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道縣鬼崽嶺石像之謎
2023-03-30 03:40:26 1
關於湘西的神秘事件我們聽到過很多,比如趕屍,比如蠱,但是這些都是在湘西,那麼湘南有什麼呢?答案是:鬼崽嶺,鬼崽嶺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田廣洞村,在該地發現埋在地表層的地下人物石雕群像,還有大量露於地表,規模數千個,這也是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石雕人物像作為隨葬品的又一個重大發現。這些人物石雕像大的約1米,小的約30公分,人物多為善人面像,人物造型多為陽雕,面部表情卻是陰刻。石刻人物橫跨多個年代,據鑑定,最早的一批石刻比秦兵馬俑早數千年。此外,還有唐代服飾的石刻等。
神秘而略帶陰森的小山嶺,造型各異的石俑,考古學家的眾說紛紜。古人認為,這些石俑是來自地府的「陰兵」,半夜會化為神靈行走世間,雞鳴之後又重新化為石俑……至今,當地人對這些石俑仍心懷禁忌,這就是湘南鬼崽嶺。
田廣洞村位於湖南省道縣縣城西南方向30多公裡處,村子附近的山上生長著低矮的灌木叢,山坡的中部有一片突兀的松樹林。就是在這片林子裡,竟隱藏著無數造型奇特的石俑,因為外形詭異,當地村民把這些石俑叫做「鬼崽」,把這坐小山叫做鬼崽嶺。山腳下有一處清澈見底的池塘,當地人稱之為鬼崽井。
鬼崽嶺鬼崽井
上萬尊不同年代的石像,為何出現在道縣、江華、江永三縣交界之處,何時存在於此,皆為謎。它們或許來歷不凡,卻從未見記載,疑問也便從沒有答案。在未被保護之前,它們逐漸遺失,強力關注後,未來又將如何?
鬼崽嶺石像位於道縣、江華、江永交界的山嶺中,1954年最早由湖南道縣文物工作者發現,2010年再次因為考古高峰論壇成焦點。比較公認的定位是「祭祀用石像」。數量:「比兵馬俑還多」只是推測,地面約5000尊,地下未知。材質:95%取材自石灰巖,5%為紫紅色砂巖。模樣:50公分以下者最多,大多呈現典型的漢代「扁平」特徵,最古老者「可能上萬年」。
石頭是不說話的。道縣西南向35公裡,祥霖鋪鎮田廣洞村南密林裡的這些石像,愈是沉默不語,愈是吸引了一撥撥的外人好奇而至。曾經「滿坡都是鬼崽崽」,有些石像還躺在樹枝椏上
2010年8月25日,我們的採訪先後遇見了長沙的電視臺、湖南省社科院以及周邊縣市好奇的人們。沿彎曲田間道,走至一處「鬼崽嶺祭祀遺址」保護碑,望見偌大陳家山植被蕭瑟,只餘灌木,唯山腳一小處原始次生林,古樹蒼鬱,幾十棵需兩人環抱之大松樹、樟樹下,便是石像最集中之處。
鬼崽嶺。石像都被圈在鐵絲網裡,15000平方米的範圍,當地人給它們的名字是「鬼崽崽」。只有叫小孩子,才會叫崽崽,一網之隔的這些石像,高者不過1米,且數量較少,最多的是50公分以下,最小者僅幾釐米高。田廣洞村村支書陳繼洪說,在我們無法進入的密林中「還藏有一個約1.5米高的」。自2006年始,58歲的陳高月負責看護,這些石像終於不再是誰來都可以揣走幾個。
之前各大媒體報導中所稱「數量超兵馬俑」,實際情況卻完全是一個低調的場面:在簡陋祭壇前的幾十個被人為擺放整齊,靠近鐵絲網,供人觀看與拍照。周圍散落視線所及的,也不過幾百個。沿鐵絲網繞行一圈,間或可在茂密枝蔓間,瞅見一兩個安靜呆著。幻想中的密密麻麻不曾有。倒是林木幽深間,約略想像得到老百姓對「陰兵」的恐懼感覺。
而若來得更早些,你會看到樹椏上都躺著小石像。領同學來看「鬼崽崽」的20歲的陳雄心,記憶中小時「山水都比如今好看」。如同田廣洞村老人的記憶,「鬼崽嶺滿坡都是鬼崽崽」,而這幾年陳高月偶爾在鐵絲網外林子裡閒竄,「只撿到過一個」。
官方數據「地面散落石像近5000尊」。2005年,陳繼洪等人清理出「7400多個單體,殘損的頭也算一個」。曾有過一次試掘,「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尚有9層」。(數據並不統一,有說6層的,參與挖掘的陳繼洪記憶中則是12層),也並非規則地排列。那一次,他們輕易就挖出幾百尊石像,而在清理2008年冰災中倒下的桂花樹時,「樹下半米深,不到兩平方米的空間,挖出36個小石像」(陳回憶說43個)。也因此,當地人相信,在地下還埋藏著更多石像,加上地表以及「上千散落在外的」,總數上萬。
「最早一批石像雕琢成形後,形成太湖石狀,地質學上認為最少需要一萬年」
鬼崽嶺位於道縣、江華、江永交界之地,離它最近的鎮是江永縣上江圩,這裡是萌諸嶺、九疑山、都龐嶺三座大山所夾小盆地,在我們驅車經過處,多見石灰巖峰叢、石芽。石像95%是用石灰巖所刻,各個時期皆大量使用,灰白色,紋理豐富。夾雜其中,偶也可見暗紅色的石像,那是紅砂巖,「含鐵」,而大理石、花崗巖材質的,稀少。
這些石像有文官,頭戴高冠,手持朝笏,寬衣大袖;有武官,披甲冑、執劍、騎馬或騎象;有普通士兵,執劍或手握大刀,表情嚴肅,半蹲正在休憩,好像隨時準備出徵;甚至有孕婦,形體高大,隆腹,雙手抱腹,頭束巾。
還有更多,看不出細節與故事。可見最大的一尊,有著明顯的雕琢痕跡,「是唐宋時代的,你看,還戴著護心鏡呢」。這一時期的石像,普遍身形比較高大,比較「寫實」,人們根據其甲冑服飾形制,來判斷時代。道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楊雄心指點著這些面目模糊者,是「漢代石刻典型的扁平人像,眼耳都用陰線淺刻一個符號表示,運用石頭本身的質感與團塊,線條只略起修飾作用」。這些不講究逼真而只注意動作力度的石像,分明能在粗線條裡傳達力量。而與其他漢代石刻的區別是,這些石像的頭相當尖。有一排斷頭擺在石碑下,宛如一排大雞蛋。
最古老的石像,能追溯到何年?
道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忠勇說,史地資料相當有限,只能通過造型特點、雕工刻法、風化程度、出土地層等分析,鬼崽嶺的石像群大致分三個成型期,「史前期(距今5000年前),秦漢時期(距今5000年至2000年),唐宋元時期」。
據統計,目前已被發現的石像中,有一類為將軍像,一類為軍官像,還有一類為普通士兵像。這些石像無論大小高矮,都是用整塊巖石雕成,形態各異,有的慈眉善目,貌若原始女神;有的豎眉鼓眼,神態勇猛,酷似佛教金剛造型;有的雙手插腰間,有的兩腿散開成弧形;有的蹲著,有的直立著。石像的造型多樣,大小不同,而其製作年代更是一個謎。從石像雕鑿的痕跡來看,我們依稀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屬於早期產物,哪些是晚期產物,早期石像輪廓較為模糊,後來雕工較精細,像身也開始出現花紋。
曾多次來此研究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則大膽預測,「我覺得起碼有一萬年」,他所根據的是石像石質硬度的測試以及它們被風化的程度,「最早一批石像雕琢成形後,已形成太湖石狀(石灰巖長期溶蝕後,形成曲折圓潤之狀),地質學上認為這最少需要一萬年」。湖湘地理地質顧問童潛明認為,石灰巖的年齡可以確定,但要搞清楚石像的年齡,還要知道它們是用什麼工具雕刻而成的。
鬼崽嶺石像發現時間軸
1903年(清光緒29年)當地貢生徐詠、陳振生撰碑敘述鬼崽嶺石像,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記載。
1954年 道縣文物工作者首次發現鬼崽嶺石像。
1984年 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道縣文物管理所初步考察認為,鬼崽嶺是戰國時期的民間祭祀場所,被冠名為「戰國社壇」。
2002年 北京社科院原院長高起祥考察後認為,這裡是人類原始祭祀遺址。
2002年3月 道縣人民政府將鬼崽嶺祭祀遺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 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記者周承儒製作的9集《道縣「鬼崽嶺」古文化探秘系列報導》。
2006年 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實地考察,囑咐當地好好保護。省文物局撥專款保護該遺址,在核心保護區拉起鐵絲網,請專人看護。
2006年-2007年 道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回收流散石像近500尊。
2008年 道縣人民政府撥專款保護迎聖祠並收集大量碑刻。
2009年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文物工作者採用現代設備複查、記錄、測繪該遺址。
2010年5月 申報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湘贛粵桂考古高峰論壇」在永州召開期間,道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唐忠勇的匯報引起注意,騰訊當日在首頁推出消息,稱其「規模比兵馬俑更大」,引發第二波鬼崽嶺熱潮。
(石像:整塊石頭雕刻為人像。石頭雕刻人像始於秦漢,石人通常豎立在墓前或墳裡。
石俑:陪葬用的偶人稱為俑,是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分陶俑(比如著名的兵馬俑)、木俑、石俑等。戰國時期石俑陪葬趨於普遍。)
石像為何而生,無人清楚。立在鬼崽嶺的光緒年間的碑,只證明了書生徐詠看到的情景,他與我們有著相同的疑惑。《道縣縣誌》中關於此,僅有「鬼崽井」的七行記載。「當地人傳說是陰兵,視石像為神明,常以血食祭祀。」
推測一:祭祀場所?什麼年代的?
2002年,北京社科院原院長高起祥等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此處為祭祀場所,這也是至今比較公認的說法。至於雕刻年代,則眾說紛紜——
1988年9月,湖南省洞穴考古調查組考察後稱,「鬼崽井石像,大部分屬戰國型扁平人像,可能是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祭祀遺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認為,最初僅是原始自然的紀念,之後才是祭祀,「整座山就是一座座南朝北的大型祭壇」。他推測:石像群最初就是擺在祭臺上的,只是人們漸漸忘記了祭祀的初衷,但形式沿襲下來。
推測二:為舜帝陪葬?
另有推論,鬼崽嶺人造石雕像是後人祭祀舜帝之用,而鬼崽嶺很可能就是舜帝的真正墓葬。2005年,道縣籍的湖南電視臺記者周承儒,在他所拍攝的系列專題片與所著《零陵有陵》中,猜測「鬼崽嶺是一座虛土山(應是人工壘築),其實就是舜帝陵。而石俑則是舜帝陵的陪葬品」。
鬼崽嶺距離九嶷山僅35公裡。周認為「舜葬江南九疑」,不應是狹義上今日九嶷山,且在九嶷山並沒找到過舜帝陵。而永州零陵的來源,當是有陵,「葬於蒼梧九嶷山之陽,道縣曾就叫營陽」。
此外,他調查陳氏家譜記載自己為舜的後人,此處原先叫「填光洞」,始祖從道縣東陽觀遷來;鬼崽嶺大板慄樹附近,有如今尚存柱礎的大禹廟;另一座尖山上,有一座文革中被毀的「白象廟」,「舜葬蒼梧之野,象為之耕」(象即舜的弟弟)。在田廣洞村頭,至今還存「迎聖祠」,被認為是當年舜的靈柩停放之處,北京社科院的研究生曾經告訴田廣洞村村支書陳繼洪,破敗牆壁上繪的是「宮廷樂隊壁畫」,模糊難辨,僅存一塊「重建萬歲廟碑」的萬歲廟,也提供著想像的空間。
然而這種猜測因缺乏證據並未得到廣泛認可。
道縣文管所負責人後來回應記者:從發現之日起,我們就認為是一個大型遺址,石像本身就是奇蹟,不需要比較,也不需要牽強附會。
反駁:舜帝時期地層在十餘米下,陪葬品不可能如此露出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劉衛東認為,其絕對不可能是「石俑」。石俑以及木俑、陶俑都為陪葬品。若是舜帝陪葬物,不可能如此露出地表。「北京城兩米之下,才是明代的地層。鬼崽嶺處於僻遠之處,即使堆積層略薄,舜帝時期的地層也應在十餘米之下。」而鬼崽嶺石像是地面之物,「是石像」。
推測三:替罪石人?
《漢書·地理志》中稱零陵(包括鬼崽嶺)為「信鬼巫,重淫祀」。湖南省文物局老專家謝武經猜測其應為「替罪石人」,其他相鄰地域皆有此習俗。據道縣文管所調查,在道縣清塘鎮境內、江永縣上江圩鄉,回龍圩農場、桃川鎮及廣西富川縣麥嶺鄉等地亦發現過類似石像,大部分堆積於巖洞內,數量較少,一般僅10至50尊左右;種類比較單一,沒有發現將軍像、孕婦像和騎馬(象)像,只有坐像,與鬼崽嶺第三期石像相似,雕琢痕跡清晰,輪廓很分明。
反駁:替罪石人一般放在寺廟裡
劉衛東曾在一尊鬼崽崽石像胸前發現過一個「舍」字,他亦認為晚期石像,可能為替罪石人,「但一般的替罪石人是擱在寺廟裡,扔在鬼崽嶺,可能是後人的盲從」。
田廣洞,村人搬來不過700年
距鬼崽嶺不足3公裡的西面,江永縣上江圩鄉普美與浩塘兩村之間,有一處商周遺址,出土有磨製石斧、夾砂陶器等。往南5公裡處銅山嶺,則發現過古代煉銀遺址,礦渣中有漢陶殘片。道縣玉蟾巖的考古發掘更是有人類一萬年前的活動遺蹟,以及最早的稻穀。那些以為不存的痕跡,其實大地深處都有記號。
鬼崽嶺下,是著名的「鬼崽井」。不過與想像中的「珍珠泉」有差異,它們簡直是一口口相連的池塘,據說能灌溉田廣洞周邊近2000畝田地,大雨不溢,大旱不涸,水質清冽。一同前往的道縣宣傳部工作人員盤林,俯身掬水而飲,「甘甜」。很奇怪的是,這麼一個水草豐美處,只是種滿了姜、香芋、水稻,放眼望去沒一戶人家,除了為看守者陳高月老人臨時搭的兩間房。
2560人居住著的田廣洞村,距此2公裡。族譜上記載,他們搬來已經700年,走在村中,明清時期風格建築的房子,悄然說著古老。然而漫長的時間裡,他們始終保持著對鬼崽嶺的敬而遠之,村中有老人至今不敢去看一眼。大家最津津樂道的是「誰拿了一尊鬼崽崽,誰對鬼崽崽不敬,如何身遭不測」一類的故事。如同當地秀才徐詠於光緒二十九年所困惑的,「有奇石自土中出,俱類人形,高者不滿三尺,小者略有數寸,奇形萬狀……然能禍福人、生死人……此陰兵也,夜從山下來,聞雞鳴而化石……」8月25日,村支書陳繼洪家,招呼我們吃新鮮花生的支書妻子,依舊相信著「陰兵」之說,屢被支書打斷,責其亂說。
從歷史角度推想,堯、舜、禹是繼華夏始祖黃帝之後,最為後人稱道的三位「帝王」。尤其是舜,被儒家神話為「宇宙道德」的典範。有關記載都提到,舜帝曾南巡至今天的道縣。今湖南九疑山建有舜帝陵,但舜帝死於何處今天仍然是未解之謎。據道縣文人八十高齡的何家壬分析,司馬遷《五帝本紀》中記載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將孔子「中庸之道」用於分析舜的死亡地點,可以去掉一個最近地,去掉一個最遠地,取一個折中地點。
據記載,東河瑤山(今天的道縣湘源溫泉風景區)是舜帝南巡和他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舜帝從這裡到九疑山經歷山連著山的蒼茫曠野,把時光倒流4000年,舜帝已經是百歲高齡,老邁龍鍾,如果碰上隆冬酷暑季節,或風雨交加,死亡的危險性之大不言而喻。」何家壬老人的分析結論最終把舜帝死亡從蒼梧之野再縮小到離鬼崽嶺不遠的東河瑤山。
從古蹟分布推斷,鬼崽嶺山前兩側曾等比距離坐落著白象廟和禹王廟,這兩座廟祭拜的都是傳說中與舜帝有關的人和事。「文革」期間,這兩座廟遭毀壞,如今只能看到一些建築石墩散落在田野裡和水渠邊。
從環境地貌看,之前的勘查人員曾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鬼崽嶺表面土層很鬆,與一般山嶺土質有所不同。石像卡在樹杈上,證明鬼崽嶺曾沒有樹,是後來生長的樹木頂出了土層裡的石像。同樣可以推想,池塘裡原本沒有石像,山體滑坡最終將土裡的石像衝刷進池塘。
目前,考古工作者還沒有對鬼崽嶺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石像究竟是當地居民自己製作的還是被人從外地攜帶過來的?是否能找到舜帝墓葬坐落於此的更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