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109歲的高僧(這名一生捐款60億的高僧走了)
2023-05-17 17:58:09 3
原創: 布周十面派/泰國網
佛土莊嚴常流轉,人間再無龍婆坤。
他是泰國東北部的一名高僧,而他的善舉,遍灑全泰,閃耀暹羅。
他是赤腳化緣的宗教人士,但他的影響,不分行業——
分撥善款,不棄貧苦;
帶動醫療,救助病患;
建橋鋪路,方便民眾;
擴建校園,發展教育。
他是佛法的真正踐行者,一生捐款達60億泰銖(近12億人民幣)。
開示助人面前,他總是一臉怒聲呵斥的正義無私,勸人向善。
不易相處的堅硬鐵面之下,改不了的,永遠是那一顆柔軟慈悲的菩薩心腸。
無論你是否認識他,下方一張老照片就能告訴你,龍婆坤到底是誰——
1995年1月11日,泰國九世先王蒲美蓬阿杜德大帝視察泰國東北部,拜訪龍婆坤大師。
就這樣,兩位心繫天下的高貴靈魂從那天開始,「走到了一起」。
兩人初次見面時的噓寒問暖出奇相似——「您累嗎?」
兩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也高度統一——「不累,只要能幫助更多的人,絕對不累!」
遺憾的是,兩名讓全泰舉國敬拜的偉人,定格在了時光裡。
民眾淚奔:這才是真正的「金身不滅」!
2015年5月16日,龍婆坤醫療小組宣布龍婆坤圓寂,享年92歲。
當時的醫院外,救護車輛被「虔誠」包裹,只能緩慢行駛。
直到逝世前,龍婆坤一刻也沒放棄勸人行善,顫抖的雙手,還是舉過了頭頂。
根據龍婆坤遺囑,他願意向孔敬府醫院捐獻軀體,用於重要醫療研究,從而拯救更多的人。遺囑同時規定,醫療實驗完畢後,開放民眾悼念,但一切極致從簡,不可大搞宗教法會,須以火葬結束所有悼念活動。
在泰國佛教眼中,「金身不滅」的說法來自於高僧圓寂遺體不腐不化,而一生行善的龍婆坤卻選擇了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後焚化,此舉讓多位民眾淚流不止。
繼龍婆坤逝世3年後,2019年1月29日,火化葬禮如期舉行。
泰國新泰日報社訊 本月29日下午,泰國呵叻府高僧龍婆坤火葬儀式進程開啟,泰國總理巴育·佔奧猜下令要求負責部門全力準備,強調當局高度重視此次葬禮,同時,巴育於當天15:30抵達葬禮,獻花悼念龍婆坤。
火葬悼念儀式中,來自全球各地數十萬名信徒自發參加,當中還有泰國本地企業家,公務員,學生代表等:他們雙手合十,高舉鮮花,向龍婆坤致意最高敬意!
據悉,悼念龍婆坤的民眾隊伍長達16公裡。從郊區到市區,道路旁人山人海。
部分悼念人士為表尊敬及祈福,紛紛用自己衣服帽子為龍婆坤鋪路,該組圖片在臉書平臺得到大批轉發——「大德高僧,功德無量,我們將銘記大恩,願升佛國,回返普渡。」
就連行動不便的老人也在家屬陪同下參加葬禮。
29日晚,當地時間22:00,龍婆坤火葬儀式開始。隨著火焰燃起,龍婆坤金身乘風直上雲霄,在場信徒下跪圍繞敬拜。
火葬現場中,還有多位民眾用手機拍下疑似「龍婆坤雙掌合十」形狀的火焰,以此緬懷悼念。
本月30日,上午10:00,呵叻府佛教辦公室發言人宣布龍婆坤火葬儀式結束,骨灰及舍利收集工作將在本周內完成,後續工作將謹遵龍婆坤遺言,將相關遺物灑向湄南河。
古有釋迦牟尼「舍家修行」,今有龍婆坤「棄子行善」
「你們給老子聽著,絕對不可做讓人難受的事情,不可犯法,要顧及他人感受,要努力行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爸爸有太多事情要做了,很多受苦的人都在等我,沒辦法好好照顧你們,你們要記得爸爸的教導,如果有機會,希望你們能出家修行,如果你們不方便,那就等我離世的那天剃度,哪怕3日,都好啊。」
這一段話,是龍婆坤向自己收養的兩個孩子(Zaa 和 Taa)說的,當時兩人只有7-8歲。如今兩人已經長大成人(26歲)出家了,與「父親」龍婆坤作風一致,從不保留任何善款,都是立即捐給有需要的人。
同時父子3人穿著樸素,連串普通的木質佛珠也沒有,每日清晨也是赤腳化緣。
2人在本月26日的採訪中向泰媒記者說道:「我們很想念父親,即使他不說,我們也會跟隨他的善舉步伐,幫助更多人。」
龍婆坤生前開示名言——留給所有人
龍婆坤生前開示時很少使用專業佛語,也很少使用典故,他的開示非常直白,只希望圓寂後,能給聽聞者最直接的啟發及幫助,現新泰日報泰國網將其總結如下(篇幅有限,節選):
1、教別人做人之前,先看自己做人都做成什麼樣了!
龍婆坤開示:很多人特別有自信,方方面面的自信,掌控全局的自信,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別人各方面都是傻子,因此喜歡手把手教別人如何做人。普通人是如此,部分僧人也是如此。
其實他們沒資格教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及興趣追求,並且人無完人,應當心平氣和地交流討論,而不是盛氣凌人去強迫他人跟著自己做,這是土匪。
真要教人,首先要反思自己,在自己做到後,再善意勸人如此行。否則,不能讓人信服。
2、「大意」就是死亡之源!
龍婆坤開示:請對自己和他人負責,請認真對待生活工作中每一個細節。通常,人在犯錯時總會說,我是不小心的。可反過來說,你小心點不就行了?撇開不可預測的不可抗拒因素,在我們能掌握的範圍之內,我們都要認真謹慎。
生命脆弱,一不小心就死了,你大意囂張死了是你的事情,可別人不該成為你「大意」的犧牲品!就像那些開車追求速度和威風的人,你們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你什麼時候大意,什麼時候就「死」了,即使現在不死,養成習慣後,總有一天,你的「不認真」會毀了你。
3、「以戒為師」
龍婆坤開示:我們改不了壞習慣,是因為我們沒有意志力。你想發財,你有那心思,但沒那行動,還是在抱怨窮。你現在有錢了,但你沒那德行,錢和地位配不上,還是守不住。
你要進步,就要改變,你要改變,就要拿出毅力,你要毅力,就要以戒為師,無論怎樣都要堅持下去。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辦法。
4、做好自己的事,要有良知!
龍婆坤開示:善信們,我身體不好了,我想把心裡最重要的話跟你們說。你們不要相互鬥爭算計了,也不要因為嫉妒他人的成就,整天研究著如何在背地裡把人家踩下去。
每個國家的人,都有分工,我們應當做好自己分內之事,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在一個國家裡生活,我們就要關注這個國家的一磚一瓦,不要為了自己舒服而不顧周圍事物,要有良知,別成為一個什麼都不管的假好人。
看見人有困難了,不要圍觀,不要靜靜站著,請把手伸給他。
5、想要獲得幫助前,先學著怎麼幫助人。
龍婆坤開示:我們在社會中白白佔到便宜,別心理暗自喜悅,有人得到,就會有人失去。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幫助,但是先學會幫助人,接著在社會中形成互助溫暖的良性循環,讓每一個人都能受益。
千萬不要說:這社會就這樣勢利了,我強勢爭取到,但不違反法律,我就成功了。按你們這種以大欺小,弱肉強食的做法,誰能保證他就是「永遠最強最大」?不依靠造福大眾的善行,各人心裡的相互算計,還不是自相殘殺?今天你威風,明天他逞能,還不是一團混亂的「餓鬼搶食」罷了?
可是真要等到那樣,那時的社會競爭,是沒有任何人性可言的。那麼在座的每一個人,為什麼要說自己是人?
6、「家中父母就是最靈驗的佛」
龍婆坤開示:不要見佛就拜,不要虔誠燒香想著發財,這是對佛的侮辱,而且你們別忘了家裡的父母,就是最好的佛。家中有佛而不拜,對外人客氣而對家人無禮,對陌生人套近乎,接著對親近的人兇惡無比。
這種沒有慈愛的行為,只是在消耗親人朋友的美好情誼罷了,等到眾叛親離到來,誰還能讓你發財?
7、出身貧寒和受苦才能讓人珍惜來之不易的可貴。
龍婆坤開示:人的不幸福產生於不滿足已經擁有的,並且在竭力追求沒有的。這句話不是讓年輕人放棄衝勁和進步,而是希望你們能體會付出,不浪費自己的生命,不詆毀他人的勞動,進而珍惜眼前稍縱即逝的一切,踏實過好每一天。
儘管火葬結束,龍婆坤大師離開了,但他所做的功德,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上,善行凝聚的「龍婆坤慈善計劃」,影響著越來越的多人。
本編布周第一次聽到龍婆坤的名字,是5年前第一次赴東北部遊玩的時候。
當時跟著谷歌地圖,無意間走到了瓦班萊(龍婆坤寺廟)。
這是間非常莊嚴而美麗的寺廟,尤其是在夜間。當時前往拍照的遊客很多,寺廟內公共標識清晰,龍婆坤佛牌結緣部外語招牌明顯,修行場所靠近後方。
是的,與早期的瓦班萊相比,如今的寺廟,更像是一個景點。
當時旅途中,布周認識了一名僧人,他從小在瓦班萊長大。他跟我介紹龍婆坤的時候很激動,從龍婆坤出錢建造醫院幫助病重患者開始,再到九世先王查看寺廟,遞交皇家封號旗幟,接著稱讚龍婆坤為很多泰人通了橋,造了很多條平坦的道路,貧困地區的學生也因為龍婆坤的善款能夠上學……
在那名僧人眼中,龍婆坤不僅僅是泰國人一直信仰的法力無邊的「在世活佛」,更是默默無聞的大善人——
「龍婆坤很少炫耀自己的所做的善事,也不輕易向人說起,倒是激動的信徒把龍婆坤的光榮事跡發得滿網皆是,龍婆坤生活樸素,沒有洗澡的習慣,但在做善事方面特別勤勞,他有一本小冊子,裡面密密麻麻記載著他救助貧困的款項。」僧人說道。
後來布周了解到,上方的善款本子,龍婆坤從1970年就開始記錄了,直到龍婆坤去世,他一共捐出了約60億泰銖。
1997年,龍婆坤曾在採訪中說道:「真正的僧人,根本不是那些受人膜拜滿嘴教義的清高人士,真正的佛法,必須切實幫助到困難人士,因為咒術和經文只是我們的思想規範,要想真正讓人遠離痛苦,必須要有實際行動。」
那次旅行,布周從瓦班萊回到曼谷後,開始翻閱龍婆坤的泰語資料原文,希望能進一步了解這名偉大的僧人。
臨行前,那名接待布周的僧人還贈送了一本書,名字叫《沒有龍婆坤的瓦班萊》,那本書,是他自己寫的。
《沒有龍婆坤的瓦班萊》,除了介紹龍婆坤的善行見聞,還添加了作者對瓦班萊寺廟的反思——「越來越多的龍婆坤佛牌被炒作提價,民間越來越多的惡意捐贈打上了他的旗號。商業化,正在摧毀每一個虔誠信仰,正在歪曲善行。」
在布周看來,龍婆坤的獨特之處,正是在於他的實際與融合。
實際指的是,真正行善的成果才是佛法,並且宗教與民眾生活融合,不偏不倚。
龍婆坤出身貧寒,沒有雄厚善款,但因為他的善念號召,讓善行將款項匯集於此。
這筆巨款,龍婆坤沒有濫用,繼續重複著善信的捐贈行為,將功德傳遞下去,送到了社會最需要幫助的每個角落。
《僧伽吒經》裡面有一句話:盡一切惡得須陀洹。然後布施遠離諸苦,受苦眾生令得解脫,怖畏眾生令得遠離。
龍婆坤雖未如同佛經異象般身如琉璃,內外明澈,但他一生極致的功德積累讓我們看見——
他做到了一切!
願一代傳奇高僧龍婆坤走好,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至此,頂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