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演變,從形成到坍縮,星星們是如何度過它們的一生?
2023-04-01 05:18:19 3
恆星一生中不同的形態變化
氫在核心融合成氦,然後用來製造其他元素形成恆星。在適當的條件下,恆星到達主序列階段。當恆星耗盡氫時,它們開始將氦融合到它們的核心中。這時,恆星離開主序列階段,成為紅巨星,然後演化成藍巨星。
美國航天局/歐空局/哈勃遺產小組
恆星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它們不僅形成星系,而且許多都有行星系統。因此,研究它們的形成和演化為理解星系和行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在太陽系中,太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一流的研究例子。它離我們只有八分之遙,所以我們不用等就能看到它的表面特徵。天文學家有許多研究太陽的人造衛星,他們已經知道太陽的基本運行。首先,太陽處於中年,在生命的中期被稱為「主序列」。在此期間,它在核內進行核聚變反應,將氫熔化成氦。
太陽以各種方式影響太陽系。它向天文學家揭示了恆星是如何工作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縱觀歷史,太陽看起來幾乎一樣。對我們來說,它一直是一個黃白色的物體,在天空中閃耀著空,它似乎沒有改變——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這是因為它生活在與人類非常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然而,它確實在變化,儘管與我們短暫而快速的生活相比,它非常緩慢。如果一顆恆星的壽命是以宇宙的年齡(約137億年)來衡量的,那麼太陽和其他恆星都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也就是說,在數千萬或數十億年的時間跨度內,它們出生、移動、進化,然後死亡。
為了理解恆星是如何演化的,天文學家必須知道恆星的類型,以及它們為什麼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步驟是將星星「分類」到不同的盒子裡,就像人們分類硬幣或彈珠一樣,這被稱為「星星分類」。這在理解恆星如何運行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恆星分類
天文學家利用這些特徵將恆星分為一系列「盒子」:溫度、質量、化學成分等。根據其溫度、亮度(光度)、質量和化學成分,太陽被歸類為處於其生命「主序列」期的中年恆星。
這個版本的赫茲普朗-羅素地圖是基於恆星的溫度和亮度。圖中星星的位置提供了舞臺上的信息,以及它的質量和亮度。歐洲南方天文臺。
幾乎所有的恆星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主序列中度過,直到它們死去。有時溫和,有時暴力。
關於核聚變
主星序列的基本定義是:一顆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的恆星。氫是恆星的基本成分,並利用氫產生其他元素。
當恆星形成時,大量的氫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收縮(聚集在一起)。一個緻密的熱原型恆星將在雲的中心生成,並成為恆星的核心。
「核心到圓盤」斯皮策遺產團隊使用美國宇航局斯皮策0+望遠鏡上的兩個紅外照相機,搜索星際分子雲的密集區域(稱為「核心」),尋找恆星形成的證據。美國宇航局/JPL-加州理工學院/北埃文斯(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大學)/決策支持系統
緻密核心的溫度至少達到800萬到1000萬攝氏度。原恆星的外層被壓向核心。溫度和壓力的結合啟動了一個叫做核聚變的過程。這是恆星誕生的時刻。恆星穩定下來並達到一種叫做「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來自核心的外部輻射壓力被試圖自行坍縮的恆星的巨大引力所平衡。當所有條件都滿足時,這顆恆星將處於「主序列」上,並在它的一生中忙於將氫轉化為氦。
關於質量
質量在確定給定恆星的物理特徵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也為預測恆星的壽命和死亡模式提供了線索。恆星的質量越大,試圖坍縮恆星的重力就越大。為了抵抗這種強大的壓力,恆星需要更高的融合率。恆星的質量越大,對核心的壓力就越大,溫度就越高,因此聚變率就越大——這決定了恆星耗盡燃料的時間。
一顆大質量恆星的氫儲備會更快耗盡。這使得它比低質量恆星更快地脫離主序列,低質量恆星使用燃料更慢。
離開主序列
當恆星耗盡氫時,它們開始在核心中融合氦。這是他們離開主序列的時候。巨星變成紅色巨星,然後演變成藍色巨星。它將氦融合成碳和氧。然後,它開始把這些融入霓虹燈等等。恆星基本上變成了一個化學製造工廠,聚變不僅發生在核心中,也發生在核心周圍的層中。
最後,一顆質量非常大的恆星試圖融合鐵。這是來自那顆星星的死亡之吻。為什麼?因為熔融鐵能提供比恆星更多的能量。它封鎖了核聚變工廠的生產線。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恆星的外層會塌縮在核心上。事情發生得很快。核心的外緣以每秒70,000米的驚人速度下降。當它撞擊到鐵芯時,它開始向外反彈,並產生衝擊波,在幾個小時內撕裂整個恆星。在這個過程中,當衝擊波陣面穿過恆星的組成物質時,會產生新的更重的元素。
這就是所謂的「核心坍縮」超新星。最後,外層爆炸並向太平洋散射,留下坍塌的核心,成為中子星或黑洞。
蟹狀星雲是一顆巨大的恆星,是超新星爆炸的殘留物。這張蟹狀星雲的合成圖像由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24張圖像組成,顯示了當物質擴散到太空時這顆恆星的絲狀特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空歐空局/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海斯特&阿洛.
當質量較低的恆星離開主序列時
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一半(即太陽質量的一半)和太陽質量的大約8倍之間的恆星重複將氫融合成氦的過程,直到燃料被消耗掉。這時,這顆星變成了一顆紅巨星。恆星開始將氦轉化為碳,它們的外層膨脹,將恆星變成黃色的巨行星,並有規律地膨脹和收縮。
當大部分氦融合後,恆星將再次變成紅巨星,甚至比以前更大。恆星的外層膨脹到太空,形成行星狀星雲。碳和氧核心將以白矮星的形式被留下。
在遙遠的未來,太陽會是這樣嗎?這個非同尋常的氣泡,就像一顆恆星的幽靈,在太空的黑暗中遊蕩和發光,這可能看起來是超自然的和神秘的,但它是一個熟悉的天體:行星星雲,一顆垂死恆星的殘餘。這是迄今為止獲得的鮮為人知的天體ESO 378-1的最佳視圖,由智利北部的ESO超大型望遠鏡捕獲。歐洲南方天文臺。
太陽質量小於0.5的恆星也會形成白矮星。然而,它們被稱為氦白矮星,因為它們體積小,核心壓力不足以融合氦。像中子星、黑洞和超級巨星一樣,這些天體不再屬於主序列。
作者:約翰·米利斯,博士
風雲:天文志願者團隊
如果有任何侵犯相關內容,請聯繫作者在30天內刪除它。
複製也需要授權,應該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指出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