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方法教你換個角度練太極拳
2025-05-03 16:15:24
太極拳傳承至今,有許多的著作傳授練太極拳的各種技巧和要領,這些技巧和方法千篇一律,所傳授的方法大同小異,而下面小編要分享給大家的練好太極拳的方法比較特別,這些方法撇開前人推崇的方法,主張換個角度練太極拳,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見識一下吧。
一、改變思維、改變觀念
《太極解秘十三篇》一的開篇寫到:「誠懇告誡拳友,若想在太極拳領域中探求深淺,用常人的思維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即使想上幾十年,看上幾十載,恐怕什麼也看不透。」
如何改變思維和觀念呢?太極拳雖然是一種拳術,但有自己的特性,不似有些拳術那樣勇猛、威武。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老莊哲學,是以道家理論為拳理,行拳講究用意,不用蠻勁,舉動要求輕靈,「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它以陰陽為母,鬆柔為魂,「大道以虛靜為本」,總之,太極拳文化與中國傳統道家文化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因此,傳統太極拳不是一般拳種,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練習太極拳需要修煉內功,如陰陽變轉、舉動輕靈、周身松空、動分虛實、動靜開合、弧線運行、空腰松胯、安舒中正、以意行功、根基在腳、上下相隨、手腳結合、內外三合、勿有力點、虛靜為本等。如果太極拳習練者不按拳理去思維,偏離太極拳特性和內涵去習練,將是徒勞的。
二、認識太極拳結構
修煉太極拳,必須從其結構人手,筆者認識許多修煉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什麼式的都有,侃拳也很花哨,什麼「手指為陽,掌根為陰」「行氣如九曲珠…」「煉精化氣」什麼的,但一問太極拳結構,便瞠目結舌。練太極拳不研究舉其結構,怎能練好太極拳呢?
傳統太極拳的結構由陰動和陽動組成,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止點,離開了陰陽互動、陰陽相濟的結構,便失去了太極拳魂,談不上是太極拳了。
有一位拳友開玩笑說:「將什麼拳慢練,都可以說是家傳或創編太極拳。」雖然說是玩笑,卻真有人有這種偏頗的認識。筆者認為,修煉傳統太極拳的關鍵是把握拳之結構,遵循太極拳的規律習練,按陰陽學說規範拳法,動分陰陽,舉動輕柔,用意不用力……若有悖於拳理拳 遵循太極拳的規律習練,身體狀況也會慢慢發生變化。如周身陰松時,可覺得似有一股吸引力;陽松時,會覺得周身舒展,毛髮直豎,感覺百會穴發熱,周身漸漸褪去本力,虛靈之力代替本力、拙力,太極拳「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的本能逐漸在身上顯現。
三、被動練拳長功夫
太極拳理與練拳密不可分,不深入研習拳理拳法恐難成正果,但空說不練也將一事無成,還需理論結合實踐。修煉太極拳一定要在身上反映出來,稱為「身知」「體悟」。
有些拳友習練與體悟相脫節,拳法和推手、技擊成為兩碼事,有的練了三年兩載就棄拳不練,轉而練習推手,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如果從健身的角度去看,動則受益,練則健康,沒什麼不妥,但換個角度看,
從推手中難以練出太極內功。筆者根據多年習練太極拳的體驗,修煉太極拳應是「太極拳練我」,而不是主動去「我練太極拳」。筆者的拙作《太極拳的三個「三不動」》受到國內外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熱情關注。文中,第一個「三不動」是「不要有動意,不妄動」。動意是太極內功上身的極大障礙,未動之前先想著動,動意大,是僵,是緊。各位可試,自己放鬆站立,心裡想著去推對方,想像將對方推倒,自己須感覺腰部僵緊。行拳不可主動,要被動演拳,從起勢到收勢被動行功,肩以下、胯以上,為空胸空腹,每個動勢均應保持不動。陳氏太極舉大師陳長興有「牌位先生」的雅號,請廣大同道用心體悟》
四、減法內功修大道
減法內功是明代太極拳理論家王宗嶽大師在《太極拳論》中提出來的,《太極拳論》道:「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大師諄諄告誡後學「一羽不能如」「捨己從人」,一目了然,無需贅言。
減法內功修煉,說得通俗些,就是「無障礙練拳」。什麼是練拳中的「障礙」呢?就是練拳時,周身出力用勁.便無輕靈可言,有動意,意想內勁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這一切都是障礙。要無障礙練拳,練拳時,什麼也不想,越煉,褪去本力,排除一切雜念、動意,周身柔弱似水,則內功上身入門有路。此時尚不可言功成,大道以虛靜為本,恬淡虛無,真氣從上,太極內功可稱為無形無象、全體透空之大道。
當然,傳統的練習太極拳的方法之所以能夠廣為傳播自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方法主張的是練太極拳的不一樣的角度,並不代表可以完全撇開太極拳的一些基本訓練,更不能一步登天,希望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要正確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