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
2024-10-09 03:53:10 1
大將軍坐下的寶馬都是忠誠熱血的好馬。今天小編就來分享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一)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著名詩作《白馬篇》,我不知道李白所寫的騎白馬的將軍是誰,但卻對他的「叱吒經百戰,匈奴盡奔逃」的豪氣所佩服。其實,在唐朝,在古城汝南真有一位白馬將軍,還有一段白馬將軍與白馬神顯靈的故事呢。
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在各個藩鎮中,淮西是個頑固的割據勢力。唐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他的兒子吳元濟自立。唐憲宗發兵9萬徵討淮西,但是他派去的統帥,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圖。結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費了大量財力,最終都失敗了。朝廷官員都認為不能再打下去,只有大臣裴度認為淮西好比身上長的毒瘡,不可不除。唐憲宗拜裴度做宰相,決心繼續徵討淮西。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朝廷派李愬(sù)擔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節度使,要他進剿吳元濟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李愬作戰勇猛,足智多謀,人稱白馬將軍。唐州的將士打了幾年仗,都不願再打,聽到李愬一來,有點擔心。抵達唐州(今河南泌陽)後,李塑為分化瓦解淮西軍,善待、重用俘虜或招撫的淮西將領,盡知淮西地形險易及兵力部署。他故作柔懦懈惰,御軍寬怠,以麻痺敵軍,還特意對將士們說:「皇上知道我懦弱無能,所以派我前來安撫你們。對攻城打仗那類事情,我可擔當不了。」這些話傳到淮西軍中,淮西軍因屢敗西路唐軍,見李愬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輕心,對他也就不作什麼戒備了。
這個消息傳到吳元濟那裡。吳元濟打了幾次勝仗,本來就有點驕傲,聽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備放在心上了。以後,李愬一點不提打淮西的事,唐州城裡有許多生病和受傷的兵士,李愬一家家上門慰問,一點官架子也沒有。將士們都很感激他。
那時候,唐州的官軍剛被吳元濟打敗,士氣低落,傷兵很多。李愬看到士氣開始振作,就向朝廷要求增派軍隊,準備襲擊吳元濟的老巢蔡州。朝廷又給了他兩千騎兵。
李愬知道,要打敗淮西,還要爭取熟悉叛軍內情的淮西將士投降過來。他每次獲得投降的士兵,都親自去問寒問暖,由此對於敵人的地形、道路、兵力等情況,了解很清楚。有一次,李愬的部下活捉了驍將丁士良。唐軍中很多人吃過丁士良的苦頭,要求把他開腹剖心。李愬見丁士良是條好漢,就親自給他鬆了綁,把他收為部將。丁士良感激之餘,獻計擒獲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吳秀琳部謀主陳光洽,招降吳秀琳部三千人。西路唐軍因之士氣高漲,連下多城,淮西將士降者絡繹於道。
李愬謀取蔡州,問計於吳秀琳。吳秀琳以為欲攻取蔡州,非李祐不可。李愬便設計生擒李祐,免其一死,並委任他為自己牙隊的將領——六院兵馬使。李祜是淮西有名的勇將,唐軍多次敗在他手裡,都想殺他,李愬卻想盡辦法保護他。李祜非常感激李愬的恩德,決心幫他攻取蔡州。
當時,吳元濟把主力都用來對付其他官軍,李祜便向李愬獻計說:「蔡州的精兵都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邊境,守衛蔡州的不過是一些老弱殘兵,可以乘虛直取蔡州。」李愬以為然。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風雪交加,天氣極度寒冷。十五日李愬突然命李祜、李忠義帶領三千人組成突擊隊,作為先鋒,自己和朝廷派來做監軍的宦官帶領三千人為中軍,另一個將領帶領三千人為後隊,離營出發。軍隊的行動十分秘密,除個別將領外,全軍上下均不知行軍的目的地和部隊的任務。有人跑去問李愬。李愬只是說:「向東進軍。」
此時夜深天寒,風雪大作,旌旗為之破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於道。張柴村以東的道路,唐軍無人認識,都沒有走過,黑夜行軍,十分難走,人人自以為必死無疑,但眾人都畏懼李愬,無人敢違抗軍令。唐軍強行軍六十裡,終於抵達蔡州附近。夜半,雪愈下愈大,人馬來到州城西十裡的英河西岸,李愬命令士兵短暫休息後,強渡英河,兵發城北鵝鴨池。命人「竹擊池中鵝鴨,以亂軍聲」,乘敵不備,一舉攻入外城。
十六日拂曉,大軍到了內城,內城裡的淮西軍一點也沒有發覺。雞叫頭遍的時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軍已經佔領了吳元濟的外院,吳元濟還在裡屋睡大覺呢。有個淮西兵士發現了唐軍,急忙闖進裡屋報告吳元濟說:「不好了,官軍到了。」
吳元濟懶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來,笑著說:「這一定是犯人們在鬧事,等天亮了看我來收拾他們。」
剛說完,又有兵士氣急敗壞地衝進來說:「城門已經被官軍打開了。」
吳元濟奇怪起來,說:「大概是洄曲那邊派人來找我們討寒衣的吧!」
吳元濟起了床,只聽見院子裡一陣陣吆喝傳令聲:「常侍傳令囉……」(常侍是李愬的官銜)接著,又是成千上萬的兵士的應聲。吳元濟這才害怕起來,說:「這是什麼常侍?怎麼跑到這兒來傳令?」說著,帶了幾個親信兵士爬上院牆抵抗。
李愬命令將士攻打院牆,砸爛了外門,佔領了軍械庫。吳元濟還想憑著院牆頑抗。十七日,李愬又放火燒了院牆的南門。蔡州的百姓們受夠吳元濟的苦,都扛著柴草來幫助唐軍,唐軍兵士射到內院裡的箭,密集得像刺蝟毛一樣。到太陽下山的時候,內院終於被攻破,吳元濟沒有辦法,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取得了全勝,一面用囚車把吳元濟押送到長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報告戰果。
裴度、李愬平定淮西、活捉吳元濟的消息傳到河北,河北藩鎮大為震動,紛紛表示服從政府。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總算暫時安定了下來。李愬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李愬雪夜襲蔡州」一役,也成為我國古代利用天時奇襲制勝的典範戰例,被蔡州人民世世代代傳為佳話。
新中國成立以後,「李愬雪夜入蔡州」被編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李愬討伐淮西時騎的是一匹白馬,強渡英河時淤泥深至馬頸,難以奔馳。戰後,李愬班師路過白馬戰死的地方,道:此處應鋪路修橋。同行郡守遂修石橋一座。當地百姓為紀念李愬造橋之倡議和白馬陷淤泥之艱難,故名白馬橋。
蔡州百姓感激李將軍夜襲蔡州,消除了他們的戰亂之苦,又在橋東北200米的高崗上特為李愬建造了「白馬將軍廟」,廟中塑白馬將軍李愬像,綠袍金鎧,手握長柄戰刀,胯下白色駿馬,二侍從旁之,廟內牆壁繪「李愬雪夜襲蔡州活捉吳元濟」的彩色壁畫。每逢祭日,焚紙進香,以示紀念。同時,還為平叛時戰死的白馬建了「馬神廟」。過去,傳說白馬橋一帶過去常有鬼魅和歹徒出沒,危害過往行人。自從建成馬神廟後,黃昏時,常有人見一白馬目光炯炯立於橋頭,保一方平安。可惜,由於戰亂,不久被毀。
後來,周圍村莊的人們,對李愬將軍尊崇有加,又自發修了一座小廟。每年的將軍廟廟會,都是由郟莊寨、裡灣、張楊郟三個村子共同主持。廟裡除了李愬將軍本人的雕像以外,還有兩個「逮馬小」分別牽一匹白馬和紅馬,站立於前殿的兩邊。兩匹馬高低、大小和真馬一樣,塑造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據當地老人說,開始建將軍廟的時候,廟門前面本來沒有「影壁牆」。有一年,東南十多裡遠的康湖村,接連出現夜間馬踏莊稼、啃吃麥苗的現象。莊稼多次成片被毀,實在叫人心痛,村裡就安排幾個腿腳利索的年輕人拿長矛在地裡巡邏,碰巧遇著一白一紅兩匹馬正低著頭在地裡啃麥苗,幾個年輕人上前用槍頭子戳在馬屁股上,只見兩匹馬一躥西北飛奔而去。大家緊追不捨,順著血印一直攆到裡灣村將軍廟前,眨眼間便不見了馬的蹤影。幾個人進入廟門,只見兩位「逮馬小」手裡牽著的兩匹馬大汗淋漓,白馬屁股上正殷殷地滲出血跡。他們找到主持將馬啃麥苗的事說了一遍,主持才知道是兩匹馬惹了禍,給人家造成了損失。決定在將軍廟前壘起一座「影壁牆」,擋住了馬的出路,從此,那兩匹馬再也沒有走出廟門一步。
當地百姓又講述了一個「將軍顯聖」的故事。
據說在民國二十幾年,一股武裝土匪(那時稱「大杆」)要攻打郟莊寨進行搶劫。本來土匪人多槍多,力量大於寨內,應該輕易破寨。由於四門緊閉,防守嚴密,連續幾天,就是久攻不下。那時群眾都說,夜裡看見有二人騎著兩匹大白馬在寨牆上巡邏,還不時聽到馬的嘶叫聲,大家都說是「將軍爺」在暗地裡保護大家。破寨的土匪因害怕遭到報應一直不敢強攻,最後就用秫稈、柴禾堆在寨門旁邊,潑上煤油,想用大火燒毀寨門,巧取郟莊寨。可是就在點火的當口兒,只見從將軍廟上空飄來一大片烏雲,頃刻間,瓢潑大雨對著即將燃燒的柴火堆傾盆而下,不但保住了高大的寨門和寨內的群眾,還把寨外的攻寨匪兵淋得落花流水,都說是「將軍爺」顯靈了。守寨的村民趁著雨勢及時打退了土匪的進攻,取得了勝利。從那時起,一首歌謠一直流傳到現在,這首歌謠是這樣唱的:「郟莊寨,鐵打的,土匪來了不咋的!」
1995年,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欄目攝製組在汝南襲蔡州故地拍攝了「中華歷史名將——李愬」系列專題片。
後來,戰亂使馬神廟和白馬橋均被毀掉,人們在位於汝南城西十裡的英河上,又架一座,橋兩空,長5米,寬3米,青石壘墩,青石鋪面。由於洪水泛濫白馬橋又被衝毀,目前只剩下幾個青石橋墩臥在英河的萋萋芳草之中,默默向人們講訴著當年白馬將軍的故事。
而今,在遺址東面的英河岸邊是汝南縣白馬橋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主任程先生聽說我是來考察白馬橋和馬神廟遺址的,他熱情的接待了我,帶領我到他家,拿出他珍藏的從馬神廟原址挖出的廟上建築構件。他說,他是程咬金的後人,廟北面是唐李莊都是李愬的後代,他們的先人都是當年為了看護白馬橋和馬神廟的,他還親自領我到他自己在原址重修的馬神廟。雖說只是一間小小廟宇,與當年宏大的場面不能相比,但供奉白馬將軍還是那樣威風凜凜,似乎還能聽到當年金戈鐵馬的嘶鳴。
白雲蒼狗,千年一瞬。今天從白馬橋遺址向南50米,是一條東西走向的省一級公路S333,英河上又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也叫白馬橋,站在橋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顯示著運輸的繁忙。兩座橋同一個名,在夏日的陽光下,靜靜地橫跨在英河之上。大概,它們都是為了紀念當年的白馬將軍吧,那是一定的。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奉命寫過有名的《平淮西碑》記敘此事。宋代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也有記載。唐代詩人王建有《贈李愬僕射》一詩,僅以二十八字包舉平蔡戰役,寫得有聲有色,生動地記錄了這次奇襲:
和雪翻營一夜行,
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
知是先鋒已上城。
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二)
今天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匹五顏六色的陶馬,它是一件仿製品,是仿製著1300年歷史的唐三彩馬。我抬頭一望一匹雄健有力生機勃勃的將軍馬展現在我眼前。
這匹將軍馬昂首挺胸,雙耳尖尖,靜靜地豎立在那裡,像是在等待著衝鋒號角的吹響,讓主人騎上它馳騁沙場,殺敵立功。將軍馬那炯炯有神的雙眼散發著一股威武的氣勢。英姿颯爽的將軍馬英姿颯爽嘴巴微微張開,好想要仰天長嘯。這匹馬的脖子以及背部都掛著主人立功的勳章,從這勳章中,我看到它曾經的輝煌。馬的尾巴是乳白色的,又滑又順迎風飄動。
將軍馬那光滑發亮的皮毛上,被裝飾上了各種各樣的雲紋圖案,連鞍鐙上都有這些美麗漂亮的花紋、圖案。可想而知,馬的主人是多愛自己的這匹戰馬啊。
這有著悠久歷史的「將軍馬」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製作的一種彩陶工藝品,這種工藝品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豔麗和富有生活氣息。
當我凝視這漂亮的將軍馬時,我多麼希望騎上這匹好馬奔馳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然後我穿越時空,騎著這匹好馬去打仗,殺敵,那感覺一定好極了......
我喜歡這匹唐三彩馬將軍馬!
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三)
《將軍馬》有一樣色澤豔麗的工藝品,它盛行於中國第一女皇武則天的時代,發源於唐時第一帝太宗李世民。它的顏色和陶釉渾然一體,如同活物一樣。它就是佔領了唐代陶器業的「唐三彩」。
今天,老師就給我們帶來了一件仿唐三彩的三彩陶器馬工藝品。歷代三彩陶器以唐代的為最好,唐代三彩又以馬為上佳。唐代的馬大多是胡馬,胡馬是馬中之龍,體形矯健,身格魁梧。老師帶來的就是一匹胡馬,它十分像杜甫《房兵曹胡馬》中的那匹「竹批雙耳俊,風入四蹄輕」,用「靜態的天馬」來形容也毫不過分。精麗的瓔珞,精緻的轡頭,與「天馬」相題並論,也不缺失什麼。
如果這馬能夠與我對話,能奔跑,就好了,我要讓它帶我去看唐與突厥之戰,要它帶我去看「汴橋會盟」,帶我去看它的主人和大唐江山社謖的繁華昌盛......
唐三彩將馬做得出神入畫,不愧是大唐盛世之作。
有關將軍與馬的作文(四)
題記:讀昌黎先生《馬說》,恍惚記起童年聽聞,不知虛實真偽,記錄成文,共有所聞一二者鑑別。
將軍於野外得一馬,火紅無雜色。下屬試騎都被掀下。將軍騎,順服如舊馬。揮鞭馳騁,如風、如電、如浪、如濤。將軍驚奇,認為天賜「漢壽侯」良駒。命名為「赤兔」,做為坐騎,修美廄餵養。
不久,外夷入侵,將軍掛帥出徵。乘「赤兔」,披金甲,提寶刀,威風凜凜,如同關公。與敵猛將臨陣,「赤兔」鬃毛盡豎,將軍揮刀夾馬,如旋風已到敵前,兩馬交錯,「赤兔」快出敵馬,將軍手起刀落,敵身首已分兩處,似關公取袁紹部下文丑首級。敵中將驚恐,勒馬相覷。將軍立馬橫刀,「赤兔」仰頭長嘶,威震山谷,敵馬皆驚,慄慄後退。真一天將!
外夷兵敗,將軍凱旋歸朝。
皇帝召見將軍,表獎功勞,並賜言說:「愛卿屢立戰功,維護國家社稷,沒有愛卿,朕的江山會岌岌可危,愛卿功勞無限,當獎。俗話說『寶劍配英雄,良馬擇名主』,朕恰有一匹異邦貢奉的白馬,此馬甚是乖巧,很通人意,我每次駕馭,他總是屈身向下,不用費力,就可騎上。朕很愛憐它,稱為『白龍』,今賜給你,望你乘著他在疆場上再展雄風。」將軍唯唯謝恩,喜鬱而歸。(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將軍把馬帶回,與「赤兔」同等重視,同槽餵養。幾日無事。
過些時日,皇帝圍獵,文武重臣隨從。將軍騎「赤兔」速度快於他人,因此獵物最豐。圍獵完畢眾臣請功,皇帝讚賞將軍才能,將軍說得益於寶馬「赤兔」。皇帝說:「愛卿言謙了,若無愛卿駕馭,區區一馬能力未必如此。若說馬好,還是朕的「白龍」討人喜愛,不知愛卿因何未騎。可不要讓他駢死於槽櫪之間吆!明日圍獵,愛卿若乘『白龍』,定會收穫更豐」將軍點頭稱是。
圍獵歸來,將軍剛要休息,有馬夫來報,說「赤兔」與「白龍」正在嘶咬。將軍急到馬廄,見「白龍」已缺鬃毛,正咬著「赤兔」脖子,「赤兔」正踢著「白龍」。將軍大吼,兩馬停住爭鬥,但響鼻咴咴,將軍心中一黯。將軍問馬夫原因,答道:「奴婢因『赤兔』有功,且很累,所以添草料比『白龍』多,誰知『白龍』調身搖尾踢我,我急躲開,正踢中『赤兔』,於是『赤兔』咬了『白龍』一口,後來就這樣了!」將軍沉默很久,讓馬夫牽赤兔入一般馬廄。「赤兔」低鳴不已,將軍拍了拍他的頭,然後搖了搖頭,回府中,不能入睡。
第二天,將軍乘「白龍」圍獵,皇帝果然發現「白龍」異恙,問原因,將軍只好如實稟告。皇帝龍顏微怒:「愛卿為一代名將,如果對馬都能獎懲分明,士卒們定會服你公正,愛卿徵戰時才能一呼百應。那『赤兔』如此頑劣,欺凌乖巧尤物,實應處決,以此明理,以示心跡,方能威眾。而愛卿若對其姑息,定會使人誤認為愛卿不愛良馬,由馬及人,良將怎能盡出?」將軍面如土灰,急答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次日將軍親自料理「赤兔」,梳洗、飲水、收草、拌料。「赤兔」默默,將軍默默,四周一片默默。時間再一點一點過去,太陽在一點一點偏西。將軍坐在馬廄旁,似乎想起一切,似乎忘記了一切。
忽有門人稟報,說公公來訪。將軍身微振,急入府中會客……
黃昏將臨,暮色降。將軍與「赤兔」又出現在最初相遇的野外,將軍緊靠「赤兔」站著,「赤兔」緊挨將軍站著,將軍目視遠方,「赤兔」蹭著將軍,久久,久久……突然將軍迅速向旁撤出,舉起了殺敵寶刀,與此同時,「赤兔」猛地昂頭長嘶,音淒壯,迴蕩曠野……餘輝一片,與鳴聲俱失。
而後的日子,將軍騎白馬入朝、圍獵;圍獵、入朝。
不幾年,外夷又入侵,皇帝命將軍掛帥,將軍騎『白龍』迎敵,奔向敵將時,敵將也奔向將軍。戰數十合,不分上下,但「白龍」奔馳調轉漸滯,兩馬交錯,距離略遠,將軍揮刀不能殺敵,再撤刀時敵騎已到,槍抵將軍胸,將軍落馬。部下大驚,迅速掩殺,兩軍混作一團。混亂中一赤色戰騎飛馳而來,感到已到近前,將軍掙扎去夠,不能夠到,那馬卻掉頭而去,將軍再定睛一看,原是「白龍」。將軍昏迷,隱約中聽到有「赤兔」長嘶之聲響徹天空。
敗歸,皇帝嗔怪,將軍鬱悶而死。不足一月,外夷兵攻入都城,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