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辛亥革命的歷史作文
2025-01-06 00:17:10
導語:這是一次偉大的革命,是一次驚天動地的革命。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辛亥革命的優秀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篇一:
辛亥革命是我們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變化,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帝國的封建主義,而被稱為「中華民國之父」的孫中山就是這次戰役的重要人物。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原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曾用名中山樵,孫中山之名便由此而來。他誕生於1866年11月12日,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沒有鞋穿,沒有飯吃。童年時代的艱苦生活使孫中山對農民的悲慘遭遇感觸很深,也使他萌發了自由、和平、博愛的思想。小時侯看到姐姐纏小腳的痛苦,開始產生了對社會制度的懷疑和不滿,也漸漸認識到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腐朽;青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戰鬥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1911年10月10日晚7點左右,金兆龍、熊秉坤的第一槍揭開了武昌起義的序幕。起義發動以之後熊秉坤等率眾直奔楚望臺軍械局,把守軍械局的工程營士兵頓時紛紛加入到起義隊伍,起義士兵的戰鬥力和信心越發得到加強。經過一夜的戰鬥,到11日拂曉,武昌早就被革命軍全部佔領了。11日晚和12日早,漢口和漢陽新軍也發動了起義。武漢三鎮全部為革命軍所佔領。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湖南、陝西、山西、江西、上海等10多個省市一個接一個的發起起義,成立軍政府,宣布獨立。清王朝在各地迅速瓦解。因為1911年是舊曆辛亥年,所以這次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
在武昌起義前的黃花崗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也同樣驚心動魄。1911年初,孫中山親自去歐美各國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購買武器。黃興組織了一支800人的敢死隊,做為黃花崗起義的中堅力量,並在廣州設立了40處秘密機關。4月27日下午5點30分,黃興在廣州小東營起義指揮部召集軍隊,做好起義部署,然後率130餘人直撲兩廣總督衙門。起義軍一把火燒了總督衙門。敢死隊衝出後與清軍大隊人馬相遇,展開了激烈的戰爭。黃興右手
負傷斷了兩根手指,仍舊堅持指揮戰鬥,用左手打槍。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的一筐炸彈邊衝鋒,邊投彈,所向披靡。許多革命黨人壯烈犧牲。經過一晝夜的戰鬥,起義隊伍傷亡慘重,被迫退出戰鬥,起義失敗了。這次戰鬥中,革命黨人共犧牲100多人,收斂到屍體72具,合葬在廣州黃花崗,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歷史,記住這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革命吧!
篇二:
中國歷史悠久,發生的事情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多的數不清。其中最亮最亮的一顆就是辛亥革命。
在民國前幾年,知識分子們和革命的參與者對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較高的評價。孫中山在1921年給俄羅斯外交人民委員齊契林的信中提到「現在我的朋友們都承認:「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
1920年代以後的國共兩黨,則對於辛亥革命有了較高的評價。辛亥革命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而共產黨雖然認為辛亥革命由於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主張,沒有建立共和體制,更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會革命,來達到平均地權的主張,而是在列強的壓力下,與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妥協,把勝利果實拱手相讓。但同時又認可辛亥革命是個具有階段性成就的革命,為後來進一步革命奠定基礎。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闢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臺。
辛亥革命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然後,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最後,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當我們在美麗的公園裡嘻戲、玩耍的時候,多曾想起過那發生在幾千年前的事情,又多曾想起過那為了建設新中國而犧牲的那些勇士們。雖然歷史的硝煙已經散盡,但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先烈們的革命事跡。是他們為革命獻身,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年代。
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吧!為了將來,為了民族,為了人民,為了祖國,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篇三:
就在這一年,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一種新型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來了,儘管這一制度對於當時來說是脆弱的,粗糙的,但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其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制度,推翻了中國社會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樹立了走向共和的理念,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中國開始有了言論自由,出現了新聞報刊,也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準備了條件;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加速了仰列強馬首是瞻腐朽政權的垮臺,同時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創造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但是,辛亥革命以同舊的反動勢力的妥協而告終,革命的果實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裡。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封建勢力依然在中國每一角落盤根錯節。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後、分裂、動蕩、混亂的苦難深淵。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又是失敗的。其主要癥結就是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勝利領導這場革命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領導辛亥革命的這些民族資產階級嚴重脫離基層勞苦大眾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頭上,沒有勇氣革命到底。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關鍵是要清醒認識辛亥革命給我們的啟示,時刻牢記:讓「世人未為我敢為,天下未發我首發」的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永世傳承。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是因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還因為辛亥革命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首義精神。傳承首義精神,就是傳承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我們要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表現出的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不僅成為辛亥革命的動力與目標,而且造就了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
我們應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辛亥革命為我們樹立了不朽的爭取人民民主的精神。今天,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要積極履行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組織優勢和成員聯繫面廣的優勢,通過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擴大成員的政治參與,積極反映人民群眾意願,不斷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