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哪個地方有可能成為第2個鄭州(河南省各城市歷史發展-概括第一章)
2023-05-21 22:28:41
鄭州,河南省省會,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 ,地處華北平原南部、黃河下遊,居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市,西依洛陽市,南與許昌市、平頂山市接壤,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焦作市相望,介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之間。鄭州市總面積7446平方公裡,截至2015年末,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常住人口956.9萬人。2015年鄭州生產總值為7315.2億元。 鄭州市地處中原腹地,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位於中國地貌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接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鄭州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綜合交通樞紐,是中國商品集散中心地之一,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和中國最大的零擔貨物轉運站。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國首家期貨交易所。鄭州航空港區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裡 ,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 。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2項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擁有黃帝故裡、商城遺址、天地之中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
鞏義隸屬於河南省鄭州市,位於嵩山北麓,東距省會鄭州市82公裡,西距古都洛陽市76公裡。鄭西高鐵、連霍高速、隴海鐵路等均在市內設站。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 而得名,歷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東都鎖鑰」 之稱。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晉代均屬河南郡。東魏屬成皋郡。北齊廢入成皋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鞏縣,屬洛州。唐、五代屬之。宋屬河南府。明、清、民國初因之。1913年屬豫西道(次年豫西道改稱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28年縣治移至今站街鎮老城村一帶,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鄭州解放後,1949年屬鄭州專區,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1958年12月,劃歸鄭州市管轄。1961年12月,復歸開封地區。1964年縣治遷孝義鎮,1983年8月改屬鄭州市。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即取鞏縣孝義之意。
鞏義境內有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遺址70多處,擁有北魏石窟、北宋皇陵、康百萬莊園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河洛匯流、浮戲山雪花洞、北宋皇陵、嵩陰風景區、青龍山慈雲寺、杜甫故裡、康百萬莊園等六個景區成為河南省三點(鄭、汴、洛)一線(大黃河旅遊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杜甫故裡位於鞏義市區東10公裡的站街鎮南窯灣村的筆架山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誕生在筆架山下的窯洞裡,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皇陵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在鞏義市的西村、芝田北宋皇陵佔地約30平方公裡。北宋九個皇帝中,除徽、欽二帝被金兵虜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七個皇帝及趙宏殷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名勳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
鞏義石窟寺位於南河渡鎮寺灣村,距市區10公裡,1982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
鞏義石窟是北魏皇室開鑿的一座石窟,孝文帝創建了寺院,宣武帝時開始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後來的東西魏、唐、宋時以陸續在這裡刻了一些小龕。
青龍山慈雲寺風景區,位於鞏義市東南25裡的青龍山中
,總面積51平方公裡。青龍山原名霍山、天陵山,山中有千年古剎慈雲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七年,是佛教傳入中原後,有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創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素有「釋源」和佛教「祖庭」之譽。
杜甫陵園位於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裡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1990年市政府投資70多萬元,對陵園整修一新。陵園佔地34畝,坐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鞏義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境內有塌坡遺址、鞏義窯址和裴李崗文化多處遺址。
塌坡遺址是中國早期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1935年,河南省古蹟研究會郭寶鈞、劉曜(尹達)、韓維周同志等曾進行過試掘。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攻陷開封,發掘出土的遺物及當時的文字資料全部丟失。1995年2月和3月,鞏義市文管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發現房基3座,灰坑3個,採集文物標本100多件。鞏義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際上是對河南省鞏義市東約5公裡的白河兩岸一系列瓷窯址的統稱。這一帶沿白河兩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鐵匠爐村、大黃冶村、小黃冶村都發現了瓷窯址,其中最早被發現的是位於白河下遊大、小黃冶村的唐三彩窯址,2001年,黃冶三彩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年以後的2006年,國務院再度將白河兩岸分布的其他窯址一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黃冶三彩窯址合併,更名為鞏義窯址。裴李崗文化遺址位於黃河南岸的鞏義市河洛鎮一處名為莊嶺的臺地之上,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60米至15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自然風景有浮戲山雪花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鞏義市新中鎮境內,東距鄭州約58公裡,西距洛陽76公裡,區內有景點126處,遊覽面積125平方公裡。雪花洞是發育在石灰巖地區的一個天然溶洞,全長1110米,共分三廳一走廊,面積約4000平方米。河洛匯流景區位於南河渡鎮的黃河與洛河交匯處,距鞏義市區約10公裡。嵩陰風景區位於中嶽嵩山北麓,夾津口鎮南部臥龍村,嵩山少室山峻極峰西則,距市區約20公裡。因北魏孝文帝時京兆王元太興埋葬於此而俗稱為墓坡(今改名臥龍)。嵩陰景區的玉柱峰海拔約1440米,是鞏義市最高峰。五指山風景區,五指山位於鄭州西南60公裡鞏義伏羲山中。長約8公裡大峽谷九曲蜿蜒,成為鄭州美麗的漂流地方。竹林鎮長壽山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原名三樹嶺、色樹嶺。康百萬莊園位於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4公裡,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三大莊園(另兩大莊園主為劉文彩、牟二黑)之一。
特色小吃瘋狂烤翅、烤鯰魚魷魚饃、丸子湯、豆腐串、集溝涼皮、胡辣湯、米皮、擀麵皮、饃加串、餵(音wai「外」)莊燴麵、白吉饃、回郭鎮小肉合、北山口滷肉、柏峪排骨、烤紅薯、蒜麵條、老君燒雞、烙饃卷菜、通橋路炸雞腿、夾津口紅薯麵條、夾津口橡子涼粉、紅薯葉菜角、手擀麵、夾津口水煎包、韻溝糊塗麵條、侯地大盤雞。
滎陽位於鄭州西15公裡,是河南省距省會最近的縣級市,下轄9鎮3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風景區管委,人口59萬(2013年),面積908平方公裡,其中城鎮建成區面積17平方公裡。滎陽是象棋的故裡、鄭氏的祖地、閥門之鄉和建築機械之鄉。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縣(市)、全國科普示範試點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河南首批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市和35個擴權縣市之一。歷史上,滎陽曾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社會賢達和仁人志士,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的王博文父子等都出生於滎陽。
滎陽,由歷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其所轄的地域,在鄭州城區以西、汜水虎牢關以東、嵩山山脈東段浮戲山以北、黃河中下遊分界處的廣武山以南。在這片廣大的地區內,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傑地靈、山川秀美,並且有滎陽關、虎牢關等險關要隘,有廣武山、鴻溝等名山溝川。滎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立縣歷史已有2200多年,為歷代政治要區和軍事重鎮。[2]滎陽是歷史上的政治要地,滎陽東有鴻溝連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鄰黃河,南臨索河連嵩山,西過虎牢關接洛陽、長安,地勢險要,交通便利,在歷史上曾是郡治要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秦朝後,設置三川郡,轄滎陽、鞏、京等縣。西漢時改三川郡為河南郡,轄滎陽、成皋(今滎陽汜水鎮)、故市(今鄭州西北)、密縣、中牟、新鄭、苑陵等縣。西晉泰始元年(265年),由河南郡分置滎陽郡,郡治在滎陽。北魏時,在武牢(即虎牢關)設北豫州部,置滎陽郡。
北周滅北齊後,將滎陽及其附近地區組成的北豫州改為滎州,州治所設在成皋(即武牢關、虎牢關)。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將北周時的滎州改名為鄭州,下轄滎陽、成皋、密、內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鄭東北)等縣,鄭州府治所仍設在成皋(即虎牢)。唐朝時,鄭州的行政建置有所變化,其轄區變為密縣、汜水、滎陽、滎澤、成皋等縣,直到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州府治所才從成皋移至管城(今鄭州市管城區)。1949年元月,豫西四分區改組為中共鄭州地委與鄭州專員公署(開封專區前身),由登封大金店遷來滎陽,轄新鄭、鄭縣、密縣、登封、鞏縣、滎陽、成皋7縣,辦公地點設在滎陽。直到1954年2月,中共鄭州地委和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滎陽是歷史上的軍事重鎮,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滎陽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晉楚爭霸,曾大戰於此;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後,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在滎陽廣武山麓建敖倉,儲積大量糧食並派駐重兵,使滎陽一躍成為著名的軍事重鎮;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親率大軍圍攻滎陽,在這裡與秦軍大戰,後吳廣戰死於滎陽;楚漢戰爭時,滎陽更是爭奪的中心,劉邦與項羽在這裡長期對峙、反覆爭奪,最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與呂布在滎陽的虎牢關(今滎陽市汜水鎮)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滎陽虎牢關、牛口峪一帶與竇建德割據勢力決戰,以三千鐵騎敗敵十萬大軍,迫使盤據洛陽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根基,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戰」;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農民起義軍集合滎陽大海寺,根據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向」的主張,各路義軍四面出擊,開創農民起義走向輝煌、明王朝統治開始崩潰的新時期。滎陽在歷史上是水運樞紐,糧儲中心,大禹於滎澤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魏惠王開鴻溝,在滎陽北開口(滎口),引黃水經圃田入大梁。秦始皇疏鴻溝以通淮、泗,漕運淮河南北糧食至滎陽敖倉。隋煬帝大規模修治洛、黃、汴河,稱通濟渠,溝通南北,連接東西,是當時的水運樞紐。唐代輸天下之糧於武牢倉、河陰倉,再運至長安。北宋視汴河為國之命脈,漕運四方糧食至汴梁,滎陽人稱為運糧河。當時,滎陽經濟發達,市場繁榮。滎陽是歷史上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公元前360年,戰國時的魏國在滎陽開鑿了鴻溝, 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淮水、泗水、濟水、汝水等匯合,把滎陽同陳(今淮陽)、山東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帶連成一個商業貿易網。鴻溝既可以用於水運,又能灌溉農田,在戰國至秦漢魏晉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對促進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鴻溝與黃河交匯處的滎陽,由於水陸交通方便,春秋戰國以後地位迅速上升。西漢至西晉、北魏時期,滎陽一直為郡治之所,管轄今鄭州、開封的大部分地區。這時的滎陽,不但是鄭州地區的中心,而且是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是滎陽的繁榮時期。西漢時期主管財政的大司農桑弘羊,就把滎陽列為「天下名都」之一,與薊(今北京市)、邯鄲、洛陽等著名城市並列。
滎陽柿餅是一種鄭州市的漢族傳統名吃。甜味持久,夾以核桃仁或花生米,咀嚼起來甜中透香,別有風味。由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柿子)製成,不含任何添加劑。滎陽水土得天獨厚,所產柿子做成柿餅,肉肥、霜厚、味甜、質佳天下。故有「柿霜餅唯滎陽獨有」之稱。久而久之滎陽柿子成為一種文化,成為滎陽的美味特產。河陰石榴河陰石榴是產於今北邙鄉一帶的傳統優質產品,子粒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平均含糖量11.1%,含酸量0.4%。維生素C含量高出蘋果、梨的1-2倍,果汁含量36-61%,除鮮食外,還可製作清涼飲料。果皮中含有單寧,可作皮革鞣料和絲、麻、棉、毛等染料工業原料。根、葉、花、果均入藥:根皮能驅除絛蟲、蛔蟲;果皮止痢、澀腸,對傷寒、綠膿、結核等桿菌和皮膚真菌都有抑止作用,因此有「獸醫著了急,蒼朮石榴皮」之說。河陰石榴品種很多,以個體大小分,有弧一二、弧三四、魁貨、京貨四種;以果皮顏色分,有銅皮、鐵皮、花皮三種;以籽粒味道分,有甜、酸兩種;以花瓣分,有紅與白、單層與千層等。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隸屬省會鄭州,處於北緯39°19′—34°40′、東經113°09′—113°41′之間,位於省會鄭州西南40公裡處,總面積1001平方公裡,轄13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人口79.7萬(2010年)。新密是河南省26個加快城鎮化進程重點縣(市)、35個擴權縣(市)和23個對外開放重點縣(市)之一。境內主要河流有賈魯河,雙洎河等,有漢、回、維吾爾等民族。轄4個街道、12個鎮、1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裡,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五帝之初為黃帝之都軒轅丘,帝嚳時期為祝融氏之墟,五帝堯之後為鄶國之都城所在地。西周初到春秋為鄶、密二國並存,春秋時為鄭國都城並設新密邑,戰國時屬韓國,又曾為楚所轄,秦時屬潁川郡,漢襲秦制仍置密縣,屬河南郡,治在大隗,東漢屬河南尹,三國時屬魏國司州河南郡。晉屬司州滎陽郡,劉宋屬滎陽郡,北齊復置密縣,屬滎陽郡。北周屬滎州,尋政滎州又為鄭州,隋朝密隸屬仍和北周一樣,縣、省入焉。五代仍為密縣屬鄭州,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陽郡。金、元屬南京(汴梁)路鄭州。元改密雲縣,割屬鈞州。明復為密縣。屬開封府鈞州,又稱禹州。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因之,屬直隸禹州,改屬許州府,旋屬開封府。中華民國屬豫東道、開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區。1952年陳留專區和鄭州專區合併,命名為鄭州專區。1955年鄭州專員公署由滎陽遷駐開封市,更名為開封專員公署,稱其管轄的地區為開封專區。1958年12月經河南省人民委員會37次會議通過並報國務院批准,將原開封專區西部的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61年12月10日,省委決定將滎陽、密縣等五縣劃歸開封地區管轄。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制的報告,將開封地區的鞏縣、新鄭、密縣、登封、中牟五縣劃歸鄭州市管轄。1974年7月10日,密縣新縣城籌建處成立。1979年9月,密縣新縣城經數年建設已初具規模,縣委、縣革委及縣直部分單位遷入新縣城辦公。1982年8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密縣來集鄉和城關鎮的惠溝、五裡店、楚溝、楊寨、高溝、甘砦六個大隊(村)劃出,成立新密區,屬鄭州市管轄。1987年3月1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鄭州市新密區,原所屬的來集、七裡崗鄉劃歸密縣。1994年4月5日撤銷密縣,設立新密市(縣級)。省政府通知:委託鄭州市代管。
新密境內名勝風景主要有軒轅丘古城寨城址、黃帝宮、鄭公墓、漢墓鍾華夏之靈,青屏山、神仙洞、飛龍峽、伏羲山、香峪寺、桃花源毓溱洧之秀。軒轅丘古城寨址,被評為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已被專家考證為黃帝古都軒轅丘。黃帝宮,又名雲巖宮,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5公裡處,新密東南劉寨鄉境內。曾是軒轅黃帝建宮築殿、練兵講武、研創八陣圖的地方。尖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鄭州西南35公裡的新密市西北尖山鄉境內,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區南的桃花源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情景相似。密縣縣衙始建於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毀於元。密縣漢墓相撲壁畫 日本相撲起源密縣漢墓相撲壁畫 日本相撲起源(3張) 密縣縣衙位於新密市老縣城正中心,座北朝南總佔地面積25000餘平米。打虎亭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市西南6公裡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並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並列的大型東漢墓。該墓於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新鄭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屬鄭州市,北靠鄭州,南連長葛,東鄰中牟、尉氏,西接新密市。面積873平方公裡,人口78.6萬,轄14個鄉(鎮),337個行政村。 新鄭在上古稱為「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鄭為有熊國,是黃帝族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帶。4700年前,龍山文化中期,新鄭為祝融氏之國。夏商時期,新鄭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鄭為鄶國;春秋為鄭國,戰國時代為韓國,鄭韓故都為中原地區最主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都會。韓國時,設鄭縣,治所在韓都。秦統一六國,設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屬河南郡。晉設滎陽郡,新鄭入苑陵縣。東魏,設廣武郡,苑陵屬廣武郡。隋復新鄭,後廢苑陵,入新鄭縣,仍屬滎陽郡。唐分新鄭、清池二縣,後清池縣復歸新鄭。五代後設新鄭縣。199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為新鄭市,屬河南省,由鄭州市代管。
新鄭大棗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該景區位於新鄭市區軒轅路,漢代建祠,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於祠前建軒轅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令許朝柱於祠前立「軒轅故裡」碑。該景區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突出了尋根拜祖主題,從北至南依次為拜祖區、故裡祠區、廣場區三大區域。拜祖區有軒轅丘、黃帝紀念館、黃帝像、中華文明聖火臺、文化長廊、拜祖廣場等景觀;故裡祠區有黃帝故裡祠,祠中供奉有軒轅黃帝及黃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軒轅橋、青石坊、指南車、日晷、漢闕;廣場區設中華姓氏廣場,其中有鐫刻3000多個姓氏的中華姓氏牆和黃帝寶鼎壇等景觀。黃帝故裡景區先後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標準化示範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區、河南省「三點一線」的重要旅遊景點,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尋根拜祖的民族聖地。農曆六月初六是黃帝和嫘祖結婚紀念日,為緬懷嫘祖功德,2012年7月第十二屆嫘祖文化節恭拜嫘祖儀式在河南新鄭始祖山頂嫘祖宮前舉行。為深切緬懷嫘祖的洪恩浩德,進一步宣傳、保護和豐富嫘祖文化,新鄭自2001年開始於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辦嫘祖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十二屆。嫘祖文化節的舉辦,將會讓更多的海內外華人華僑了解嫘祖、走進嫘祖、敬仰嫘祖,並參與到祭拜中華民族的共同母親——嫘祖中來。裴李崗遺址位於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裴李崗村西地,雙洎河(即《詩經》裡提到的洧水)由北向南經遺址的西邊流過,然後緊靠遺址南部又向東流,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河灣,遺址就在河灣中部的崗地上。高出地面3—4米,高出河床約25米。遺址東西長,南北窄,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2001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世紀河南十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裴李崗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對河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現與研究是一項突破。裴李崗遺址發現的打制細石器,與更早的大崗、靈井細石器文化聯繫起來,填補了細石器文化與仰韶文化之間的一項空白。在考古編年上是無可替代的。該遺址在發掘結束後即回填,現表層為農耕地。遺址上及遺址周圍沒有任何工程,保護管理情況很好。[12]鄭國車馬坑景區位於鄭韓故城東城區西南角即市區文化路南端,總規劃面積270畝,內有有春秋墓葬3000餘座,大中型車馬坑18座,其中6米以上的大型墓近180座,長寬均超過20米的特大型墓4座。這片地一旦開挖,地下的墓地之間密集度連將一頭牛的地方都沒有。已經完成,佔地面積為54畝,主要內容為「已發掘的一號車馬坑展示廳、三號坑車馬坑展示廳、鄭公中字型大墓、鄭國大夫墓部分大中型墓葬馬坑地上展示區、眺望臺、休閒廣場、廊架及反映東周時期文化特色的景牆。其中,1號車馬坑於2001年4月發掘,內葬多種豪華實用車輛20輛和許多馬骨;鄭公墓和鄭大夫墓仍在發掘之中。新鄭博物館位於新鄭市區黃帝故裡西側300米處,佔地8091平方米,建築面積2138平方米,總投資250萬元,是河南省縣(市)級規模最大、館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1997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的主樓坐北向南,為兩層歇山式仿古建築,長43.2米,寬16米,高16米。主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上層兩坡,下部四坡,全部用琉璃瓦勾徹,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主樓二層為「溱洧之光」新鄭歷史文物展。主要展品有:全國最長的50萬年前的納瑪象牙化石,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雙耳園底紅陶壺,單孔玉鏟,商代的素麵銅爵,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玉器、瓷器及銅鏡,春秋時期的24件編鐘、九鼎九鬲禮器以及漢、唐、宋、明、清時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8000年的文化發展史。[鄭韓故城位於今新鄭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裡,城內面積16平方公裡,城牆用五花土分層夯築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牆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築,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牆防禦設施。1997年,中行鄭國祭祀遺址發掘出土348件青銅禮樂器和45座殉馬坑,震驚世人,榮獲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鄭韓故城的布局體現了當時東周列國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是當時天下名都;是世界上同一時期保存最完整、城牆最高、面積最大的古城。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二十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黃帝古棗園位於新鄭市孟莊鎮慄元史村西南方,面積約680多畝,相傳為軒轅黃帝帶領群臣栽植棗樹的地方。至今仍有樹齡在500年以上棗樹有568棵,均系明朝初年栽培。其中一株胸圍3.1米,樹齡600多年,且枝葉茂盛,碩果纍纍,被國家林業部專家測定為全國最古老的棗樹,人稱「棗樹王」,並稱這樣的古樹園在國內實屬罕見。被列入保護的還有「棗樹二王」、「八仙樹」、「將軍樹」、「合歡樹」、「公主傘」、「二仙亭」、「黃帝觀棗臺」等景點。
登封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中嶽嵩山南麓。市境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35.5千米,總面積1220平方千米;登封市轄3個街道、8個鎮、4個鄉、1個工業區和1個礦區,總人口65萬人(2013年),有24個民族。207國道與217、316省道貫通全境,鄭少洛、禹登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登封鐵路與京廣、隴海、焦枝鐵路幹線相連。[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定都陽城,即登封告成,「登封」、「告成」則因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而得名,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金代將兩縣合併為登封縣,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登封縣撤縣設市。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祖庭,中嶽廟是五嶽之中規模最大的道觀,嵩陽書院則是北宋鴻儒程顥、程頤兄弟講學之所,是宋明理學的發源地之一。夏王朝最早在陽城(今登封市告成鎮)建都,稱為禹都陽城。周公在嵩山測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為古京師洛陽的東部屏障之一。西漢武帝劉徹遊嵩山,正式設立崇高縣。隋大業初年(605)改為嵩陽縣。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金代將兩縣合併為登封縣。民國前期屬河洛道。民國後期,屬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所洛陽縣。建國初期,屬鄭州專區1954年,鄭州專員公署遷開封,改稱開封專區。1958年,登封縣劃歸鄭州市。1961年,登封縣劃歸開封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開封地區撤銷,登封縣劃歸鄭州市。1994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登封縣撤縣設市。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面,西鄰古都洛陽,東臨鄭州,屬伏牛山系[2] 。介於東經112°56′07″~113°11′32″,北緯34°23′31″~34°35′53″。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裡,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為五嶽中的中嶽。2004年2月,嵩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
中牟縣,河南省鄭州市轄縣,地處中原地區。位於河南省中部,東接古都開封,西鄰省會鄭州,北瀕黃河,地處黃河下遊,鄭汴之間,土地總面積1416.6平方公裡,總人口710,568人(2012年),轄15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419個行政村,是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區疊加的中心區域,是鄭汴融城戰略和鄭汴產業帶核心區,各類交通裡程近3000公裡,路網密度200公裡/百平方公裡,全省縣級市位列第一。
春秋時,魯宣公元年(公元前 608 年)會諸侯於棐林(縣境南部)以伐鄭;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 382 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縣境南部);戰國時,秦朝七攻魏國,五入囿中(中牟別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劉邦敗秦將楊熊於曲遇聚(縣城東部);漢獻帝建安五年( 200 年),曹操袁紹大戰於官渡;唐中和四年( 884 年),黃巢起義軍與唐將李克用激戰於王滿渡(縣境北部);宋紹興十年( 1140 年),嶽飛於中牟大敗金兵;明崇禎年間,李自成三圍開封,皆軍次中牟;清鹹豐年間,太平軍輾轉縣境。同治年間,山東、安徽起義軍屢次過境;民國初期,直奉對峙,蔣馮閻中原大戰皆屢爭中牟。1948 年7月在榆林趙村成立了中牟縣人民民主政府,組建了縣大隊,配合解放軍對敵開展政治和軍事鬥爭。與此同時,白沙、蔣衝一帶群眾自發組織,支援解放軍九縱二十六旅修掩體、抬擔架、搞後勤,為蔣衝阻擊戰的勝利提供了保障。1948年11月出動民兵2100人,奔赴淮海戰役戰場執行支前運輸任務,有24人被評為支前特等功臣。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中牟兒女踴躍參軍參戰, 1300 餘人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 130多人在朝鮮戰場光榮捐軀,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和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2005年中牟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謝莊鎮、蘆醫廟鄉,新設置九龍鎮,九龍鎮政府駐蘆醫廟村;撤銷倉寨鄉,併入官渡鎮;撤銷馮堂鄉,併入三官廟鄉。至此,中牟縣轄11個鎮、6個鄉:城關鎮、官渡鎮、白沙鎮、鄭庵鎮、張莊鎮、韓寺鎮、萬灘鎮、黃店鎮、九龍鎮、狼城崗鎮、大孟鎮,雁鳴湖鄉、劉集鄉、八崗鄉、三官廟鄉、刁家鄉、姚家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雁鳴湖大閘蟹
鄭州就基本概括到這裡啦。鄭州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和開封融城,就讓時間去見證吧,(明天請大家繼續關注第二篇-開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喜歡的記得加關注哦,以後會陸續的寫更多的作品給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