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啟德機場無頭鬼傳說
2023-03-28 14:32:50
舊機場曾傳出發現無頭鬼事件,其中離境及抵港大堂,候機室和行李處都有搭客遇上靈異事件。其中有一個案發生於約72年,一晚間搭客往如廁,當推開廁隔時,眼前出現無頭而且穿著清裝的靈體,男子背後更同時出現一聲音,嚴厲地向該男子說」馬上離開,不準在這處逗留」。該男子聽後因驚慌過度送往醫院。
香港啟德機場
另一事件是傳聞在行李輸送過程發現人頭影像,發生於70年代後期,有抵港旅客發現行李輸送帶其中一行李喼面部出現一人頭影像隨著行李帶移動,而且樣子帶微笑, 於是大聲呼叫"人頭呀",工作人員見狀,便上前查問何事,旅客便向工作人員指著已轉往遠處的行李喼道出看見人頭事情,工作人員與旅客衝往行李喼面前,但人頭已失去影蹤,工作人員再巡視整個行李區也追尋不到人頭影蹤。
舊機場出現無頭鬼傳聞,可能與舊日十九世紀的「龍津橋「有關。龍津橋建於一八七三年,昔日為附近用作連接九龍寨城正門與海岸的一個登岸碼頭。橋側淺灘為當時華人斬首行刑熱點,所傳的靈體可能便是被處決的犯人。
城寨與龍津石橋舊貌
龍津橋歷史
橋之建與同治年間香港淪為鴉片走私中心有直接關係。根據《中英通商章程》,外國船隻進口中國貨物例徵貨值百分之五為稅;如外國船隻自通商口岸入口貨物者,更需徵收釐金。鴉片,當時 美其名曰「洋藥」;其入口中國每箱(60公斤)鴉片徵30兩銀為稅金,另徵16兩銀為釐金。故此,香港洋商即利用中國帆船偷運洋貨、鴉片入口中國,以圖走私漏稅。為杜絕鴉片非法進口中國,兩廣總督下令在出入香港和澳門之水道,各設海關關卡,輯拿走私人船。
龍津橋
從1867年起,粵海關銜命在香港水道檢查出入香港之中國帆船。越一年,粵海關更在香港島外的馬灣島、佛頭洲、長洲及九龍灣各設海關輯私,打擊港英政府默許之洋貨及鴉片走私活動。致令香港洋商不法收益大減,港英當局一夥以港督麥當奴為首,大肆叫囂中國「封鎖香港」(blockade of Hong Kong),意謂中國謀香港之死。
橋側淺灘昔日為華人斬首行刑執行地
粵海關在九龍灣設立海關後,海關輯私船在此需要為停泊,故在九龍灣的九龍炮臺東側40米修建石碼頭一座,以九龍寨城東面小河「龍津」為名。龍津橋倡建者為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九龍灣水淺而武裝輯私船大,故新碼頭長200米。光緒十八年(1892)由九龍城樂善堂集資,另在龍津橋南端續建木碼頭一座,長80米,該堂徵收碼頭使用費以作慈善公益之用。宣統二年(1910)港英當局將續建部分改成水泥碼頭。
啟德被發現的龍津橋
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國強租新界,中英在北京籤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中國文武官員仍駐守九龍寨城,而龍津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 「又議定:仍留九龍城原舊碼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 據兩廣總督譚鍾麟奏摺,1898年4月英國接受新界,未有知會中方到場交接,且中方未能及時宣喻新界鄉民接受英國統治,遂發生新界團練(即今之民兵)與英軍在新界大埔、林村和錦田戰鬥六天。
英軍在錦田石頭團戰鬥中,屠殺100多名新界鄉民團練後,順利佔領新界,港督卜力即到元朗屏山鄧氏宗祠要求鄉民立即歸順。英國於是趁機訛稱中國反抗英國統治新界,1898年5月16日,從香港出英兵攻佔深圳墟和九龍寨城,將大鵬協副將、九龍巡檢及大鵬協左營部隊一併趕出九龍寨城。英國不再遵守《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部分有關條例。中國官員和兵船從此不能使用該石碼頭。
1900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到香港島當面質問港督英國何時交還寨城。終因國弱,清政府已無力要求交還九龍寨城。 民國五年十三年(1916年至1924年)香港商人及港英當局在九龍灣填海,營建華人住宅區「啟德濱」及啟德機場,拆接官亭,移走亭內〈龍津石橋碑〉。龍津橋北段亦埋內填海區內,僅餘南段。
1932年擴建龍津碼頭,拆1910水泥續建之一段碼頭,另在1875年建成之碼頭南端沿北131度,向海續建一段新碼頭,長60米。建成後龍津橋改名為「九龍城碼頭」。1942年日本軍隊為滿足侵略東南亞之需要,驅使英國戰夫及香港華人擴建啟德機場,啟德濱樓房、九龍灣若干鄉村、1875年龍津橋南段及1933年建成之九龍城碼頭均被一一拆掉;碼頭石墩和基礎均埋入填海區內,從此龍津橋煙沒於世。
六邊型橋墩
(星島日報報導) 具有一百三十五年歷史的龍津橋,遺址去年在啟德發展區內陸續被發現,當局稍後會展開公眾諮詢,研究如何保留該歷史遺址。據了解,當局認為龍津橋需要原址保留,還應設法跟昔日原址是九龍街市的九龍寨城公園「打通「,為未來啟德發展區及九龍城營造新舊交融的效果;不過,基於安全和保育考慮,市民日後未必可以親身「登「橋。考古學家去年中在啟德發展區的探坑內發現龍津橋的一些石板,經進一步發掘,全長超過二百一十米的龍津橋,大部分遺蹟已被尋回。據了解,當局將於日內與古物諮詢委員會討論龍津橋保育問題,稍後亦會進行公眾諮詢活動,為研究保留該歷史遺址集思廣益。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成功掘出的逾百米龍津橋遺址,共分為十多段,結構頗為完整,除一些木製部分外,大部分石制構件仍然存在,包括當中大麻石。他估計,因龍津橋每隔一段就由一個菱形的橋躉支撐,因此結構多年來保持完好。他說,龍津橋肯定會原址保留,為了凸顯其歷史背景,「九龍城一帶最初有一個九龍街市,是附近幾條村落之間墟市,即現在九龍寨城公園所在位置,因此保留下來的龍津橋遺蹟,必須與該處連在一起。「但他承認,由於龍津橋遺址與九龍寨城公園,被繁忙的太子道東所分隔,研究保育方案時頗為費煞思量,如能成功將兩者「打通「,可為九龍城與未來啟德發展區營造新舊交融的效果,頗有意義。
由於龍津橋遺址坐落於舊機場大樓位置,即未來啟德發展區的商業和住宅用地,當局可能需要修訂有關分區計畫大綱圖配合。建於一八七三至七五年的龍津橋,昔日用作連接九龍寨城正門與海岸的一個登岸碼頭。消息人士坦言,日後如要讓人登上龍津橋遺址感受昔日氣氛,需要慎重考慮,因橋身恐怕會遭到損毀,安全問題是考慮因素,「也許可以考慮將遺址鋪上透明玻璃,加強保護。「此外,龍津橋在靠岸一端曾建有一個「接官亭「,位於九龍城樂善堂小學入口後面所豎立的一塊刻有「龍津「兩字的石碑,相傳被指是該亭所遺留下來的物件;據了解,當局考慮日後在區內設文物徑列該處為其中一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