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燃氣灶用的分火蓋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17:28:11 4

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灶領域,具體是一種燃氣灶用的分火蓋。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文獻號CN205402715U於2016年7月27日公開了一種燃燒器穩焰火蓋,具體公開了包括火蓋本體,在所述火蓋本體下端面具有混氣室,在所述火蓋本體外側面和內側面之間設有與所述混氣室相通的多個主火孔,在所述火蓋本體上所述主火孔出口處設有環形切槽。該結構設置了主火孔和環形切槽,分別進行分火和穩焰作用,但該結構使用過程中火蓋本體內部壓力會增加,溫度升高,影響能效。
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設計簡單、結構合理、降低內部溫度和壓力、使用安全、減少工序成本、達到國家能效標準的燃氣灶用的分火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燃氣灶用的分火蓋,包括設有分火孔的火蓋本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火蓋本體上設有降壓槽和降壓孔,降壓槽環形設置於火蓋本體的側壁,降壓孔兩端分別連通降壓槽和火蓋本體內腔;所述火蓋本體為內火蓋或外火蓋。
所述降壓槽水平設置,降壓孔豎直設置;其中,降壓孔頂端連通降壓槽底面,底端連通火蓋本體內腔。
所述分火孔環形布置於火蓋本體側壁,該分火孔由內往外傾斜向上設置,且其一端連通外界,另一端連通火蓋本體內腔。
所述分火孔的傾斜角d範圍為10°-30°。
所述分火孔設置於降壓槽的上方和/或下方。
所述火蓋本體內腔設有環形臺階,該環形臺階由豎直邊和水平邊組成,分火孔一端設置於豎直邊上,降壓孔一端設置於水平邊上。
所述火蓋本體為呈罩狀的內火蓋,內火蓋內設有柱型的內腔。
所述火蓋本體為呈環形的外火蓋,外火蓋內設有環型的內腔。
所述火蓋本體由銅材製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過設置降壓槽和降壓孔使火蓋本體內部得以降壓降溫,從而可確保使用安全。具體地,降壓槽和降壓孔共同形成一降壓系統,在燃燒分火工作中,可有效對火蓋本體內腔進行洩壓,達到降壓降溫作用;而且結構相對簡單合理,可減少工序產生的成本;此外,本結構通過降低鋁火蓋座的溫度能達到國家能效標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又一方位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又一方位的立體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見圖1-圖4,本燃氣灶用的分火蓋,包括設有分火孔b的火蓋本體;所述火蓋本體上設有降壓槽a和降壓孔c,降壓槽a環形設置於火蓋本體的側壁,降壓孔c兩端分別連通降壓槽a和火蓋本體內腔;所述火蓋本體為內火蓋1。通過設置降壓槽a和降壓孔c形成了一降壓系統,對工作中的火蓋本體內腔進行洩壓,具有降壓降溫功能,進一步確保使用安全,以及提高燃燒效率,從而達到國家能效標準。
進一步地,所述降壓槽a水平設置,其徑向向內延伸;降壓孔c豎直設置,有效降低加工難度,提高生產效率;其中,降壓孔c頂端連通降壓槽a底面,底端連通火蓋本體內腔,降壓槽a和降壓孔c實際共同形成一通道,使火蓋本體內腔連通外界,達到洩壓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分火孔b環形布置於火蓋本體側壁,該分火孔b由內往外傾斜向上設置,且其一端連通外界,另一端連通火蓋本體內腔。分火孔b用於均勻分隔火焰,其傾斜向上的設置可有效提高火焰的利用率,使用效果好。
進一步地,為達到最好的使用效果,所述分火孔b的傾斜角d為10°-20°。
進一步地,所述分火孔b設置於降壓槽a的上方,可防止降壓槽a和降壓孔c對分火孔b的影響,同時提高洩壓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火蓋本體內腔設有環形臺階e,該環形臺階e由豎直邊和水平邊組成,分火孔b一端設置於豎直邊上,降壓孔c一端設置於水平邊上。該環形臺階e可儘可能的隔開分火孔b和降壓孔c連通火蓋本體內腔的端部,進一步防止彼此受到影響。
進一步地,所述火蓋本體為一體式的罩狀內火蓋1,該內火蓋1內設有柱型的內腔;所述火蓋本體由銅材製成。本內火蓋1的結構簡單合理,而且製作工序產生的成本低。
第二實施例
參見圖5-圖8,本燃氣灶用的分火蓋,其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所述火蓋本體為一體式的環形外火蓋2,外火蓋2內設有環型的內腔。可見本由降壓槽a和降壓孔c組成的降壓系統適用範圍廣。
進一步地,本外火蓋2上的分火孔b的傾斜角d為12°。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這裡不再分析說明。
第三實施例
參見圖9,本燃氣灶用的分火蓋,其不同於第一實施例之處在於:所述分火孔b設置於降壓槽a的下方,可防止降壓槽a和降壓孔c對分火孔b的影響,同時提高洩壓效果。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這裡不再分析說明。
上述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