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養生小竅門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2025-07-05 06:16:10
一年有365天,又分為春、廈、秋、冬四個季節,又包含了24個節氣,每個節氣分別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獨特的含義裡面有包涵了每個節氣風俗,對於中國人來說,傳承傳統的風俗習慣是必不能夠缺少的,尤其是一些小竅門是需要了解的。
寒露養生竅門: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圈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但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
早睡早起保養陽氣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便是人們保養陽氣之時,因此,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當做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段,就是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道理。
朝鹽晚蜜補充皮膚水分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燻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