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紅講安徽考古(安徽人文講壇曹天生)
2023-05-20 00:27:03
吳衛紅講安徽考古?安徽文房四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宣紙是人類非遺代表作,宣筆、徽墨、歙硯是國家級非遺,同時也都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是文房用品中的高檔精緻用品安徽文房四寶構成一個完整的文房用品體系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咱們就來詳細聽一聽安徽文房四寶的故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吳衛紅講安徽考古?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吳衛紅講安徽考古
安徽文房四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安徽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宣紙是人類非遺代表作,宣筆、徽墨、歙硯是國家級非遺,同時也都是中國工藝美術的典型代表,是文房用品中的高檔精緻用品。安徽文房四寶構成一個完整的文房用品體系。本期的安徽人文講壇,咱們就來詳細聽一聽安徽文房四寶的故事。
揮灑縱橫、蟬蛻龍變的宣筆
宣筆是指以產於宣城地區的山兔紫毫為主,兼用其它毫料,以宣州傳統制筆技藝製作的紫毫、兼毫、狼毫、羊毫等毛筆,其中以涇縣山兔紫毫毛筆為代表。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確定宣筆的具體發明時間,但普遍認為宣筆聞名於魏晉,興盛於唐宋,元、明、清、民國時期衰微,再度崛起於當代。」曹天生說。
唐代是宣筆發展的鼎盛時期。到了宋代,宣筆業持續繁榮。宣筆品種不斷增多,名品不斷湧現,無心散卓筆、宣州諸葛氏筆、狼毫筆已普遍使用,以羊毫為代表的軟毫筆也已出現。
宋末至元初,朝廷偏安,戰亂頻繁。宣筆技工為謀生計,背井離鄉,改謀它業。有的到徽州一帶,依附於
徽墨業;部分優秀筆工流散到湖州,加入到開始興起的湖筆製作,使湖筆、宣筆兩種制筆技藝有機結合,從而促進了湖筆製作技藝的改進和提高,推動了湖筆的加速崛起,宣筆從此失去了唐宋以來制筆業中心的地位。及至民國,社會動蕩,軍閥混戰,日本入侵,西式鋼筆、鉛筆進入,宣筆日漸萎縮,生存艱難。
曹天生介紹,20世紀70—80年代涇縣宣筆產業蓬勃發展,產品品種增多,通過外貿出口走向世界。20世紀90年代後,宣筆企業陸續改制;21世紀初,當代宣筆形成產業集群;2008年6月,宣筆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涇縣黃村鎮獲「中國宣筆之鄉」稱號。
宣筆製作技藝流程有制筆毫、做蓋毛、修筆、制筆桿、裝配等幾十道工序。
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徽墨
徽墨,是指在古徽州地域的以傳統方法煉製的松煙、油煙、漆煙為主要原料及輔料骨膠、麝香、珍珠、冰片、金箔、硃砂等,以密制配方,採用手工技藝製作的墨錠。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
徽墨生產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製品的典型代表,特徵鮮明、技藝獨特、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制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徽墨製作配方和工藝非常講究。唐之前,古黟縣就有產石墨的記載。明代是徽墨業的第二個鼎盛時期,形成了歙縣墨派和休寧墨派兩大徽墨流派。
清代徽墨業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制墨名家」。民國期間,徽墨業更趨衰落,主要原因是洋墨的輸入。抗日戰爭爆發至1949年,徽墨業跌入低谷。不過民國4年(1915)胡開文墨店所制「地球墨」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和南洋勸業會優等獎。
改革開放以來,徽墨一改單一的實用功能而趨向多功能藝術性轉變,在傳承基礎上,經過創新和發展,書畫墨、禮品墨、紀念墨、鑑賞墨、收藏墨等蜂擁而起,形成當代百花齊放的璀璨局面。
當代徽墨生產企業主要分布於黃山市和宣城市的績溪、旌德等地。2004年9月,歙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徽墨之都」的榮譽稱號。2006年5月,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徽墨珍品中代表性的有清乾隆年間特製的仙人墨、清胡開文所制秦權墨和地球墨。
紙壽千年、墨韻萬變的宣紙
「宣紙是指採用產自涇縣及其周邊地區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並利用當地獨有的山泉水,按照特殊的傳統工藝流程及配方,在涇縣境內以傳統技藝生產的,具有潤墨和耐久等獨特性能,供書畫、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級藝術用紙。」曹天生介紹,2002年8月,宣紙被國家列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涇縣為宣紙原產地域;2006年5月,「宣紙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遺代表作名錄,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949年後,宣紙業逐步走向一個全新發展時期。宣紙產品由20餘種擴展到「生熟宣紙」150餘種。 「紅星」牌宣紙產品先後於1979年、1984年和1989年3次榮獲國家質量金獎。一些失傳百年之久的稀有宣紙珍貴品種,如「露皇宣」 「白鹿宣」 「尺屏宣」等相繼得到恢復生產,還先後開發出二丈、三丈三、四丈等特大型宣紙。
宣紙具有多方面特性,一是有極強的吸附性能,墨粒著於紙能形成自然斑斕色彩,即焦、濃、淡、枯、溼等「五種墨色」;二是紙張著墨後變形性小,經書畫後紙張不皺不拱,均整耐久,百折無損;三是有較長的紙張壽命性能,不易老化變色,具有保持千百年而無損的藝術價值。
宣紙製作工序複雜。生產一張優質傳統宣紙,從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廠,需經過1至2年時間,才能精製而成。
玉德金聲、發墨如油的歙硯
歙硯,指以古徽州地域的硯石為原材料,按歙硯製作技藝加工而成的硯臺。其特點是「石質堅潤、紋理縝密、澀不留筆、滑不據墨、儲水不涸」。與紅絲硯、端硯、洮河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2004年9月,歙縣被授予「中國歙硯之鄉」稱號;2006年6月,歙硯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歙硯石,紋斑綺麗,玉德金聲;堅潤如玉,發墨如油;傳世古代歙硯,以方正大硯居多,顯得氣宇軒昂。
歙硯雕琢風格,主要繼承宋硯雕琢的傳統,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精細工整的特點,所琢瓜果、魚龍、殿閣、人物諸圖,無不精細絕倫,神態入微。
歙硯寫意藝術,是硯雕名家方見塵首創。以畫入硯,採用大寫意的手法,靈變灑脫的刀技,給人以飄逸、空靈的視覺,無限暇想的空間,塑造出高雅的硯雕藝術格調。
歙硯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名硯之一,它載譽於世,其名久盛不衰。
歙硯的實用性,在於發墨宜筆,石料是關鍵。每一方精品歙硯的製成,都是精美的石頭與精湛的工藝天人合一。
歙硯製作工藝流程主要有採石、選料、制坯、設計、雕刻、打磨、養護、配盒等工序。
□特殊地位
中國文房,安徽取半
「安徽文房四寶是中國文房四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房四寶是中國傳統文房用品紙、墨、筆、硯的總稱,是傳統書寫與繪畫必備的文具與載體。」
曹天生介紹,紙是以宣紙為代表的各種書畫用紙,墨是以徽墨為代表的各種書畫用墨,筆是以宣筆、湖筆為代表的各種毛筆,硯是以端硯、歙硯為代表的各種書畫用硯臺。文房四寶還包括與之配套使用的相關文房用品用具。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房四寶代表性產地和代表性產品會發生變化。歷史上,文房四寶及其文化先後傳入東南亞國家。大陸改革開放後,又陸續傳向世界各地。
廣義安徽文房四寶是安徽全境所產傳統筆、墨、紙、硯的總稱,包括宣筆、界首毛筆、淮北毛筆等,紙有涇縣宣紙、潛山和嶽西的桑皮紙等,墨有徽墨、績溪墨等,硯有歙硯、淮南紫金硯、宿州樂石硯、宣城宣硯等;狹義安徽文房四寶專指宣筆、徽墨、宣紙、歙硯。安徽文房四寶構成一個完整的文房用品體系。
古代歙、宣二州出產文房四寶,是中華文房四寶的發祥地。當代的宣紙、徽墨、宣筆、歙硯,其始由秦及宋,顯於明清,盛於當代。是歷代安徽手工藝人的技藝智慧的積累和文人精神生活追求的融入,錘鍊成中華文房瑰寶。
「安徽文房四寶在中國文房四寶中佔有特殊地位。」曹天生說,安徽文房四寶具有「獨、特、全、精」的特點。宣紙有「手工紙化石」 「手工紙代表」 「書畫紙極品」等稱譽;宣筆以兼毫為最大特色,是湖筆的來源;徽墨是安徽獨產,傳蘇州、上海等地;歙硯細膩溫潤,居端硯、洮硯、澄泥硯、紅絲硯、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之首。安徽是文房四寶大省、強省,有「中國文房,安徽取半」之稱。
自清代起,安徽文房四寶便開始引起世界多國重視 。1949年後多國訂製安徽文房四寶產品,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和世界各國,在世博會、奧運會展示風採並獲得重要獎項 。
「安徽文房四寶,作為安徽的文化符號和名片,為中國書寫文化、繪畫藝術的發展,為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傳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曹天生說。
嘉賓介紹
曹天生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博士學位,安徽財經大學教授,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現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安徽卷》主編等。長期關注和研究安徽地方歷史文化,先後在國內外出版學術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曾獲軍隊和省部級以上獎勵多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陶娜
編輯 許大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