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是手機硬體"軍備競賽"幕後推手
2025-04-01 11:09:25
泡泡網CPU頻道1月24日 本文原載自微信公共帳號「智齒」。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他對ARM從2008年至今的觀察和結論——目前移動領域硬體設備計算性能的「軍備競賽」和性能過剩問題,應由ARM來負主要責任。而ARM與英特爾相比,前者只是一個銷售公司,也並未構建成所謂的生態系統。
ARM從來就不是一家「大公司」,或者說,一家完成一件具體項目或提供一項完整服務的公司。
媒體通常很喜歡把ARM與英特爾相比,雖然這兩者完全沒有什麼相同之處。而我個人,從來都不認為ARM有機會超越英特爾,也不會改變未來。這家公司沒有成為領袖的氣質。
ARM提供設計圖紙,晶片廠商根據圖紙生產出ARM構架的晶片,然後銷售給使用晶片的數碼產品製造商,並向ARM分成。這套模式大家基本都已經了解了。
在過去兩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所有的媒體開始把ARM和英特爾擺在一個平臺上對比。尤其是iPhone4與iPad的成功,幾乎要把ARM推上神壇。
但ARM沒有那麼神,這是一家非常隨波逐流的公司,完全不能與其客戶如蘋果、三星、高通相提並論。
我第一次接觸ARM是2008年。非常的「黎明前夕」,那時候iPhone推出不久,採用三星的晶片,雖然也是來自ARM的設計,但遠不夠出色。所以當我在北京理想國際大廈見到ARM聯合創始兼全球總裁都德·布朗以及當時的中國區總裁譚軍時,他們壓根就沒有提蘋果,而是和我大談嵌入式設備和上網本。而兩年之後都德·布朗在所有的媒體採訪中都要時不時擺弄他的iPhone和iPad。
「一輛轎車只有一個ECU,卻有四個電動車窗。」是那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時ARM在包括汽車在內的工業及專用計算機領域很吃香,ECU就是每輛汽車都有的電子總控,學名叫汽車專用單片機,俗稱行車電腦。ECU與電動車窗都需要ARM設計的晶片,但都德·布朗顯然喜歡後者,因為它更簡單,數量更多。
ARM對於晶片上量的追求從來沒有改變過。我有過一面之緣的前中國區總裁譚軍,在ARM工作了七年之後於2009年7月離職。他在ARM中國的職責是銷售和政府公關。這兩個職責中後者為都德·布朗所讚譽,所以通常認為他是因為銷售業績而離職的。但事實上2008年及以前,ARM已經在中國拿下來不少下遊晶片的授權訂單,但每個訂單的實際出貨量都不大——這很可能是導致譚軍離職的原因。但如果不是這兩年移動智能設備的爆發,ARM在個人消費領域的出貨量絕對上不來的。
因為ARM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2008年與ARM的那次會面,都德·布朗高度唱紅上網本,並堅定認為ARM更高性能的晶片設計將使其在上網本領域擊敗英特爾。但其觀點認為上網本的續航能力遠重要於計算能力,與實際市場狀況差出去十萬八千裡。可以想見,如果那個時候給中國區總裁的任務是完成大規模的ARM上網本晶片出貨,那換誰都得背黑鍋。
2010年都德·布朗擁有蘋果與其合作設計的A4處理器時,口徑一下子轉換成:「A4的成功證明與ARM合作將對企業自身創造巨大的財富。」並開始暢想移動網際網路的未來——但事實上,後兩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他的預判也並不相符。最為重要的是,與當年ECU和車窗玻璃的比喻不同,他開始鼓勵廠商冒進地採用性能更強工藝更微小的晶片設計方案。
ARM無疑成功主導了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軍備競賽」。大量ARM的晶片設計在量產不了多久就被ARM新一代設計所替代。ARM的下遊廠商不斷地向ARM支付授權金以不被其他ARM的客戶所趕超。這自然是都德·布朗樂於見到的。但整個場景看起來,就像是ARM通過下遊晶片廠商在壓榨更下遊的終端廠商。而且是透支式的壓榨。
智慧型手機計算能力的過剩還沒有成為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但ARM絲毫沒有收斂的意思,如果這種趨勢繼續擴大的話,總有一天ARM在消費領域會為現在的透支支付學費。
而對於英特爾來說。什麼都動搖不到它。
英特爾去年全年的財報說明了一件事:在ARM設計的晶片高舉高打的時候,在滿大街都是AX晶片的手機的時候,英特爾的銷量只跌了1%。
更重要的是,所有去參觀過英特爾公司——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人,都無法否認英特爾正在研究五年之後的趨勢和技術,並試圖在那個時候來臨時牢牢的控制這個世界的科技和計算能力。這是ARM做不到的。
一個只希望自己的方案在各個生產車間瘋狂出量,另一個在規劃五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還有什麼可比的嗎?英特爾2006年就開始改用「Leap ahead」的新Slogan,而ARM呢?The Architecture For The Digital World——姑且譯作「構建數字世界的結構」吧。高下立判啊。
而ARM所謂的生態體系也不得不被吐槽。無疑,ARM的下遊客戶都在試圖對抗英特爾,包括蘋果、高通、德州儀器、NVIDIA等等,三星也算半個。但這種生態體系的構建是建立在ARM的圖紙可以根據他們的需要自由修改的基礎上。顯然對於一些有特別需求的廠商而言,英特爾的產品過於標準化和平均了,而且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上。這種所謂的生態體系或者說聯盟,其實和Android系統的大流行沒什麼區別。但如果說三星手機和HTC是聯盟要一起對抗蘋果?——別開玩笑了,HTC恨不得先在三星背後放冷槍吧。
ARM的下遊廠商都在使用ARM的方案無疑,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分享了ARM的利益,而所有ARM晶片產品的格局演變,也不是ARM推動的。ARM服務於這個巨大的群體,但不為這個群體製造什麼福利——大規模出量的話,給ARM的錢可不便宜。
反倒是英特爾,在ATOM回歸移動終端之後,大有興建生態系統,拉攏上下遊產業鏈的意味。以英特爾的強勢,越來越多以ARM晶片為主導的終端廠商將推出英特爾晶片的產品。而以英特爾的技術儲備以及技術前瞻的積累,在硬體性能「軍備競賽」式微的時候,又將回到霸主的地位上。
不過,ARM不會死亡,只是成不了傳奇。有報導稱都德·布朗將於今年年中卸任,這個big sells之後如果有戰略管理的大師(不得不說保羅·歐德寧就是一位)來主導ARM,也許局面會很不一樣。
PS:最後再很帶偏見地說一句,ARM這樣的公司風格很英國化。在劍橋有無數的技術設計公司拿著方案賣License,並指望著量產分成。這些技術團隊往往是搞出一點成果就全員變銷售——很蒸汽時代的風格啊,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