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五篇
2023-04-01 21:09:17 2
寫讀書心得體會,不僅可以明白書中或文中的內容和主旨,還可以培養明晰的頭腦,敏銳的眼光,並且使日後無論做什麼事,有自己獨特的主張或見解,不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以下是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一)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衝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麼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並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麼能力,充當什麼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並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
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
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二)
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我願把自己一路走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為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2.激情不老
這應該成為為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不過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著讀人家的「書」,自己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己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著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面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毀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可以說,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裡」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為自己的生命奠基,為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三)
這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學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學習問題專家託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證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為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桌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隻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能夠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好處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盼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齊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務必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務必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裡充滿了迷惑,老師就推薦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為是「痴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秘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為社會可用之材。
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期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據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魚夫在深海裡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為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魚夫不滿意。拿到家後留意的剝掉白點,就在魚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後魚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魚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取思路有著相同之處,就是錯誤
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為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為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用心發現的過程。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于于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
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能夠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好處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為己任,只但是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裡沒有「命令」,只有「對話」。
因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為,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完美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就應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取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這本書值得一看。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四)
這天,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條是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別人的愛心(或是痛苦)的潛力,進而才有可能把他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愛心的善良的人。
愛是教育的永恆的主題。韓軍的人文主義精神,教育在線中的朱永新教授高舉的愛的旗幟的新教育實驗;李鎮西的「走進心靈」的教育,似乎無不凝聚著愛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所奉行的不也是愛的惟一原則嗎?
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就發誓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圍的每一個人。那時候,我在學校住宿,在同寢室中,我的人緣很好。因為,我當時做人的準則就是:無論是誰,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務必答應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難處,我要幫忙每一個有困難的人。那時,我家裡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節省,但是只要有同學跟我借錢,只要我兜裡還有錢我就必須會借。漸漸地,我發現我眼中的世界似乎變了,每一天我都會有無窮的快樂,每當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日子。
再之後,我當了一名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學會關愛他人。關愛他人是現代社會中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圍的人都快樂的大我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忙,相互提高。學會幫忙他人,也就學會了關愛自己。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關愛與合作對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獄去考察,發現天堂裡的人同地獄裡的人一樣都是圍著一口鍋,拿著兩米長的勺子喝著相同的肉湯。但是,天堂裡的人卻精神煥發,滿面紅光,地獄裡的人卻萎靡不振,面容憔悴,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先,地獄裡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裡拿著長勺子舀湯喝,勺柄太長,總是喝不上,而天堂裡的人則相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長勺子舀湯第一口總是先餵他人,然後再被別人喂。由於有了先己後人和先人後己之別,於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獄之分。在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發現了,比我的世界更動人的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那裡如小石潭記中的潭水一樣的清澈,在那裡如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一樣的美麗;在那裡像聖經裡的天堂一樣沒有苦難只有關愛,在那裡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樣沒有憎恨只有善良。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
愛孩子們吧,即使他暫時不能理解你,終有一天,他會明白你的愛。愛是永恆的!為了你的學生總有一天如你愛他一樣能去愛別人,為了這世上的人彼此之間都能互相關愛,請你愛你的學生吧!師愛是一種激勵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無可代替的教育力量。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師生的心靈。有了愛,師生之間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當你培養出具有愛心的孩子,他就會對教師的愛很敏感,並以好心還好心;而教師的愛,最重要的是為了學生獲得知識,若是學生懂得了這些,自發向上,成績自然就好,成績好了,那作為老師的你不也會更加快樂了嗎?
關於教育書籍的讀書心得體會(五)
當前,素質教育已越來越多的為社會、家長和學校所理解,逐漸構成共識,已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列入議事日程的一項中心工作。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品的意識、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的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極為重要。熱愛和關心學生是教師道德的核心資料,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之所以要學習,讀教育名著是因為教育名著是經過歷時反覆驗證的,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點:它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雲而光輝不減,其核心部分積澱著深邃的思想精華,有著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傳達了科學性較強的育人精神,蘊含著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啟發性,能使人從過去的經驗中領悟到教育法則和規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讀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學;能照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利於全面理解教育問題。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戰具有普遍指導好處的理性認識。
讀了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我覺得李老師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語出驚人的話語: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習差知識教育不當的結果實在是太精闢了。
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的探求和細心的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忙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理解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班上的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在閱讀中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真正仔細閱讀教育理論專著,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為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務必研讀必須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相關文章:
1.關於讀書讀報心得體會5篇
2.讀書心得體會:立足本職 為民服務
3.《我在書房等你》讀書心得體會
4.讀書心得體會:西遊記
5.工匠精神讀書心得體會
6.讀書心得體會100字精選十篇
7.讀書心得範文4篇
8.讀書心得體會4篇段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