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密宗骷髏法器嘎巴拉供碗
2023-03-23 16:31:21 8
一般人的骷髏與得道高僧的骷髏價值完全不同。做法器的顱骨必須是修煉有成者的,一般行者的頭蓋骨是不會用的。在西藏,有許多修行者,他們居深山、遠離村鎮,修煉各種密法,當獲得大成就之後,就會招徒納賢,將密法傳給有根器者。有的大成就者在圓寂、坐化之前,留下遺囑,要弟子們在他圓寂後,留下頭顱、脛骨作為密法器物,永留人間。
密宗區別於其它宗派最大的特點就是以降魔作為成佛的途徑,所以密宗諸神也都呈現出恐怖威猛相。神靈們佩帶可怖的骷髏震懾邪惡勢力,同時象徵那些已經被他們徵服了的惡魔,就如同現今社會需要法制甚至軍隊來震懾邪惡一樣。而關於骷髏法器的起源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密宗骷髏法器嘎巴拉供碗
骷髏碗:這是用頭蓋骨做成的碗,下巴骨為碗蓋製作而成的。亦稱顱骨碗、頭骨碗、天靈蓋碗、嘎巴拉、頭蓋骨碗。骷髏碗是西藏密宗法器之一,只供於護法神殿和密宗師、行者的修煉禪房,或密宗室內,在寺院的大殿中是看不到的。骷髏碗中專門盛水,有時也盛法酒(密宗活動時所用之酒)。在傳密法、灌頂等密宗法事活動時,由密宗師將骷髏碗中的水或酒,滴在受法者頭上,或掌心,也可將掌心之水一半飲入口中,一半抹在頭頂。
除骷髏碗之外,還有鞀鼓。鞀鼓藏語稱「扎瑪如」,為修密法者的隨身法器。使用時,手握中間凹處,搖擺出聲,就像撥浪鼓。鼓架多用頭顱骨、還有一種用骷髏脛骨做的笛子,稱為「人骨笛」,藏語叫做「罡洞」。它長約30釐米,是用人的小腿骨製成,局部包銀或銅,吹起來聲音尖利刺耳,給人以恐怖之感。據傳印度某大成就者避世隱居,半夜獨自在天葬臺苦修,逢悲憫之心時取用骷髏脛骨做笛吹奏,其尖利的聲音喚起他厭世悲憫的共鳴。
嘎巴拉供碗
用顱骨穿成的念珠,這是佛教徒念佛、法、僧三寶時記數之具,種子、木、珊瑚、綠松石、蛇脊椎骨、聖僧的遺骨、頭蓋骨均可作為材料。顱骨念珠由絲線串連骨片而成,有的還鑲嵌有金銀和珊瑚珠,形式別具一格。
骷髏器物,其實有著很深的佛教淵源。西藏大譯師白若雜那在印度學得密法,返回西藏開始傳播。密宗的修行儀式受到貴族的激烈反對,藏王赤松德贊之妃側繃紗說:「所謂嘎巴拉,就是人的頭蓋骨;所謂巴蘇大就是掏出來的人的內臟;所謂岡凌,就是用人脛骨做的號……這不是教法,是從印度進入西藏的罪惡。」
這說明當時骷髏器物的使用並非是司空見慣的,它於數百年後在西藏普及是隨著密宗在西藏的廣泛傳播而開始風行的,而非土生土長。密宗禮儀中使用骷髏法器的做法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沒有普遍使用骷髏法器。
在佛教密宗中,金剛、明王、護法神等神佛像大都有骷髏裝飾品,有的戴骷髏冠,有的身掛骷髏瓔珞(項鍊)。例如,怖畏金剛身佩50顆鮮人頭,遍體掛人骨珠串。
印度三大神之一溼婆是毀滅之神,又是生殖之神,舞蹈之神。他被描述為沉靜的瑜珈苦行僧。他的頭上罩了一輪彎月,肩上纏著可怕的蛇,頸部用一圈人頭骷髏加以裝飾。據說佩戴人骨、骷髏一方面象徵世事無常,另一方面象徵戰勝惡魔和死亡。
在印度佛教裡,一般人的骷髏與得道高僧的骷髏價值完全不同。做法器的顱骨必須是修煉有成者的,一般行者的頭蓋骨也不行。在西藏有許多修行者,他們居深山、遠離村鎮,修煉各種密法,當獲得大成就之後,就會招徒納賢,將密法傳給有根器者。有的大成就者在圓寂、坐化之前,留下遺囑,要弟子們在他圓寂後,留下頭顱、脛骨,作為密法器物,永留人間,為眾生加持、祝福。因此,在西藏寺院(密殿)中所供骷髏碗都是大成就者的頭骨製成的。
骷髏碗,梵文為kapala,意思為皿瓶、蛋殼、磚瓦,漢語中採用了音譯。
餘慶遠在他的《維西見聞記》中有這麼一段關於骷髏碗使用的記載:「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想亦用其髏耳。古宗之制,不謀而與古合者,此器也。人髏四片,有理無隙,相合不散,古宗派而盛於囊,佩於身,謂可卻鬼。盛湯水獻佛,非此不為敬,其飲茶酒,必取而酌之,如飄捧飲。阿墩子以上,古宗死,剝肉食雕,剝工售此器,阿墩子以下,於屍棄之水,置之木者,肉潰而取之,城外蘭經專紅教喇嘛,皆麼此也,無此器,四寶喇嘛舁以三具獻佛。人髏的鞀法以二髏骨化而含之,以人肱骨為柄,脛骨帒筋化聯之,為兩旁耳。作佛寺,則如播鞀或持而搖。黃教喇嘛皆有之,西藏紅教喇嘛亦有之。」
在漢文史料當中,趙襄子漆智伯之首以為飲器的記載是最早的骷髏碗使用的資料。趙襄子的這種人頭作為骷髏碗的作法和藏傳佛教中骷髏碗使用習俗是不同的,也並沒能影響藏傳佛教中骷髏碗使用的風俗。餘慶遠在《維西見聞記》中也說及骷髏碗在藏傳佛教中的使用。
遠古時代,世界很多民族都有性崇拜,將男人的精液和女人的經血混合用來祭祀,有些盛用的器皿就是頭蓋骨。有些碗的託座為三角形,碗蓋為卵形,都是用純金建造。金蓋上刻有蓮瓣,纏枝花草和八寶紋,蓋口邊緣上嵌綠松石和珠寶,把手做成金剛杵形。託座上的每面都有一個人首,其餘部門通體鏤雕卷葉紋圖案。全部嘎巴拉碗選材邃密、建造精彩、工藝講求、是嘎巴拉碗中的極品之作。據說,藏族的血祭就是源於這種來自久遠年代的紅白祭祀。
如今,藏北的達摩寺多多卡天葬臺被美術家們命名為「骷髏金字塔」,考古學家意識到這對人類學研究將有重大的意義;文學家則被它高深莫測的哲學和傳奇色彩所感染和震驚。
莊嚴肅穆的天葬臺,盤旋飛翔的鷹鷲,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形成一個神秘世界,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多多卡」據說是西藏惟一保存頭骨的天葬臺。多多卡天葬院中間,有一塊約四平方米大小,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葬屍池,池北邊有一塊五六十釐米高的長方形石塊,這是天葬時停放屍體的。
在天葬院南門外,還豎立一根約十餘米高的經幡旗杆,上邊有骷髏骨雕塑,頂部懸掛著很多褪了色的經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臺前,把屍體捲曲起來,頭屈於膝部,使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擇吉日由背屍人將屍體送至天葬臺,點燃桑煙引來鷹鷲,再進行屍解。因為鷹鷲喜歡吃肉,不喜歡吃骨頭,所以天葬程序就採用倒敘法,先餵骨頭。
神秘詭異的「骷髏牆」
整個天葬臺院子約有四千多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牆,在南牆和西牆上修有木架,約四五格,每格內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牆,一個個威嚴的骷髏頭骨,讓人感到神聖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
骷髏牆是天葬的產物。在西藏,人死後屍體全部餵鷹鷲,不留一點,惟獨藏北的比如縣達摩寺內的多多卡天葬臺,保留了眾多死者的頭骨,此舉堪稱世界一絕。
有一種說法認為,保留死者頭骨是在十三世比如縣香曲鄉缺代寺的打普活佛丹巴圖庫烏珠(又名白瑪白扎)定下的寺規,具體動機至今尚不清楚。天葬師阿旺丹增曾說,把骷髏頭留下來,砌成牆,無非是告誡活著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無論什麼人,死了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