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知識三年級六年級
2023-03-26 17:31:49 1
1、楊輝三角是一個由數字排列成的三角形數表,一般形式如下: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 … … … … 楊輝三角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兩條斜邊都是由數字1組成的,而其餘的數則是等於它肩上的兩個數之和。
其實,中國古代數學家在數學的許多重要領域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國古代數學史曾經有自己光輝燦爛的篇章,而楊輝三角的發現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頁。
楊輝,字謙光,北宋時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詳解九章算法》一書中,輯錄了如上所示的三角形數表,稱之為「開方作法本源」圖。
而這樣一個三角在我們的奧數競賽中也是經常用到,最簡單的就是叫你找規律。現在要求我們用編程的方法輸出這樣的數表。
2、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
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
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
……」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3、為科學而瘋的人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為「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託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
他靠著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釐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後來幾年,康託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
康託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衝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託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託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託爾是「瘋子」。
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於摧垮了康託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託爾的思想終於大放光彩。
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讚康託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託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
1918年1月6日,康託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康託爾(1845—1918),生於俄國彼得堡一丹麥猶太血統的富商家庭,10歲隨家遷居德國,自幼對數學有濃厚興趣。
23歲獲博士學位,以後一直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他所創立的集合論已被公認為全部數學的基礎。
4、數學家的「健忘」 我國數學家吳文俊教授六十壽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運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選定這一天的晚間登門拜門拜訪,寒暄之後,說明來意:「聽您夫 人說,今天是您六十大壽,特來表示祝賀。」
吳文俊仿佛聽了一件新聞,恍然大悟地說:「噢,是嗎?我倒忘了。」 來人暗暗吃驚,心想:數學家的腦子裡裝滿了數字,怎麼連自己的生日也記不住? 其實,吳文俊對日期的記憶力是很強的。
他在將近花甲之年的時候,又先攻 了一個難題——「機器證明」。這是為了改變了數學家「一支筆、一張紙、一個腦袋」的勞動方式,運用電子計算機來實現數學證明,以便數學家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他在進行這項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於電子計算機安裝的日期、為計算機最後編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記得一清二楚。
後來,那位祝壽的來客在閒談中問起他怎麼連自己生日也記不住的時候,他知著回答: 「我從來不記那些沒有意義的數字。在我看來,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 什麼要緊?所以,我的生日,愛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記,他從不想 要為自己或家裡的人慶祝生日,就連我結婚的日子,也忘了。
但是,有些數字非記不可,也很容易記住……」 5、蘋果樹下的例行出步 1884年春天,年輕的數學家阿道夫·赫維茨從哥廷根來到哥尼斯堡擔任副教授,年齡還不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