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及一種菌劑滴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2-26 10:09:15
專利名稱: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及一種菌劑滴灌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及一種菌劑滴灌裝置,屬於水處理技術領域,適用於有汙水明渠或暗渠水道及河流,或湖泊的水體綜合治理,是去除惡臭氣味、 恢復水體生態平衡、削減水底部還原性底泥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入城市排水管網的生活汙水日益增多, 並已超出投入使用和在建的城市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其中一部分汙水進入了具有調蓄功能的河流、湖泊中。隨著這些汙水長期持續流入,河流、湖泊富營養化嚴重,水體溶氧極低,同時產生大量的惡臭氣體,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質量,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現有技術中,處理廢水臭氣的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即生物降解(過濾)和先進的氧化系統。其中,生物降解(過濾)主要利用微生物對臭氣成分進行分解代謝,可以原位進行或利用活性炭、薄膜或椰殼纖維的表面做載體吸附微生物菌劑,在臭氣經過時進行淨化。但是,這種系統佔地面積較大,淨化過程較長。先進的氧化系統有兩種,一種是光催化氧化作用,用紫外線和二氧化鈦把臭氣中有異味的化學成分轉化成無異味的化學成分,另一種是利用氫氣進行氧化作用。氧化系統需要投資昂貴的設備和佔用專門的場地,不適用於城市汙水管網系統。還有一種解決黑臭河流的方法是截汙、清淤等市政手段,甚至對整條水道河流採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全覆蓋;或者採用灌水稀釋的手段,這種方法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成本低、見效快、佔用場地小、工程施工操作簡單、 無二次汙染、保持河流湖泊水質達到要求標準、恢復水體生態平衡、削減水底部還原性底泥的一種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成本低、自動化程度高、效率高、省時、省力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一種菌劑滴灌裝置。本發明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技術方案是它包括下述步驟
A、首先,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先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選用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即選P、L、B其中之一菌劑,或者PL、PB、BL兩種菌群組合,或PLB 三種菌群組合,然後對河水多點採樣進行投菌和增氧曝氣實驗,最後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
所述P菌劑中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所述L菌劑中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或有機硫醇類菌株,用於調理河水中微生物,抑制腐敗微生物的活性;所述B菌劑中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用於減少臭氣生成,改善底泥狀況;
確定增氧曝氣裝置,用於抑制厭氧分解;
B、然後,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和曝氣即通過在採樣點處,也即投菌點處安裝的菌劑滴灌裝置和曝氣點處安裝的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
C、投微生物絮凝劑在投菌和曝氣同時,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以後,配合使用微生物絮凝劑,用於除去有機物、病原體、有毒物質,以及提高水體透明度和降低色度。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
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還包括下述步驟跟蹤監測水質,定期採樣檢測, 調整施工重點地段,對水體除臭效果評估,並依據水道河流微生物區系變化的實際情況調整菌劑或菌群組合及其用量。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所述的P菌劑菌種為光合細菌 Photosynthetic bacteria和硝化細菌Mirii^i/^,P菌劑由這兩種菌的一種,或兩種的配製而成;所述的L菌劑菌種為地衣芽孢桿菌feciBM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桿菌 Bacillus subtilis,芽孢桿菌feci/^As印.和酵母菌feccAarofflj^^s,L菌劑為這四種菌的一種,或兩種,或三種,或四種的組合配製而成;所述的B菌劑菌株為短小芽胞桿菌 Bacillus pumilus ,才古草芽抱桿菌subtilis , ^LStlii Lactococcus Iactis 禾口酵母菌feCCA3r0 _F ^,B菌劑由這四種菌中的一種,或兩種,或三種,或四種的組合配製而成。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所述微生物絮凝劑選自多糖類生物絮凝劑, 或聚氯化鋁,或聚氯化鐵,或硫酸鋁鉀。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投菌點和曝氣點是在水道河流上遊至下遊中每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套菌劑滴灌裝置及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投菌步驟是通過水麵上菌劑滴灌裝置進行 先將菌株投入微生物活化器內活化,然後經活化的菌種在菌種活化加熱器中加熱,再進入混合儲液器,最後通過蠕動泵送至噴灑器向水道投菌;所述曝氣步驟是通過安裝在菌劑滴灌裝置附近增氧曝氣裝置的水面下的曝氣頭進行。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是當水道河流處於地下封閉環境和開放環境或水體溶氧低於5ppm時,投菌點使用P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Ι-lOOppm,或使用L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Ι-lOOppm,或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l-80ppm,或使用PL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的P菌劑l_40ppm和L 菌劑 l_50ppmo上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當河道水體溶氧高於2ppm或輔助增氧曝氣裝置時,投菌點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l_40ppm,或使用P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的P菌劑l_50ppm和B菌劑l_30ppm,或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的L菌劑 l-50ppm和B菌劑l-35ppm,或使用P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的P菌劑,及L菌劑和 B菌劑均為l_50ppm。本發明的一種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適於投放的菌劑選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的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P系列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L系列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菌株,和/或有機硫醇類菌株;B系列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菌劑滴灌裝置包括以下部件,並按以下順序聯通微生物活化器聯通菌種活化加熱器,再往下接著聯通混合儲液器,再聯通蠕動泵,最後聯通的是噴灑器。
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
上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所述的微生物活化器為一個圓柱形錐底容器。上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所述的菌種活化加熱器為一個裝有加熱管、溫度傳感器和溫控開關的容器。上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所述的混合儲液器為內裝有微型增氧曝氣裝置的桶狀容器;所述的蠕動泵通過蠕動防止菌劑沉澱堵塞管道;所述的噴灑器為一個多孔的噴頭,通過噴灑器向水面噴灑菌劑。本發明的原理和效果是運用Real Time-PLB (Prominent Landscape Bioremediation)技術。PLB技術是利用多種特效微生物菌株進行生物高效除臭的技術, 從吸收轉化臭源物質、調整底泥微生物區系、分解水體可溶有機質並競爭抑制厭氧菌種群規模,使之恢復到正常水體上限等三個基本層面,實時解決城市排汙明渠的發黑髮臭問題,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恢復河道水生物的多樣性及景觀性,有效的改善周邊的人居環境。 PLB技術配套高效串聯增氧曝氣設施CAV,通過曝氣管道串聯設計,提高溶氧效率,能用極小的能耗(每臺典型能耗2kw以內)達到強大的曝氣效果,保證了添加的微生物菌劑能充分氧化分解水體有機汙染物,從根本上解決臭味。PLB技術配合使用微生物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不僅能去除有機物、病原體、有毒物質,還能提高透明度、降低色度等,處理效果好,而且無毒、沒有二次汙染。
圖1是本發明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步驟簡圖; 圖2是本發明的原理圖3是本發明方法中菌劑懸液投放點和曝氣點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4是微生物菌劑滴灌裝置示意圖; 圖5是增氧曝氣裝置示意圖(最大出氣量125m3/h)。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作進一步說明如下 實施例1 如圖1、2、3、4、5所示,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步驟為
A、首先,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先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選用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即選P、L、B其中之一菌劑,或者PL、PB、BL兩種菌群組合,或PLB 三種菌群組合,然後對河水多點採樣進行投菌和增氧曝氣實驗,最後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 所述P菌劑中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所述L菌劑中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或有機硫醇類菌株,用於調理河水中微生物,抑制腐敗微生物的活性;所述B菌劑中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用於減少臭氣生成,改善底泥狀況;還要確定增氧曝氣裝置,用於抑制厭氧分解;對本實施例具體地說明如下如圖3所示,河道全長11. 4km,其中城區地下箱涵長5. 6km,明渠長5. 8km,深5.細,底寬7. 5m,頂寬 13.^1,設計水深?^日!!!,排水能力〗 !!^/^。該河道作為排汙渠道,該區汙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造成河水完全喪失生態學功能,未見明顯水生生物的存在。河岸沉積淤泥,色黑,散發腐臭。河底淤積的汙泥呈嚴重厭氧狀態,不斷有沼氣逸出。本實施例是先在河流上遊暗渠段,即WY段先擇3個採樣點,也即投菌點Tl、T2、T3,在河流該暗渠段出口處選擇1個採樣點,也即投菌點T4 ;在河流明渠段,即^段先擇1個採樣點,也即投菌點T5,共5個點; 對每個採樣點的採樣水作實驗,最後確定菌群組合及用量;選定增氧曝氣裝置,用於抑制厭氧分解;本實施例選3個曝氣點,分別為處於暗渠段的CAV-1、CAV-2,以及處於明渠段的 CAV-3 ;
B、然後,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和曝氣即通過在採樣點處,也即投菌點處安裝的菌劑滴灌裝置和曝氣點處安裝的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
C、投微生物絮凝劑在投菌和曝氣同時,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以後,配合使用微生物絮凝齊U,用於除去有機物、病原體、有毒物質,以及提高水體透明度和降低色度;
還有下述步驟在上述步驟進行過程中,跟蹤監測水質,定期採樣檢測,調整施工重點地段,對水體除臭效果評估,並依據水道河流微生物區系變化的實際情況調整菌劑或菌群組合及其用量;本實施例所述的P菌劑菌種為光合細菌周Aeiic bacteria和硝化細菌Miri/j^i/w兩種的配製而成,也可以由這兩種菌的一種組成;本實施例所述的L菌劑菌種為地衣芽孢桿菌^aciWm licheniformis,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芽孢桿菌feciBM 5/7.和酵母菌feccferoffij^M,L菌劑為這四種菌組合配製而成,也可以由一種或者兩種、三種組成;本實施例所述的B菌劑菌株為短小芽胞桿菌ifeciBm pumilus ,才古草芽抱桿菌subtilis ,Lactococcus Iactis 禾口酵母菌
feccAar0 _7 ^,三種組合配製而成,也可以由這四種菌中的一種或者兩種或三種的組合配製而成。所述微生物絮凝劑選自聚氯化鋁,也可以選用多糖類生物絮凝劑,或聚氯化鐵, 或硫酸鋁鉀,可用噴灑設備噴灑,或人工撒入水中。投菌點和曝氣點是在水道河流上遊至下遊中每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套菌劑滴灌裝置及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菌劑滴灌裝置與增氧曝氣裝置安裝在同一地點,當菌液滴入水面後立即被曝氣設備形成的「沸騰」現象與河水充分混合。投菌步驟是通過水麵上菌劑滴灌裝置進行先將菌株投入微生物活化器內活化,然後經活化的菌種在菌種活化加熱器中加熱,再進入混合儲液器,最後通過蠕動泵送至噴灑器向水道投菌;所述曝氣步驟是通過安裝在菌劑滴灌裝置附近增氧曝氣裝置的水面下的曝氣頭進行。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是當水道河流處於地下封閉環境和開放環境或水體溶氧低於5ppm時,投菌點使用P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Ι-lOOppm,或使用L 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Ι-lOOppm,或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l-80ppm, 或使用PL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l_40ppm的P菌劑和l_50ppm的L菌劑。當河道水體溶氧高於2ppm或輔助增氧曝氣裝置時,投菌點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 l-40ppm,或使用P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l_50ppm的P菌劑和l_30ppm的B菌劑, 或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l_50ppm的L菌劑和l_35ppm的B菌劑,或使用P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的P菌劑,及L菌劑和B菌劑均為l-50ppm。本實施例Tl點用P 菌劑35ppm, T2點用L菌劑30ppm, T3點用PL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15ppm, L菌劑20ppm ; T4點用PLB菌群組合,其中P、L、B菌劑均為IOppm ;T5點用B菌劑15ppm。如圖2所示是菌群組合除臭的原理圖a、BL菌劑配合曝氣處理,是用於對工業/生活汙水處理;b、曝氣增氧,是用於對汙泥厭氧分解;c、加入微生物絮凝劑,用於處理水體懸浮有機質處理,加速水體澄清;d、加入P菌劑,用於對雨水夾帶的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處理。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Tl點用PL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 30ppm、L菌劑30ppm;T2點用PL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15ppm、L菌劑20ppm ;T3點用PLB 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L菌劑、B菌劑均為IOppm ;Τ4點用PLB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L 菌劑、B菌劑均為IOppm ;Τ5點用B菌劑為15ppm。實施例3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Tl點用P菌劑lOOppm,T2點用L菌劑 IOOppm, T3點用PL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40ppm, L菌劑50ppm ;T4點用PL菌群組合,其中 P菌劑、L菌劑均為30ppm ;T5點用B菌劑80ppm。實施例4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Tl點用P B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 50ppm、B菌劑30ppm ;T2點用L B菌群組合,其中L菌劑50ppm、B菌劑35ppm ;T3點用LB 菌群組合,其中L菌劑、B菌劑均為IOppm ;T4點用PLB菌群組合,其中P菌劑、L菌劑、B 菌劑均為50ppm ;T5點用B菌劑為40ppm。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一種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作進一步說明如下
實施例5 —種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適於投放的菌劑或菌群組合選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的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P系列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L系列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菌株,和/或有機硫醇類菌株;B系列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菌劑滴灌裝置包括以下部件,並按以下順序聯通微生物活化器1聯通菌種活化加熱器2,再往下接著聯通混合儲液器3,再聯通蠕動泵4,最後聯通的是噴灑器5。所述的微生物活化器1為一個圓柱形錐底容器,活化時加入菌劑與適量培養基的混合液。所述的菌種活化加熱器2為一個裝有加熱管、溫度傳感器和溫控開關的容器,溫度傳感器感受溫度並傳遞信號給溫控開關,通過溫控開關的開合,確保菌種活化加熱器內溫度處於20-38°C,使菌種得到進一步活化。所述的混合儲液器3為內裝有微型增氧曝氣裝置的桶狀容器,微型增氧曝氣裝置通過鼓氣擾動防止菌液沉澱,儲液器儲存已活化的菌劑;所述的蠕動泵4通過蠕動防止菌劑沉澱堵塞管道;所述的噴灑器5為一個多孔的噴頭,通過噴灑器向水面噴灑菌劑。噴灑器與水面的距離控制在離歷史最高水位1. 5米處,以縮短菌液滴入水面的時間,防止大風吹走菌液。如圖5所示,增氧曝氣裝置包括空壓機101,儲氣罐102,輸氣管103,曝氣管 104,以及曝氣頭106;該曝氣頭106插入水面105以下。本發明技術效果顯著河道惡臭氣體NH3濃度在治理剛開始時最高達1.089mg/ m3,治理後最高只有0. 265 mg/m3,降幅達75%,惡臭氣體H2S的濃度在整個治理過程中均較低,其濃度從初步治理後最高0. 004 mg/m3下降到治理後小於0. 004 mg/m3,這兩項指標均優於《惡臭汙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1993》所規定的一級排放標準。本發明權利要求保護範圍不限於上述實施例。
8
權利要求
1.一種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下述步驟A、首先,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先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選用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即選P、L、B其中之一菌劑,或者PL、PB、BL兩種菌群組合,或PLB 三種菌群組合,然後對河水多點採樣進行投菌和增氧曝氣實驗,最後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所述P菌劑中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所述L菌劑中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或有機硫醇類菌株,用於調理河水中微生物,抑制腐敗微生物的活性;所述B菌劑中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用於減少臭氣生成,改善底泥狀況;確定增氧曝氣裝置,用於抑制厭氧分解;B、然後,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和曝氣即通過在採樣點處,也即投菌點處安裝的菌劑滴灌裝置和曝氣點處安裝的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C、投微生物絮凝劑在投菌和曝氣同時,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以後,配合使用微生物絮凝劑,用於除去有機物、病原體、有毒物質,以及提高水體透明度和降低色度。
2.根據權利1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下述步驟跟蹤監測水質,定期採樣檢測,調整施工重點地段,對水體除臭效果評估,並依據水道河流微生物區系變化的實際情況調整菌劑或菌群組合及其用量。
3.根據權利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P菌劑菌種為光合細菌/%0(0紗/ 溈對& bacteria和硝化細菌Mirii>i/^,P菌劑由這兩種菌的一種,或兩種的配製而成;所述的L菌劑菌種為地衣芽孢桿菌feciBM licheniformis,枯草芽抱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 ^^WffMBacillus sp.禾口酵母菌 YaccAarofflj^es, L 菌劑為這四種菌的一種,或者兩種,或三種,或四種的組合配製而成;所述的B菌劑菌株為短 7Js^IfiIf lif Bacillus pumilus ,牛古草芽抱桿菌ifeci/^/iAs subtilis , ^LStlii Lactococcus Iactis和酵母菌feccAarofflj^^s,B菌劑由這四種菌中的一種,或兩種,或三種,或四種的組合配製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生物絮凝劑選自多糖類生物絮凝劑,或聚氯化鋁,或聚氯化鐵,或硫酸鋁鉀。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投菌點和曝氣點是在水道河流上遊至下遊中每隔一定距離安裝一套菌劑滴灌裝置及增氧曝氣裝置進行投菌和曝氣。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投菌步驟是通過水麵上菌劑滴灌裝置進行先將菌株投入微生物活化器內活化,然後經活化的菌種在菌種活化加熱器中加熱,再進入混合儲液器,最後通過蠕動泵送至噴灑器向水道投菌;所述曝氣步驟是通過安裝在菌劑滴灌裝置附近增氧曝氣裝置的水面下的曝氣頭進行。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是當水道河流處於地下封閉環境和開放環境或水體溶氧低於5ppm時,投菌點使用P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Ι-lOOppm,或使用L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 I-IOOppm,或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量為l-80ppm,或使用PL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的P菌劑l_40ppm和L菌劑l_50ppm。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是當河道水體溶氧高於2ppm或輔助增氧曝氣裝置時,投菌點使用B菌劑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l_40ppm,或使用P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體中投放的P菌劑l_50ppm和B 菌劑l-30ppm,或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的L菌劑l_50ppm和B菌劑l_35ppm,或使用PLB菌群組合每分鐘向水中投放的P菌劑,及L菌劑和B菌劑均為l-50ppm。
9.一種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其特徵在於,適於投放的菌劑或菌群組合選用P菌劑、L菌劑和B菌劑中的一種菌劑,或者選用兩種或三種構成菌群組合;P系列菌株為脫氨去硫化氫菌株,用於對面源汙染物的吸收代謝;L系列菌株為能降解河水中有機胺類菌株,和/或有機硫醇類菌株;B系列菌株為降解部分有機沉澱物的菌株;菌劑滴灌裝置包括以下部件,並按以下順序聯通微生物活化器(1)聯通菌種活化加熱器(2),再往下接著聯通混合儲液器(3),再聯通蠕動泵(4),最後聯通的是噴灑器(5)。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微生物活化器(1)為一個圓柱形錐底容器。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菌種活化加熱器(2)為一個裝有加熱管、溫度傳感器和溫控開關的容器。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的菌劑滴灌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混合儲液器(3)為內裝有微型增氧曝氣裝置的桶狀容器;所述的蠕動泵(4)通過蠕動防止菌劑沉澱堵塞管道;所述的噴灑器(5)為一個多孔的噴頭,通過噴灑器向水面噴灑菌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黑臭水道河流綜合治理方法及一種菌劑滴灌裝置,方法包括下述步驟A、首先,確定菌劑或菌群組合;確定增氧曝氣裝置;B、然後,對汙染的水體進行投菌和曝氣;C、投微生物絮凝劑。菌劑滴灌裝置包括以下部件,並按以下順序聯通微生物活化器聯通菌種活化加熱器,再往下接著聯通混合儲液器,再聯通蠕動泵,最後聯通的是噴灑器。本發明能對水體臭味物質進行分解,促進水生態平衡,且氧化削減底部還原性底泥,在水體治理與修復中具有見效快、成本低、投資少、無二次汙染,工程施工操作簡單等優點。
文檔編號C02F3/34GK102211822SQ201110095220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5日
發明者柯雪佳, 陳正軍 申請人:武漢百安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