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文素材
2024-11-18 01:18:11
人與自然是共生的現象,需要相互依靠,相互幫助,相互生存。所以我們好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印尼海嘯】
(尊重生命先尊重自然)
2004年12月26號,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發生芮氏8.9級的地震,相當於至少3000顆原子彈威力的地震引發了強烈的海嘯,高達30米的水牆橫掃斯裡蘭卡、印尼、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地夫等國家沿海地區,帶走了至少15萬人的生命,使幾百萬人流離失所,造成了1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災難原本可以小一些。
海底地震是形成海嘯的主要原因,也是帶走十幾萬條生命的兇手,這似乎是一場純粹的自然現象,人類無法阻止它的發生。面對巨大的災難,人類自稱為「弱者」——這一切好像與人類無關。
「人類為破壞環境付出了代價,痛定思痛,人類要作出深刻反思。這雖然是一次純自然災害,但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行為加大了災難的產生和影響。」
紅樹林被大量砍伐了,全球海域中70%的珊瑚礁遭到人為破壞。
經濟的發展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決定了它帶有脆弱性,對財富的貪慾沒有節制的蔓延,使人類終於受到了懲罰。這次海嘯造成了1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意味著沿海地區多年勞心勞力所積累的財富在大自然一次翻臉中付之東流。
人類必須明白怎麼樣親近自然,而不是打擾自然。否則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說「不」。
【大地母親的淚】
(人對自然的巨大破壞應該停止了)
廣袤的亞馬遜河熱帶雨林森林中蘊藏著世界上最寶貴、最稀缺的熱帶雨林資源。這裡有3000萬個生物物種,是動、植物生息繁衍的理想場所。有人稱亞馬遜流域的熱帶雨林為「地球之肺」。
然而,時至今日,亞馬遜河畔昔日旖旎的自然風光已一去不復返了。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巴西政府開始在亞馬遜河地區毀林伐木。到80年代,亞馬遜地區每年砍伐的森林為200萬至300萬公頃。據估計,近十年亞馬遜地區的木材產量增加了34倍,其代價就是熱帶雨林的銳減。為了種植經濟作物,哥倫比亞32萬公頃的原始森林毀於一旦。在秘魯,為種植毒品而毀掉的森林也達100萬公頃。進入90年代,毀林的風潮又開始從邊緣地帶逐漸深入。目前,留在巴西大西洋沿岸一帶的森林面積,僅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代的2%。
在聖經中,亞當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了一生的苦難。如果人們繼續揮舞著手中的斧頭砍伐森林,執迷不悟地殘害大地母親,那麼,人類也終將踏上漫漫的贖罪之路。而大地母親滴滴苦澀的淚水,是在警示人們:自然對人類一無所求,而人類只有在她的庇護下才能得以生存。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她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卻不是永遠的伊甸園。
【九寨溝的悲鳴】
(環保意識亟待加強)
繼張藝謀帶領的《英雄》劇組撤出不久,電視連續劇《神鵰俠侶》外景地又選定在九寨溝,一批武功高強的「俠侶」即將進駐「童話世界」大展拳腳。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其原始生態環境之美令世人驚嘆。近幾年由於當地旅遊業的急劇升溫,九寨溝風景區早就人滿為患。蜂擁而來的中外遊客,使九寨溝的生態系統不堪重負,有識之士對此早已表示憂慮並提出警告:任何人為的破壞都會給九寨溝脆弱的原始生態環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為此,有關管理部門採取了限制上山遊客數量、定時局部封山禁遊等保護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措施禁得住遊客遊覽,卻封不住「英雄」、「俠侶」們進山的腳步,靜幽如畫的九寨溝又現刀光劍影廝殺聲。據悉,《神鵰俠侶》劇組準備把國內主要的風景點都攝入戲中,另一「世界自然遺產」張家界風景區也已被確定為外景地。
多年前,好萊塢一部名叫《海灘》的電影在泰國公映時,曾引發許多泰國人的抵制和抗議。原因是《海灘》攝製組在泰國一著名島嶼拍攝外景時,對該島的原始生態環境有所破壞,儘管攝製組已盡力進行彌補,但仍引起民眾的強烈抗議。泰國人對原始生態環境的強烈保護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沒有風景只有商業】
(開發還是保護)
日前,一位美國朋友慕名來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纜車,店鋪林立的岱頂鬧市,使他根本不覺東嶽之雄偉壯觀。他遺憾地說:「泰山沒有風景,只有商業。」
此語令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保護泰山的往事。20世紀70年代,有關部門曾三次向國務院打報告,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結果,周總理三次都不同意。他指示:泰山是中華民族的神聖之山,要登山,不能修公路。後來,他又強調:泰山是遊覽勝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要登,不能不登。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周總理有如此的遠見卓識,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然而,今天的泰山,豈止是修建了一條公路。前些年,一些地方官員竟然提出「把風景的泰山,改造成經濟的泰山」、「把岱頂建成熱鬧非凡的天上城市」等口號,於是,三條索道和一條公路真的把泰山變成了「經濟山」,不僅有賓館、飯店,還有娛樂城、電影院,非遺產商業建築遠遠超過遺產建築。如今,空中索道來來往往,大量遊客紛至沓來,自然景觀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帶上了沉重的鐐銬。
【不要讓相機變獵槍】
(用正確的方法保護野生動物)
一張反映鄱陽湖生態環境改善,候鳥回來的照片,畫面中千百隻鳥在飛騰;一段記錄野生動物生活的電視片,畫面上有動感十足的奔跑場景……然而這些人們常見的鏡頭卻遭到了環保工作者的譴責。
「過去看電視裡野生動物奔跑的鏡頭,很激動,後來才知道這實際上是向野生動物的挑戰。」中國民族畫報社主任記者成衛東說,一些人為了獲得動物奔跑的鏡頭,開車追趕野生動物,有的野生動物被活活累死,沒被累死的,往往也會受到傷害,不敢再親近人類。成衛東曾多次到青海,親眼看到大群的藏羚羊。「任何人看到都會有拍照的衝動,但你千萬不能追,如果追,不知會有多少小藏羚羊死在母腹中,從這一點說,有的攝影者比盜獵者危害更大!」
野生動物是人類共同的朋友,記錄它們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來保護它們。當我們舉起手中的相機,請不要讓相機變成獵槍,去傷害鏡頭中的野生動物。
【小心植物「報復」】
(植物與人)
英國生物學家邁森就遇到過植物的「報復」。
屋裡有一株榕樹,他每天精心照料,一連好幾年。結婚時,他已不年輕了。對這株榕樹來說,邁森夫人是屋裡的第三者。沒過多久,她就得了以前從未得過的好幾種怪病,懷孕後,她得了嚴重的中毒症,大夫費盡心機也沒能保住胎兒。幸好邁森隱隱約約猜到了原委,把榕樹移到溫室裡,夫人的病很快就好了,還生了個大胖兒子。
有個聖彼得堡婦女,到我認識的一位醫師那裡看病。她老是無緣無故地情緒低落。原來,她家有一面牆上掛滿了紫露草。這種植物儘管同室內景物很相配,但同絕大多數懸垂植物一樣,容易令人心情沮喪。我們建議她把牆上的紫露草剪短,而且不要讓它長得過長,她的情緒就不再消沉了。
榕樹和其他某些植物不僅可能跟人難「相處」,跟貓等寵物也很合不來。
【為保護青蛙停奧運工程】
澳大利亞為了2000年雪梨奧運會興建奧林匹克公園時,曾因一群瀕臨絕種的青蛙,而讓工程停了數星期,以修改工程設計,保護這數以百計的青蛙,有關方面本來設想把青蛙遷到別處,後經慎重研究決定還是保留青蛙的棲息地,用布將這塊地圍起來保護青蛙,並安排了新的設計配合,這樣花在保護措施上的費用達到40萬澳元。在澳大利亞,嚴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會受到國家法令的處罰,違法者得坐牢2年,或罰款10萬澳元。
【古老的環保故事】
有這樣一則古老的故事:古時候,在我國江南某地有一個小官吏。一天,他接到一個出差的任務,是到當時的京城去送文件。他騎著一匹馬匆匆上了路,傍晚,他歇宿在一個旅館裡。旅館裡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官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這口井為南來北往的人增添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這個小官吏是個自私自利的人,第二天早上他離開旅館時,順手便把馬吃剩下的殘草敗根倒在了水井裡。過了一個月左右,小官吏從京城辦完事回來,又來到這家旅館。他趕到這裡時,天已完全黑了,經過一天的長途奔波,小官吏感到又累又渴,他便從水井裡打水上來喝。由於天黑看不清水桶裡的水,小官吏又渴得夠嗆,喝起水來如同牛飲一樣,結果喝進去一根草稈。草稈卡在小官吏的喉嚨裡,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小官吏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稈正是他前次來的時候,倒在水井裡的。古人為了吸取小官吏的教訓,便告誡後人說:「千年井,不反唾。」這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弄髒水源的意思。原來,我國古人早就懂得了保護水資源、愛護自然環境的道理。
【獵貂】
一位美國攝影記者曾經錄製了獵人獵殺貂的過程。夜幕降臨,獵人穿上厚厚的棉衣出發,到貂經常出沒的地方躺下,假裝快要凍死的樣子。貂生性慈悲,看到有人臥在雪地裡,就從暖暖的洞穴裡跑出來,用自己的身體溫暖那個佯裝凍死的獵人。於是,獵貂者十分輕易地就抓到了貂。
【善待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反映人與人的關係】
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如何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怎樣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專家,請他們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主題進行了解讀。倡導善待自然的理性態度。
「中央做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標誌著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佔少華說。
佔少華認為,人類生活的和諧有賴於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和諧。他說,長期以來,由於遵循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對自然界的過分索取已成為一種習慣。在人類以強勢固守完全自我中心的情況下,大自然被嚴重透支了,以至於形成生態危機。顯然,這樣的發展態勢是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在人們認識到,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質資源意義,還以自身為價值尺度,為人類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價值尺度。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所副教授雷毅則表示,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人類更應從人文主義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長期以來,人類視自己為自然界的主人,強調人的內在價值或內在目的,認為自然界應無條件地服從於人類,因而導致世界上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作為有理性、有思考能力的人來說,應該樹立踐行文明生存方式的高尚理念,提升精神需求,從人文方面重新審視和反思看待自然的態度。
雷毅認為,大自然承載著許多價值,如生命支撐價值、經濟價值、消遣價值、科學價值、審美價值、基因多樣性價值、歷史價值、文化象徵價值等。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有客觀存在的價值,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系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大自然的價值確定了人對大自然的義務。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我們需倡導3種態度。一是倡導一種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態度,學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覺充當維護自然穩定與和諧的調節者;二是倡導一種拜自然為師、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態度,從自然界中學習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之道;三是倡導一種保護自然、拯救自然的實踐態度,在從自然中獲取生存必需的資源的同時,不忘反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