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人口問題的作文
2025-02-17 19:09:25
人口的數量與質量是國之根本,兩篇網文另闢蹊徑加以分析,文辭頗有偏激,但也值得思考!小編收集了討論人口問題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生育率為什麼上不去
因你絕不可能接受,你的孩子僅是一個初中生。
一)體面
在一個象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凡是能閱讀到《水庫論壇》文章的人,一般都擁有大學文憑。
有一件事情是打死你們也不會做的:如果你生了一個小孩,而最終他只擁有初中學歷。
設想一下,你是一個985畢業的學生,而你妻子至少也擁有大學文憑。
你們的小孩,無論無論如何,「大學」是肯定一定要念的。
如果更深入一點,則在小孩很小的時候,還要給他「素質教育」。包括但不限於:鋼琴,奧數,英語,攝影,繪畫,芭蕾和夏令營……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爸爸媽媽小的時候的條件不足;今天小孩子自然要站在更高的「起點」。更高的檔次,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上。
如果我說,這是99%甚至99.99%的「共識」。應該沒什麼人反對吧。
所以,以上全錯。
二)生育率
生育率為什麼上不去。
因為「體面」是最大的惡。
目前幾乎所有的「白領」家庭,年薪20W~100W之間的所有階層。普遍的反映就是「養不起」。
堆在一個孩子身上,所消耗的資源是海量的。
小孩子從幼兒園培養到大學,二成研究生,其消耗的學費是驚人的。而相應的,在這近20年的培養周期中,沒有任何工資產出。
如果你講究「質量」。要給小孩子讀名校,上興趣班。則你的支出,還要再翻幾翻。
培養出一個北京上海標準的「體面」兒女,每一個子女燒掉的費用,就是一座人形黃金。
除了金錢之外,還有父母投入的人力時間和看護。這同樣也是極其昂貴的資源。甚至有限資源。
以上因素結合起來是什麼呢,就是「養不起」。
幾乎所有的白領中產階級,都在喊窮。按照「高標準」培養一個兒女,會消耗掉他們約30~40%的收入與時間。
所以白領們的生育率非常非常低。幾乎見不到多胎化。哪怕政策允許,他們也不想生。
按照美國的一項統計分析。在所有人群中,生育率最低的是教授,其次是博士,然後是碩士、本科…………基本上沿襲了「學歷越高,生育率越低」的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因為按照教授的「期望」,教授的孩子,好歹也應是教授吧。至少是個高級知識分子琴棋書畫。
生育撫養這樣一個「高素質」人才,意味著巨量海量的資源投入。而教授們無力金錢。教授普遍只有0~1個孩子。
如果你反過來說:「教授,您生9個孩子。但其中會有幾個是通下水道的,泥水匠,流浪漢和妓女」。
你看看,會不會給教授噴死。
會不會給北京的朝陽區人民群眾噴死。
會不會給本帖讀者噴死。
三)生存競爭
為什麼之前家境非常貧寒,一家人還在為「溫飽」犯愁。幾乎連飯都不夠吃的情況下,還能生8~9個。而且全部拉扯成人。現在的小白領拿著50~60W的工資,酒池肉林,衣食無憂。卻反而說「生不起,養不起」。每家每戶最多養一個,第二個都覺吃力。這裡面的悖論,主要來自於「孩子質量」不一樣。貧寒夫妻們對子女們的要求非常低,投入的資源也很少。幾乎可以說把你們拉扯大,沒餓死18歲能找工當學徒就算勝利。父母給予的資源≈0而現代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投入非常非常大。「高質量」高素質人才。每一個高等兵種的建造成本自然不一樣。這裡面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民間追求一代更勝一代,高質量高素質人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一種潮流,一種政治正確。這是一件危害非常非常大的事情!!
如今在社交圈,在朋友圈,假如你是一對教授夫婦,夫妻倆都擁有博士文憑。但是你說:「我準備生9個孩子,平均的素質教育水準就是初中生。其中有幾個會去學木匠。有幾個可能會有賣藝討飯,社會盲流」。你以為旁人會怎麼看,親戚會怎麼看,師友會怎麼看,同事們會怎麼看,輿論會怎麼看。他們會把你當瘋子一樣。會以為你神志不正常,會以為你吃錯藥了,會以為這樣的行為大逆不道。這就是一個悖論,死鎖。社會風氣「體面」的習俗,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導致結果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好」。但是一代比一代人少。一對夫妻,如果給子女「等同於」自己階級的傳承培養,則他們最多有可能供養二個。一對夫妻,如果給子女「遠超於」自己階層的教育培養,則他們最多只可能負擔一個。這就是生育率1.1的原因。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社圈,一旦穩定下來,並形成互相攀比「望子成龍」的媽媽圈關係網。則這個城市的生育率就會急劇下跌。最終跌到1.1左右。因為媽媽要精英式培養,她又培養不起。
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在完成了城市化,完成了「都市社交網」之後,都發生了生育率急劇下跌。
目前,日本已經徹底成為了老齡化社會。而韓國則是全世界人口衰退最嚴重,生育率最低,大韓民國即將滅亡的國家。
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北京上海等已經完成「都市社交網」的城市,人口生育率都非常低。土著普遍在1.1倍左右。哪怕讓你生都生不起。
中國之所以人口數據還不是「那麼的」難看,是因為中國尚未完全完成城市化。
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大約是50%,每年遞增1%。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著「粗生粗養」的現象。
學者易富賢特別反對「大城市化」。因為大城市幾乎就是計生黑洞。一旦進入了大城市的人口,不管祖籍安徽河南,統統淪落到1.1倍的生育率。
為什麼,因為這就是「都市社交圈汙染」。原本淳樸的安徽河南農民,一旦進了城市,「倉稟實而知禮儀」也會盤算著從家族裡出幾個大學生,博士生。
孩子少生幾個不要緊,但一定不能讓媽媽在朋友圈丟臉………
「教授家族不能出初中文憑」,「體面的家庭不能有不成器的小孩」,「家族的恥辱和惡名」。有了這些風俗和習慣存在,必然導致「生9個」的數量優先式策略失敗。人人都是精英培養。這是一條單向路徑。若移風易俗不改變;
於是生育率不可能上升。
四)文明的墓碑
公園5世紀,古羅馬帝國終於崩潰。
昔日一統西方文明的龐大帝國,地中海沿岸的億萬臣民,化為塵土。連墓碑都不剩。
《羅馬帝國興亡史》是西方研究的重點。所有的人都困惑:曾經天下無敵的羅馬帝國,是如何失去力量的。技術先進的文明,是如何被蠻族擊敗的。
回答千奇百怪,從婦女繼承權到通貨膨脹,再到含鉛的容器水管道。
但有一點,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羅馬人越來越少。真正的,純種的,信奉共和精神的古羅馬人後裔,人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十分詭異的問題。羅馬作為戰勝民族,先後消滅了迦太基人,希臘人,埃及人,建立了統一大帝國。羅馬人掌握了最富饒的土地,最先進的耕種技術,最多的鐵器。而搞到最後,羅馬人的生育率還不如窮鄉僻壤裡的林生人。
羅馬整個民族,人口不是越弄越多,而是越弄越少的。
到了羅馬的後期,他已經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填補如此龐大的帝國領地。他被迫引入外來勞工,給外國人更多的居住權。再往後,羅馬人甚至連「服兵役」的壯年人口都湊不齊了。所以羅馬軍隊裡有了越來越多的蠻族士兵。當蠻族剛加入軍隊時,你以為他僅僅是一個光膀子沒頭腦的大頭兵。可是當蠻族士兵人口佔到1/3,甚至2/3的時候。還有誰可以忽視異族士兵們的想法?再往後,羅馬人甚至連近衛軍都無法維持羅馬血統了。近衛軍紛紛摻入了蠻族。到了這一步,羅馬離滅亡也不遠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羅馬人」會越來越少的。
羅馬是統治民族,佔有最好最富裕的牧場,為什麼羅馬人的人口會越來越少。相反貧瘠的山谷裡的蠻族,卻越生越多。最終佔據人口多數?
你以AD.476和AD.1相比,羅馬和蠻族的人口簡直就是一個倒金字塔。
我並沒有精確的答案。但我有一個幻構的想法:
「羅馬人口的減少,羅馬帝國的最終崩潰,和城市化體面生育有關」。
幾乎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是生育的黑洞。幾乎任何一個「中產階級」生成並凝固的社會,都是生育的黑洞。
因為「倉稟實而知禮節」,當你一個城邦進入富裕社會之後,攀比之風就不可避免。當一群貴婦人聚集在一起時,只有「健壯的,優秀的,傑出的」體面子女,才能為婦人爭得榮耀。
而如果說你生了九個後代,但每一個都十分平庸。除了數量一無是處,顯然你會在社交圈受到嘲笑。
這就導致羅馬中產階級家庭陷入「青出於藍」詛咒。
中產階級之間的互相攀比,必然會導致母親「追求質量」少子化。換取朋友圈的讚美,而絲毫不顧其背後掩蓋的血腥。「少而精」的結果。是羅馬人越來越少,羅馬整個民族消亡。羅馬人以為他們是高雅和品味,最終羅馬人全部變成了蠻族的奴隸與賤婢。
如果你看過《精子戰爭》《嬰兒戰爭》之類冷冰冰但卻又講得十分透徹的書籍。則你會知道,生物競爭無所不在。從總體上說,生物競爭主要有二種策略:「質量取勝」和「數量取勝」。質量取勝一定伴隨著對劣等民族的大屠殺!
這句話絕對100%的政治不正確。但它卻是隨著邏輯推理,一步步推演下來,毫無疑問的結果。
對此我也沒辦法。邏輯高於PC!
第二篇:僵化的婚姻制度,是低生育率的重要原因
一)進步主義
在人類地球上,大致存在著幾種婚姻制度:
中國人:一夫一妻多妾制
伊斯蘭:四個老婆
黑人:三天換一個老婆
基督教:一夫一妻制
很多人以為「一夫一妻制」是我們國家的主流。它不僅是現行的法律制度,而且也是最常見天經地義的。
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夫妻制度,絕對不是亙古之來的。
在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有4930年,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而蘇修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從1949年之後確立的。滿打滿算迄今也就70年。
「一夫一妻制」絕不是天道的,必然的,註定的!
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那是極好的。中華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古老的傳統智慧,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勤勞樸實的實踐。
而我們現在所行的亂七八糟的制度。絕大多數是「蘇修」帶來的,是蘇聯人硬塞給我們的。並且造成了血腥屠殺和大災難。
「一夫一妻制」也並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而是蘇聯殖入,其背後是東正教的思想。
蘇聯人的思想,來自於一種叫做「進步主義」。其根源來自於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根源於黑格爾哲學。再往上溯的話,根子是法國大革命。
所以,全部的根源,都來自於法國大革命。
二)生育率在人類地球上,大致存在著幾種婚姻制度:
中國人:一夫一妻多妾制
伊斯蘭:四個老婆
黑人:三天換一個老婆
基督教:一夫一妻制
在所有的婚姻制度中,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是生育率最弱的。現代的前沿經濟學,已經研究到了很深入的地步。並獲得了一些基石般的結論。譬如其中最主要一條:「經濟學第一定律dT>0」。其中T代表交易。這句話的意思,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有繁榮。多一寸自由,多一寸繁榮。其字面的反義詞,則可以反過來說:「哪裡有政府管制,哪裡就有錯誤」。「一夫一妻制」就是一種典型的政府管制。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事。憑什麼一個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憑什麼多個女伴就是重婚罪。憑什麼婚姻還要政府批准。
[2]社會上每一個男性的生育欲望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將7億男性的「生育欲望」按照從大到小排序的話。則可能最前面一段,直男們想生20~30個小孩。而最後的一段,娘炮和基佬,他們的生育欲望是0個。如果你強制性的「政府管制」。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一對一成組搭配的話。則必然最後面的約1/3段,基佬和娘炮。他們就沒產出的。最前面一段,直男想生,可是由於配偶生理限制。想生20個的最後只生了2個。那生育率怎麼會不低?目前,全日本20%的男性,到了50歲仍未結婚。35歲未結婚的男性,超過50%。更可怕的是,其中八成是處男。
[3]有40%的女性表示終身不結婚。更可怕的是,其中八成是處女!!在這樣的情況下,生育率怎麼可能上去。上個月,知乎上有一個熱帖《為什麼很多女的寧可剩著,也不願降低要求去嫁人?她們是真的有她們自己認為的那麼優秀嗎?》
[4]這事簡直象日本人一樣令人難以理解。上海北京目前有大量「剩女」,數量之多,已經到了天天有人私信問我:「親,有沒有什麼青年俊傑介紹」的地步。可是這些剩女,為什麼不嫁屌絲?你想像一下吧,找一個陝北農民。臉上高原紅,曬得就象黃土高原似的。一張嘴,露出一口大黃牙。抽著旱菸,隨地吐痰。這樣的戴羊角帽農民,你讓「京滬剩女」委屈下嫁。那是寧可跳河也不嫁呀。這個例子,可能舉得極端了一點。但是,「只有量的區別,沒有質的區別」。你以為那些來京滬北漂的鳳凰男,和陝北農民有區別麼。你以為不讓女人上桌,婆婆至高無上,農村親戚不斷的鳳凰們;在高知女白領面前,你們就是沒有區別,沒有區別,沒有區別!《為什麼剩女寧可剩著》那篇知乎帖子討論到最後,婦女們的呼聲基本是:「找個伴,是為了活得更好」。「如果嫁給畜生,那還不如不嫁」。那麼,這件事情如何解決。民國時期四川楊森,素以儀表堂堂,能徵會戰著稱。他領豫軍入川,連戰連勝,氣勢如虹。結果收到了大量各界名媛的求愛信。楊森已婚,但是當他拆開信封時,寫的就是「寧為英雄妾,不為庸人妻」。如果俺說中國女性,可能會被人噴政治不正確。俺就說日本女性好了。如何拯救40%未婚無性的日本女性,剩女難題。其實大齡剩女有時候要求的並不是完整的婚姻。需求有二:1)男人,兼暖腳的2)配種機器這二個問題都不難解決。只不過是現實,風俗,輿論,限制了此類行為罷了。中國男性完全應該自尊自強去當配種種豬。再重複一次,「哪裡有政府管制,哪裡就有錯誤」。
三)女性角色的僵化
自然法好於普通法判例法好於大陸法保守黨被稱之為Conservative,他們喜歡千百年來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雖然工業化使得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敬畏自然,「摸著石頭過河」,步子千萬不可以太大。「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實踐總結出來的規律。其生命力,遠遠比領導「一拍腦袋」想出來的「先進位度」要好。就生育率而言,幾乎直接可以用邏輯,判斷「一夫一妻制」的死刑。
幾乎所有的都市內女性,都在喊累。「婦女能頂半邊天」,你說累不累。我們設想一下,一個大都市裡的女性。首先她就是職場白領,商界精英。每天上班早9:00~17:00在「婦女上班」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要求女性撫養子女,孝敬老人,社交應酬,情趣逗笑。「逗你媽個頭啊」,老娘上了一天的班。肚子都氣飽了。你還讓我穿情趣內衣。滾一邊死快去。在「一夫一妻制」下,對女性的定位其實是「全功能」多面手。任何一個女性,只要是正妻,就一定要承擔起「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果斷堅強,和溫柔婉約,往往不能兼顧。但在古代不是這樣的。古代是嚴格地區分「妻與妾」的角色的。妻子的社會地位往往較高。受高等教育,有賺錢能力。和丈夫是一樣的地位。而妾不一定是高等教育。可能僅僅是家庭婦女。以女性內務為主。我們必須注意到,絕大多數的女性,是根本不具備「全功能多樣手」的能力的。「全功能多樣手」,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有些女性,或許特別有能力主外,高管賺錢。但是對帶孩子完全沒耐心。有些女性,很擅長帶孩子。但是學歷不高。還有些女性,除了美貌,一無所有。在古代社會,她們是互構互補的。在一個大家庭裡面,互相扶持,互相彌補。術語說:「社會分工」。而在現代社會,這三個都不是合格的母親。甚至可以預言她們的婚姻家庭都會是失敗的。抱怨和不滿,生育率也不會很高。文明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
我們再看回世界四大婚姻模式:中國人:一夫一妻多妾制伊斯蘭:四個老婆黑人:三天換一個老婆基督教:一夫一妻制其中,傳統中國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效率最高的婚姻制度。伊斯蘭和中國類似,畢竟很少有人吃得消老婆>4。伊斯蘭也是一種效率很高的模式。關鍵是,伊斯蘭的婚姻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1世紀的今天。而沒有受法國大革命「進步主義」的毒害。四個老婆,其生育率會大大高於四個「疲憊」的單婚家庭。用術語說,分工帶來效率,效率帶來生產力。帶10個孩子的邊際成本較低。而在所有的文明之中,基於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是效率最低的模式。基督教曾經嘲笑說,所有文明的競爭,都是信仰的競爭。土著人不如天主教,天主教不如基督教。一個民族的命運,從他們的「創世神話」,基本信仰那一天就已經決定。是謂「諸神之戰」。基督教的創世神話,是有很大的問題的。基督教的創世神話,是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面。因此,中世紀的神學發展,判定了「一夫一妻制」作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這是有巨大問題的。當西歐文明還處於農業時代,人類散居在大大小小的農場。每個農夫對著一個老太婆。那時候問題還不大。啤酒桶的白人大媽,照例生八個九個。可是一旦到「城市化」階段。如果沒有變革,沒允許「自由搭配,資源重組」。則歐洲人的「一夫一妻制」,被伊斯蘭的「一夫四妻制」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一個男人願意和四個女人生孩子。而且那四個女人也願意。你就應該讓他和四個女人生孩子。有多少自由,就有多少繁榮。任何政府管制,最終只能滅種亡國。目前歐洲生育率仍然保持高位的,大概只有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維京Viking們的後代,還仍然保持著野蠻的習氣。並不完全是基督教的勢力。北歐幸運的風氣是,他們為「未婚生子」非常非常的寬容。有著充分的自由,和尊重。所以想生就生的人,在那裡還能大生特生。最後回答一下女權主義者的問題;我既支持「一夫一妻多妾制」,同樣也支持「一妻一夫多男寵制」。只要你養得起。只要你的男人也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