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電裝置及翹板式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4-02-23 11:36:15

本發明涉及開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發電裝置及翹板式開關。
背景技術:
翹板式開關是一種通過按壓翹板上的兩個旋轉臂以實現開關開啟或關斷的電器開關,用以接通或斷開電器的引入電源。
目前,為了給翹板式開關提供控制電能,通常需要將電源線接入開關的控制電路中,但是這種有線控制開關具有線路鋪設成本高、且開關安裝位置受限的技術問題。由此,為了解決有線控制開關的上述問題,現有技術中出現了無線控制開關,無線控制開關無需外接電源線,可自由放置,但仍需安裝電池以提供控制電能,因此成本較高,且廢舊電池易造成環境汙染。因此,為了避免無線控制開關的上述問題,需要一種發電裝置來替代無線控制開關中的電池,以給開關提供控制電能。
示例的,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一種可用於翹板式開關的發電裝置,參見圖1,發電裝置包括上軟磁體01、下軟磁體02以及位於上軟磁體01和下軟磁體02之間的永磁體03,上軟磁體01、下軟磁體02和永磁體03共同構成了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每個磁場迴路中均繞設有一個電磁線圈(圖中未示出),在從一個磁場迴路切換至另一個磁場迴路的過程中,磁場迴路的切換引起了電磁線圈中的磁通量產生變化,從而產生感應電動勢,以給開關提供控制電能。
但是,隨著用電設備的增多,人們對開關的體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要求開關的體積較小,而小體積開關內的空間有限,能夠容納的發電裝置的體積較小,發電量較低,難以滿足小體積開關對控制電能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發電裝置及翹板式開關,增大了發電裝置的發電能力,從而能夠滿足小體積開關對控制電能的需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電裝置,包括上導磁杆、下導磁杆以及位於所述上導磁杆和所述下導磁杆之間的第一永磁鐵,所述第一永磁鐵的n極端和s極端中的一端與所述下導磁杆的中部接觸,另一端與所述上導磁杆的中部接觸,所述上導磁杆的兩端以所述第一永磁鐵為轉軸分別向靠近或遠離所述下導磁杆的方向擺動,且在擺動的過程中可分別與所述下導磁杆的兩端接觸,以形成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每個所述磁場迴路中均設有電磁線圈,還包括第二永磁鐵,所述上導磁杆和/或所述下導磁杆位於所述第二永磁鐵的磁場範圍內,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和/或所述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在所述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和/或所述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
當下導磁杆位於第二永磁鐵的磁場範圍內時,為了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可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位於所述下導磁杆遠離所述第一永磁鐵的一側,且所述第二永磁鐵靠近所述下導磁杆的一端的極性與所述第一永磁鐵上與所述下導磁杆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反。
其中,為了增大第二永磁鐵與下導磁杆之間的磁性作用力,優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與所述下導磁杆接觸。
由於第一永磁鐵和第二永磁鐵之間的距離越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越大,用於驅使下導磁杆內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下導磁杆內的磁通量越大,因此,為了增大下導磁杆內的磁通量,優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與所述第一永磁鐵分別接觸於所述下導磁杆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對兩側。
當上導磁杆位於第二永磁鐵的磁場範圍內時,為了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上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可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位於所述上導磁杆遠離所述第一永磁鐵的一側,且所述第二永磁鐵靠近所述上導磁杆的一端的極性與所述第一永磁鐵上與所述上導磁杆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反。
其中,為了增大第二永磁鐵與上導磁杆之間的磁性作用力,優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與所述上導磁杆接觸。
由於第一永磁鐵和第二永磁鐵之間的距離越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越大,用於驅使上導磁杆內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上導磁杆內的磁通量越大,因此,為了增大上導磁杆內的磁通量,優選的,所述第二永磁鐵與所述第一永磁鐵分別接觸於所述上導磁杆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對兩側。
為了減小發電裝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積,以利於發電裝置在空間有限的翹板式開關內進行安裝,優選的,所述上導磁杆和所述下導磁杆位於同一豎直平面內。
為了避免在將電磁線圈繞設於上導磁杆上後而增大用於驅動上導磁杆上下擺動的力,優選的,兩個所述電磁線圈均繞設於所述下導磁杆上。
為了減小兩個電磁線圈之間的布線複雜度及布線成本,優選的,兩個所述電磁線圈之間相互串聯。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翹板式開關,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如上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發電裝置,且所述發電裝置中的上導磁杆位於所述殼體內的頂部,所述發電裝置中的下導磁杆位於所述殼體內的底部;
按壓翹板,所述按壓翹板設置於所述殼體的上方,且通過轉軸與所述殼體旋轉鉸接,所述轉軸的中軸線與所述上導磁杆的旋轉軸線共線,所述按壓翹板上的兩個旋轉臂的下表面分別設有一個抵接部,所述殼體上表面、與每個所述抵接部對應的位置均設有開口,兩個所述抵接部可穿過對應的所述開口伸入所述殼體內,並分別與所述上導磁杆上的兩個擺臂抵接。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發電裝置及翹板式開關,上導磁杆、下導磁杆和第一永磁鐵構成了兩個可互相切換的磁場迴路,由於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位於第二永磁鐵的磁場範圍內,且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由此,增大了用於驅動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內磁荷定向的力,從而增大了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內的磁通量。同時,在較大磁性的上導磁杆和/或下導磁杆的作用下,與上導磁杆或下導磁杆接觸的下導磁杆或上導磁杆內的磁性增強,由上導磁杆、下導磁杆和第一永磁鐵組成的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減少,從而提高了在兩個磁場迴路之間切換時電磁線圈中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增大了發電裝置的發電能力,進而能夠在實現發電裝置體積小型化的同時,滿足較大發電量的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發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發電裝置內磁場流向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的一種對比發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發電裝置內磁場流向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的另一種對比發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發電裝置內磁場流向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翹板式開關的立體圖;
圖9為圖8所示翹板式開關的爆炸圖;
圖10為圖8所示翹板式開關的剖視圖;
圖11(a)為圖8所示翹板式開關處於第一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1(b)為圖8所示翹板式開關處於第二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01-上軟磁體;02-下軟磁體;03-永磁體;200-發電裝置;201-上導磁杆;202-下導磁杆;203-第一永磁鐵;204-第二永磁鐵;205-電磁線圈;100-殼體;101-底座;102-支座;200-發電裝置;300-按壓翹板;301-抵接部;400-轉軸;500-開口;600-卡接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參照圖2,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的一個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發電裝置200包括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所述第一永磁鐵203位於所述上導磁杆201和所述下導磁杆202之間,所述第一永磁鐵203的n極端和s極端中的一端與所述下導磁杆202的中部接觸,另一端與所述上導磁杆201的中部接觸,所述上導磁杆201的兩端以所述第一永磁鐵203為轉軸分別向靠近或遠離所述下導磁杆202的方向擺動,且在擺動的過程中可分別與所述下導磁杆202的兩端接觸,以形成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每個所述磁場迴路中均設有電磁線圈(圖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上導磁杆201位於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201內的磁場方向與在所述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201內的磁場方向相同;
或者,所述下導磁杆202位於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與在所述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相同;
或者,所述上導磁杆201和所述下導磁杆202均位於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且在所述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201和所述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分別與在所述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所述上導磁杆201和所述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相同。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發電裝置200,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鐵203構成了兩個可互相切換的磁場迴路。由於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位於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且在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相同。由此,增大了用於驅動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磁荷定向的力,增大了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的磁通量。同時,在較大磁性的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的作用下,與上導磁杆201或下導磁杆202接觸的下導磁杆202或上導磁杆201內的磁性增強,由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鐵203組成的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減少,從而提高了在兩個磁場迴路之間切換時電磁線圈中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增大了發電裝置200的發電能力,進而能夠在實現發電裝置200體積小型化的同時,滿足較大發電量的需求。
在上述實施例中,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的截面形狀可以為正方形、圓形、空心圓、長方形等等,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其中,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可以一部分位於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也可以整體位於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另外,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可以由鐵、鈷、鎳及其合金等能夠被磁化的材料製作,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但是,由於鐵及其合金是生活中的常用材料,且成本較低,因此,優選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由鐵或鐵的合金製作。
當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位於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場範圍內時,為了在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使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201和/或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相同,第二永磁鐵204的設置位置可以有以下三種實施例:
實施例一:參見圖2所示,第二永磁鐵204位於下導磁杆202遠離第一永磁鐵203的一側,且第二永磁鐵204靠近下導磁杆202的一端的極性與第一永磁鐵203與下導磁杆202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反。由此,在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202內的磁荷移動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202內的磁荷移動方向相同,從而在第二永磁鐵204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方向相同。同時,由於第二永磁鐵204位於下導磁杆202遠離第一永磁鐵203的一側,因此,下導磁杆202可屏蔽第二永磁鐵204產生的磁場,以防止第二永磁鐵204產生磁場對上導磁杆201產生作用以使上導磁杆201內的磁荷移動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203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201內的磁荷移動方向相反。
其中,第二永磁鐵204可以與下導磁杆202直接接觸,也可以與下導磁杆202間隔設置,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但是,為了增大第二永磁鐵204與下導磁杆202之間的磁性作用力,優選的,第二永磁鐵204與下導磁杆202直接接觸,直接接觸時的距離較近,第二永磁鐵204與下導磁杆202之間的磁性作用力較大。
另外,第二永磁鐵204可以與下導磁杆202遠離第一永磁鐵203的一側表面的兩端接觸,也可以與下導磁杆202遠離第一永磁鐵203的一側表面的中部接觸,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由於第二永磁鐵204與第一永磁鐵203之間的距離越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越大,用於驅使下導磁杆202內的磁荷定向的力越大,下導磁杆202內的磁通量就越大,因此,為了增大下導磁杆202內的磁通量,優選的,第二永磁鐵204與第一永磁鐵203分別接觸於下導磁杆202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對兩側。此時,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的距離較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較大,用於驅使下導磁杆202內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較大,下導磁杆202內的磁通量較大。在較大磁性的下導磁杆202的作用下,與下導磁杆202接觸的上導磁杆201內的磁性增強,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鐵203所組成的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減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在兩個磁場迴路之間切換時電磁線圈中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增大了發電裝置200的發電能力。
實施例二:第二永磁鐵位於上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鐵的一側,且第二永磁鐵靠近上導磁杆的一端的極性與第一永磁鐵上與上導磁杆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反。由此,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相同,從而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同時,由於第二永磁鐵位於上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鐵的一側,因此,上導磁杆可屏蔽第二永磁鐵產生的磁場,以防止第二永磁鐵產生磁場對下導磁杆產生作用以使下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下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相反。
其中,第二永磁鐵可以與上導磁杆直接接觸,也可以與上導磁杆間隔設置,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但是,為了增大第二永磁鐵與上導磁杆之間的磁性作用力,優選的,第二永磁鐵與上導磁杆直接接觸,直接接觸時的距離較近,第二永磁鐵與上導磁杆之間的磁性作用力較大。
另外,第二永磁鐵可以與上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鐵的一側表面的兩端接觸,也可以與上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鐵的一側表面的中部接觸,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由於第二永磁鐵與第一永磁鐵之間的距離越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越大,用於驅使上導磁杆內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越大,上導磁杆內的磁通量越大,因此,為了增大上導磁杆內的磁通量,優選的,第二永磁鐵與第一永磁鐵分別接觸於下導磁杆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對兩側。此時,第一永磁鐵和第二永磁鐵的距離較近,兩者之間的磁性引力較大,用於驅使上導磁杆內的磁荷定向的磁性力較大,上導磁杆內的磁通量較大。在較大磁性的上導磁杆的作用下,與下導磁杆接觸的上導磁杆內的磁性增強,上導磁杆、下導磁杆和第一永磁鐵所組成的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中的磁通量增大,漏磁減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在兩個磁場迴路之間切換時電磁線圈中的磁通量的變化量,增大了發電裝置的發電能力。
實施例三:第二永磁鐵位於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之間,且第二永磁鐵靠近下導磁杆的一端的極性與第一永磁鐵上與下導磁杆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同,第二永磁鐵靠近上導磁杆的一端的極性與第一永磁鐵上與上導磁杆接觸的一端的極性相同。由此,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內的磁荷移動方向相同,從而在第二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與在第一永磁鐵的磁性力作用下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內的磁場方向相同。
其中,第二永磁鐵可以一個,也可以為兩個,當第二永磁鐵為一個時,第二永磁鐵位於第一永磁鐵的一側,以增大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中的一個磁場迴路的磁通量。當第二永磁鐵為兩個時,兩個第二永磁鐵分別設置於第一永磁鐵的兩側,以同時增大兩個可相互切換的磁場迴路的磁通量。
另外,第二永磁鐵可以與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中的一個接觸,也可以與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之間均間隔設置,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相比於上述實施例三,在上述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第二永磁鐵設置於下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體的一側,或設置於上導磁杆遠離第一永磁鐵的一側,也即是,第二永磁鐵設置於下導磁杆遠離上導磁杆的一側,或設置於上導磁杆遠離下導磁杆的一側,此時,可避免在上導磁杆上下擺動過程中使第二永磁鐵與上導磁杆或下導磁杆產生幹涉。
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平行,還可以相互重合。當採用上述第一種方案或上述第二種方案時,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佔區域面積較大,不利於在寬度較小的開關內進行安裝。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優選的,參見圖2,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位於同一豎直平面內,此時,上導磁杆201和下導磁杆202在水平面內的投影重合,有利於在寬度較小的開關內進行安裝。
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兩個電磁線圈可以均繞設於上導磁杆201上,也可以均繞設於下導磁杆202上,還可以一個繞設於上導磁杆201上,另一個繞設於下導磁杆202上,在此不做具體限定,只要兩個電磁線圈分別位於兩個不同的磁場迴路中即可。但是,若將電磁線圈繞設於上導磁杆201上,則會增加上導磁杆201上的負載,從而增大用於驅動上導磁杆201上下擺動的力。因此,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優選兩個電磁線圈均繞設於下導磁杆202上,以避免增大用於驅動上導磁杆201上下擺動的力,減小按壓難度。同時,在第二永磁鐵204與下導磁杆202直接接觸時,由於下導磁杆202與上導磁杆201之間存在磁場損失,因此下導磁杆202內的磁場強度大於上導磁杆201內的磁場強度,此時,若將電磁線圈繞設於下導磁杆202上,則進一步增大了電磁線圈內的磁通量,增大了在兩個磁場迴路之間相互切換時電磁線圈內的磁通量變化量,進一步提高了發電裝置200的發電能力。
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為了給開關控制電路供電,兩個電磁線圈可以相互並聯,也可以相互串聯,在此不做具體限定。但是為了減小布線複雜度,降低布線成本,優選兩個電磁線圈相互串聯,相比於將兩個線圈並聯連接,將兩個電磁線圈串聯連接時所需的連接導線較短,布線複雜度較小,布線成本較低。
為了驗證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的發電能力,示例的,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的結構如圖2所示,發電裝置200包括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第一永磁鐵203的s極端與上導磁杆201接觸,n極端與下導磁杆202接觸,第二永磁鐵204的s極端與下導磁杆202遠離第一永磁鐵203的一側表面接觸,且第二永磁鐵204與第一永磁鐵203分別接觸於下導磁杆202沿其長度方向上的同一位置的相對兩側。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的結構如圖4所示,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包括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鐵203′,第一永磁鐵203′的s極端與上導磁杆201′接觸,n極端與下導磁杆202′接觸。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的結構如圖6所示,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包括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和第一永磁鐵203〞,第一永磁鐵203〞的s極端與上導磁杆201〞接觸,n極端向下延伸,下導磁杆202〞包括分別接觸於第一永磁鐵203〞n極端相對兩側的兩個部分。其中,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與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中,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的結構尺寸相同,上導磁杆和下導磁杆之間排布位置相同,第一永磁鐵的截面形狀及尺寸相同,在此前提下,仿真試驗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與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中磁路示意圖分別如圖3、圖5和圖7所示,參見圖3、圖5和圖7,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內流通的磁力線多於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和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內流通的磁力線。並得到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在切換兩個磁場迴路時的磁通量變化量為10.12×10-6wb,第一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在切換兩個磁場迴路時的磁通量變化量為9.77×10-6wb,第二種對比發電裝置200〞在切換兩個磁場迴路時的磁通量變化量為9×10-6wb。由上述對比可知,本發明實施例發電裝置200在切換兩個磁場迴路時的磁通量變化量較大,發電能力較強。
參見圖8、圖9和圖10,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翹板式開關,包括殼體100、發電裝置200和按壓翹板300。
所述殼體100內設有如上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發電裝置200,且所述發電裝置200中的上導磁杆201位於所述殼體100內的頂部,所述發電裝置200中的下導磁杆202位於所述殼體100內的底部。
所述按壓翹板300設置於所述殼體100的上方,且通過轉軸400與所述殼體100旋轉鉸接,所述轉軸400的中軸線與所述上導磁杆201的旋轉軸線共線。所述按壓翹板300上的兩個旋轉臂的下表面分別設有一個抵接部301,所述殼體100上表面、與每個所述抵接部301對應的位置均設有開口500,兩個所述抵接部301可穿過對應的所述開口500伸入所述殼體100內,並分別與所述上導磁杆201上的兩個擺臂抵接。
由於在本實施例的翹板式開關中使用的發電裝置200與上述發電裝置的各實施例中提供的發電裝置相同,因此二者能夠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並達到相同的預期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中,參見圖9或圖10,殼體100可以包括底座101以及設置於底座101上方的支座102,底座101通過卡接結構600與支座102卡接以將發電裝置200固定於底座101內。
圖8、圖9和圖10所示發電裝置的發電過程為:
在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的磁力作用下,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形成一個相對靜止的位置關係一,參見圖11(a)所示,即第一位置。此時,上導磁杆201的一端與下導磁杆202接觸,另一端翹起與下導磁杆202分離,這樣,在接觸的一側形成了一條不含氣隙的磁場迴路,分離的一側形成了含氣隙的磁場迴路。當按壓翹板300在外力f作用下繞轉軸400轉動時,可帶動上導磁杆201繞第一永磁鐵203轉動,上導磁杆201、下導磁杆202、第一永磁鐵203和第二永磁鐵204最終形成另一個相對靜止的位置關係二,參見圖11(b)所示,即第二位置。此時,原本在第一位置時與下導磁杆202接觸的上導磁杆201的一端與下導磁杆202分離,而原本在第一位置時與下導磁杆202分離的上導磁杆201的另一端與下導磁杆202接觸,最終使得不含氣隙的磁場迴路變成了含氣隙的磁場迴路,而含氣隙的磁場迴路變成不含氣隙的磁場迴路。由於通過繞在不含氣隙磁場迴路上的電磁線圈205的磁通量比通過繞在含氣隙磁場迴路上的電磁線圈205的磁通量大,存在差值,因此在兩個位置切換的過程中,磁場迴路狀態隨之切換,通過電磁線圈205的磁通量便發生變化,電磁線圈205產生感應電動勢,實現發電。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