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演員年輕年老對比(我們感嘆上官雲珠)
2023-05-23 22:41:51 1
上官雲珠是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她的代表作有《一江春水向東流》《早春二月》《烏鴉與麻雀》等。在1963年放映的《早春二月》裡,這位四十年代的電影天后級人物僅在其中扮演一個配角——飾演了寡婦文嫂,雖然作為戲份不多,但仍然以少勝多的完成了角色塑造。
作為四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明星,上官雲珠的相貌、戲路、氣質,都很不適合演「工農兵」形象。在《早春二月》之前,我僅看過一部她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裡面的形象和文嫂截然不同-----對比以前那個風情萬種的交際花,我們只能感嘆這個43歲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非凡演技。
這部電影裡,文嫂先於陶嵐出場——就在蕭澗秋前往芙蓉鎮,站在船舷邊為眼前的美景欣喜不已的時候,一個小小的桔子滾到了他腳下-----這是文嫂的女兒採蓮的桔子----蕭澗秋與文嫂就是通過一個桔子聯繫起來的。-----桔子的象徵意義應該就是酸甜苦辣。
蕭澗秋充滿善意地為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撿起桔子,眼睛跟隨著女孩跑向了孩子母親,最後落到那母親的身上。 母親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背影——她對女兒偎依到身邊怯生生的問詢:媽媽,快到家了,可以吃桔子了吧?似乎不聞不顧,這種非常情的冷淡,讓我們不解和疑慮。
連旁邊的老婦人也忍不住了,一把拉過孩子說:採蓮!別理你媽媽,想吃就吃吧!
接著由她口中說出母親麻木的原由----蕭澗秋撿起桔子的同時也撿起一份難言的悲苦------孩子的父親不幸李參加了革命軍,井且已在前線戰死,留下生活無眷的母親----文嫂和兩個孩子。
在藍色的天空和閃著波光的河水襯託下,母親呈現給我們的只是悲愁的背影----面向河水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懷裡還抱著一個不到兩歲的男孩。
從她那痛苦的側影,能清晰地看到她蒼白的面孔,眼睛迎著水中射來的波光呆呆地出神。這就是上官雲珠飾演的文嫂-----在影片開始出現的一組鏡頭中僅僅是一個背影,但就這一個人物「背影」,卻使觀眾看得出文嫂是一位命運悲慘的農村婦女,同時也給蕭澗秋、給觀眾以不可磨滅的印象。這就是無語的語言----表演大師的水平!
聽聞了這孤兒寡婦的悲慘境遇,剛剛感覺到輕鬆的蕭澗秋重又被愁雲籠罩。
他看了一會神情木然的文嫂,然後低頭凝視水面,內心的波瀾通過面部表情盡顯無疑。
與文嫂相遇的這段戲,雖然只有短短幾個鏡頭,但是處理得冷靜、簡練,作為一個序幕,為影片以後情節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
接下來一個聯想蒙太奇的鏡頭充分表達了主人公此刻的心境:插入近岸繫於淺灘的一葉孤舟,,在風浪中飄蕩,好似時刻會被重新捲入那起落的潮水中去----文嫂那悲苦無告的命運,蕭澗秋複雜的心理活動,都在這個鏡頭中得到形象地揭示。
蕭澗秋在芙蓉鎮落腳的第一時間便冒雪去探望文嫂和她的一雙兒女。 開門的人正是我們在船上見過的那個悲傷的母親,這回我們看到的是她的正面,一個歷盡滄桑的標準的中國農村婦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回眸間的悽慘眼神------上官雲珠飾演的文嫂形象確實形神兼備。
文嫂和蕭劍秋第一次見面,雲嫂的第一反應是趕緊關門,這很符合一個寡婦待人接物的處理方式,蕭澗秋趕緊說:這是李志豪(文嫂的丈夫)家嗎?
接下來上官雲珠的表演更加精彩-----文嫂問:你找他幹嘛?
蕭澗秋說:我是他的老同學。
這時文嫂聽了不說話了,低下頭來--------這個情緒準確極了-----因為她不好說了,頭就低下來。
------上官雲珠的悟性很高,只要告訴她規定的情節,她馬上就可以做出來,並達到要求,因為她很理解當時的氣氛。所以她很有成就,遠盛於謝芳。
進得屋來,蕭澗秋看到一個悽慘蕭瑟的景象:陰暗潮溼,四壁灰塵,布置簡陋。一切用具都失去了光澤,沒有色彩,缺乏生氣。
從窗口透進來的一點光亮,才使人辨別出這是白天、黃昏或夜晚。兩個孩子圍坐於床上----惟有這張雕花的寧式床,依稀還有舊日的痕跡。
這扇窗可以說是文嫂為蕭澗秋直面中國的社會現實打開的一扇窗。
蕭澗秋和採蓮對話,說起了桔子——見採蓮高興,文嫂也不由微微一笑,這一閃即過的鏡頭更加重了文嫂孤苦的自卑——這是一種無言的內心戲的感染力,絕非豔麗的小姑娘可以演繹出來。
蕭澗秋拿出一半的薪水來接濟文嫂,這是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方式----想通過一己微薄之力來予周濟,這是善良的動機,既表現了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也表現了其局限。
文嫂手裡攥著錢不知說什麼才好,只有感激地目送蕭澗秋離去------以後她的每一次出場幾乎都流露出強烈的感激涕零的情緒。
一縷陽光透進文嫂家那扇殘破不堪的窗戶,為愁苦中的孤兒寡婦帶來幾分春天的暖意。
外面的雪停了,這時生機昂然的音樂響起,配合雪過天晴------這種意境的轉換,深得傳統美學之妙。
雪地、暖陽、晴空,象徵著環境的美好;襯託著蕭澗秋第一次從文嫂家出來時洋溢著他內心的喜悅。
從文嫂家出來的蕭澗秋興奮異常,他的心情就象早春的雪景一樣清新爽朗——這件事最終與願違的結果是此刻的蕭澗秋絕對還料想不到的。
文嫂一家人蕭澗秋的傾情資助下度過了嚴冬,接著,芙蓉鎮的春天來了。
翠竹白雲、山頭塔影,從整體視覺上來說,江南水鄉背景的選擇使該片的畫面極具透氣感,相對於當時大多數影片的濃墨重彩,《早春二月》的風景猶如一陣撲面而來的清風。小橋流水、碧波白帆、以及河中的群鴨戲水等空鏡頭,有力地襯託出文嫂母女的喜悅心情。
鏡頭通過河旁小亭子的一角望去,文嫂拉著採蓮的手,輕快地走在河道的岸邊。蕭澗秋迎著陽光越過小橋,快步迎上。這時雙方的心情都分外快樂,連空氣都顯得甜絲絲的。
這是文嫂在整部影片中最舒暢、最快樂的時刻-----愁苦哀傷的容貌不見了,在銀幕上呈現一個清秀、溫存、歡樂的肖像,使人感覺她年輕了許多。
但是,蕭澗秋還沒意識到:他尋求的世外桃源和寧靜所在,從此慢慢地在他心靈的深處消逝了,他開始一步一步陷入是非的旋渦。
鎮上的流言蜚語流傳開來以後,整個劇情在這裡急轉直下。
終於有一天,蕭澗秋發現採蓮沒來上學,就到文嫂家詢問。
文嫂的理由是:阿寶太小,需要採蓮在家看孩子。
蕭澗秋不相信文嫂的話,堅持帶採蓮上學去了-----走出村頭的巷口,後景幾個婦女在陰暗處指著他們的背影竊竊私語。
只見文嫂猛然關上門,伏在門板上抽泣。
對於一個寡婦而言,芙蓉鎮上的人不是對她加以同情,而是冷眼旁觀,甚至還要加以攻擊。文嫂感受到的人間的無情與冷漠,遠遠超過布施仁義的反遭到了外界誹謗的蕭澗秋。
對於這樣的結果,本來想在這遠離世俗紛爭的小鎮獲得心靈救贖的蕭澗秋萬萬沒有想到的。
電影的情節總是波瀾起伏的,更大的不幸襲來——文嫂年僅兩歲的兒子阿寶被病魔奪去了生命。文嫂家今天顯得分外陰暗、冷落、悽涼。只有後窗投進一線陽光,射在文嫂、採蓮母女呆立的身上。用這樣的光效、氣氛、冷色的影調,表現阿寶的死和文嫂內心的極度悲痛。
文嫂慢慢整理著阿寶的衣服,在光的襯託下,突出她機械的動作和絕望痛苦的體態----很簡單的一個鏡頭,上官雲珠把握情緒、動作的節奏極其準確。
見到蕭澗秋,文嫂的悲痛才終於爆發出來-----把將來的一切都寄托在這個男孩子身上的她徹底沒了希望。
當蕭以極弱的語調問:「以後你打算怎麼辦?」她絕望地說:「我的路走完了!」
這個片段是全片文嫂臺詞最多的一個段落。
文嫂對蕭澗秋說過,「以前我滿指望孩子長大了來報答你的恩德,現在孩子死去了,我的法子也完了!」「男孩是死了」------「女孩算得什麼呢?」。
-----「孩子」只是指男孩子!這個從一出場就為最後死去,沒一句臺詞,但卻絕不可以省略的弟弟阿寶,竟讓母親傷心至此,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死去的是採蓮呢? 文嫂撕心裂肺地哭泣------透進窗的陽光只是更加映襯出文嫂家的悽涼,而憑添了幾許反諷的意味。
這齣戲,孫道臨和上官雲珠一起深切體驗角色的感情------通過語言、眼睛、神色作細緻的交流,把蕭澗秋對文嫂純潔、真摯的關懷和同情,與文嫂痛不欲生的絕望哀鳴形成鮮明對比,但又渾然融為一體,形成非常強烈的藝術效果。
------我們看到:孫道臨除了走來走去之外,幾乎沒加進什麼形體動作。
但當他脫口說出「你可以改嫁」時,文嫂呈現的表情是如五雷轟頂般的震驚,然後是痛苦不堪地連連搖頭(這是上官雲珠在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
在這裡我們稍稍思索一下:
寡婦改嫁在當時社會雖然為偽道士詬病,但對生活無著的貧婦人而言,是條正常不過的出路。文嫂並非出自大家,她所受的封建束縛應該相對較輕,並且她的愛人------犧牲於戰場的李志豪,是位衝在時代最前沿,追求身心解放的革命軍,再則,蕭澗秋的建議即使出乎她意料,也完全是善意,並非要她為了生計去做不齒之事,為什麼會遭來文嫂如此震驚的反應呢?
我的分析有兩點:
第一,文嫂雖然出身貧賤,卻是個從一而終的人。
文嫂從沒想過走改嫁這條路,她認為改嫁也終逃不過重蹈覆轍、悲劇輪迴的命運,再加上大寶的死,已經讓她徹底絕望,她已經對這沒有「天理」的現實厭倦了。
現在蕭突然提出這句話,她更是確信自己已經走上了絕路。
第二,柔石小說中明顯地描寫蕭澗秋和文嫂是相愛的-----鐵證如山!影片雖作了隱諱,但也掩飾不住文嫂對蕭澗秋所抱的幻想-------如果她想改嫁,她改嫁的對象應該就是蕭澗秋。
而現在,正是讓她想嫁的人說出讓她改嫁的話來,她才走上了悲劇性的結局。
以上兩個原因都足以令她致死-----我一直感覺後面文嫂的自殺很突兀,只有這樣分析,才顯得自然。
文嫂的細微心理,蕭澗秋顯然是不了解的——他在文嫂和陶嵐兩位女性面前的感情流露與回應總是過度矜持。像以前一樣,他真誠,同時也是空洞地鼓勵文嫂說:會好的,以後會慢慢好起來的------他堅信,只要活下去,就是幸福。
蕭澗秋眼神中流露的那種深邃的溫情和痛楚,著實把人心都揪痛了!但依靠什麼活下去呢?依靠希望?希望破滅,依靠他?蕭澗秋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也不能解決——-這種出於一己、也施於一己的人道關懷,最終仍難免失敗的局限性------要到影片最後,他才能明白。
夜深了,今天芙蓉鎮的夜晚因著鬼魅般晃動的樹影,顯得陰森,沉重。
小路上遠遠走來心思重重的蕭澗秋。
今晚的蕭澗秋老了10歲,至少畫面的他已經純乎是一個中年人了------阿寶患肺炎死去,對文嫂,也是對蕭澗秋,打擊來得實在太快了,使得走南闖北,跑遍大半個中國的蕭澗秋也承受不來。
蕭澗秋默默地走著,思索著,在閃動的樹木上,迭印出文嫂驚愕的臉,含淚搖頭的臉……
——這樣的景象連續不斷地出現,在告訴我們,蕭澗秋是怎樣滿腔同情地關心著文嫂的命運!
面對文嫂生活中的諸多不幸,蕭澗秋深感自己沒有盡到責任,這時的音樂在弦樂震音的背景下,於低音區奏出憂鬱的主題,將蕭澗秋內心深處的思想鬥爭刻畫得入木三分。
——流言蜚語有時也是殺人的鋼刀,接下來的劇情是:兒子病死,萬念俱灰的文嫂選擇了投環自盡。面對這場悲劇,蕭澗秋憤然離開芙蓉鎮,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
作為芙蓉鎮女性世界的兩個代表人物——文嫂與陶嵐,前者所處的地位是被拯救者,恪守傳統,在生活的重壓下走向自我封閉。但這個配角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為一部經典的電影,必須是全面的,互相映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