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渤海人壽(保泰人壽聯合創辦人顏耀輝)
2023-04-14 22:14:00 1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將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建設」。這令市場期望未來深圳出臺多種針對保險科技企業的優惠措施。而在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也大力推動保險科技的應用,鼓勵保險業數字轉型,其中包括在2018年發行虛擬保險牌照,也是金融科技、保險科技發展的裡程碑。
根據德勤中國及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聯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展望:保險業機遇》白皮書的數據指出,大灣區的內地城市較香港客戶更接受數字渠道選購保險產品,超過45%和42%的內地客戶願意通過保險公司網站和應用程式購買保險,而香港客戶則僅有34%和17%。保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Bowtie)是香港首家虛擬保險公司,其聯合創辦人及聯合行政總裁顏耀輝接受香港經濟日報專訪時直言,香港虛擬保險的滲透率非常低,業界仍需要積極發展保險科技,但虛擬保險的推出也令保險業市場出現正面的改變,包括有更多「純保障」產品和增加了透明度。
保泰人壽保險有限公司(Bowtie)聯合創辦人及聯合行政總裁顏耀輝
由一份網上醫療保險開始
香港經濟日報:作為保險市場的新參與者、一家初創公司的經營者,你認為虛擬保險企業如何逐步成長?
顏耀輝:保險行業很長時間沒有改變,業界依賴線下方式,如會見客戶、通過經紀購買保險。現在有一個新的趨勢,特別是年輕一代,他們會在網上尋找醫療保險計劃作比較。
香港的監管機構作了一個大膽嘗試,批了很多新的牌照,包括8個虛擬銀行牌照、4個虛擬保險牌照。這些新的參與者,各有不同方面的發展,帶動了整個行業的改變。
雖然科技進步得很快,但始終要監管容許才可以運作,所以有很多項目也需要與監管機構保持聯絡,我們就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重新用科技由零開始建立一家新的保險公司,令顧客可以用低成本、更方便的途徑購買醫療保險。
香港經濟日報:保監局在2017年推出「保險科技沙盒」、2018年發行虛擬保險牌照,疫情防控期間也推動遙距視像投保,鼓勵業界建設共享虛擬銷售平臺。你認為香港在推動金融科技或保險科技發展有哪些優勢?
顏耀輝:這些措施的推出為保險行業帶來徹底的改變,推出虛擬保險牌照、「沙盒」等都令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嘗試,也吸引更多科技從業員加入保險行業,從而發現不少痛點和進步空間。監管機構的措施令業界跳出固有思維,有更多新嘗試。
虛擬保險並不是由一張實體表格變成網上表格這麼簡單,實際上整個用戶體驗是不同的。除了投保過程的方便性,也徹底改變了索償、格價、核保等用戶體驗,令消費者更容易認識和購買保障。
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重新出發
香港經濟日報:有人說金融科技是利用科技重新包裝整個行業的傳統思維,在你看來,保險科技的發展如何避免「舊酒新瓶」?虛擬保險公司可以帶來哪些創新和顛覆性?
顏耀輝:保險業和銀行業同樣是傳統的行業,嘗試改變一個舊的體系是十分困難。虛擬保險沒有一個固有的模式,我們用新的科技,從零開始建立一間全新的保險公司。虛擬保險公司除了應用新科技之外,更是加入了新意念,不是單純將傳統保險業的條款或用戶體驗等整個模式搬到網上,而是重新設計,以客戶為中心的角度出發。
以醫療保險為例,現在有很多人是在網上搜索醫療保險,我們作為一家虛擬保險公司,首要的是教育大眾,例如:為何你需要保險、有哪些條款需要留意等。第二,是讓消費者容易格價,投保前已經知道相關條款和保費。第三,在線下投保可能需要先進行身體檢查,但在網上購買,則可以申報身體狀況並進行核保,完成核保之後可以獲得精準的報價,從而進行投保。
虛擬保險令傳統的醫療保險投保過程由幾星期、幾日縮短至幾分鐘完成,為消費者帶來方便。科技的應用也令投保的成本減低,顧客可以用較便宜的價錢得到同樣的保障,符合消費者的心理。
另外,虛擬保險也貼合了消費者希望自主選擇的取態,無論是旅行、購物,消費者也傾向自己在網上搜集信息,自己明白了之後再買,這一種模式在保險上同樣適用,更能減低消費者買錯保險、日後投訴的風險。
在成本方面,也因為沒有銷售人員,可以節省佣金。其次,投保、理賠等過程均在網上進行,是一種簡單直接的體驗,而這個網上平臺可以同時服務香港700萬人,節省了很多人手。我們由剛開始經營,到現在服務超過6萬位客戶,我們的平臺為越來越多人服務,也反映了科技令效率越來越高,是成本降低的主因。
香港經濟日報:作為香港保險市場的創新者,你認為虛擬保險公司如何影響傳統保險公司,甚至保險業?
顏耀輝:大家都想為香港人提供保障,其中一個分別是,我們很專注做好「純保障」。在香港的保險業有很多涉及投資成分的產品,而我們想銷售一些簡單的人壽、醫療、危疾保險,這些產品沒有投資成分,成本很低,令所有職業的人都可以承擔得到。我們希望通過科技、網際網路,接觸得到更多人,令他們用較低成本得到保障。
我們發現多了虛擬保險牌照後,市場上多了「純保障」,除了虛擬保險公司外,傳統保險公司也開始銷售簡單的醫療、人壽、危疾保險,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改變。另外,也提升了透明度。我們一開始時覺得香港保險業的透明度很低,連保費這些基本信息都很難找到。虛擬保險將所有信息放在網際網路,而消費者在比較的時候,也會選擇高透明度的產品,促使整個保險業提高了透明度,有助提高消費者信心,令越來越多人在網上購買自己的保障。
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1發表講話,宣布進一步支持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保險科技發展。(香港經濟日報資料圖片)
幫助社會實現普惠保險願景
香港經濟日報:虛擬保險提供的產品定價具競爭力,有助實現普惠金融,你認為虛擬保險如何走入基層?
顏耀輝:我們正正希望幫助基層,因為我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份醫療保險。科技可令成本降低,令保費變得人人也可以負擔得起,但我們仍面對著一個難題:教育。要讓更多基層得到保障,就需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麼需要保障,可惜的是,很多人認為保險、私家醫院遙不可及。傳統的方式,保險顧問未必能覆蓋到很多人,但科技可以,面向對保險認識不多的基層,我們會在網上平臺以文章、短片等形式提供很多信息性的內容,並嘗試以有趣的方式呈現相對沉悶的保險內容,令他們明白保險的重要和意義。
我也和一位自由職業者客戶溝通過,他沒有穩定收入,會擔心自己能否負擔得起,但虛擬保險的產品設計上令他只需要每個月支付百多元,也可以隨時「斷供」(停止供款),沒有捆綁式收費,令他更容易決定是否需要這個保障。我相信虛擬保險的推出,可幫助更多人得到基本的保障。
香港經濟日報:你認為虛擬保險受哪些因素帶動而開始普及?
顏耀輝:在疫情下,大眾更關注醫療議題,很多人在網上搜尋醫療的相關信息和保障,以我們的網站瀏覽數據為例,較疫情前有10倍的增長。當大家居家抗疫時,線上幾乎成為唯一的渠道去購買保障產品。在第五波疫情時,我們每月也有超過一千張自願醫保保單,增長率大大提升。消費者除了覺得方便、價錢優惠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安在家中,安穩、安全地投保。
疫情同時帶來的一個正面影響是,令大眾關注醫療保險。未必很多人想輪候公立醫院,希望通過醫療保險,為自己提供多一個選擇,到私家醫院就診,減低公共醫療負荷。
香港經濟日報:年輕人對信息科技接受程度較高,他們是否是虛擬保險的主要消費者?
顏耀輝:我們的平均客戶年齡約30多歲,也有超過三分一的客戶年齡低於30歲,他們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偏好自主的消費習慣。他們會做很多比較,有些客戶分享,會比較3至6個品牌才購買,除了產品信息外,也會考慮公司的背景、理念等。與傳統通過保險經紀銷售模式很不同,這一批的消費者不一定會相信一個人的話,會有自己的想法。
很多客戶都是在組織新的家庭、有小孩之後開始買保險,這也是一般人開始購買保險的時間。我們也發現,受保人年齡層範圍也越來越廣,有以家庭為單位的趨勢,由16天到70歲也有。因為我們的客戶在選購和使用完之後,也會關心身邊的家人,為他們提供保障。不單為另一半和子女選購,也會幫自己的父母購買,因為上一代未必重視醫療保障。除了自願醫保外,他們還會購買人壽、危疾產品,因為他們對平臺已有一定信任。
香港經濟日報:內地保險業善用應用程式、網上渠道銷售保險,也推出多種創新的保險產品,你認為香港保險業能否參考內地的經驗?
顏耀輝:網上保險並不是非常新的科技,香港需要追趕。在美國已經有公司上市,在內地、日本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所以香港需要加快科技的轉型。其次是整個消費習慣也要改變,大家習慣在線下購買保險,但也有不少調查發現,大眾對網上保險有一定需求。當你有途徑,就會有更多人轉到網上購買,所以我們確實加快投入於整個體驗、產品和人才等方面的發展。
網上保險的發展空間很大,在香港,人壽和醫療保險方面,上網購買的滲透率只有數個百分比,但很多調查也發現年輕一代有60%的人會認為上網購買更方便和便宜。網上保險的滲透率由數個百分比增加到一半還有很長的距離,這不單是科技的問題,也是基於大眾消費習慣改變、監管能否令我們有新的嘗試。我們希望未來的日子這件事會發展得越來越快,未來的滲透率不只是數個百分比,假以時日可以變成三成、五成。
香港經濟日報
統籌:張志慧、朱震、劉麗麗
撰文:劉麗麗、實習生 吳紫茵
視頻:馬錦輝、黃耀文、吳俊彪
攝影:黃建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