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王是誰,西北王馬步芳,蔣介石的棋子與棄子
2023-04-01 15:30:48 6
「上山的老虎下山的狼,兇不過青海的馬步芳。」這是一百年前,在西北廣為流傳的一句民謠,說得正是當時的軍閥馬步芳。他的兇悍與殘忍,放之中國整個近現代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尤其對紅軍西路軍的暴行,將他送上了「內戰戰犯」的榜單。
就是這樣一個號稱「西北王」的風雲人物,卻被坐鎮數千公裡之外的光頭校長「蔣委員長」,玩弄於股掌之中,淪為一顆棋子,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
馬步芳
「西北三馬」的發家史
唐代以後,回族開始形成,人口數量大增,逐漸在我國西北地區聚集。隨著民族交融的加深,很多回民改取漢姓,其中以「馬」最為常見,坊間傳言 「十個回回九個馬」,馬步芳正是這千千萬萬「馬」姓中的一員。
成功學上有一句話,「選擇遠比努力重要」,套用到西北馬姓崛起的過程中來看,這話一點也沒錯。他們的「發家史」,最早追溯到晚清時期的一場叛亂。
太平天國和捻軍打得清軍找不到北,清廷抽調了各地軍隊馳援,造成西北防務的空虛。長期以來積累的民族矛盾,也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各路回民紛紛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史稱「陝甘回亂」。馬步芳的爺爺馬海宴,屬於伊斯蘭四大派系之一的虎非耶花寺門宦,受教於阿訇馬佔鰲。
馬佔鰲佔據了當時的河州一帶,反叛了清廷,但在眾多回民隊伍中,他的力量屬於相對弱小的,處在不起眼的邊緣地位。清朝蕩平了太平天國後,著手整飭西北亂局西北王是誰,派出悍將左宗棠來此經略。
太平天國
1862年,左宗棠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帶著棺材上了戰場。在西北他採取了強硬的政策,對待回民毫不手軟。馬佔鰲一看形勢不對,立即歸順了官兵,並且跟隨左宗棠,調轉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同胞,一頓砍瓜切菜。
等到西北戰事平定,馬佔鰲已經是一家獨大了,成為稱霸西北的武裝力量。後來在慈禧太后政變、八國聯軍入侵中,「馬家軍」救駕有功,又為自己撈足了政治資本。
武昌起義爆發,西北馬氏政權幾經猶豫後,宣布「擁護共和」。幸運的是,這一次他們又賭對了。就在1912年,剛剛推翻宣統小皇帝的袁世凱,在西北一口氣封了三個鎮守使,「馬家軍」由此躋身民國軍閥勢力之中。
馬海宴是馬佔鰲的得力幹將,後來從精銳的西軍中分裂出去,建立了「寧海軍」,逐漸發展成一支獨立的勢力。至此,馬佔鰲系、馬九齡系和馬海宴系瓜分了寧夏、青海、寧夏,他們合在一起被稱為「西北三馬」。
左宗棠
意料之外的「躺贏」
1925年,馮玉祥在中央受到排擠,不得已出任西北邊防督辦,改編自己的部隊為「西北軍」。馮玉祥的實力,遠在「西北三馬」之上,他輕鬆收編了這幾支回民部隊,並將他們看作不入流的「雜牌軍」。很快,三馬之中實力最強的甘肅馬佔鰲—馬安良家族,被馮玉祥藉機剷除。
民國表面上是現代國家,實則軍閥各自為政,與古代的封建割據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西北馬家也保持著「繼位」的傳統,馬麒接過父親馬海宴的衣缽,繼續發展壯大。馬步芳是馬麒的大兒子,也是未來的「接班人」。
馬麒、馬步芳父子雖然表面上加入「西北軍」,但對馮玉祥卻早有提防,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成為了他們的「救命稻草」。為了擺脫馮玉祥的控制,他們伺機進行一場政治上的「投機」。
馬麒
馮玉祥與蔣介石這對「結拜兄弟」,卻因種種原因矛盾越來越大。馮玉祥將目光從西部轉向東邊,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軍閥,組織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倒蔣戰爭」。這場規模上百萬人的會戰,史稱「中原大戰」。
馬麒、馬步芳意識到機會來臨,發電報給蔣介石表達自己的「忠心」:「麒傾心南向,惟馮部來甘,遂致傾心之誠,無由上達,馮且蓄意剪除異己,只得曲與周全而已。」 對於送上門的「蛋糕」,蔣介石當然毫不客氣,立馬笑納了。
最終,蔣介石贏了馮玉祥,「馬家軍」贏得了這場政治賭局,不費一兵一卒,就賺了個盆滿缽滿。他們擺脫了馮玉祥的控制,如願控制了青海,在西北的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
馮玉祥
幕後黑手
「馬家軍」看似賺足了「面子」,卻不是最大贏家,底子裡,還是老奸巨猾的蔣介石收穫更多。老蔣看似對「馬家軍」異常信任,各種封官獎賞、放任自由,實則通過各種方式,想方設法利用和控制他們。
蔣介石打得如意算盤是,反正西北鞭長莫及,不如先擴大「馬家軍」實力,讓他們為我所用,再慢慢圖謀控制他們。
蔣介石取得勝利後,對馬氏一族進行了封賞:任命馬麒為代理青海省主席,授予其陸軍中將銜;弟弟馬麟為甘肅省保安總司令;大兒子馬步青任旅長;次子馬步芳為國民革命軍青海暫編第一師師長。一家人牢牢把控了青海政治、軍事大權,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
馬家軍
為了報答蔣介石的「知遇之恩」,馬步芳積極進行了追殘掃尾的工作。他拿出自己的嫡系青海暫編第一師,向馮玉祥的國民軍的餘部發起了進攻。
1931年4月,馬步芳又率部追擊馬仲英部,將其擊潰並逃往新疆。
1935-1937年間,紅軍的長徵部隊到達西北後,蔣介石又一次利用馬步芳的部隊進行阻擊。馬步芳害怕紅軍損害自己利益,於是進行了玩命的攔截。在河西走廊進行了激戰,雙方都有較大傷亡。
紅軍西路軍由於戰略上的食物,加之缺衣少糧、武器彈藥嚴重不足,導致了罕見的大敗,戰死7000餘人,後又被殺害5600人,並且殺人手段極其殘忍,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也不忘動用馬步芳這個「武器」,電令他抽調一個師的兵力,支援陝西、河南、安徽等省的抗日部隊。馬步芳雖然沒有捨得拿出自己的王牌,卻令馬步青拿出一個旅外加一個團的騎兵,又補充了一些民團,湊足了兩個師8000人開赴抗日前線。
紅軍長徵
「馬家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被俘後無懼死亡,留下了不少佳話。其中騎一師師長馬彪,給日偽軍造成大量殺傷,令敵人聞風喪膽。日本侵華司令岡村寧次對他也非常害怕,送上外號「惡戰馬彪」。
到了1949年,全國已經解放了一半以上,蔣介石對這顆布西北的「棋子」還是念念不忘,認為他們是國軍中少數具有戰鬥力的部隊,甚至幻想著借他們實現翻盤。
到了最後關頭,李宗仁、閻錫山還在調和馬步芳和馬鴻逵,用西北軍政長官、甘肅省政府主席等官位拉攏他們。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北「二馬」並未表現出蔣介石期待的戰鬥力,蘭州戰役僅僅打了十幾天,馬步芳的主力便被擊潰,他馬步芳本人也攜帶家眷先是逃到重慶,後又跑去了臺灣。
李宗仁
嫌隙加深
表面上看,蔣介石對馬步芳甚是厚愛,馬步芳也對他忠心耿耿,背地裡卻是互相的不信任。蔣介石認為馬步芳「其心必異」,早就計劃將其作為一枚「棄子」,用自己的心腹取而代之。
早在1931年西北王是誰,馬麒在西安因病去世,馬麟、馬步芳都垂涎著「青海省主席」的寶座,產生了一些矛盾。蔣介石看準了時機,準備收回青海的行政權,計劃讓民政廳長王玉堂出任代省主席一職。沒想到此舉反而讓兩人團結起來,馬步芳宣布擁護叔叔擔任主席,並糾集一批幕僚向蔣介石遞交聯名推薦信。
為了防止事態失控,蔣介石同意了請求,遂任命馬麟為青海省主席,同時任命馬步芳為新編第九師師長。蔣介石見直接「奪權」沒有成功,又開展了更為強硬的軍事措施。
1932年,他派出胡宗南率領中央軍第一師進駐天水,大有收復甘肅的意向。
馬步芳
感到壓力的馬步芳玩了一技巧妙的「太極推手」,故意在青藏交界處引發一些矛盾,製造出很大的輿論動靜。蔣介石不得不委任馬步芳為青海軍隊最高指揮官,去平息西藏動亂。藉助「青藏戰爭」,馬步芳聲名鵲起的同時,也坐穩了西北第一把交椅的寶座。
蔣介石見強攻不成,又採取了智取的方法。1933年,孫殿英被蔣介石任命為「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從包頭出發一路西進,通過青海、甘肅,去到新疆「開發」柴達木盆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表面上是「開發」,實際上想藉機控制西北。
西北諸馬當然不樂意,於是青海馬步芳、馬步青兄弟,約了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以及甘肅的朱紹良,孫殿英「開發」一事加以阻撓,讓蔣介石收回了命令。
孫殿英
但是孫殿英卻依舊不依不饒,繼續向前挺進,於是爆發了「四馬拒孫之戰」,孫殿英戰敗,馬步芳也藉機將第九師擴編為了第二軍,兵力陡增至二萬五千人。
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在各大軍閥中脫穎而出,玩的就是金錢、官位利誘,加上軍事、政治上的恫嚇。軍閥之間為謀求一己私利,貌合神離、互相掣肘,極大影響了戰鬥力,也是國民黨最後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