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基金歷經四年規模增大十倍的奧秘:慢就是快
2023-03-31 05:49:29 1
-->金鷹基金歷經四年規模增大十倍的奧秘:慢就是快
最近四年,是金鷹基金髮展歷史上最值得銘記的時期。在總經理劉巖四年的任職時間裡,金鷹基金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整整增加了10倍。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金鷹基金公募資產管理規模達659億元。而在劉巖掌舵之前,金鷹基金公募資產管理規模長期在100億元之下徘徊。
最近四年,也是資管行業環境相當複雜的四年,股市和債市跌宕起伏;金融去槓桿,資管新規出爐,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出現不同幅度的縮水。但金鷹基金實現逆勢突圍,騏驥一躍,掌舵者劉巖究竟手握什麼魔杖?
從60億到600億的重生
劉巖是個很低調的人,最近這四年,他甚少露面,以至於這些年裡,在提起金鷹基金時,不少人還對它曾經「失去的十年」表示惋惜,而沒有注意到它已悄然發生了蛻變。
2014年8月,劉巖就任金鷹基金總經理。彼時,金鷹基金已成立12年,但仍蟄伏於中小規模基金公司之列。這一年的年底,金鷹基金公募產品只有17隻,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為62.89億元,在9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1。
上任伊始,劉巖就從戰略到戰術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四年之後,金鷹基金成績斐然。截至2018年9月30日,金鷹基金公募產品數量達44隻,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為659.64億元,剔除貨幣基金後的資產規模為343.82億元,在12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9。
四年之間,金鷹基金從「失去的十年」蛻變為「收穫的四年」,實現了「鷹」之重生,也為劉巖的從業經歷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5年,國內銀行理財業務剛剛起步。也在那一年,劉巖初涉資管行業,進入中國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的前身投行業務部理財業務處。彼時,光大銀行是同行中資管做得最好的銀行之一,這段經歷讓劉巖對銀行資管和金融市場的認知更加深刻。
2005年到2011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交叉發生變化,市場歷經了兩輪牛熊轉換。劉巖身處其中,經受了市場的洗禮,感受了周期的力量。
在從事6年的銀行資管之後,劉巖轉戰券商資管。時逢券商資管喜迎政策紅利,開啟了行業黃金時代,各路英豪大展拳腳。任職廣州證券資管部總經理的3年時間裡,劉巖將剛起步的廣州證券資管部帶領進入了行業前20名序列,資產管理規模從1000萬元爆發式增長到1000億元,增長了一萬倍,迅速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從銀行資管到券商資管,再到公募基金,劉巖的從業經歷伴隨著整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和變遷。多年來在資產管理行業耕耘,讓劉巖越來越堅定兩個信念:其一,每個投資者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每個家庭又都是一份責任。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客戶創造財富,改變他們的生活,這是一件對社會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二,把資產管理行業的資源配置效應充分發揮出來,將資金投入實體經濟中的優秀公司,支持它們的成長,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四年十倍背後的堅持
四年之間,金鷹基金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擴張了十倍,但在金鷹基金管理層眼中,這只是四年努力的結果,並非目標,他們也從未將結果當成目標。
不同於大多數尋求彎道超車的中小基金公司,金鷹基金管理層似乎從未想過另闢蹊徑或者彎道超車,在過去幾年中創新和多元化未曾出現在金鷹基金的發展戰略中。金鷹基金只執著於一件事,就是以積跬步致千裡的堅持,按照這個行業最傳統的發展路徑不斷前進:一方面,根據大類資產輪動周期,不斷布局和升級產品線;另一方面,專注於投資管理的本源,不斷打磨與沉澱研究投資能力。
眾所周知,創新需要資源投入、政策支持,但對於像金鷹基金這樣的中型基金公司來說,條件尚不完全具備,盲目創新有可能劍走偏鋒。業務多元化發展勢必要與公司整體實力相匹配,如果連最基本的業務都還不足以和行業前列的公司競爭,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多元化只會讓公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也是金鷹基金管理層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
此外,金鷹基金一直非常重視風險控制。在劉巖看來,直道超車體現的是引擎優勢,彎道超車要求的則是操控者的技術。然而,是人都會犯錯誤,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每次都不犯錯。通過承擔額外的風險換取超常規的發展,並不具備可持續性,稍有不慎可能會徹底出局。
在公司的管理上,劉巖給自己定位是「做一名價值觀的捍衛者和制度的設計者」。具體而言,在戰略層面,價值觀和文化構成了金鷹基金的靈魂,通過公司的良性發展不斷凝聚和培養出一批有著相同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的合伙人,他們構成了金鷹基金最具價值的核心資本,人才戰略也是近幾年金鷹基金的首要發展戰略。在戰術層面,順應宏觀經濟周期,從客戶投資需求出發,金鷹基金搭建了從需求到投研風格、基金經理考核、產品布局的閉環鏈條,並通過考核激勵機制以及業務管理制度的針對性設計,確保戰術有效落地,這是金鷹基金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核心優勢。
慢就是快的哲學
資產管理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慢工出細活,稍有急躁就容易偏離方向。公募基金行業20年,能穿越多輪牛熊、深受投資者尊敬的,是那些管理團隊穩定、投研風格不飄移,在浮華環境中默默堅持的優秀基金公司。
一個優秀投研梯隊的培養和形成,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周期。目前,金鷹基金已搭建起包括宏觀大類資產配置、中觀行業景氣變化以及微觀公司定價等方面的研究體系,但與劉巖理想中的目標仍相距甚遠,這意味著未來金鷹基金仍將大步發展。
在投資風格方面,金鷹基金一直尊重投資風格的多元性,但更聚焦於基本面研究和價值投資能力的沉澱。劉巖認為,紮實的基本面研究和根深蒂固的價值方法論,抬高了公司整體投資管理能力的下限。在此基礎上,基金經理根據自身稟賦發揮投資藝術決定了業績的上限。
在業務方向的選擇上,金鷹基金將更加專注於以儲蓄和養老為目標的低風險固定收益投資領域以及主動管理權益投資領域,逐步打造業內領先的特色品牌。在劉巖看來,這兩個領域一個是基金管理行業未來最大的潛在風口,另一個則是真正體現基金管理公司與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競爭優勢的領域。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可長達70歲。要活到這一歲數,必須在40歲時作出抉擇:要麼等待死亡,要麼蛻變重生。
選擇重生,鷹就必須飛到一處任何飛禽都無法抵達的陡峭懸崖,待上約150天,將自己的喙在巖石上撞得鮮血淋漓,然後連皮帶肉地脫落下來。等新喙長出來後,再將老化的趾甲一個一個帶血拔掉。待新趾甲長出來後,再將鈣化的羽毛一根一根扯下來,等待長出新的羽毛。只有這樣,鷹才能迎來重生,壽命再延長30年。
鷹之重生的故事,與金鷹基金的蛻變何嘗沒有異曲同工之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