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調形必須掌握的九大要領
2025-05-03 16:14:24
學習太極拳對身法有重要的要求,太極拳藝就是在身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太極拳拳式簡而易學,但每一拳式內意至深,所以其調形有一套嚴格的身法要求。那麼太極拳應該如何調形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太極拳調形的九大要領吧。
一、虛領頂勁(頂頭懸、提頂)
就是下頦內收而讓頭頂虛虛領起,頭頂若有垂線吊著,使百會穴朝天,這樣頸椎就會自然拉長鬆開,氣血便能充盈其間,且使百會、脊柱、會陰成一垂直線,頭頸正直,神貫於頂,提挈全身。
二、面帶微笑,眼神內斂
面帶微笑,就可鬆開面部的肌肉經絡,使兩眉間印堂穴舒展開來,不使其夾住氣血。眼神內斂,與心意相通而融人拳架動作之中,自然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以使心神不致散亂,有利於形神相守,神氣相注。而形神相守、神氣相注就是太極拳內功的核心。
三、舌抵上顎
舌尖輕輕抵住上顎,以溝通陰經和陽經,又叫「搭鵲橋」。如高血壓者可輕抵下顎或齒齦交處。盤架全過程都要如此.這有利於生津。口有津液即以意咽人丹田。
四、沉肩墜肘(沉肩垂肘)松腕
兩肩鬆開,氣往下沉,兩肘尖常有下墜、內合之意,使腕靈活鬆開。這樣肩、肘、腕三關節鬆開放長,經絡貫通,氣血通流其間,且有助於氣沉丹田。一聳肩則氣浮,氣不沉丹田,下盤不穩固。
五、含胸拔背虛腋
含胸是挺胸的反面,兩肘外翻,肩胛有略開之意,並稍稍內含,把胸骨柄與兩乳頭之間的三角地帶放鬆。同時要虛腋寬胸,就是兩腋部不要夾緊,而是自然虛開,腋若容球。這樣便可打開氣門,拉開夾脊(配合拔背),使胸脅部寬舒放鬆。肩關節為肱之樞紐,夾脊為通督之一關,含胸虛腋相配合,兩肩根略有互撐之意,便可使兩肩關節鬆開,兩肩骨與胸椎相連的韌帶也鬆開拉長,氣血就從後背貫通雙臂,上下通開督脈之夾脊關。
拔背,是大椎穴部後撐,向後上略略鼓起,使脊骨伸直,(胸椎12節)節節鬆開,由平時挺胸時的向前彎的淺弓形改變為向後彎的淺弓形,恢復到天然的垂直狀態,即嬰兒態,以利於氣貼於背;力由脊發,以利於通開督脈。同時背部肌肉也必然外張鬆開,使胸寬背闊,胸廓之呼吸肌群舒展開,肺腔擴大,增大了肺活量。要注意,大椎穴向後上領起,但氣要向下沉,不可使兩肩上聳,保持沉肩墜肘。有人擔心含胸拔背容易駝背,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隨著拳式、進退、虛實的不斷承接轉換,都會引起全身肌肉張力的重新調整,肌肉會一松一緊地交替轉換。即使是同一塊肌肉同一個關節被拉長鬆開,也會是在十個方位中不斷變換它拉伸的角度,使其得到不同的鍛鍊。例如,白鶴亮翅的含胸拔背,便不同於海底針的含胸拔背,也不同於雲手的含胸拔背。但其松肩寬胸通督之原則精神都是相同的。
六、松腰松胯(蹋胯、開胯)
腰向後繃勁,吐氣,則腰松;臀部略向後坐,似坐非坐,氣略下沉則胯松。這樣腰勁下去了,而兩腿得力。以意將兩胯根微微互撐,兩胯根與相連的腰椎前後互撐,使5節腰椎節節鬆開,把內氣通督的第一關尾閭關打開,使兩胯之間氣血貫通,兩腎命門性腺系統得以滋養。松腰松胯也有助於氣沉丹田。
七、圓襠斂臀屈膝
圓襠,又叫裹襠,自然彎屈的兩膝著力,有內扣之意,前不過腳尖,不塌襠,兩大腿根撐開,撐圓,與兩膝合住勁,會陰部要虛,以意放鬆。
斂臀,為突臀之反,就是要兩股有力,臀部前送,略提肛,命門繃開繃圓,也就是兩屁股向前斂起,泛起,翻起。這樣前襠才能合住勁,有助於腰勁下去,氣歸丹田,使下盤穩固。否則,不僅前襠合不住,就是上體也都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勁,則足底無力,重心不穩。
八、尾間中正
尾閭骨,又叫尾椎骨,脊骨根。尾閭中正,就是要尾閭骨與整個脊柱上下自然垂直,與斂臀相配合,尾閭骨向前託起丹田,小腹有上翻之意;並且與提頂相呼應,頭頂與尾閭骨根互逆相撐,使脊椎節節鬆開,以利於內氣通督,且利於立身中正,周身勁整。正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九、兩腿分清虛實
兩腿彎曲,始終要虛實分明。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則此腿為實,另一腿即為虛。兩腿不斷虛實互換。虛非完全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意,不使偏浮;實非完全站煞,神氣貫注於實腿,支撐全身,有上領之意,不使偏沉。分清虛實,運動起來才轉動輕靈,重心在兩足上交替變換,利用重心的連續變化協調、渾融周身的虛實、陰陽,求中和而達至靈、至空。
以上幾點要領相輔相成,互相聯繫成一整體,其實質是為了鬆開全身關節、肌肉,使全身關節都有對拔拉長之意,而整體上又開合相連虛凌支撐、協調自然,從而為打通全身經絡、貫通氣血,為氣沉丹田、增強內氣內勁打下基礎。盤架中無論定勢還是在運動過程中,都必須始終保持這些身法原則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