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綁架的作文
2024-08-23 08:56:10 1
在擁有法制社會之前,應有容納他成長的社會環境,而不是讓道德等綁架了法律。小編收集了關於道德綁架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道德綁架
隨著成長過程的不斷推進,生活中出現的煩惱也越來越多,可是由於價值觀的不同,出現了許多難以抉擇的事情,常常讓我感到不知所措。
但這次,我實在不知如何表態了,因為我現在已經思維碰撞很久了。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我在一個烤紅薯攤位,向攤主——一位老奶奶——買了個紅薯,卻是花了我一頓半的飯錢!我的心很痛,因為這個紅薯對於我來說是「天價」了。
本來,老奶奶這麼大年紀了,頭髮花白,體現了其主人的飽經風霜,更由於是冬天,這兒風又很大,做小本生意的大家都很不容易,何況是這位老奶奶,以及她身邊的一位應該是她的老伴的老爺爺。
餓的慌,我迅速來到這個攤位前,挑了個比較小的紅薯,老奶奶拿起稱了稱,報了價,可是卻讓正在從書包拿出錢包往外掏錢的我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動作一瞬間靜止了……竟然如此之昂貴!比別人的攤位那兒足足貴了一倍多!但是看見老人家也不容易,老奶奶忙著幫下一位顧客稱重,老爺爺已經打包好遞給我了。
我是不太想要了現在,但是,想到做生意的艱難,以及老人家還在冷天裡出來賣烤紅薯實在是——不買似乎對不起自己。於是,我狠狠心,買下了這個「天價」紅薯。
但是,走回來的路上心裡不是滋味。因為買了又覺得對不起爸媽。爸媽賺錢也不容易,都是無產階級,他們要是知道我花了這麼高的價錢買了家裡四處都能見到的紅薯不知做何感想?
我不懂,我只知道,不得不買。
第二篇:道德綁架
今年五月,山西省繁峙縣副檢察長穆新成被雙規,其資產大約有兩億元。
打倒了一個貪官,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當地卻有很多人力挺副檢察長穆新成,僅僅是因為他的貪汙款中有一部分用於公益事業。
乍一看,穆的做法確實勉強可算得上是半個好人,雖然受賄,但他做「慈善」。實在也算的上是貪官中的極品。
但是,在我看來,與其說穆是一個良心未泯的人,倒不如說是那本不屬於自己的錢給自己弄個好名聲。要說的難聽點,叫「又當婊子又立牌坊」這樣的一個人卻能得到當地相當一部分人的稱讚,這是為什麼?
中國呼喚法治社會也有一陣子了,為什麼仍然無法真正建立呢?穆新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拋開幕的道德問題不談,也不管穆受賄是否是為了當地人民,穆收受巨額賄賂的客觀事實確實存在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受賄判刑,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在當地一些人看來,只是因為穆的「良心」尚未泯滅,不僅受賄之事可以容忍,還「得豎拇指」。
我對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人背後的社會環境無話可說。就算穆受賄是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就算他良心發現到拿贓款做公益,在道德和法律面前,你選擇什麼?
不錯,道德很美麗,道德也更讓人引起共鳴,比起冷冰冰的法律起來,道德也更容易讓人接受。但當道德與法律衝突時每個人都應該力挺法律。因為只有法律才是社會唯一可精確量度的準繩,只有法律才能維持社會最基本的運行。
然而,一些人在做出現實選擇時卻被道德吸引。於是有了力挺穆的人。如果僅僅是因為穆所做的那些「善事」,就網開一面,讓道德綁架法律的話,那就將是一個穆新成落馬而千千萬萬個穆新成將會屹立於中國的政府部門。此先例一開,葬送的將是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嚴以及中國法制建設的前途。
魯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到,在未有天才之前,應有產生天才的國民。
現在我想說,在擁有法制社會之前,應有容納他成長的社會環境,而不是讓道德等綁架了法律。
第三篇:道德綁架
問:「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答:「我不會讓梨。」看到這個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讓梨不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聽過的嗎,為什麼不讓梨呢?別急,這個回答其實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語文考卷。這兩天,這份考卷在微博上火了。然而,這個回答雖然反映了孩子真實甚至有點「萌」的想法,卻「萌」不倒改卷老師:一個大大的紅叉落在了考卷上。(《東南快報》4月18日)
《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我們都學過。故事的初衷,無非是教會孩子們學會謙讓。但是,我們的教育卻以「謙讓」作為一個標準答案,如果你不謙讓,或者說在試卷上說不會謙讓,就一定會是錯誤答案。這就有些荒唐可笑了。
比學會謙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會真誠。要明確的是,不謙讓不等於自私,自己手中的梨相當於自己的個人財產,如何處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自由。因此,我們可以寬容不謙讓現象的存在,但我們不能寬容孩子們從小就學會為了成績而撒謊。因此,對於改卷老師的判錯之舉,我們也應該打一個大大的紅叉。
然而,為了得到分數而撒謊,在當下的教育之中,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不真誠的滿分作文」曾經就被當作一個教育話題拿來討論。在大量的滿分作文之中,有那麼多的假話套話,比如說,小學生喜歡扶老人過馬路、小學生將父母給的錢當作揀到的錢交給了警察叔叔、嬌生慣養的小學生突然學會了做飯把父母感動的一塌糊塗……面對這些主流地不能再主流、高尚的不能再高尚、虛假的不能再虛假的故事,我們看到了當下教育的罪惡。可以說,這樣的教育與評分方式是在完成道德綁架——非主流就一定是錯誤,每一個學生都必須高尚起來。殊不知,做一個「不讓梨」但真誠的學生,本身也算是一種高尚。
世上沒有固定答案,只有參考答案。除了數理化問題有相對較精確的答案,許多科目尤其是一些文科題目,絕對沒有固定答案。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世界裡,似乎只有高尚的答案才能被判正確,那些發自內心的真實的答案,如果不符合老師和評價體系所認為的主流價值觀,則一定就是錯誤——正確與錯誤超越事實本身,這是何等的荒唐。
尤其是在市民社會、公民社會的建設過程之中,這樣的邏輯與教育方式甚至可以稱為一種荒謬。市民社會之中,主人對於一個物件擁有絕對的支配權,讓與不讓那個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的梨,和高不高尚沒有任何關係。可以說,有些東西可以謙讓,有些東西則不可以謙讓。謙讓是一種美德,但是,一些屬於自己的固有的東西卻不應該謙讓,尤其是自己的權利。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也應該成為一種道德風尚。如其不然,老百姓的權利意識就會越來越淡薄,市民社會、公民社會就會漸行漸遠。
韓寒曾說,「人生的第一次撒謊從作文開始」。這句話也不完全對,因為也有一種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撒謊從回答語文老師的問題開始。「不學孔融讓梨」被判錯誤的故事警示我們,教育的評價方式應該變一變了——不進行道德綁架,不將道德分數化、小數點,應該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常識。教育不能搞得太虛假,如其不然,學會虛偽就不只是這些孩子的悲劇,而可能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