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1-29 19:19: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海洋原油開採運輸配套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溢油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石油的開發利用極大地惠及了人類的生活。但海洋石油開採和運輸過程中,頻繁的洩漏事故不僅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流失,還極大的汙染了生態系統,而且,這種洩漏石油多為高粘度的原油,其防治及回收難度極大。
目前應對溢油事故的方法主要包括擴散分散法,固化收集法,細菌降解法,直接燃燒法,圍欄圈收法及撇油器收集法等。其中,擴散分散法是指利用分散劑將溢油乳化成水包油的液滴,利用環境的自清潔功能講解溢油,該方法不僅無法回收利用溢油、減少汙染物,還需向環境投放大量分散劑,成本高且易引發二次汙染。固化收集法是指向溢油中投放固化劑固化後,在將固化後的溢油收集,該方法一方面需耗費大量固化劑,另一方面難以保證溢油能充分固化回收。細菌降解法是指利用能降解溢油的細菌加速溢油在環境中的分解,該方法不僅周期漫長,且容易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直接燃燒法是指直接燃燒溢油處理汙染,該方法不僅會引起大氣汙染,水質變差,還具有潛在的火災隱患。圍欄圈收法是指利用圍欄將水面溢油圈收,通過縮小圍欄面積,增加溢油厚度,提高回收效率及可行性,該方法雖相對清潔易行,但受海面風浪影響,處理能力非常有限。撇油器收集法,該發法比較試用於高粘度溢油的回收,但溢油油層擴散後,油層厚度較低,其回收效率也較低,此外,該方法對設備要求較為複雜,回收成本較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且操作簡便高效的溢油回收裝置及相應的溢油回收方法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溢油回收裝置,該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簡單,成本低,且操作簡便高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溢油回收裝置,包括本體和儲油罐,所述本體上設置有浮力裝置,所述本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絕緣板、吸油組件和發熱組件,所述絕緣板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於所述絕緣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組件,所述絕緣板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吸油管一一對應適配的正負電極組件,所述正負電極組件與所述發熱組件間形成若干導通電路,所述本體上還設置有與各所述正負電極組件配合的電源;
所述吸油管與所述儲油罐間連通有導油管,所述導油管上設置有抽油泵。
優選地,所述吸油管分別沿所述絕緣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所述正負電極組件與各所述吸油管對位適配。
優選地,所述發熱組件為外部塗覆有石墨烯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
優選地,所述吸油組件為外部塗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矽烷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
優選地,所述多孔材料製件為密胺海綿製件或泡沫金屬中的任一種。
優選地,所述浮力裝置為空心鐵球。
優選地,所述絕緣板為電木板、ABS樹脂板或聚四氟乙烯板中的任一種。
優選地,所述導油管為特氟龍管。
相對上述背景技術,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其工作過程中,通過吸油組件與發熱組件協同配合,對本體周圍的海水及溢油實施加熱,同時促進受熱升溫後的溢油快速地被吸油組件吸附,大大提高了溢油回收裝置的整體溢油吸收效率,吸附於吸油組件內的油液被由正負電極組件帶動的吸油管吸取至導油管內,並在抽油泵的作用下被輸送至儲油罐內,以便後續集中回收處理。整個油液回收處理過程簡便高效,且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簡單可靠,製造及使用成本較低,能夠滿足大規模高強度工況使用需要。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優選方案中,所述吸油管分別沿所述絕緣板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所述正負電極組件與各所述吸油管對位適配。該種陣列排布的吸油管能夠更好地將分布於吸油組件內各部分的油液及時高效地吸取並輸送至導油管內,從而進一步提高所述溢油回收裝置的工作效率,且陣列分布的結構形式有助於降低工作過程中各相鄰正負電極組件間的相互幹涉並促進散熱。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本體部分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溢油回收裝置,該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簡單,成本低,且操作簡便高效。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本體部分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在具體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包括本體11和儲油罐12,本體11上設置有浮力裝置13,本體11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絕緣板111、吸油組件112和發熱組件113,絕緣板111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吸油管114,各吸油管114沿垂直於絕緣板111的方向插入吸油組件112,絕緣板111上設置有若干與吸油管114一一對應適配的正負電極組件115,正負電極組件115與發熱組件113間形成若干導通電路,本體11上還設置有與各正負電極組件115配合的電源14;吸油管114與儲油罐12間連通有導油管15,導油管15上設置有抽油泵151。
工作過程中,通過吸油組件112與發熱組件113協同配合,對本體11周圍的海水及溢油實施加熱,同時促進受熱升溫後的溢油快速地被吸油組件112吸附,大大提高了溢油回收裝置的整體溢油吸收效率,吸附於吸油組件112內的油液被由正負電極組件115帶動的吸油管114吸取至導油管15內,並在抽油泵151的作用下被輸送至儲油罐12內,以便後續集中回收處理。整個油液回收處理過程簡便高效,且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簡單可靠,製造及使用成本較低,能夠滿足大規模高強度工況使用需要。
應當說明的是,上述吸油組件112對溢油的吸取過程與發熱組件113對溢油的加熱過程是同時進行,並無明確的先後次序關係,也就是說,在發熱組件113並未對溢油產生有效的升溫作用效果時,吸油組件112已開始對溢油實施吸取作業,而在發熱組件113對溢油產生有效加熱升溫作用後,吸油組件112的溢油吸取效率更高,吸取更加充分迅速。
進一步地,吸油管114分別沿絕緣板111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依次均布,且各正負電極組件115與各吸油管114對位適配。該種陣列排布的吸油管114能夠更好地將分布於吸油組件112內各部分的油液及時高效地吸取並輸送至導油管15內,從而進一步提高溢油回收裝置的工作效率,且陣列分布的結構形式有助於降低工作過程中各相鄰正負電極組件115間的相互幹涉並促進散熱。
具體地,發熱組件113為外部塗覆有石墨烯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該種具備石墨烯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有助於提高發熱組件113的發熱效率,並使其熱傳導更加均勻穩定。具體到實際應用中,上述石墨烯的包覆量為0.045mg/cm3~0.055mg/cm3。
更具體地,吸油組件112為外部塗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矽烷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該種塗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矽烷塗層的多孔材料製件能夠有效保證吸油組件112的油液吸取效率。具體到實際應用中,上述塗覆有十八烷基三氯矽烷塗層的多孔材料與水的接觸角在135°左右,孔隙率為30%~90%。
此外,上述多孔材料製件為密胺海綿製件或泡沫金屬中的任一種。當然,具體到實際應用中,用於上述發熱組件113的多孔材料製件還可以為碳纖維製件或銅網。
另一方面,浮力裝置13為空心鐵球。該種空心鐵球的結構強度較高,能夠在保證本體11能夠穩定漂浮於海面上的同時,有效避免本體11的外周部收到海面其他漂浮物的結構衝擊,保證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可靠性和工況耐受能力。
應當指出,上述浮力裝置13並不局限於圖中所示的空心鐵球,其還可以為木質或塑料材料製件,且其形狀也不局限於球狀,還可以為板狀或其他規則及不規則形狀,原則上,只要是能夠滿足所述溢油回收裝置的實際使用需要均可。
另外,絕緣板111為電木板、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板或聚四氟乙烯板中的任一種。上述各材料能夠保證絕緣板111的絕緣特性,避免正負電極組件115與其他非電導配合件發生電連接而導致漏電或設備停機等意外情況,保證所述溢油回收裝置的穩定高效工作。
當然,上述絕緣板111的材質並不局限於上文所述,只要是具備一定結構強度的其他絕緣材料均可。
此外,導油管15為特氟龍管。實際應用中,該特氟龍管僅為優選方案,導油管15的材質還可以為矽膠管或橡膠管等其他耐高溫管材,即,只要是能夠滿足所述溢油回收裝置的實際使用需要均可。
綜上可知,本實用新型中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包括本體和儲油罐,所述本體上設置有浮力裝置,所述本體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絕緣板、吸油組件和發熱組件,所述絕緣板的底部設置有若干吸油管,各所述吸油管沿垂直於所述絕緣板的方向插入所述吸油組件,所述絕緣板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吸油管一一對應適配的正負電極組件,所述正負電極組件與所述發熱組件間形成若干導通電路,所述本體上還設置有與各所述正負電極組件配合的電源;所述吸油管與所述儲油罐間連通有導油管,所述導油管上設置有抽油泵。工作過程中,通過吸油組件與發熱組件協同配合,對本體周圍的海水及溢油實施加熱,同時促進受熱升溫後的溢油快速地被吸油組件吸附,大大提高了溢油回收裝置的整體溢油吸收效率,吸附於吸油組件內的油液被由正負電極組件帶動的吸油管吸取至導油管內,並在抽油泵的作用下被輸送至儲油罐內,以便後續集中回收處理。整個油液回收處理過程簡便高效,且溢油回收裝置的結構簡單可靠,製造及使用成本較低,能夠滿足大規模高強度工況使用需要。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溢油回收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