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危險的動作
2024-06-02 02:43:06 1
危險的動作往往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同學們要謹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小學生作文:危險的動作,歡迎參考!
危險的動作作文_1
「啊!」我打著哈欠來到我們杭州的楓華府第的新房子。
我們家住在一幢高樓大廈的22樓,從窗戶上往下看,高得令人腿腳直打顫,有一股當上帝的感覺。
我順手撿起一塊瓷磚,又覺得沒地方放,就隨手從窗戶下讓了下去。媽媽看見了,連忙想拉住我的手,但晚了一步,那瓷磚就墜落了下去。
「不可以!!!有沒有砸到人?」爸爸也看到了,「這樣會使人致命!」
「這是一個危險的動作!」媽媽嚴厲的說,「以後不可以這樣了,昊!」
我誤以為他們就這樣平息了。
回到家中,爸爸又開始了喋喋不休的教育。
「我們來算算看。假設一層樓有9米好了,22樓就有66米。這塊瓷磚,哪怕是一粒紐扣,也會讓人的腦袋上有一個洞,更不用說一塊瓷磚了。每一秒可以讓它的速度增加9.8米,66米,它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將近50米。如果砸到人頭上,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砸到轎車頂上,準把轎車砸出一個大洞來。如此危險的動作,你怎麼可以做!」
這次危險的動作,讓我明白一個科學道理:越高,哪怕再輕的東西,也能威力無比!!
危險的動作作文_2
星期四下午第一節課結束,葛福翔正在樓下玩,朱菁豪正在欄杆上玩。葛福翔說:「這你都跳不過去,看我怎麼跳的。」他一跳被欄杆絆倒了,倒下時右手正好壓在了身體的下面。
他回教室後,我看見他有點不對勁。我就告訴了老師,王老師給他的家長打了電話,不到五分鐘他的家長就來了。
過了幾天,老師要我們帶一些東西送給葛福翔。我們都帶了送給葛福翔的禮物,老師又選了幾個代表去看望他,他們當中就有我。
我們到了醫院,看到了葛福翔,他的手用白布纏著,似乎很痛,我們跟他說了幾句話,又送給他幾張賀卡,他開心地笑了。
過了幾個小時,我們坐著車回到學校,告訴同學們葛福翔的情況,也跟他們說:「下一次不能再玩危險的遊戲了。」
拓展閱讀:如何寫好人物的動作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啞巴去商場買剪刀,他不能說話,無法用語言告訴服務員自己要買什麼。於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當作剪刀,並且上下動動,好像是在剪東西的樣子。服務員一看就明白了這個人要買剪刀。同學們想一想:啞巴沒說話,服務員是怎麼知道的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這個人通過自己的動作來說話。
啞巴買剪刀如此,我們寫作文也是這樣。作文時我們把人物的一舉一動細緻描寫出來,寫出人物具體動作,那麼所寫的人物形象就會躍然紙上,活起來。
一提到動作描寫,肯定要準確運用動詞。比方說,表示「看」這個動作的詞語就有「瞄」「瞟」「盯」「瞥」「端詳」等,我們在寫人物動作的時候,就不能總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寫成「我漫不經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著他」。這樣,通過準確運用動詞,就能把人物的動作寫得準確、具體、鮮明。
準確運用動詞,同學們都能做到。但是有些同學就會有疑問:李老師,我用了動詞了,為什麼寫出來還是不具體呢?比方說,我寫「她舉起了手」,可我們老師怎麼還說我寫的不具體呢?
其實,這位同學準確運用了「舉」這個動詞,已經能把人物的動作描述出來了,要想讓描寫更加具體,人物更加生動,李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些小技巧。
妙招一:動詞+修飾語的方法
這種方法很簡單,就是我們在描寫人物的動作的時候,首先要準確運用動詞,這是基礎。然後在這個動詞前或後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輕重」「快慢」「數量」的詞語。
如:方向+動詞--他高高地舉起了手;我向右側了側身。
輕重+動詞--老師輕輕地摸了摸學生的頭;他的腳重重地踢在了牆上。
快慢+動詞--廚師手裡的菜刀飛快地舞動著;他一下子就跳了起來。
程度+動詞--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動詞+數量--他向前跑了幾步。
以上這些類的詞語可以單獨用,也可以結合在一起用。大家試一試,用這樣的方法寫出來是不是很具體呢?
在介紹第二種方法之前,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敲門,注意是「敲門」,而不是「拍門」或「推門」。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要把它寫好,其實包含著「大玄機」。什麼玄機呢?這就是李老師要給大家介紹的妙招二--動作拆分法。
其實,再複雜、連貫的動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觀察和描寫時,如果把動作分解成若干步驟,一步一步仔細觀察,並選擇恰當的動詞一步一步地描寫,就不難把人物動作寫具體了。動作拆分法,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大動作分成幾個連貫的小動作,用慢鏡頭的方式一一描繪出來。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武打動作或電視的慢鏡頭中,往往把一種行為分解成若干個部分,或者是把一個大動作細化為幾個小動作,然後分別對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小動作按一定層次具體展示或描寫,使整個動作行為栩栩如生。
運用這種動作拆分的方法,「敲門」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分解為如下幾個小動作:①走到門前②停下③舉起(右)手④彎曲手指⑤敲門。準確地描述出這幾個連續動作,組成流暢的句子,就能具體地寫出人物「敲門」的經過了。
運用這種方法,「敲門」這個大動作,我們就可以寫成一段話:他穿戴整齊地來到媽媽的門前,輕輕推了一下,門緊閉著,裡面似乎有亮光。他遲疑地舉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彎曲食指,輕輕地敲在門上,裡面沒有反應,又敲了三下,仍然沒有動靜。他鼓起勇氣,又輕輕地敲了敲,還是沒有人出來開門,他一下子愣在了那裡。
同學們,運用這種動作拆分的方法,我們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動作寫具體了呢?希望同學們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能運用這種方法,讓自己的文章更加具體。
今天,李老師只是告訴了大家兩種方法,相信老師的這兩種方法一定能幫助同學們輕鬆寫動作,把動作寫得更具體!
妙招三:準確運用詞語
這裡的「準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體現人物特點,二是結合具體情境。這就要求在寫人物動作的時候,避免使用那些「萬能詞」。什麼是萬能詞呢?就是那些無所不能,多用途的詞語。比方說下面的句子:
我走到門前。
我走到媽媽面前。
我走過去。
「走」就是一個萬能詞,還有「看」「拿」「吃」等等。這些詞用起來看似沒有任何問題,可以用來寫人物的動作。但是要知道,這些萬能詞有時卻是萬萬不能的,因為它們不夠準確。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身份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動的特點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在描寫人物動作的時候,要充分結合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身份等,要表現出人物的特點。
例如:一個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塊錢拿在手裡。而一個貧窮的孩子,他會把一塊錢攥在手裡。
再如:一個靦腆的人,笑的時候是「抿著嘴,嘴角微微翹起」的微笑,而一個爽朗的人笑得時候是「咧開嘴巴,露出牙齒」的開懷大笑。
第二點,人在不同情景、環境中,行動的特點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準確用詞。
比方說,你在飯後散步時的「走」和上學要遲到時的「走」是一樣的嗎?肯定是不一樣的。你在平時喝水時,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湊到嘴邊,一仰脖,喝一口。」而當你渴極了或者是時間緊急的時候,你會怎樣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過杯子,湊到嘴邊,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樣是你這個人,同樣是喝水,因為情境不同,表現出來的動作不同,所選用的動詞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提醒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在描寫人物行動時,務求做到「準確」二字--抓住人物行動的特點寫,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動的特點寫。這樣才能把人物的動作寫準確,把人物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