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常識
2023-03-29 23:39:24 6
這兩年,「真假語文之爭」,隔三差五就成為新聞事件。從頂層設計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到語文教育對常識規律的重申,都是可圈可點的進步。不過,指鹿為馬、胡亂引申,這在語文教育中似乎是常見又難免的事情。說常見,是因為語言文字本就是感性學科,既要安身立命,還要安放靈魂,沒法子用遊標卡尺測量出其長短深淺;說難免,是因為在「文以載道」的漫長歷史中,情感與價值、思想與意識,都可能曾經左右真相與事實,而社會走向理性的標誌,則是回歸本真,回歸常識。
真語文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可能專家學者有系統的邏輯認知。不過,從《再別康橋》的例子來看,對文體背景交代的正誤,恐怕也扣不上「假語文」的大帽子。或者說,告訴學生這是詩人徐志摩對友人和情人的懷念,就算是真語文?去偽存真、接近真相,說白了,這是還原語文工具理性的過程。宋代禪宗有個著名的公案:修為者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三種境界括其一生。語文也是這麼個過程,從基礎工具到承載豐盈內涵,再到熟練掌控遊刃有餘,這是教育的主旨——因此,語文教育要抵達理性層面的「純粹而乾淨」,既不科學,更不現實。
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聚龍外國語學校,來自全國14個省份32所學校的教師代表聯合發表《聚龍宣言》,從6個方面倡議語文教育應該回歸本真。這樣的努力,當然值得點讚,尤其是在中國語文教育承載了過重的意識形態與道德教化責任的語境下,語文輕盈一點、簡潔一點,少了虛浮的枝繁葉茂,多了人性的適度留白,把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自己去體悟,洗盡鉛華後的返璞歸真,比強硬灌輸的條條框框,更直抵人心。不過,這些年,當語言文字成為「顯學」,過度工具化的傾向也不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