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體溫計自動檢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4-03-22 00:29:05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體溫計的自動檢定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應用於電子體溫計生產流水線的自動檢定裝置。
技術背景
電子體溫計能快速準確地測量人體體溫,與傳統的水銀玻璃體溫計相比,具有讀數方便,測量時間短,測量精度高,能記憶並有蜂鳴提示的優點,尤其是電子體溫計不含水銀,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無害,特別適合於家庭,醫院等場合使用。而在生產企業、醫療單位以及計量檢定部門中需要對電子體溫計進行鑑定以判斷其是否合格。傳統的檢定方法是人工檢定,但人工檢定存在許多的問題即人的肉眼經過長時間的運作後會出現疲勞,會出現誤讀、誤檢、漏檢等問題。同時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工檢定增加了成本。現階段的電子體溫計檢定用的裝載裝置,一次性檢定數量上,受到電子體溫計、夾具架、恆溫槽穩定時間的影響,檢定效率比較低。
中國發明專利公開號CN 103054561A,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專利名稱《電子體溫計自動在線檢定系統》,該方法公開了一種通過為電子體溫計設計一個可放置多支電子體溫計的夾具架提高了電子體溫計的檢定效率;通過設計機械結構自動裝載和卸載電子體溫計夾具架,提高裝置的自動化程度。該裝置的不足之處在於:電子體溫計夾具架的裝置和卸載體溫計都需要手動操作;該裝置結構複雜,成本很高;該裝置體積較大,佔用面積較廣;該裝置固定件與夾具架連接簡單,工作狀態極難實現,沒有考慮到在環形導軌快速旋轉時,由於夾具架的慣性,會使固定件與夾具架分離,從而無法實現電子體溫計的檢定。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
背景技術:
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了一種電子體溫計自動檢定裝置,能夠克服原有電子體溫計自動檢定系統需要手動裝卸電子體溫計,並且成本高,佔地面積大,效率低等缺點,並適用於電子體溫計生產流水線進行自動檢定。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包括第一恆溫水槽、第二恆溫水槽、體溫計夾具架、輸送導軌機構和兩組檢測組件,第一恆溫水槽、第二恆溫水槽並排放置於輸送帶的一側,輸送導軌機構安裝在兩個恆溫水槽正前上方,輸送導軌機構上安裝有體溫計夾具架,體溫計夾具架裝載電子體溫計,第一恆溫水槽和第二恆溫水槽正面的輸送導軌機構上各安裝有一組檢測組件,輸送導軌機構下方設有回收槽;體溫計夾具架通過輸送導軌機構帶動下沿經過第一恆溫水槽、第二恆溫水槽和回收槽之間循環移動,循環裝載電子體溫計並進行檢定。
所述的輸送導軌機構包括主要由第一工作軌道、第二工作軌道、第一轉彎軌道、第二轉彎軌道和休息軌道構成的環形軌道以及和環形軌道平行對應布置並留有間距的輸送帶;第一工作軌道和第二工作軌道位於所在環形軌道上部,第一轉彎軌道和第二轉彎軌道分別位於所在環形軌道兩側轉彎處,休息軌道位於所在環形軌道下部,第一工作軌道、第二工作軌道分別置於第一恆溫水槽的第二恆溫水槽正上方,休息軌道安裝在輸送帶的下方;所述體溫計夾具架包括相鉸接的固定端和活動端,固定端固定在輸送帶上,活動端嵌入到環形軌道中,體溫計夾具架在輸送帶帶動下沿環形軌道移動;第一工作軌道、第二工作軌道均和輸送帶之間留有間距,第一工作軌道和第二工作軌道之間的間隙與輸送帶之間設有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從第一工作軌道移到第二工作軌道的換槽凸起;第二工作軌道和第二轉彎軌道之間的間隙與輸送帶之間設有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從第二工作軌道移到第二轉彎軌道的出槽凸起;第二轉彎軌道和休息軌道之間設有第二連接塊,第二連接塊為帶有斜面的支撐塊,體溫計夾具架經過第二轉彎軌道後到第二連接塊,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經第二連接塊承託並由水平放置逐漸過渡到豎直放置,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經過第二連接塊後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休息軌道中;休息軌道和第一轉彎軌道之間設有第一連接塊,第一連接塊為帶有斜面的支撐塊,體溫計夾具架經過休息軌道後到第一連接塊,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經第一連接塊承託並由豎直放置逐漸過渡到水平放置,體溫計夾具架活動端經過第一連接塊後其端部的夾具架滾動端嵌入到第一轉彎軌道中。
所述的體溫計夾具架包括夾具架固定件與體溫計架,夾具架固定件固定在輸送帶上,體溫計架上裝載電子體溫計,體溫計架一端和夾具架固定件通過鉸鏈連接,體溫計架另一端設有夾具架滾動端,夾具架滾動端嵌入到所述輸送導軌機構的各條軌道中,通過滾輪沿軌道移動。
所述的第一恆溫水槽是水溫為37攝氏度的恆溫水槽,波動幅度為正負0.05攝氏度;第二恆溫水槽是水溫為41攝氏度的恆溫水槽,波動幅度為正負0.05攝氏度。
所述的換槽凸起和出槽凸起均固定在恆溫水槽的槽頂面。
所述環形軌道中,除第一轉彎軌道和第一工作軌道之間直接銜接外,其餘任意相鄰兩個軌道之間均留有間距。
所述第一恆溫水槽、第二恆溫水槽並排放置在輸送帶的一側,在輸送帶的另一側固定有檢測組件,檢測組件包括工業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紅外傳感器位於工業攝像頭側方,紅外傳感器通過紅外傳感器支架固定在輸送帶的金屬支撐板上,工業攝像頭也固定在輸送帶的金屬支撐板上,金屬支撐板位於輸送皮帶的下方,用於保持輸送皮帶的穩定,工業攝像頭和紅外傳感器均朝向環形軌道的工作軌道。
所述的輸送帶的機架上還安裝有PLC可編程控制器和計算機。PLC可編程控制器用於控制輸送帶勻速運轉,實現體溫計夾具架在第一恆溫水槽、第二恆溫水槽和回收槽之間循環移動,循環裝載電子體溫計並進行檢定。PLC可編程控制器同時與紅外傳感器和工業攝像頭相連,並能夠與計算機進行通訊。
計算機用於連接工業攝像頭,並且能夠和PLC可編程控制器進行通訊,計算機上裝有Labview軟體,能夠對工業攝像頭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圖像處理,能夠分析出此時電子體溫計顯示的溫度,並與恆溫水槽上所設定的溫度相比較,從而判斷此時的電子體溫計是否合格。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結構簡單,成本低,一次可以檢定的電子體溫計數量比較高,能夠應用於電子體溫計生產流水線中,實現電子體溫計的自動檢定,解決了電子體溫計在檢定時需要上架的問題,從而減少了檢定步驟,裝置的穩定性比較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體溫計夾具架在第一工作軌道內運行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體溫計夾具架從第一工作軌道經過換槽凸起進入第二工作軌道結構示意圖;
圖4為體溫計夾具架在第二工作軌道內運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為體溫計夾具架從第而工作軌道經過出槽凸起進入第二轉彎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體溫計夾具架即將離開第二工作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體溫計夾具架離開第二轉彎軌道,與第二連接塊相接觸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體溫計夾具架離開第二連接塊進入休息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體溫計夾具架即將離開休息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體溫計夾具架離開休息軌道,與第一連接塊相接觸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體溫計夾具架即將離開第一接觸快,進入第一轉彎軌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體溫計夾具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工業攝像頭、夾具架換槽、出槽以及體溫計進入體溫計夾具架的位置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裝置的工作流程圖。
圖中:1:體溫計夾具架;2:電子體溫計;3:第一工作軌道;4:換槽凸起;5:第一恆溫水槽;6:第二恆溫水槽;7:第二工作軌道;8:出槽凸起;9:第二轉彎軌道;10:第二連接塊;11:第二固定件;12:休息軌道;13:工業攝像頭;14:輸送帶;15:第一固定件;16:第一連接塊;17:第一轉彎軌道;18:體溫計架;19:夾具架固定件;20:PLC可編程控制器;21:計算機;22:紅外傳感器支架;23:紅外傳感器;24:夾具架滾動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第一恆溫水槽5、第二恆溫水槽6、體溫計夾具架1、輸送導軌機構和兩組檢測組件,第一恆溫水槽5、第二恆溫水槽6並排放置,輸送導軌機構安裝在兩個恆溫水槽正前上方,輸送導軌機構上安裝有體溫計夾具架1,體溫計夾具架1裝載電子體溫計,第一恆溫水槽5和第二恆溫水槽6正面的輸送導軌機構上各安裝有一組檢測組件,輸送導軌機構下方設有回收槽;體溫計夾具架1通過輸送導軌機構帶動下沿經過第一恆溫水槽5、第二恆溫水槽6和回收槽之間循環移動,循環裝載電子體溫計並進行檢定。
如圖12所示,體溫計夾具架1包括相鉸接的固定端和活動端,固定端固定在輸送帶14上,活動端嵌入到環形軌道中,體溫計夾具架1在輸送帶14帶動下沿環形軌道移動。具體地,體溫計夾具架1包括夾具架固定件19與體溫計架18,夾具架固定件19固定在輸送帶14上,體溫計架18上裝載電子體溫計,體溫計架18作為活動端,夾具架固定件19作為固定端,電子體溫計的尖端朝下穿過體溫計架18伸入到恆溫水槽的水中,體溫計架18一端和夾具架固定件19通過鉸鏈連接,體溫計架18另一端設有夾具架滾動端24,夾具架滾動端24嵌入到所述輸送導軌機構的各條軌道中,通過滾輪沿環形軌道移動。
如圖1所示,輸送導軌機構包括主要由第一工作軌道3、第二工作軌道7、第一轉彎軌道17、第二轉彎軌道9和休息軌道12構成的環形軌道以及和環形軌道平行對應布置並留有間距的輸送帶14,輸送帶14沿第一恆溫水槽5到第二恆溫水槽6方向水平布置在兩個恆溫水槽的前方,第一恆溫水槽5和第二恆溫水槽6並排放在輸送帶14的一邊。第一工作軌道3和第二工作軌道7位於所在環形軌道上部,第一轉彎軌道17和第二轉彎軌道9分別位於所在環形軌道兩側轉彎處,休息軌道12位於所在環形軌道下部,第一工作軌道3、第二工作軌道7分別置於第一恆溫水槽5的第二恆溫水槽6正上方,休息軌道12安裝在輸送帶14的下方,第一轉彎軌道17置於第一工作軌道3和休息軌道12之間,第二轉彎軌道9置於第二工作軌道7和休息軌道12之間。環形軌道中,除第一轉彎軌道17和第一工作軌道3之間直接銜接外,其餘任意相鄰兩個軌道之間均留有間距。
如圖3所示,第一工作軌道3、第二工作軌道7均和輸送帶14之間留有間距,在第一工作軌道3和第二工作軌道7之間,同時在工作軌道與輸送帶14之間設有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從第一工作軌道3移到第二工作軌道7的換槽凸起4,換槽凸起4固定在恆溫水槽的槽頂面,體溫計夾具架1經過第一工作軌道3後到換槽凸起4處,中部被換槽凸起4抬起使得其活動端越過恆溫水槽槽壁後進入第二工作軌道7。
如圖5所示,在第二工作軌道7和第二轉彎軌道9之間,同時在工作軌道和輸送帶14之間設有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從第二工作軌道7移到第二轉彎軌道9的出槽凸起8,出槽凸起8固定在恆溫水槽的槽頂面,體溫計夾具架1經過第二工作軌道7後到出槽凸起8處,中部被出槽凸起8抬起使得其活動端越過恆溫水槽槽壁後進入第二轉彎軌道9。
如圖6、圖7和圖8所示,第二轉彎軌道9和休息軌道12之間設有第二連接塊10,第二連接塊10為帶有斜面的支撐塊,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的放置進行過渡,第二連接塊10通過第二固定件11與輸送帶14的機架相連,體溫計夾具架1經過第二轉彎軌道9後到第二連接塊10,第二連接塊10使得體溫計夾具架1從第二彎軌道9經過第二接塊10順利進入休息軌道12,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經第二連接塊10承託並由水平放置逐漸過渡到豎直放置,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經過第二連接塊10後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休息軌道12中;
如圖9、圖10和圖11所示,休息軌道12和第一轉彎軌道17之間設有第一連接塊16,第一連接塊16為帶有斜面的支撐塊,用於將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的放置進行過渡,第一連接塊16通過第一固定件15與輸送帶14的機架相連,體溫計夾具架1經過休息軌道12後到第一連接塊16,第一連接塊16使得體溫計夾具架1從休息軌道12經過第一連接塊16順利進入第一轉彎軌道17,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經第一連接塊16承託並由豎直放置逐漸過渡到水平放置,體溫計夾具架1活動端經過第一連接塊16後其自由端端部嵌入到第一轉彎軌道17中。
如圖13所示,第一恆溫水槽5、第二恆溫水槽6並排放置在輸送帶14的一端,在輸送帶14的另一端固定有檢測組件,檢測組件包括工業攝像頭13和紅外傳感器23,紅外傳感器23位於工業攝像頭13側方,紅外傳感器23通過紅外傳感器支架22固定在輸送帶14的金屬支撐板上,工業攝像頭13也固定在輸送帶14的金屬支撐板上,金屬支撐板位於輸送皮帶的下方,用於保持輸送皮帶的穩定,工業攝像頭13和紅外傳感器23均朝向環形軌道的工作軌道分別用於採集電子體溫計的可見光圖像和經過狀態。
如圖14所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工作過程如下:
具體實施的第一恆溫水槽5是水溫為37攝氏度的恆溫水槽,波動幅度為正負0.05;第二恆溫水槽6是水溫為41攝氏度的恆溫水槽,波動幅度為正負0.05。
如附圖1、附圖2、附圖3、附圖4、附圖5、附圖13所示,PLC可編程控制器20控制輸送帶14的運動,夾具架1在圖13的A位置時電子體溫計2從體溫計生產線上生產出來並進入夾具架1中,電子體溫計2下端的探頭穿過夾具架固定件19的底板浸沒在37攝氏度的恆溫水槽5的水中,然後夾具架1隨著輸送帶14向前開始移動,此時電子體溫計2隨著夾具架1在37攝氏度的恆溫水槽5中移動。
當夾具架1移動到圖13的B位置時(即紅外傳感器23檢測到體溫計夾具架中有電子體溫計時),PLC可編程控制器20使輸送帶14停止,此時PLC可編程控制器20控制工業攝像頭13對電子體溫計2的示數進行拍照,並且向計算機21發送圖像處理命令,計算機21接收到PLC可編程控制器20的命令後,對工業攝像頭13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圖像處理。
拍照完成後,夾具架1隨著輸送帶14繼續向前移動,夾具架1經過換槽凸起4時,體溫計架19向上抬升並離開第一工作軌道3,電子體溫計2離開37攝氏度的恆溫水槽5。當夾具架1離開換槽凸起4時,體溫計架19向下移動進入第二工作軌道中7,電子體溫計2進入41攝氏度的恆溫水槽6中。夾具架1隨著輸送帶14向前移動,此時電子體溫計2下端的探頭穿過夾具架固定件19的底板浸沒在41攝氏度的恆溫水槽6的水中。
當夾具架1移動到圖13的C位置時(即紅外傳感器23檢測到體溫計夾具架中有電子體溫計時),PLC可編程控制器20使輸送帶14停止,此時PLC可編程控制器20控制工業攝像頭13對電子體溫計2的示數進行拍照,並且向計算機21發送圖像處理命令,計算機21接收到PLC可編程控制器20的命令後,對工業攝像頭13所拍攝的照片進行圖像處理。
拍照完成後,夾具架1隨著輸送帶14繼續向前移動,夾具架1經過出槽凸起8時,體溫計架19向上抬升並離開第二工作軌道7,電子體溫計2離開41攝氏度的升溫水槽6。當夾具架1離開出槽凸起8時,體溫計架19向下移動並進入第二轉彎軌道9中。計算機21對上兩次拍攝的照片經過圖像處理並和標準的溫度值相比較,已經判斷出該電子體溫計2是否合格。
夾具架1在第二轉彎軌道9移動到最後,由於體溫計夾具架1整個上下翻轉,夾具架固定件19也翻轉,體溫計受重力下落掉出體溫計夾具架1到下方的回收槽中。電子體溫計2與夾具架1分離,然後如附圖6、附圖7、附圖8所示,夾具架2隨著輸送帶14的移動,從第二轉彎軌道9離開,並通過第二連接塊10的斜面作用由已經翻轉的水平狀態逐漸過渡豎直狀態進入休息軌道12中,如附圖9、附圖10、附圖11所示夾具架2隨著輸送帶14的移動,從休息軌道12離開,並通過第一連接塊16進入第一轉彎軌道17中,然後夾具架1從第一轉彎軌道17進入第一工作軌道3中,此時一個循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