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餵以苦難
2024-06-24 14:35:46 1
來兩斤黃連,不加糖。
——題記
小鹿柔軟如苔的舌頭急切地在掌心舔舐,猿猴靈巧的手爪貪婪地抓取著囊中的點心……我們陶然於這餵食過程中給予的滿足,憐惜於野生動物渴盼的目光,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它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於是,麋鹿的伶俐細腿愈發遲鈍,猿猴逐漸失去了樹間飛躍、逐搶蜜桃的姿態,沒有學會覓食的小熊食了滿腹的塑膠袋後在冬季裡悄然死去……它們被喜愛著,卻因這份喜愛而被剝奪了在自然中競爭、吃虧、受傷,繼而成長的權利。正如那掙扎破繭的蛾被「好心人」幫忙剪破了繭殼,失去了與苦難相拼撞的過程,翅膀無法在劇痛中充血膨脹,只能作為一隻羽化失敗的巨蟲俯在地上奄奄死去,再也不能化作亮麗的蝶衝向藍天。
所幸,我們意識到了不從苦難中汲取的營養是多麼單一,於是野生動物園旁的警示牌昂然立起,嚴懲的法規也紛紛建立。可又有誰在我們自己心中樹一個「禁止餵食」的牌子?難道我們不像那無知待哺的動物一樣,也正眼巴巴地盯著那來路不明的安逸,極力地張大嘴巴等待饋贈嗎?
是啊,我們是一樣的。我們喜愛野生動物正如同我們喜愛自己——或者,可以稱這種變了質的「喜愛」為溺愛與縱容。枕在不勞而獲的天鵝絨中,我們沒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惕,卻多了那「身體強壯,東張西望」的「風箏人」,我們沒有了巴爾扎克那般勇於品嘗苦難的「缺口精神」,卻多了艾略特筆下虛浮而無所依靠的「空心人」。愛因斯坦曾把那沒有理想,缺乏困難的貪圖安逸享樂者的願望諷刺為「豬欄理想」,我們的確已在蜜罐中泡得太久,可又怎能真正甘心做那連翻身都無力的家畜?要知道我們缺的並非飼料,而是以苦難餵食心靈的勇氣。「心也許會受傷,會流血,但那正是心的功能啊!」畢淑敏如是說道,「癒合之後,它必定會比以往更加強大。」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正如羅曼•羅蘭所言,我們能餵給自己最好的食物,便是那苦似黃連的磨難。唯有此,才能鍛鍊出一條堅強的舌頭,在嘗遍天下酸甜苦辣百般滋味之後,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份花蜜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