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幹好拉麵館(中式拉麵大敗局)
2023-04-17 14:39:25
去年的這個時候,恰好是中式餐飲融資最瘋狂的時候。資本好像幾年沒吃飯一樣,追在餐飲品牌屁股後面送錢,投資人們先是愛上了麵館生意,然後又開始追捧中式烘焙和火鍋燒烤。
特別是麵館,像和府撈麵,陳香貴蘭州牛肉麵,遇見小面這些品牌,拿了錢,開店速度一日千裡,一個個被投資人們戴上了「本土肯德基」、「中國的麥當勞」之類的高帽子,動輒估值十幾億幾十億。
以至於我偶爾去這些地方吃麵,總是會產生一種吃金子一樣的感受:我在吃的,是一碗價值上億的碳水化合物啊!
話說回來,中國餐飲業有個神奇的執念,就是動不動就想搞一個本土的肯德基麥當勞,結果弄到最後大部分都沒什麼下文。
這些麵館也差不多,不少品牌去年新增的門店,到今年都關了回去。即使還在開店的,速度都慢了下來。去年借著資本的東風開出來的跨界業務,到了今年也變得無聲無息了。
當然,疫情對餐飲業的衝擊是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但為什麼肯德基麥當勞至今穩如老狗,而同樣背靠資本的中式麵館卻處境尷尬。
這期我想聊聊麵館這個生意到底有沒有可能產生出中國的麥當勞,以及快餐規模化在中國餐飲業的底層悖論。
01
從資本的角度來說,麵館的確是最有潛力出現「中國麥當勞」的品類。
首先,麵條是中國大地分布最廣泛的美食,甚至可能沒有之一。在北方,麵條是主食中的主食,是最高頻的消費。
哪怕在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不同的地區也總有自己特色的麵條。崑山有奧灶面,杭州有片兒川,廣州有竹升面,閩南地區有沙茶麵。
從數據上也能得出相似的結論。番茄資本的統計數據顯示,如今中國營業中的麵館門店大概是61萬家,雖然我們知道,火鍋和燒烤才是中國餐飲的大小王,但如果只比門店數,麵館是遠超這兩位王者的。
其次,麵館比絕大多數中餐品類都更適合工業化生產。
一碗麵的構成有三大要素:麵條、澆頭、湯底。而這三者在中央廚房都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從前幾年很火的拉麵說就可以看出,麵條供應鏈的標準化程度,已經高到可以滿足零售市場的需要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麵館這個賽道還沒有一個統治級的王者。
前面提到,中國有61萬家麵館,按理來說有足夠的空間出現萬店連鎖品牌,再不濟,也應該跑出一兩家六七千家店級別的品牌。
但事實上,如今麵館領域的開店之王是五爺拌麵,而它的門店數只有1200多家。
再往下就是李先生牛肉麵,門店數就不到1000了。而像和府撈麵、馬記永、陳香貴這些去年被資本捧上天,估值幾十億的企業,其實門店數都只有小几百家。
像在中國遍地開花,開了20萬家店的蘭州拉麵,其實都只是小個體戶狀態。
有品類,無品牌,於是資本從中聞到了機會。
02
去年,麵館成了風投最追捧的項目。
4月,多家投資機構找到馬記永想要投資,紅杉直接遞出了10億元估值的投資意向書。
看起來已經很瘋狂了,但這還只是開始。
從7月到12月,和府撈麵、遇見小面、五爺拌麵、陳香貴、勁面堂、張拉拉陸續完成融資。其中和府撈麵融資額達到8億,而陳香貴融資將近10億。騰訊、高瓴、金沙江這些大機構排著隊上門吃麵,生怕來晚了只能喝湯。
大家都很清楚,賣個麵條的生意,肯定不值這個價格。但是如果做的是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那想像空間可就大了。
於是在資本的助力下,這些品牌也拿出了態度,開始瘋狂開店。陳香貴、馬記永更是直接把門店數擴充了好幾倍。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這些被捧上天的資本寵兒,多少有一些共性。
前面我們說,蘭州牛肉麵本身就是有20萬家門店的超級大單品。而在這波融資潮裡,張拉拉、馬記永和陳香貴都是牛肉麵品牌。
遇見小面主打品類重慶小面,屬於普適性比較高的川渝口味。
至於和府撈麵和五爺拌麵,一個做湯麵,一個做拌麵,但在具體口味上沒有局限在單一的品類上,算是綜合型麵館。
從口味來看,這些品牌的口味還是比較符合大眾取向的。
另一個有意思的點,就是籍貫。
前面提到三家蘭州拉麵,其實沒有一家是蘭州開出來的,全都是上海品牌。
事實上,如果你跟一個蘭州人提蘭州拉麵,他八成要糾正你,蘭州只有牛肉麵,不存在什麼蘭州拉麵。
和府撈麵在如皋創立,核心市場也是隔壁的上海。
而遇見小面做的是重慶口味,卻是從廣州起家的。
可以說,這些麵館做的都是一線城市的生意,那麼價位也要符合一線城市的水準。
和府撈麵人均價格大概在40多元,馬記永也差不多,隨便一個套餐就輕輕鬆鬆超過40塊了。陳香貴、張拉拉和遇見小面稍微便宜一些,但人均也都能達到30多。價格都不便宜。
口味大眾,價格略貴,快速擴張。從這幾個層面來看,麵館生意確實有那麼點麥當勞的意思了。
03
那麼BUG在哪裡呢?
前幾天我和一個做餐飲的朋友聊天,他和我講到一個概念:
餐飲在中國,是一個「高語境文化」的行業。
所謂「高語境文化」,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在日常溝通中存在著大量的共同認知,這些共識你知我知,不用說大家都懂,因此在溝通中就可以使用比較隱晦,不那麼具體的語言。因為很多必要的信息,已經包含在我們共同的文化和知識體系裡的。
比如我說「黑暗森林」、「降維打擊」,我估計大部分同學都知道我在說啥。
而餐飲也是一樣,作為一個「高語境文化」的行業,它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者對餐飲文化的共識。
但另一個問題在於,中國餐飲市場的語境非常複雜。
就拿麵條來說打比方。
雖然中國到處都吃麵,但在不同美食體系裡,麵條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認為面是最基礎的主食,是可以天天吃頓頓吃的。但有的地方就只有在偶爾換換口味的時候會選擇吃麵。而在一些地方,麵條則會被歸入「點心」的行列。
另外,各地對麵條的審美也不一樣。在北方,可能最重要的事情是麵條本身,必須是手擀的,要筋道。如果端上來一碗機器壓出來的面,那屬於文化冒犯。
但放在江浙滬,麵條是不是機器面就沒那麼重要,反而澆頭是不是現炒的,湯是不是高湯,才是食客最關心的問題。
就連麵館的營業方式,全國各地都很不一樣。比如有些麵館的傳統開店方式,顧客是要去檔口自己端面取餐,自己加調料的。但在南方一些地方,消費者更習慣讓服務員提供服務。
再比如北京炸醬麵都愛吃自家的,我們武漢熱乾麵那是要端著邊走邊吃的。
所以分布最廣的麵館,語境也是最複雜的。
當一個「高語境文化」碰上一個語境複雜的市場,一家獨大,贏家通吃就是很困難的。
從2022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餐飲門店總量在898萬家左右,連鎖化率大概是15%,而在其中,萬店連鎖品牌,我們數來數去其實也就正新雞排蜜雪冰城那麼幾家。
另一個BUG是價格。
投資人願意投麵館,看中的就是未來品牌做大後的溢價能力,也就是把原本平平無奇的麵條賣出高價的能力。所以這一波資本加持的麵館都很貴。
但是消費者能接受這麼貴的麵條嗎?
答案是看地方。
在那些當地老百姓拿面當日常主食的地方,麵條的價格是絕對不可能上天的。比如陝西這種地方,你敢賣40一碗,很快就會被一大批十幾塊一碗的麵館打爆狗頭。
而在不以麵條為主食的地方,把價格賣到40一碗,就更少有人去消費了。
真正能接受這個價位的消費者在哪裡?
在北上廣深,而且是北上廣深CBD裡的年輕白領。
對於這個群體來講,其實也算得上是被迫接受這個價格。因為普通麵館或者小店幾乎沒有了生存空間,三十塊一碗的麵條,和其他連鎖餐飲的價格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這也解答了為什麼麵館扎堆在一線城市創業,因為別的地方真不買單。
04
基於這兩個BUG,我們就可以聊聊麵館在連鎖化上的困難了。
如果大家觀察近幾年來我國餐飲行業的變化,就應該會發現在大方向上,餐飲行業越來越熱衷於連鎖化。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在連鎖酒店和民宿的內容裡都反覆提到過途家創始人羅軍所說的「只有標準化才有規模化,只有規模化才能利潤化」。這句話非常有用,可以解釋許多問題。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餐飲行業的連鎖化是一件充滿了想像力的事情。
自從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生意登陸中國以來,將中餐快餐化、標準化、連鎖化,就是無數投資人和餐飲人的美夢。所以麵館只不過是這個趨勢之下,選擇的新賽道罷了。
就像我開頭所說,麵條這種食物的普適性和工業化生產的可能性,都讓它成為了連鎖化的一個絕佳選項。這也讓麵館生意,在這幾年突飛猛進。和所有的連鎖化品牌一樣,走的都是瘋狂開店、試圖打造爆款單品的路子。
我們可以參考下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品牌。如果你仔細研究會發現,在中國連鎖化率高的品類都帶有舶來品的基因,無論是咖啡奶茶還是麵包烘焙,都受到歐美餐飲文化影響很深。
而作為對比,美國和日本的餐飲連鎖化率都能達到50%左右,CR5(前五企業集中度)分別達到15%和14%。而中國餐飲品牌前五隻能拿走2%的市場份額,而且前五名除了海底撈都是西式餐飲品牌。
關於美國快餐文化的興起,日後我會專門寫一期再講。這裡只談一點,就是連鎖化餐飲是不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事實上還真是。
在餐企老闆內參的文章《抓取美國 65 萬家餐飲店數據後,我發現中國連鎖化的趨勢》裡,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就是越是需求多樣性強的區域,連鎖化率越低,越是需求多樣性差的區域,連鎖化率也就越高。
我認為按照這個觀點,這不僅與城市發展有關,也與各國文化差異有關。
肯德基、麥當勞這些美式快餐所售賣的炸雞、漢堡,對中國人來講就是外來產物,吃的就是個新鮮,所以對需求多樣性的要求並不高。
事實上,漢堡這種食物也有高價產品,也有不那麼流水線化的產物,但這種單店也只有國內少數幾個城市的需求,能撐得起來。
換句話說,如果你把連鎖化的麵條,賣給外國人,或許需求才是更匹配的。因為對他們來講,根本分不清麵條的區別,都是中國麵條。哪怕是一碗40元,也是合理的價格。
但對從小吃到大的中國人來講,這裡就有矛盾了。無論是北方人對於麵條本身的講究,還是南方人對於高湯、澆頭的熱愛,都是與標準化相悖的地方。連鎖麵館裡,無論是麵條還是湯頭,都是供應鏈的產物。
更可怕的是,這樣一碗高度工業化的面,需要賣三四十塊錢。但街邊的純正手工麵條,精心熬製的高湯,搭配現炒的澆頭,很多地方也才幾塊錢一碗,高不過二十塊。
所以可以看到,在面這個品類裡,最容易規模化的基本都是牛肉麵。雖然全國各地的牛肉麵區別也很大,但至少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牛肉還是一個能賣出價格的東西。
總的來說,連鎖麵館售賣的麵條,更像是升級版的方便麵。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在家自己煮呢?
05
最後我想聊一聊我對連鎖麵館這門生意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餐飲連鎖化這個趨勢是很難改變的,我也希望能出現好的連鎖麵館品牌。但是現在的連鎖麵館,說白了就是價格撐不起味道,你在CBD賣賣就算了,憑啥走得更遠呢?
而這種為了連鎖化而連鎖化的生意,對於市場來講其實是有害的——因為它嚴重擠壓了其他麵館的生存空間。
對於我們多數人來講,只是想吃一碗熱騰騰的麵條,要的不是你裝修多華麗,產品多新奇。你非要把一碗麵賣到40塊錢的價格,至少要讓我看到40塊錢的誠意在哪裡吧?
等到連鎖麵館的故事講不下去了,是不是又要開始賣一些副產品,在麵館裡推出奶茶、咖啡、小吃這些東西來續命呢?
我們吃麵條已經吃了2000年了,還需要被市場教育,麵條應該長啥樣嗎?
或許大家真正需要的連鎖麵館,是連鎖麵館裡的蜜雪冰城,而不是連鎖麵館裡的奈雪和喜茶。
參考資料:
《瘋狂的拉麵:紅杉、高瓴下注,朱嘯虎稱能開萬家門店》《中國企業家》
《飲食差異?連鎖化程度低?中式快餐為何難以走向全國?》新浪新聞
《抓取美國65萬家餐飲店數據後,我發現中國連鎖化的趨勢》餐飲老闆內參
《有頭有臉的VC都去投蘭州拉麵了》投中網
《縱使再多艱難,依然向善拼搏|萬字解讀2022中國餐飲》卿永
《網紅麵館:去年融資多瘋狂,今年就有多平靜》開菠蘿財經
《和府撈麵新故事難講》燃財經
《一碗麵估值70億,和府撈麵到底憑啥?》紅餐品牌研究院
作者:IC實驗室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裡。
關注大眾消費,網際網路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