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i耐司分享|番茄CHENS如何拍好風景
2024-09-21 14:34:24 1
No.71 NiSi微分享攝影師
番茄CHENS
《拍好身邊的風景》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經歷,主要講一下如何拍好身邊的風景,以及城市風光的拍攝和後期的製作。我想很多朋友應該都跟我一樣,由於工作、家庭等原因無法進行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沒辦法經常出去外面拍拍照片,那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我在自己居住城市拍攝的一些照片。
自己居住城市最美麗的風景和身邊的風景,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掉的,比如睡覺時、上下班擠地鐵、擠公交時、加班時都有可能錯過身邊最美麗的風景。
拍攝身邊的風景我們具備很多優勢,因為我們非常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其次,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去拍攝身邊的風景,可以找一個天氣、光線都非常好的時間段去拍攝。
我常住北京,所以作品拍攝地多以北京為主。北京的古建築非常多,所以古建築拍攝和現代拍攝居多,我的拍攝內容多以風光為主,其他拍攝的相對於少一些。
關於城市風光拍攝,我自己大概總結了三點:
第一是機位, 要清楚自己想要拍攝什麼主體,這樣才可以出去尋找機會,找一個適合拍照的好地方很重要;
第二是天氣,清楚我們要什麼時間去拍攝,需要考慮到天氣因素;
第三是拍攝手段,這一點是因人而異的,由於構圖和角度等不同,會考慮選取不同的濾鏡。
一、機位
首先我來講一講機位的問題,機位顧名思義就是拍攝時相機的位置,現在除了一些普通機位之外,還有一些像是無人機拍攝,都是很特別的機位。比如說很多朋友來了北京旅遊,都會選擇拍攝像是故宮、角樓等這些比較普通的機位,但是普通的機位要是想拍好,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這張照片就是特別標準的一張北京角樓的機位,我相信非常多朋友應該都拍過。這張照片我用了一個減光10級的ND鏡和一個0.9的漸變灰拍攝的。
除了一些普通的機位,我們平時可能會拍一些特殊的機位,比如樓頂或者制高點等一些一般人不太方便去到的機位。比如說我之前去到望京SOHO附近的的一個工地的樓頂拍照,當時很多攝影師在那邊取景,像這種機位屬於比較特殊的,一般很少會接觸到的機位。
平時我們應該搜集一下身邊的機位信息,比如這個機位的朝向,適合拍攝的時間點,適合拍日出還是日落等,這樣多積累一些機位信息,下次想拍攝日落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之前積累適合拍日落的點選取一個來拍攝。
關於機位我們暫時先講到這裡,除了機位之外,我們還要確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哪拍和去哪拍。
二、天氣
第二我來講一下拍攝過程中天氣的重要性,平時拍照有些朋友一般會選擇日出、日落或夜晚時拍照,但我更喜歡天氣通透的時候拍照。比如下雪時拍故宮,就會非常有感覺。
這是我在不同天氣不同時間,同一個機位拍攝的照片,有日出、日落、雨後、打雷、彩虹等的時候,因為我覺得不同的天氣表現同一個場景都是不盡相同的,比如日出和日落由於光線不同而產生的變化。
攝影是一個用光的藝術,我覺得天氣在攝影中佔到了絕大多數的比重,因為我們如果想一張好的照片天氣就尤為重要。要想拍攝一張好的照片,要提前關注天氣預告,比如氣候和天氣的變化、是否會出現火燒雲等。
三、拍攝手段
在我們已經找好拍攝機位、拍攝天氣等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考慮拍攝手段的問題。我想所有人都想拍出跟其他人不一樣的照片,拍出有自我風格的照片。
要想拍攝跟其他人不一樣的照片,首先是從構圖來看跟別人不一樣,但是像前面的那張角樓的照片,只能選取一些非常常規化的構圖的時候,那麼就可以使用一些濾鏡來達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像是通過一些ND鏡來改變曝光時間,這樣就可以跟正常的遊客照有所區別了。
在這我簡單說一下濾鏡的使用,
1、我們平常使用最多的是漸變灰,就是GND,GND主要有軟漸變、硬漸變和反向漸變,平時我們應用最廣的是軟漸變,除了我們想拍那種日出日落、海平面等分界線比較明顯的場景時會用到硬漸變和反向漸變,平時軟漸變會比較常用。
2、第二個用的比較多的是偏振鏡,就是CPL,因為我覺得偏振鏡是後期很難替代的一款濾鏡,像前面介紹到的幾款基本上後期在電腦上都能模擬出來,但是偏振鏡很難代替,因為偏振鏡可以濾掉一些水和金屬表面的反光。除此之外,如果想拍攝彩虹,一定要使用偏振鏡,因為使用後效果會比較明顯,應用率會比較廣泛。
還有其他一些濾鏡,像是星光鏡等,平時使用的比較少,我在這邊就不再著重強調了。
當然在拍攝手段中,使用濾鏡只是方法之一,更多的是要多觀察與創新,找出該機位的特點,這就需要大家腦洞大開了。接下來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一樣的構圖和一些創新的使用。
比如這張角樓的照片,其實這張交樓是倒影,剛好那時護城河已經結冰了,剛好還剩下一塊還沒有結冰,所以就有了這個角度的這張照片,這張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因為從構圖來說非常特殊,跟正常機位的角樓相比比較特殊。
這張圖是冬天下雪天我在故宮拍攝的一張石獅屁股,因為下雪天故宮很多人,也有很多攝影師在故宮取景,這個角度的石獅人非常少,所以就在這邊取了張石獅照片。
這是一張天壇照片,大部分照片都是從正面拍攝的,但是這張是把相機放在地上拍攝的天壇,所以角度非常低。
這幾張圖都是跟其他照片構圖稍微不一樣一些的,大家也可以多觀察、多創新去試試看新的構圖角度。除此之外就是可以應用一些多重曝光的元素,來增添照片的新鮮感。
這是在北京森林公園拍攝的一張向日葵照片,主要是應用了兩張照片疊在一起的多重曝光拍攝的,其中一張是向日葵近景,一張是向日葵遠景合成的。
除此之外,我們平時拍攝的時候可以帶一些道具,比如玻璃球或是,都是可以做到跟其他人拍的不一樣的小道具。
這張照片是我在北海公園長廊拍攝的,當時景觀燈打開了,天還沒完全黑,所以雲非常漂亮,照片整體左邊比較暖,右面比較冷,剛好形成了一個冷暖對比。這張照片的的參數是ISO100,F10,曝光8秒,沒有加濾鏡,這張照片是天比較黑的時候拍攝了的。
這張照片是在頤和園拍攝的一張日落場景,照片是幾年前拍攝的,從構圖來講,那天剛好有船停在一整排,右面是有個攝影師在拍照,使用的是ND8和0.9的漸變灰濾鏡拍攝的。這張照片的參數是ISO50,F16,曝光6。 以下兩張是沒後期和有後期的對比。
接下來再跟大家分享下頤和園的十七孔橋,頤和園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之一,平時拍攝的也會比較多。很多人也都喜歡找這個機位進行拍攝。這張照片的參數是ISO100,F14,曝光152秒。這張照片使用的濾鏡是ND10和1.2的漸變灰。雖然太陽還沒完全落山,光線比較強,但是使用了濾鏡之後會稍微減淡一些,這張照片主要是加長曝光值,來達到那種雲彩拉絲,水面平整的效果。 這張的後期跟之前幾張都比較接近,主要是把色溫調高了些,同時提高飽和度。
以上都是我拍的古建築,除了古建築之外,現代建築拍攝的也不少,下面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拍攝的現代建築。
這場照片是用耐司ND10拍攝的北京鳥巢,濾鏡的使用上主要是一張ND10和0.9的漸變灰,這張照片的參數是ISO50,F16,曝光38秒,其實非常多遊客喜歡拍攝這個角度的鳥巢,但是使用了濾鏡之後,會出現雲彩拉絲,水面靜止的效果,因為找張照片的拍攝時間離日落還有一段時間,所以光線還是很強烈。這張照片的後期主要是把高光降低,並把陰影拉高,同時飽和度稍微增加些。
下面跟大家分享的這場照片是我拍攝的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是我拍攝了很多次的一個地方,國家大劇院的拍攝角度比較固定,一般都是從北邊往東南或者西南方向拍,朝南方向的雲彩會比較少一些,那天拍攝的時候剛好南邊有一點點火燒雲,所以就有了這張照片。
這張照片的參數是ISO50,F6,曝光是20秒,濾鏡的使用上主要是一張0.9漸變灰+ND8,同時使用CPL使水面過濾。 這張照片的的後期上主要提高了飽和度,另外也使用了偏色,顏色主要偏粉色。
接下來我主要講幾張高角度的拍攝,因為城市風光或多或少都離不開爬樓,但是因為取景困難和高度原因,很多人在拍照上都會受阻,但是同時視覺衝擊力上會比較強。
以下這張照片是在北京望京SOHO拍攝的一張照片,這張主要是用三張橫向照片拼接合成的。這三張照片是使用了ND10減光鏡+1.2漸變灰,每張照片的拍攝時長大概是2分鐘左右,這張照片在後期上飽和度並沒有增加,因為是希望成片出現比較灰的效果。在拍攝過程中要注意鏡頭矯正,保持比較比較平直和水平才能拍好現代建築。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張我接片的作品,主要拍攝地在北京的中關村、昌平大橋和國貿等地。拍攝城市風光城市風光,有些地方可能場面宏大,那麼就需要用到接片了,我一般是使用豎拍,大概5張、6張或8張接片,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橫拍,橫拍一般是4張接片,平時拍攝時可以多試驗下,看哪種效果會比較好一些。一般來說豎拍基本可以滿足要求,除非離建築物比較近,這樣就要分好幾層去拍攝。
以上是我對接片的一些經驗和看法,接下來我會給大家將下關於後期的創意。
通過以下跟大家分享的兩張照片來說下我關於後期創意的想法,這張望京SOHO主要是根據個人愛好,顏色調的比較重,這張照片主要是受一些電影大片的啟發,後期上顏色去灰並保留中間燈光效果,其他均為灰色,這張照片之前天空是無雲的,是我後期加上去的,中間的光柱也是後期增加的。
以下這張照片是我在上海拍攝的,這張照片給我的啟發點是一部美國電影《後天》,我拍攝這張照片時,時間已經比較晚了,東方明珠的燈光也關閉了,非常適合做這種特效。後期是主要調灰,顏色偏藍色,前景的冰面是在頤和園拍攝的,後期合成的。
圖片/番茄CHENS 編輯/Sum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