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遇事懂得冷處理(遇事冷處理)
2023-05-01 16:56:31 1
關注「有書共讀」,私信【福利】,送你一張VIP聽書卡片,千本好書暢聽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頗深。
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所殺。
好兄弟劉備得知消息後,被仇恨衝昏了頭腦,憤恨難抑,發誓為其報仇。
諸葛亮與趙雲力勸之下,依舊也沒能阻止他出兵的決心,結果慘敗收場。
自此,劉備一蹶不振,終日活於悔恨之中。
我們常說,衝動是魔鬼,它讓人變得盲目、愚蠢。
生活中,讓人悔不當初的事情不計其數,其原因多半由衝動所致。
凡事三思而後行,保持冷靜,反覆斟酌,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智慧。
冷靜看人,能悟透人性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世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人性的複雜,遠非我們想像那般簡單。
有些人,上一秒和你笑臉相迎,下一秒或許便會惡語相向;今天與你稱兄道弟,明天或許變得忘恩負義。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名律師被朋友邀約上家做客。
兩人坐在客廳邊喝茶邊聊天,期間,朋友笑意盈盈地穿梭於廚房與客廳之間,時不時拿來一些水果、點心熱情地遞給她吃。
相談正歡時,她不小心把茶杯撞到地上打碎了。
「不好意思,我……」
沒等她說完,朋友便笑著打斷她:
「哎呀,沒事,你別動,別傷著你,讓保姆收拾一下就好了。」
此時的她,完全想像不到,第二天便從他人口中聽到那位朋友對她「不懂禮貌、笨手笨腳」的吐槽。
她以為情同手足,殊不知,美名其曰的做客,實則是朋友最近在打官司,需要向她諮詢一些問題。
如這般「多副面孔」的人,比比皆是。
於他而言,你有價值,他唯恐伺候不周;你沒價值,他壓根不予理睬。
所謂手足情深,無非是一場利益博弈。
《論語》有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意思是,了解一個人,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為達目的採取的手段,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那這個人便隱藏不了。
人生如戲,有人以誠相待,有人演技高超,你永遠不知道面具背後,他為真情,亦或為利益。
切莫逢人便交一片心,學會用冷靜的眼睛,看透人性,保護自己。
冷靜聽話,能明辨是非
人活於世,難免會聽到他人的聲音:
這個髮型讓你老了10歲;這身衣服顯得你土裡土氣;他那個人特別心機……
若毫無主見,只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終將活在別人設定的答案裡,被別人定義自己。
斯特恩曾說:
「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噸別人的智慧。」
17世紀,亞里斯多德被義大利的學術界信奉為「真理」,他說過的話所有人深信不疑,若是有人產生懷疑,便會遭到整個學術界的譴責。
彼時,年輕的伽利略對於亞里斯多德憑著「自信的直覺」,提出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快」的觀點,內心產生了質疑。
可是,這個觀點統治了西方學術界將近2000年,他不敢貿然反駁,只能帶著疑問私下反覆實驗,以求證自己的判斷。
果然,所有實驗都證明了亞里斯多德這個觀點的確錯了。
1590年的一天,他邀請眾多學者來到比薩斜塔,親手把一個10磅重和一個1磅重的鐵球,同時從塔上丟下去,結果兩個鐵球幾乎同時落地。
為使大家信服,他把實驗又重複了一次,結果依然相同。
這次實驗,讓伽利略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打破了人們從別人嘴裡聽來的「真理」。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人,若凡事不信他人所講,註定吃虧,但若盲目聽信他人所講,無疑是坑害自己。
人生在世,切忌讓他人的看法左右自己,努力做到不明是非的話,不聽;未經證實的話,不信。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不失自我判斷標準,用一雙冷靜的耳朵,明辨是非,聽從自己。
冷靜做事,能避免後悔
莎士比亞說:
「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聽到這句話時,不由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人,他的太太因難產去世了,為他留下了一個小嬰兒。
平日裡,他既要工作又要照看孩子,非常吃力。
迫於生活壓力,他只能在上班前將孩子餵飽,讓孩子和自己養的一隻極通人性的狗留在家裡。
一天,他下班後到隔壁村看望朋友,回家路上突遇大雪,未能當晚趕回家。
次日凌晨,好不容易趕回家中,推門一看,卻發現滿地血跡。
驚慌失措之下,他衝進臥室,看見那隻狗臥在床邊滿嘴鮮血衝他大叫,而本該躺在床上的孩子卻不見蹤跡。
見此情景,他斷定這隻狗野性發作,吃了孩子,便憤怒地掄起鐵棒把狗活活打死。
怒火平息後,當他蹲在床邊痛哭時,隱約聽到床下傳出微弱的哭聲,循著聲音,他看到了縮卷在床底的孩子。
一番檢查,他發現孩子身上雖有血跡,卻並未受傷。
此時,他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錯,起身沿著血跡尋找真相,結果在廚房發現一隻被狗咬死的狼。
羅曼·羅蘭曾說:
「一分鐘的靜默是一場令人暈眩的交響樂。」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情緒失控,而做出錯誤決定,將自己推入無盡的悔恨之中。
相反,遇事給自己預留一個情緒緩和的時間,冷靜下來就會發現一切並非如想像的那般糟糕。
與其行使一分鐘的衝動,未來追悔莫及;不如保持一分鐘的靜默,當下清醒做事。
冷靜思考,能看清本質
二戰期間,英美軍方會根據作戰後倖存飛機上的彈痕分布情況進行復盤。
所有專家決定,倖存飛機上哪個部位彈痕最多,便著重加強此部位,使再造出來的飛機有更強的應敵能力。
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他認為更應該關注彈痕較少的部位。
當時,他的觀點令所有人匪夷所思,被大家認為胡鬧。
面對反駁,他反問道:
「如果彈痕多的地方就是飛機的要害,需要加強,那為什麼要害被多次命中飛機卻還能倖存?」
隨後,他向大家解釋:
彈痕多的部位即使被損壞,實際上對飛機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那些彈痕少的部位,可能恰恰是飛機的要害所在,因為沒有被命中,所以飛機才得以倖存。
沃德正因看透了這點,才會提出這種對未看透本質的人而言荒謬至極的建議。
事實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
叔本華說過:
「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將往哪一方向變化。」
多數時候,我們會被表象迷惑,進而草率抉擇,直至發現錯誤,依舊認為是其它原因所致,而並非自己思考的不夠透徹。
事實上,錯誤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問題的本質思考清楚。
只有當思緒冷靜下來時,事情的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
如同那句諺語所講:「莫看江面平如鏡,要看水底萬丈深。」
切莫迷於表象,遇事頭腦冷靜,思緒平穩,看透其背後的道理,成功便如期而至。
▽
冰心在《繁星春水》中寫道:
「冷靜的心,在任何環境裡都能建立了更深徽的世界。」
深以為然。一味地熱情衝動,並非就會有所造就。
相反,能夠讓自己在浮躁的環境中冷靜思索,倒是會解決諸多問題。
熱情且盲目的衝動,留下的是悔不當初。積極的態度與冷靜的思維並行,才是為人處世的真正智慧。
關注「有書共讀」並私信【福利】,願我們餘生少一點衝動,多一點冷靜;少一些悔恨,多一些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