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四川洪雅縣神秘蝨子壩怪洞未解之謎

2023-03-23 17:52:22 1

在四川洪雅縣有一個叫羅壩的古鎮,該村素有「綠海明珠」之稱,在莽莽的林海中,羅壩鎮友誼村七組有一個叫蝨子壩的地方,叫它蝨子壩是因村中有一塊巨石很象蝨子的形狀而得名蝨子壩。蝨子壩是青衣江畔的一片海拔上千米的高山盆地,三面環山,前方一個僅幾十米的缺口通向外界,山上覆蓋著茂盛的桫木林。

四川洪雅縣神秘蝨子壩怪洞

然而2004年的一天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在這裡突然發現兩百多個奇怪的山洞!這些洞最長有9米,最高有1米8,規模宏大,裡面有火塘、煙道、通氣孔,可村民卻從沒聽說這裡有人住過,從這個高山盆地裡確傳出一個令人驚訝萬分的消息,當地村民在蝨子壩周圍山上開荒種樹中,發現很多依山而鑿的神秘洞穴,這些洞穴大多隱藏在雜草中,入口很小,而裡面卻非常開闊而又造型考究,洞壁經過煙燻,洞頂有造型獨特的通氣孔,洞尾有火膛、煙道、貯藏室,明顯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但當地村民對此卻全然不知。那麼到底是何人在此居住?又為何會在深山密林中開鑿如此規模的洞穴呢?

蝨子壩驚現神秘洞穴的消息立即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洪雅縣文管所的鮮技新同志立即趕往蝨子壩,在當地村民的陪同下深入密林洞穴探秘。

他發現每一個洞穴都建在半山腰的巖石中,洞口直徑不足1米,入洞後卻異常開闊,洞高2米左右,寬近3米,長度最大的竟達9米,洞的四壁都經過煙燻,據鮮技新介紹,經過煙燻的洞壁便不容易風化和跨塌。洞的右側牆壁上都有一個或幾個2米多深的斜洞,有的還有類似儲藏物品用的方孔臺,不少洞的左側有一些似圖非圖、似字非字的符號。洞頂上都有排氣孔,排氣孔長度在3米左右,孔底寬、孔頂窄,自下而上呈等距離縮小的園錐形;直通山頂;洞尾有火膛和煙道,並有殘留的炭灰。點燃一堆材火,一股青煙便從煙道中直衝而出排出洞外,而洞內卻不會瀰漫煙塵。

鮮技新與村民們隨即在密林中展開排查,在幾千畝林地中,竟然發現100多個這種洞穴。蝨子壩三面都背靠山脊,這些洞穴大多分布在每匹山脊兩側的半山腰上,往往成片分布,每一片分布的洞穴,都有一個大洞、幾個小洞,洞與洞之間並能遙遙相望。

從洞穴的結構看,明顯有人居住過的痕跡,但洞穴裡到底居住過何人?現在的住戶自稱都是「湖廣填四川」時期進入這片地方居住的,在他們記事時,就有這些山洞,而祖輩們對此卻習以為常,很顯然這樣大面積的洞穴居住人應該在此之前出現。在緊靠一個洞穴的入口,有一株兩人才能環抱已枯死的香桫樹樹樁。

據有關人員介紹,這種樹能長到這麼大並自然枯死,少說也得700年以上,這是不是說明這些洞穴人出現在至少700年以前?在文管人員對一個大洞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了一把石斧,在洪雅縣青衣江畔曾發掘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文物,這似乎與之相關聯?翻遍洪雅縣所有文獻資料,都沒有這些洞穴的記載。唯一有記載的便是在洪雅曾出現過獠族人,但這個族的人卻不知何時神秘消失了,是戰爭,還是瘟役,還是整個民簇的遷徙,都有待考證。這裡會不會與這個神秘的民族有關?在成片分布的洞穴中,每一個大洞周圍都有好幾個小洞,會不會說明這是一個部落,大洞裡居住的便是部落首領?

據蝨子壩一位名叫車治明的80歲老人回憶,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他的父親曾留下了一本古書,老人不識字,但他看到了書上的圖案,圖上的人都穿著用樹葉編織的衣服。他的父親到底從哪裡得到了這本書老人不得而知,可惜後來這本書又丟失了。這本書上所記載的會不會便與這些洞穴人有關?

在附近的一塊巖石上,有一幅奇特的巖畫,線條粗曠,似文似圖,畫面所要表達的意思也難以讓人領會。很多洞內出現的特殊符號,是否也在向後人昭示著什麼?蝨子壩洞穴留給後人的又一個難解之謎便是洞穴到底是怎樣建成的。這些洞都?建在巖石中,如此龐大的工程量,這些洞穴人又依靠什麼工具來完成的呢?雖然洞壁上明顯有開鑿的痕跡,但到底是用鐵器、竹片還是石器卻不得而知。

最令人稱奇的是洞內的孔隙,洞頂的通氣孔大多在3米左右,在僅有2米左右的洞內開鑿而成,而且成規則的園錐形,這對於現代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又是怎樣來完成的?火膛、煙道設計以及洞內的布局都異常巧妙,他們的設計思想、智慧又源自何處?

謎團三:洞穴人是怎樣消失的?

據史料顯示,在北宋時期,整個洪雅縣只有5000多人,而在蝨子壩已發現的洞穴便達100多個,居住在這裡的人應當屬於當時一個不小的群體,這個群體為什麼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同人間蒸發?是瘟疫?是戰爭?是遷徒?還是別的什麼?但這些都理當殘留下一些生活物品之類的物品,而這裡卻什麼也沒有。

是一個民蔟消亡的印記?還是逃避戰爭的遷移?甚至是明末在洪雅『鐵筆定洪州』的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所為?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上個世紀40年代,這裡曾發生過地震,房屋的瓦片都被震掉,就連一些清代墓碑也被震裂?這些洞穴人的消失會不會與這種地震有關?但為什麼洞穴又保存得如此完好?

而這些人到底又靠什麼生活呢?在洞穴分布的山中,當時應該是一片森林,他們會不會便依靠這生存呢?而洞穴右側象是存放東西的位置是一個深達2米左右的孔隙,這會不會便是他用於放置打獵用的長矛或劍之類的工具?

蝨子壩是一個三面環山的盆地,只有一個幾十米寬的缺口,當地村民在盆底植樹時,發現土層底部都是枝葉枯敗後的黑土,並不時能發現埋在地裡的大樹,形同烏木。壩上土質也非常潮溼,據此有關人推測,這兒以前會不會是一個高峽平湖,洞穴人便依賴湖泊中的魚蝦生存,後來因為什麼原因湖泊決堤,失去了生存依靠的洞穴人便只好舉家遷徒?

當地人推測推測這可能是聖母居住的祖母洞,這個洞穴也就是文明剛開始用火的時候,知道鑽木取火,他們在裡面主要是以火來維持生活。應該是原始部落,沒有什麼衣服,這樣的人群。獸皮就在底下,比較原始的,至少是萬年前就有人居住。當地人推測是原始人居住的洞穴,那麼原始人是如何開鑿出如此龐大的工程?

原始人那個時代有可能加工出這種巖洞,這個消息一經公布,就引起了考古界很大的興趣,四川大學考古系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所的林向、馬進賢、李映福、孫智彬、陳顯州等專家,步行近三個小時的山路來到蝨子壩洞穴考察,在進行詳細的考察之後,專家發現洞穴成長方形,洞壁上分布有清晰均勻的鑿痕,是人工開鑿的,絕對不是天然形成的,大家首先排除了洞穴是原始人生活遺址的說法。他們感嘆:「這還是一個難解之謎!

10月10日,記者又電話聯繫了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孫華教授,孫教授推測說,在眉山一帶,崖墓很多,但一般沒有通氣孔和煙道,而且洞口大都要進行封閉,即使後來被盜墓,也應該殘留下碎石等物品;如果是人居住,但一般都選擇天然的巖洞,而蝨子壩洞穴入口小,進出不方便,並影響了裡面的採光,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選擇這種洞穴來居住?如果是戰爭等原因選擇的臨時避難場所,洞的大小和布局應該沒有必要那麼講究,而且分布應該是越分散越好。對於在洞內發現石斧,孫教授說,很顯然靠石頭之類工具在巖石中開鑿出這樣的洞穴,那將是非常困難的。

川大考古教授馬繼賢說,我們知道原始時期不管是舊石器時代或者是新石器時代,人們使用的是石器工具,它不可能開鑿這麼多的山洞。我們看到,山洞非常整齊,他們開鑿了很大的空間,當時原始人生活要居住在山洞裡面主要是靠天然洞穴。可是當地人也表示疑惑,洞壁的雕鑿痕跡很像山裡面竹子的寬度和厚度,那麼蝨子壩洞穴有沒有可能是原始人用竹子作為工具而開鑿的呢?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專家李奎說,如果不用金屬的工具,就靠竹竿、木頭來開鑿洞穴,還是比較困難的。川大考古教授馬繼賢歸結為原始人居住的地方,這個觀點不能成立。

不是原始人的遺址,那會是什麼人在此居住? 在進一步細緻勘察中,有專家分析出一個令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洞穴的用途並不是用於人居,而是崖墓。

崖墓是四川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形式,它一般都是沿江而鑿,多在半山腰,海拔很低,墓頂呈圓拱形,墓穴裡面高大開闊,一座崖墓一般會由多個墓室組成,用來存放整個家族的棺木四川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孫智彬認為,從它的結構形制,然後它的長寬高的尺寸,它整個的性質特色、結構特色來看,它應該是崖墓。 這個洞遺址的特點,跟我們常見的過去的蠻洞,就是所謂漢到南北朝時候的崖墓形象很相近。

鮮繼新,洪雅縣文管所所長,最早從當地人口中得知蝨子壩洞穴的人,對於孫智彬的說法鮮繼新表示不能理解。蝨子壩這裡的海拔在一千三百米,離最近的青衣江也有5公裡的距離,這裡會有崖墓嗎? 「它不會違反自己的組織,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 」他說。

除此之外,更讓我們奇怪的是,我們在每個洞穴中均發現了通氣孔和煙道,鮮繼新認為在洪雅所有崖墓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結構,而且這麼明顯的地燒灼痕跡更是沒有見過。 這個痕跡的產生是在它下葬的時候,復原它生前的一些場景,它把這個灶點燃以後燒一燒。

如果真的是象孫智彬說的那樣,那洞頂的圓錐形通氣孔又該如何解釋?

孫智彬:在漢代有一種神仙思想,人死以後要升天的,所以這個口就是通往天上的通道。

但是一些問題仍舊不能解釋,崖墓這種墓葬形式在四川地區廣泛存在,並不稀奇,但值得奇怪的是,洪雅發掘過漢代至明代的古墓,即便是被盜,也都曾出土過文物,而唯獨在蝨子壩的洞穴裡找不到一點漢崖墓裡常能找到的人體遺骨以及陶製陪葬品。而且我們發現,這些通氣孔和煙道並不是直上直下的圓柱形而是下大上小的圓錐形,抬頭望去的確是通著的,這是不是古人在利用這種特殊地構造來達到排煙的效果呢?為了證實這種推斷,我們讓當地村民找來柴禾,在洞裡火塘的位置點起了火堆…… 果然隨著火苗越來越旺,煙霧也升騰起來,但是很快就通過煙道迅速排到洞外。在山頂上的排煙口倒是煙霧繚繞。三個小時之後,村民才把火苗漸漸熄滅,我們卻只看到一層淡淡地燒灼痕跡。如果是用作墓穴,在下葬的時候再現一下生活的場景的話,燒灼痕跡不會這麼明顯。

那麼現在很多觀點都證明了這些神奇的崖洞不是想像當中崖墓,不是存放屍骨的,反而很有可能是用來居住或者是生產的,就像我們說現在看到的這個上小下大的這個錐形的通道。我們通過現場試驗也看到了,它是很利於屋裡積存的煙氣排出去。其實這種兩截不同的煙囪,這一截是直桶形的,而另一截是錐形的,我們吃涮羊肉吃火鍋時,當你覺得火不行的時候把這兒往上一戳,火很快就著起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它上小下大,突然之間變成這個狀態時候,裡面的壓強大於外界,所以煙氣就很容易跑出去。因此從這個角度考慮,當時人們為了要把屋裡的煙氣很輕鬆排出去,確實想出了好辦法。另外看它巖壁上燻黑的地方它不是說淺淺的一層煙泵,而是很深,這說明火要長時間、經年累月,才可能達到這種效果,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既然它不是放死人的地方,而是有活人在裡面居住的情況的話,那麼又是什麼人會在這裡居住呢?是誰能在這茫茫林海中築建如此龐大的工程?他如果不是崖墓,那它會是做什麼用的。專家認為一定是人居洞穴,那會是什麼人在此居住呢?這時,有人認為是秦代屯兵用的兵坑。

洪雅縣槽魚灘鎮文化中心主任楊德明主夥,這個洞穴我認為很有可能是以前戰爭留下的。我們查閱了秦代的疆域,它剛好就是秦國統一六國以後,羌人的領地,是我們現在說的羌族,也就是羌人領地的邊界。我們從一張地圖上看到蝨子壩的位置,蝨子壩所處的高山峻岭,的確構成了洪雅和雅安的天然屏障,雅安就是古時候的羌人領地,今天,那裡成為羌族的聚集地。當地人也說洪雅曾經出現過兵坑,這裡也許就是其中的一處。

從地勢的顯著位置來看是有這個可能性,可是這個說法卻在隨後的勘查中被否定,專家在對鑿痕進一步地分析洞穴開鑿的大致年代。

川大考古教授林向經過考證明認為,恐怕年代不是很早,可能是明清時候的。它挖的感覺相對是比較規整的,使用的應該是比較晚期的工具,肯定不是很早的工具,加工能力也比較強。那麼這個時間應該是比較靠後;從這種舒適度角度來說,這種居住可能一種臨時性的住處,我認為是一種暫時性的,比如有戰亂的時候,避難的一種方式。

蝨子壩這些洞穴能給我們留下可以作為參考的或者是來發現相關內容的有價值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那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也覺得很奇怪,因為有的專家查到明清時代來到這裡躲避戰亂可以理解;也有的專家說也許現在蝨子壩這些居民,就是當年在這裡避戰亂,後來覺得這不錯,就在居住下來,於是把所有的生產用具生活用品全都搬到山下了。如果按這個解釋理解,似乎也行得通,那麼這蝨子壩現在的居民應該就是當年這一批人的後代了,既然說它是明清的話,距現在也就六七百年的歷史,這種情況之下,對自己祖先從哪來,到哪去多少還是有記憶留存的。

今年84歲的車治明一輩子生活在蝨子壩是這裡年紀最大的老人。 老人不認識字但卻保留了一本祖輩傳下來的家譜。這本車氏家譜上記載,這個家族是清光緒年間從湖北移民到蝨子壩,但卻沒有任何關於洞穴的記載。蝨子壩主要是車姓和趙姓兩個大姓,當地人介紹這裡都是清代從湖北來的移民。看來,現在蝨子壩的人不是洞穴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說這些洞穴的開鑿時間最晚應該在清光緒年以前。

記者來到了洪雅縣政府的縣誌辦公室,希望能夠找到一絲線索。但是,翻閱了所有縣誌,都沒有任何關於蝨子壩洞穴的文字。史料中沒有任何記載,這些如此大規模的洞穴到底是何人開鑿的呢?馬繼賢,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2004就開始研究蝨子壩洞穴的種種未解之謎,以前也曾認為是東漢崖墓,但是,近幾年他越來越對這個結果產生懷疑,終於,在文史中一段描寫成都郊區新津縣歷史的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現在文獻裡面有一條記載,就是說當時由於戰爭的慘烈,新津縣百姓僅餘數姓,只有幾個姓氏還沒死亡,然皆逃外縣,雖然沒死到但是都逃掉了,逃到哪去了,逃到洪雅,匿跡洪雅,這文獻記載就是「然皆逃外縣,匿跡洪雅」,就是明確的指明了新津的這批人士逃亡洪雅,而且逃亡是匿跡,隱匿自己的身份。

明末清初,四川爆發了長達20餘年的戰亂,與此同時,瘟疫地震幾次大規模的災害又接踵而至。四川人口銳減。為了避難,成都郊區新津縣的一部分人來到蝨子壩的深密林中,當時金屬工具的使用已經很成熟,因此開鑿這樣一個山洞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為了防禦野獸攻擊,他們把洞口設計得很小。洞內只有一些必要的生活設施,煙道火塘通氣孔,作為臨時住所。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老百姓就一類是死的死掉了,或是逃亡外省,靠近附近省份的邊境地區,河南山西、雲南貴州,都逃了;另外一種就是逃亡這個平原地區的周圍地區。清初期, 政府鼓勵外省人口來到四川移民,移民的人口以湖南湖北居多,這兩個省在清代被稱為湖廣,這也就是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光緒年間,湖北的一部分移民來到蝨子壩,成了這裡今天的主人,因此也就不會知道以前那段短暫的歷史。

我們現在只能給出這樣一個推論,那就是當年來避亂的新津人,沒有攜帶多少有用的傢伙事,只是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當然這些傢伙事也就是鍋碗瓢盆,肯定捨不得扔,於是統統都帶走了。那麼至於說有一些被當地說是巖畫的東西,也有專家認為它可能不是巖畫,也可能是一些隱喻性的文字,就好像紅崖天書一樣,當然這都是每個專家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講出一個合理的推斷。

那麼到底這些洞穴又是怎麼回事呢?據我們了解目前有關部門正要組織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活動,我們希望隨著這些考古發掘的深入進行下去,真的能夠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也幫我們更加合理地去分析解釋它。孫教授說,要破解蝨子壩洞穴之謎,首要的便是要確定這些洞穴存在的年代,然後再從洞穴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可能殘留在洞中的包括樹枝之類的物品中尋找蛛絲馬跡。

同类文章
 2016探索宇宙未解之謎 揭開六大宇宙未解之謎

2016探索宇宙未解之謎 揭開六大宇宙未解之謎

宇宙浩渺萬萬頃,裡面有太多太多的奧秘等著人類去發現,如穿過黑洞真的能進行時空旅行嗎?什麼是暗物質呢?宇宙未解之謎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今天51未解之謎網將為大家帶來六條已被友解的宇宙未解之謎,相信大家在看完2016探索宇宙未解之謎後,您對宇宙的了解一定會更進一步的。1. 大爆炸之前有其它事物嗎?膨脹輕易
 納粹死亡之鐘有何神秘力量讓靠近的生物都死亡?

納粹死亡之鐘有何神秘力量讓靠近的生物都死亡?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據說研製了一種秘密武器死亡之鐘,據說只要靠近死亡之鐘的任何生物都會死亡,死亡之鐘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足以摧毀任何生命,今天小編就來談談納粹德國的死亡之中。死亡之鐘:死亡之鐘是黨衛軍主要負責武器研製的高級領導卡勒姆負責生產的,但是在1945年4月17日失蹤了,據說是自殺了,至於他究竟在
 《推背圖》是真的嗎?驗證了哪些事件?

《推背圖》是真的嗎?驗證了哪些事件?

推背圖是一本讓世界都大為震驚的預言奇書,推背圖裡面的每一個預言都準確無誤,這可是比瑪雅人的預言還要準確的,這本奇書究竟有什麼秘密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推背圖》是什麼?《推背圖》是古今中華第一預言奇書,傳說是由李世民為了推算唐朝的國運請來兩位著名天相師袁天罡和李淳風根據周易八卦所著的一本書,推背圖

科學家彭加木羅布泊沙漠失蹤未解之謎

彭加木(1925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廣東番禺人。彭加木失蹤事件一直以來是國內一起比較著名的未解之謎,無數國家相關人員進行過查找,無奈生不見其人,死不見其屍,就此失蹤。彭加木(1925年~1980年),原名彭加睦,廣東番禺人。194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農學院,後進入北京大學農學
 封門村鬧鬼是真的嗎 河南封門村鬧鬼真假

封門村鬧鬼是真的嗎 河南封門村鬧鬼真假

封門村,被稱為中國第一鬼村,位於河南一座深山內。目前已無人居住,很多驢友前來探險均發生各種離奇事情,恐怖氛圍瀰漫。封門村曾經叫做風門村,有很多人在此居住。但由於年輕人多半外出打工,且居住不便,全村便遷往其他地方居住,便這樣留下了一個空落落的村子。那麼封門村鬧鬼是真的嗎?其實最初是一個驢友無異中發現了

考古史上的人類7大未解之謎

考古讓世人知道了更多古人的東西,但是離奇的是有一些連考古學家都無法解開,一起來看看考古史上的7大未解之謎;1、失蹤的殖民地1585年,探險家John White旅行到了洛亞諾克島,而且繪製了島嶼的地圖。1587年他帶領一個英國移民隊伍返回。在他回到英國補充供給時,卻因為戰爭耽誤到1590年。當他再次
 中國七大懸案,至今還未破解

中國七大懸案,至今還未破解

儘管現在的科技越來越進步,破案變得越來越簡單,可是有許多多年前的懸案,比方黑色大麗花事情,由於時刻太久遠了,仍是無法破解,有許多十分聰明的壞人,會利用高科技犯罪,這樣更難破案,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國七大懸案有哪些?  我國七大懸案 :習愛青碎屍案、慈谿白骨案、清華投毒案、白銀市連環殺人案、重慶紅衣
 樓蘭古城未解之謎,三大未解之謎

樓蘭古城未解之謎,三大未解之謎

100多年來,有關新疆羅布泊區域的樓蘭的每一次發現都炫人眼目。樓蘭出土的文物散布在國際各地:倫敦、首爾、京都、東京、新德裡、北京、烏魯木齊……這些文物觸及了地理、人種、考古、言語文字等學科,每一個問題,都足以讓學者用一生的精力來研討探索。對樓蘭的解讀,某種意義上是對人類文明史的解讀,樓蘭因此成為一個
 太陽墓之謎究竟是什麼民族部落的墓地?

太陽墓之謎究竟是什麼民族部落的墓地?

太陽墓是新疆考古學界之中最神秘也是最讓考古學家感到不解的謎,太陽墓究竟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在裡面嗎?兩三千年過去了這些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下面51區小編帶大家去探訪一下太陽墓。太陽墓:太陽墓舉例孔雀河不過數裡之遙,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木樁粗細有序
 羅布泊三大未解之謎 大耳朵之謎至今爭論不休

羅布泊三大未解之謎 大耳朵之謎至今爭論不休

羅布泊向來都是中國第一神秘的地方,這裡充滿著各種神秘離奇的傳說故事,羅布泊的三大未解之謎也是一直困擾著各界專家學者,究竟這三大未解之謎何時能夠解釋開呢,下面51區小編為您盤點羅布泊三大未解之謎。羅布泊三大未解之謎:遊移之謎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學家們曾對羅布泊的確切位置爭論不休,最終問題沒有解決,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