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提升,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023-04-02 08:40:54 3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糧食提質增效的基本面是好的。
早稻每公頃產量同比增長2.7%。
8月24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國早稻產量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早稻產量2859萬噸,比2017年減少128萬噸,下降4.3%。但令人欣慰的是,早稻畝產5967公斤,比上年增產157公斤,增長2.7%。
「今年早稻播種面積和產量下降,是主動調整種植結構的結果,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是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的表現。」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首席統計師侯睿說。
早稻減產對糧食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
今年早稻減產,主要是播種面積減少。數據顯示,今年早稻播種面積4791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5萬公頃,減幅6.8%。
侯睿分析,早稻種植面積減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農民主動進行結構調整。由於早稻比中稻產量低、品質差、價格低,再加上「雙搶」的勞動強度,農民種植早稻的積極性不強,部分農民選擇將雙季稻改為單季稻或水田改為旱田,改種大豆等作物。二是早稻播種移栽期間,兩廣降雨較常年偏少,氣溫偏高,灌溉條件偏差,移栽用水不足。在一些地區,早稻田被改為中稻或其他作物。三是部分地區休閒輪作面積增加,早稻種植減少。
早稻單產提高的原因也主要有三:一是早稻育秧移栽期間,除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外,江南、華南大部分地區以晴為主,熱量充足,無明顯低溫陰雨天氣,日照少,保證了早稻育秧移栽和苗期正常生長的需水量,早稻個體發育較好。二是拔節抽穗期,產區大部分時間溫度適宜,日照充足,氣溫高雨水少,不利於控制早稻分櫱和開花授粉,提高稻穗結實率。三是灌漿收穫期間,早稻產區晴天多,大部分時間光熱正常,日照充足,有利於早稻的灌漿、成熟、收穫和乾燥。
「由於早稻產量佔全年糧食產量的比重較低,稻穀庫存較多,早稻產量下降對全國糧食供應的影響非常有限。」侯睿說。
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為穩產高產奠定基礎。
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保障全國人民的糧食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重中之重。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炳新認為,黨中央根據農業生產的新變化,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確立了「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國家糧食安全新目標不斷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和支持,不斷改革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2萬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在…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中國農業生產向提質增效轉變。
隨著中國糧食產量不斷躍上新臺階,中國糧食庫存不斷增加。豐富的糧食庫存有效保障了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也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堅實基礎。但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如部分糧食品種出現階段性過剩,庫存壓力較大,綠色、有機、安全等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
「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我國農業生產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重大判斷。進一步推動了全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黃炳新說,各地在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同時,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增加緊缺農產品生產,強筋弱筋小麥、優質水稻等優質農產品和各種經濟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我國主動調減非優勢產區糧食玉米播種面積3800多萬畝,增加大豆播種面積2100多萬畝。糧食、經濟、飼料協調發展的三元結構正在加速形成。
「雖然今年夏糧和早稻產量略有減少,但從監測情況看,玉米長勢總體好於去年,而且有好的政策,不斷增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推進農業改革創新。中國糧食生產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糧食生產基本面總體是好的。」黃炳新說。(記者魯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