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歌》聽後感,《畢業歌》的感受
2023-04-02 09:32:23 2
《畢業歌》聽後感,《畢業歌》的感受
文/田金雙
看《畢業歌》,已經是大學畢業後18年後的事情。敵營十八年啊!當時,我一邊看一邊想,歲月無情?這不就是在說現在嘛——說這世道、這人心、這日子啊!每個人都有過青春飛揚的日子,書生意氣揮斥方酉的《恰同學少年》如是,青春在戰火中激情飛揚的《畢業歌》亦如是。
身為一位人文關懷主義的旅美作家,嚴歌苓的作品向來以人文關懷、哲思和人性見常,無論是張艾嘉執導的影片《少女小漁》,還是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抑或陳凱歌的《梅蘭梅》,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時下正在熱播的《畢業歌》也一樣。
甚至,我們大可以說,繼嚴歌苓的《小姨多鶴》熱播之後,《畢業歌》是嚴歌苓在螢屏上的又一次衝鋒。甚至,這部青春在戰火中激情飛揚的作品,遠比當年熱播的《恰同學少年》更讓人熱血沸騰,更激蕩人心。
回到《畢業歌》,此前印象中的《畢業歌》是聶耳譜寫的抗戰歌曲,就像《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一樣,1934年這首《畢業歌》剛一成為《桃李劫》的插曲,歌聲就迅速伴隨影像,一起抒發了年輕電影人對革命的堅貞,一腔熱血揮灑的理想與情感,直至今日仍然激蕩人心。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這首《畢業歌》已然成為中國一代人、幾代人的精神記憶、青春符號或成長標籤。所以,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經歷與經驗都成為了嚴歌苓的創作礦藏,青春如歌的《畢業歌》脫胎換骨、應運而生。
《畢業歌》在劇情秉承了上海灘題材一貫的氣質,上演了浮華如夢中的龍爭虎鬥,多方勢力你爭我逐,風雲乍起,一江巨浪背後,事關整個國家的命運。斯如作家雷達所言,嚴歌苓的作品是近年來藝術性最講究的作品,她敘述的魅力在於瞬間的容量和濃度,小說有一種擴張力,充滿了嗅覺、聽覺、視覺和高度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