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境外媒體關注熱點前瞻
2025-04-08 00:52:25
人民網北京2月27日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20xx年我內外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全球經濟復甦基礎仍然較弱,國內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其間,我如何實現改革預期、使經濟和社會適應「新常態」將是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當前,外界一方面回顧「深改元年」一系列改革舉措,從中解讀並驗證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方略走向及踐行改革的決心;另一方面對20xx年乃至未來一段時期我政策走向、改革前景以及內政外交等領域可能出現的新趨勢、新變化進行展望。
統觀20xx年我全面深化改革進展以及近期境外輿論的熱議焦點,可以預期20xx年「兩會」期間,外媒的關注熱點將繼續不離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主線及我內政外交理念的實踐,涉及的主要議題包括以下方面:深化改革總體進程、經濟增速換擋、高壓反腐態勢、依法治國的推進、外交戰略布局、周邊安全局勢、民生領域挑戰以及港臺局勢。
一、我施政重點及深化改革總體進程
關鍵詞:協商民主、經濟轉型、強力反腐
外界透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兩年多來的內政、外交政策以及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出臺、落實,解讀我領導層施政重點及中國發展方向,認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施政總體框架已經「清晰」。經濟「新常態」、依法治國、高壓反腐、「習式外交」以及新型城鎮化等特定的新詞彙,在外媒報導中頻繁出現,與之息息相關的政策調整及經濟、司法、戶籍制度等諸多改革持續引發輿論熱議。總體而言,外界對我改革決心及成果予以肯定。香港《南華早報》指出,習近平對於國家的治理是成功的,「從治黨、治吏到治軍,均取得成效」。英國《金融時報》強調,「相比美國、歐洲和日本,中國的治理政策要有力得多」。但外媒同時聲稱,我當前處於「深水區」的改革推進仍面臨諸多挑戰與風險,主要表現在「利益集團阻力重重、各方未能達成共識」等方面,尤其指我缺乏西方式民主、政治體制改革進展緩慢並阻礙經濟體制等各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
「兩會」期間,我20xx年政府工作重點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的改革進展料將受到持續關注:首先,隨著《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的出臺,協商民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能否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破題」;其次,我如何繼續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規劃的各項改革措施,以及中央經濟、農村等重要工作會議精神,使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步入「高素質、可持續的『新常態』」;最後,我如何破除各種阻礙和挑戰,使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有力支撐。
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換擋
關鍵詞:「新常態」、結構調整、增長質量、宏觀調控、自貿協定
當前,全球經濟整體弱勢復甦、油價持續處於低位,中國經濟正在「三期疊加」中轉型並走向「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形勢聯動趨勢日益緊密。面對這樣的內外環境,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增速換擋、如何度過結構調整陣痛期備受外界矚目,而這一再平衡過程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何種影響也必將引發國際輿論的集中關注。總體而言,外界對我經濟前景的評價審慎樂觀,對我領導層改革決心、政府調控能力、政策緩存空間持肯定態度,認為當前中國「發展方式在轉變,經濟結構在優化,發展質量在提升」,是結構調整的「黃金時期」。根據我20xx年經濟表現,相關國際組織及經濟專家對中國20xx年經濟增長進行預測,數值從6.8%到7.1%不等。
今年「兩會」上,「新常態」料將成為各方預測我宏觀政策及經濟走向的大背景,我經濟深層次的實質性變化路徑料將成為外界的重要關切。其間,我官方公布的經濟增長目標、深化改革的動力和手段、減速提質的風險與挑戰,乃至「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等,都將引發國際輿論的集中關注和深入解讀。此外,隨著我經濟影響力的提升,我自貿區推進進程乃至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經濟的對外開放度和融入度等也將持續吸引外媒的關注目光。
三、我反腐敗政策走向及著力點
關鍵詞:高壓態勢、糾正「四風」、打虎拍蠅、制度建設
20xx年,我反腐倡廉工作持續推進,從「打虎拍蠅」到糾正「四風」,從打掉「三大幫派」到查處「小官巨腐」,從清理裸官到海外追逃,一系列措施和成果備受矚目。一方面,外界肯定我反腐倡廉決心,認為我反腐敗手段日益成熟,相關舉措對於維護黨和國家團結、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國有企業改革乃至健康政治生態的營造都具有正面意義。另一方面,外界對我下一階段反腐敗路線圖進行預測,認為未來反腐倡廉工作需解決「如何持續」的問題,反腐力度會繼續加強,懲治「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團團夥夥」或成今年反腐敗工作著力點。但同時,外界也指出我反腐制度化、透明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在全國「兩會」上,我如何落實十八屆中紀委五次全會精神推進反腐倡廉工作、周永康等大案要案的審理進度、反腐敗可能涉及的重點行業領域,將會受到境外輿論關注。此外,反腐敗工作的制度化建設,特別是我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反腐敗國家立法議題可能也將受到重點報導。
四、我依法治國前景及挑戰
關鍵詞:法治中國、依憲治國、黨的領導、司法改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會議主題,「依法治國」成為20xx年的高頻詞彙之一。國際輿論從「依法治國」內涵、中西方法治理念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解讀和比較,觀點呈現一定的複雜性。
「兩會」期間,「依法治國」如下層面或將引發外媒關注:一是我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步伐,觀察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我「依憲治國」理念的意義和內涵,評論依憲治國和依法治國如何做到有機統一;三是我依法治國理念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具體落實,分析依法治國六大任務如何具體細化等。
五、我外交戰略布局及大國關係
關鍵詞:「習式外交」、大國外交、中美關係、中俄關係
外媒高度關注20xx年我拓展影響力、塑造大國形象、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外交努力與進展,解讀我外交新理念、新方式、新戰略,聚焦業已成型的「習式外交」,關注我外交整體布局、地緣戰略環境,乃至外交政策的延續性,「韜光養晦」延續與否、「不幹涉他國外交政策」的靈活度持續引發外界猜測。此外,我與美俄等大國的互動一直牽動各國媒體注意力。外媒指出,中美關係在北京「習奧會」後出現積極進展,但兩國間仍然存在戰略互疑,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並非易事;認為中俄關係在能源、貿易、軍事和航空等幾乎所有領域全面升溫,但貿易失衡、影響力爭奪、力量此長彼消等因素從深層次阻礙兩國關係深入推進。
「兩會」期間,我外交布局、政策動向料將吸引外界更多關注目光,聚焦點或將集中於以下問題和領域:一是我外交政策特別是「韜光養晦」戰略是否轉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如何構建;二是我如何進一步推進與美國的「新型大國關係」,增強與美方的戰略互信並防範地緣政治對抗;三是在俄羅斯深陷經濟危機及西方對俄制裁加劇的情況下,我對俄當前困境持何種態度、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如何進一步深化。
六、我周邊安全局勢及政策走向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日關係、南海問題、中印關係
20xx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後,外媒認為中國將採取更加「安撫的」周邊外交策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和亞太自貿區建設如何推進,成為外媒解讀我「親、誠、惠、容」周邊政策的重要維度。20xx年將是「一帶一路」建設延展鋪開、做深做實的一年。此外,在我與日本、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家關係方面,外媒肯定我與上述國家的關係得到改善,但預計領土領海主權爭端等問題仍將給雙邊關係發展帶來很大變數,其中特別對於日本不時的挑釁之舉給中日關係造成的不確定性表示擔憂。
「兩會」期間,一系列周邊問題料將引發熱議,「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內容、推進進程及其面臨的挑戰將成為各方矚目焦點。如何處理好與日本、越南、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存在的主權爭端,我與上述國家關係能否進一步加強或改善將成為外媒重要關切。20xx年適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我在發展對日關係方面是否有新理念、新舉措也將受到外媒重點關注。
七、社會民生領域挑戰及應對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戶籍制度、環境保護、養老金並軌
20xx年,我社會轉型階段的民生問題受到持續關注。從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到環保法修訂,從新能源推廣到戶籍制度改革,從養老金並軌到「單獨二孩」政策落實,外媒肯定一系列改革舉措所彰顯的我保障和改善民生、防治環境汙染、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等方面做出的努力;指出我在應對民生問題中體現出的「行動力」、「透明度」、「制度化」成為施政亮點。但外媒也關注到我民生問題的複雜性及改革緊迫性,強調改革加力的必要性,並對改革面臨的資金短缺和配套制度缺失等系統性問題的解決表現出疑慮。
隨著「兩會」臨近,民生領域眾多問題料將繼續升溫。經濟「新常態」下,民眾的擔憂與期許、社會的發展與穩定、改革的醞釀與推進料將成為輿論熱點。首先,在我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就業問題料將受到關注;其次,對於養老金並軌、戶籍制度改革等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推動新型城鎮化之舉,兩者都面臨較大資金需求,如何解決財政難題、配套相關制度,邁開改革步伐將成為外界關注重要內容;第三,隨著環境保護法修訂案的實施,新法的執行程度、汙染企業處罰力度、相關制度建設、環境信息公開情況等將面臨檢驗,而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也將成輿論關注重點。
八、港臺局勢及我政策走向
關鍵詞:兩岸關係、兩地關係、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香港普選方案
20xx年,從臺灣「太陽花運動」、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到香港「佔中」非法集會,兩岸關係以及內地與香港兩地關係均出現波折,並使20xx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以及20xx年香港特首普選變數增多。
「兩會」期間,大陸對臺政策是否調整、兩岸經貿合作及政治互信如何推進、服貿協議有無重啟跡象料將成為外媒對兩岸關係的重點關注議題。而中央涉港政策、香港社會局勢、20xx年特首普選議題將繼續引發外媒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