=6.0 ;繼代增殖擴繁培養基採用 1/2MS+6-BA0.3 ~3.0mg/L+NAA0.03 ~0.5mg/L+Na2S20350 ~300mg/L, pH=5.5 ;誘導生根培養基採用 1/2MS+IBA0.3 ~1.5mg/L+NAA0.01 ~0.3mg/L,pH=5.5。將經以上培養的沉水樟生根苗移栽,成活率90%以上。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將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試驗材料取自于吉安林科所內林齡30年、樹高19m、胸徑60cm的沉水樟當年生新抽半木質化枝條。
[0017]一、試驗方法
[0018](一)培養條件
[0019]基本培養基均含蔗糖3%,卡拉膠0.8%,pH5.5,置於溫度26~28°C、光強1500~20001x、光照12h/d下培養。
[0020]( 二)增殖培養
[0021]以下研究試驗中,除試驗4每個處理200個重複外,其它試驗每個處理100個重複,每個重複I個增殖單位(I個2~3個節的莖段),每個增殖周期35d。
[0022]1、培養基pH值
[0023]兩種處理的培養基,均使用1/2MS+6-BA0.8mg/L+NAA0.05mg/L培養基。但配製培養基時,分別將PH值調配到6.5,5.5,5.2,5.0,以pH=6.0為對照。培養一個增殖周期後調查統計新抽不定芽數量及長勢情況。
[0024]2、培養基中6-BA
[0025]將每個增殖單位置1/2MS+NAA0.05mg/L,並配合6-BA濃度分別為0,0.5,0.8,1.0,
2.0,3.0mg/L中,以6-BA0mg/L為對照,培養一個增殖周期後調查統計新抽側芽數量。
[0026]3、培養基中基本鹽類
[0027]主要採用1^、1/21^、1/41^和改良1^(3/5的硝酸胺和硝酸鉀,2倍的碘化鉀、氯化鈷和氯化鈣,6/5的硫酸鎂、硫酸錳、硫酸鋅和硫酸銅,其它成分不變),配合6-BA0.8mg/L+NAA0.05mg/L, pH值5.5,以MS基本培養基為對照,培養一個增殖周期後調查統計新抽不定芽數量及長勢情況。
[0028](三)繼代培養基中硫代硫酸鈉
[0029]繼代增殖培養過程中發現,培養增殖的莖段新抽芽頂梢或葉有不同程度枯頂或掉葉現象,長勢較差。採用培養基1/2MS+6-BA0.8mg/L+NAA0.05mg/L,配合添加Na2S203150mg/L、300mg/L,MgS04800mg/L、1600mg/L 四個處理,以不添加 Na2S2O3 或 MgSO4 為對照,培養一個增殖周期後分別調查統計枯頂或掉葉比率。
[0030](四)生根培養
[0031]基本培養基為1/2MS,配合以IBA、NNA、IAA不同濃度及其配比,調查統計15d、30d
生根率。[0032]二、結果與分析
[0033](一)不同pH值培養基對增殖速率的影響
[0034]從表1可以看出,增殖培養基pH值以5.5為宜。在培養基1/2MS+6-BA0.8mg/L+NAA0.05mg/L(pH=5.5)中,芽團長勢好活力足,不定芽數量增多,增殖係數最高,達2.5,同時高度大於2.0cm不定芽和生根苗數量均最多,收穫率達1.72。pH值升高或降低,芽團長勢一般,增殖係數及收穫率均在一般水平;PH值降低到5.0,還會出現新抽葉焉軟現象。
[0035]表1:不同PH值培養基對增殖速率的影響
[0036]
【權利要求】
1.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方法步驟如下: a.取沉水樟當年新抽半木質化枝條,剪取帶有2-3個腋芽的莖段,去除葉片後,置於無菌水中振蕩洗滌3~5min,取出後再用70%的酒精處理I~2min,然後置於0.1 % HgCl27~15min,最後用無菌水清洗3次。 b.將處理好的材料接種到誘導培養基:MS+6-BA0.2~3.0mg/L+NAA0.01~0.5mg/L,獲得無菌外植體,在培養溫度26~28°C、光強1500~20001x、光照12h/d條件下,經40~50d後,獲得無菌的愈傷組織和不定芽。 c.放入繼代增殖培養基:1/2MS(MS基本培養基成分減半)+6-BA0.3~3.0mg/L+NAA0.03 ~0.5mg/L+Na2S20350 ~300mg/L, pH=5.5。 d.放入誘導生根培養基:1/2MS+IBA0.3 ~1.5mg/L+NAA0.01 ~0.3mg/L, pH=5.5。 e.將經以上培養的生根苗移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b中誘導培養基:MS+6-BA0.5mg/L+NAA0.2mg/L。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c中繼代增殖培養基為 1/2MS+6-BA0.8mg/L+NAA0.05mg/L+Na2S203150mg/L, PH=5.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d中,誘導生根培養基為 1/2MS+IBA1.0mg/L+NAA0.05mg/L。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e中,將已生根的組培苗拿去煉苗,煉苗20~30d至莖幹成深綠色,再洗去培養基,移栽到椰糠和泥炭土混合的基質中,其中椰糠佔1/3、泥炭土佔2/3,在溫度26~30°C,溼度80~100%的條件下培育 25d。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沉水樟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b、c、d中,MS基本培養基內含蔗糖3 %,卡拉膠0.8%。
【文檔編號】A01H4/00GK103651145SQ201310728451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6日
【發明者】羅坤水, 羅忠生, 胡慶, 林洪 申請人:江西省林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