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的製造方法
2024-02-20 02:41:15 1
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包括機座,安裝在機座上的電動機、傳動機構、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電動機通過傳輸皮帶與傳動機構連接;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安裝有榨籠機構,榨籠機構的下方安裝有集油盤,榨籠機構的尾端安裝有調餅機構;左支撐架上設置有與榨籠機構連通的三通進料孔,左支撐架上安裝有與三通進料孔連通的進料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機構與動力分配機構連接,動力分配機構與榨籠機構連接;所述榨籠機構的榨膛由若干安裝在榨籠內的榨圈組成;所述榨圈的一側端面上開設有若干出油槽。該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具有結構簡單,零件少,設備製造成本低,操作維護簡單方便,既能冷榨又能熱榨等優點。
【專利說明】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對含油植物進行擠壓加工以榨取油脂的壓榨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
【背景技術】
[0002]螺旋榨油機是現國內外普遍採用的較為先進的連續壓榨制油機械設備,我國是植物油料生產大國,植物油是食品工業重要支柱之一,又是我國人民的主要食用油,螺旋榨油機廣泛地用於從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現螺旋榨油機主要是單螺杆螺旋榨油機,其適應於熱榨,由於單螺杆螺旋榨油機主要是依賴於摩擦力實現物料的輸送,需要油料具有類似粗纖維狀的固體基質來產生摩擦,因此對入榨油料的溫度、水分和質構變得什分敏感,細微波動都會對壓榨特性帶來較大的影響,故在單螺杆螺旋榨油機壓榨過程中,油料入榨前需經過複雜的預處理(剝殼、破碎、軟化、軋胚、蒸炒),還必需保證入榨油料的溫度和水份含量的一致性,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提高油料的出油率往往是以降低毛油和餅柏中蛋白質質量,±曾加精煉成本為代價的。
[0003]而且單螺杆螺旋榨油機傳動方式採取的是傳統的齒輪結構,體積較為龐大,減速級數多,因而零件多,製造中累積誤差大,較難保證傳動平穩性,降低噪聲和振動,且製造成本也較高。
[0004]為此,目前國內市場上出現的少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是在原榨條式榨膛單螺杆螺旋榨油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然解決了冷榨問題,但榨籠機構仍然採用的是榨條式榨膛結構,榨條式榨膛的內腔是由若干榨條集成,傳動方式仍然採取的是傳統的齒輪結構,結構複雜,零件多,設備製造成本極高,操作維護也較為麻煩。故在我國螺旋榨油機保有量最大的廣大農村地區和中小型榨油企業很難得到推廣。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具有結構簡單,零件少,設備製造成本低,操作維護簡單方便,既能冷榨又能熱棒等優點。
[0006]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包括機座,安裝在機座上的電動機、傳動機構、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電動機通過傳輸皮帶與傳動機構連接;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安裝有榨籠機構,榨籠機構的下方安裝有集油盤,榨籠機構的尾端安裝有調餅機構;左支撐架上設置有與榨籠機構連通的三通進料孔,左支撐架上安裝有與三通進料孔連通的進料機構;所述傳動機構與動力分配機構連接,動力分配機構與榨籠機構連接;所述榨籠機構的榨膛由若干安裝在榨籠內的榨圈組成;所述榨圈的一側端面上開設有若干出油槽。
[0007]實施時,優選所述榨籠包括上榨籠、下榨籠和連接槽鋼,所述上榨籠通過連接槽鋼和螺栓與下榨籠連接。
[0008]實施時,優選所述榨圈的外輪廓為一橢圓體,榨圈的內孔輪廓呈「8字形」,所述內孔內表面由若干方向不同的曲面段組成。
[0009]實施時,優選所述傳動機構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
[0010]實施時,優選所述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減速箱、大錐齒輪、小錐齒輪和空心軸,所述空心軸通過一對軸承安裝在減速箱的中心孔內;大錐齒輪通過螺栓安裝在空心軸的法蘭盤上;小錐齒輪通過至少一個軸承安裝在減速箱的軸承孔內,並與大錐齒輪嚙合;小錐齒輪的尾端安裝有一大帶輪。
[0011]實施時,優選用於安裝空心軸的一個軸承用軸承蓋壓緊,另一個軸承用連接盤壓緊。
[0012]實施時,優選所述動力分配機構通過連接機構與榨籠機構連接,所述連接機構由兩個連接器組成;所述動力分配機構包括上軸承和下軸承;所述上軸承通過連接器和平鍵與榨籠機構的上螺旋軸左端伸出部份連接,下軸承通過另一個連接器和平鍵與榨籠機構的下螺旋軸左端伸出部份連接。
[0013]實施時,優選所述上螺旋軸和下螺旋軸的螺旋螺距由左至右逐漸變小,且上螺旋軸和下螺旋軸的螺旋根徑由左至右逐漸變大。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榨膛的獨特設計,使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壓榨力大,出油效率高、餅柏殘油低,不產生高溫,油品質量好。
[0016]該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同時還克服了單螺杆螺旋榨油機傳動機構體積龐大、結構複雜的問題。其既適用於冷榨又能實現熱榨,在冷榨時無需對原料進行煎炒,節約了炒籽設備和能源消耗;榨出來的油色澤淺,營養豐富,經過濾後可得天然油品,無需脫色、脫膠、節省了精煉費用,降低了煉耗,冷榨後的油餅蛋白破壞程度極小,使油餅的蛋白得到充分利用。
[0017]該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還具有結構簡單,零件數量少;生產時振動小,基本無噪聲,節約能源,使用壽命長;從而顯著地降低生產榨油機製造難度及生產製造成本,操作維護簡單,可廣泛的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中小型榨油企業推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的主視圖;
[0019]圖2為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的俯視圖;
[0020]圖3為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的側視圖;
[0021]圖4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動力分配機構、連接機構和榨籠機構連接在一起的剖視圖;
[0023]圖6為圖5沿線A-A方向的剖視圖。
[0024]其中,1、機座;2、傳動機構;3、動力分配機構;4、連接機構;5、左支撐架;6、榨籠機構;7、集油盤;8、右支撐架;9、調餅機構;10、傳輸皮帶;11、電動機帶輪;12、電動機;13、進料機構;14、減速箱;15、軸承蓋;16、軸承;17、空心軸;18、法蘭盤;19、大錐齒輪;20、小錐齒輪;21、大帶輪;22、平鍵;23、連接盤;24、上軸承;25、下軸承;26、連接器;27、三通進料孔;28、上榨籠;29、下榨籠;30、榨圈;31、上螺旋軸;32、下螺旋軸;33、連接槽鋼。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於本技術領的技術人員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應該清楚,本實用新型不限於【具體實施方式】的範圍,對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只要各種變化在所附的權利要求限定和確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內,這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一切利用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實用新型創造均在保護之列。
[0026]如圖1至圖3所示,該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包括機座I,安裝在機座I上的電動機12、傳動機構2、左支撐架5和右支撐架8 ;電動機12通過傳輸皮帶10與傳動機構2連接;其中,傳輸皮帶10優選為V帶。
[0027]左支撐架5和右支撐架8之間安裝有榨籠機構6,榨籠機構6的下方安裝有集油盤7,榨籠機構6的尾端安裝有調餅機構9 ;左支撐架5上設置有與榨籠機構6連通的三通進料孔27,左支撐架5上安裝有與三通進料孔27連通的進料機構13 ;所述傳動機構2的動力輸出端與動力分配機構3連接,動力分配機構3通過連接機構4與榨籠機構6連接。
[0028]如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榨籠機構6的榨膛由若干安裝在榨籠內的榨圈30組成;所述榨圈30的一側端面上開設有若干出油槽。
[0029]如圖6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榨籠包括上榨籠28、下榨籠29和連接槽鋼33,所述上榨籠28通過連接槽鋼33和螺栓與下榨籠29連接。
[003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榨圈30的外輪廓為一橢圓體,榨圈3的內孔輪廓呈「8字形」,所述內孔內表面由若干方向不同的曲面段組成。曲面段的作用是使榨膛內表面具有「棘性」,「棘性」增大了榨膛內壁間的摩擦力,減少了榨料隨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轉動,從而形成強大壓榨力。
[0031]生產時,上螺旋軸31、下螺旋軸32在榨圈30的「8字形」內孔中相對旋轉,通過螺旋的作用把物料不斷地向前推進,由於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上的螺旋螺距由左至右逐漸變小,螺旋根徑由左至右逐漸變大,榨膛內的空間不斷地縮小,形成很大的壓縮比,從而對物料形成連續的壓縮擠壓,剪切與摩擦,油液不斷地被擠出,從榨圈30端面的出油槽排出,流入正下方的集油盤7中,被擠出油液後的幹餅經過調餅機構9排出。
[0032]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傳動機構2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
[0033]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減速箱14、大錐齒輪19、小錐齒輪20和空心軸17,所述減速箱14安裝在機座I上,所述空心軸17通過一對軸承16安裝在減速箱14的中心孔內,上述一對軸承中,一個用軸承蓋15壓緊,另一個軸承16用連接盤23壓緊。大錐齒輪19通過螺栓安裝在空心軸17的法蘭盤18上;小錐齒輪20通過至少一個軸承16安裝在減速箱14的軸承孔內,並與大錐齒輪19嚙合;小錐齒輪20的尾端通過平鍵22安裝有一大帶輪21。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採用這樣結構的進行動力傳遞,不需要多級減速結構,縮小了傳動機構的體積。
[0034]電動機12的動力通過電動機帶輪11、V帶、大帶輪21傳遞給傳動機構2,通過傳動機構減速後再傳遞給動力分配機構3,動力分配機構3通過連接機構4與榨籠機構6相連接,從而實現榨油機的正常運轉。
[0035]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調餅機構的支承架和出餅座通過大螺栓與右支承架8連接,出餅盤裝在出餅座內、出餅圈裝在出餅盤內,調餅頭與上調節螺栓、下調節螺栓通過兩組螺釘連接,滑動軸承裝在上調節螺栓、下調節螺栓內孔內,抵餅頭、上下調節螺栓、滑動軸承的組合體分別套入上下螺旋軸軸端,調節螺母分別旋入上下調節螺栓、並套入支承架內孔內,用兩組螺釘與支承架緊固。旋轉上、下調節螺栓即可使抵餅頭進或退,這樣就能實現幹餅厚與薄的調整。
[0036]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機構4由兩個呈套筒式的連接器26組成。動力分配機構3包括上軸承24和下軸承25 ;榨籠機構6的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安裝在榨膛內後,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的左端伸出左支撐架一部分;所述上軸承24通過連接器26和平鍵22與榨籠機構6的上螺旋軸31左端伸出部分連接,下軸承25通過另一個連接器26和平鍵22與下螺旋軸32左端伸出部分連接。
[0037]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的螺旋螺距由左至右逐漸變小,且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的螺旋根徑由左至右逐漸變大。
[0038]生產時,上螺旋軸31、下螺旋軸32在榨膛內相對旋轉,通過螺旋的作用把物料不斷地向前推進,由於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上的螺旋螺距由左至右逐漸變小,螺旋根徑由左至右逐漸變大,榨膛內的空間不斷地縮小,形成很大的壓縮比,從而對物料形成連續的壓縮擠壓,剪切與摩擦,油液不斷地被擠出,流入正下方的集油盤7中,被擠出油液後的幹餅經過調餅機構9排出。
[0039]下面對雙螺杆螺旋榨油機的工作過程進行描述:
[0040]啟動電動機12及進料機構13的驅動電動機,物料加入進料機構13,物料經過進料機構13的推動通過三通進料孔27不斷地進入榨膛內,電動機12的動力通過電動機帶輪IUV帶、大帶輪21傳遞給傳動機構2,通過傳動機構2減速後再傳遞給動力分配機構3,動力分配機構3通過連接機構4將動力傳遞給榨籠機構6的上螺旋軸31和下螺旋軸32,從而實現榨油機的正常運轉。
[0041]本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與同體積情況下的單螺杆螺旋榨油機的齒輪傳動機構相比能實現較大傳動比,不需多級減速就能滿足螺旋榨油機所需速度,小錐齒輪20的螺旋角加大,提高了小錐齒輪20的強度(小錐齒輪20是齒輪副中強度較弱的),固顯著提高了齒輪副的使用壽命。因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零件少,製造精度較易保證,降低了榨油機工作時產生的噪聲和振動,製造成本也顯著下降。
[0042]該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進行冷榨時榨料不需要進行蒸炒,一般在常溫下(低於60°C)進行加工。其加工出來的冷榨油具有純天然特性,避免了傳統高溫榨油產生的不利影響。冷榨成品油中保留了油料的天然風味和色澤,完整的保存了油中生理活性物質(維生素E具有抗衰老功能、留醇具有健膚作用和增強人體代謝功能)。冷榨取油後的油餅蛋白破壞程度極小,使油餅蛋白得到充分的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包括機座,安裝在機座上的電動機、傳動機構、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電動機通過傳輸皮帶與傳動機構連接;左支撐架和右支撐架之間安裝有榨籠機構,榨籠機構的下方安裝有集油盤,榨籠機構的尾端安裝有調餅機構;左支撐架上設置有與榨籠機構連通的三通進料孔,左支撐架上安裝有與三通進料孔連通的進料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機構與動力分配機構連接,動力分配機構與榨籠機構連接;所述榨籠機構的榨膛由若干安裝在榨籠內的榨圈組成;所述榨圈的一側端面上開設有若干出油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榨籠包括上榨籠、下榨籠和連接槽鋼,所述上榨籠通過連接槽鋼和螺栓與下榨籠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榨圈的外輪廓為一橢圓體,榨圈的內孔輪廓呈「8字形」,所述內孔內表面由若干方向不同的曲面段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傳動機構為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準雙曲面齒輪傳動機構包括減速箱、大錐齒輪、小錐齒輪和空心軸,所述空心軸通過一對軸承安裝在減速箱的中心孔內;大錐齒輪通過螺栓安裝在空心軸的法蘭盤上;小錐齒輪通過至少一個軸承安裝在減速箱的軸承孔內,並與大錐齒輪嚙合;小錐齒輪的尾端安裝有一大帶輪。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用於安裝空心軸的一個軸承用軸承蓋壓緊,另一個軸承用連接盤壓緊。
7.根據權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力分配機構通過連接機構與榨籠機構連接,所述連接機構由兩個連接器組成;所述動力分配機構包括上軸承和下軸承;所述上軸承通過連接器和平鍵與榨籠機構的上螺旋軸左端伸出部分連接,下軸承通過另一個連接器和平鍵與榨籠機構的下螺旋軸左端伸出部分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榨圈式雙螺杆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螺旋軸和下螺旋軸的螺旋螺距由左至右逐漸變小,且上螺旋軸和下螺旋軸的螺旋根徑由左至右逐漸變大。
【文檔編號】B30B15/00GK203854227SQ201420138993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7日
【發明者】馮異, 苟安富 申請人:苟安富, 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