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帥」張勳簡介 張勳是怎麼死的?
2023-12-01 17:39:41
說到張勳,大家第一個反應一定是著名的「張勳復闢」!張勳在晚清至近現代時,在當時的確存在著影響,但並不足以讓他能在歷史書中出現。之所以能被人們熟識,就是因為由他主導的那一手復闢鬧劇。
張勳,是晚清忠臣,中國近代封建軍閥,江西省奉新縣人。張勳生於公元1854年,去世於公元1923年,原名張和,後改名張勳,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去世後溥儀賜諡號忠武。
張勳是一個堅毅的男人,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儘管早年雙親盡逝,張勳對於自己的人生卻有著自己的想法。所謂盛世重文臣,亂世看英雄。在晚清那個動蕩時代,想要迅速的出人投地,不是參加科舉,然後熬資歷的往上升。而是參軍,然後憑藉戰場廝殺得來的軍功,受賞封爵。
公元1884年,這一年張勳三十歲。所謂三十而立,到了這個年紀的男人,必須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張勳當時在眾多條道路中,選擇的便是參軍。清光緒十年,張勳在長沙參軍,隨後因為他的坦率直白、果決勇猛,參加了中法戰爭。隨後不久,在廣西提督蘇元春的麾下擔任參將。中日甲午戰爭後,又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奉天。
公元1895年,清歷光緒二十一年,張旭投靠了自己輔助最久的上司,那就是袁世凱。投靠袁世凱後,被任命為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行營中軍。
大家熟知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發展迅速的農民起義運動。但其實早在太平運動爆發之前,晚清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無數,其中較為著名的便是在山東一帶興起爆發的義和團運動。公元1894年,清朝政府因為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破不得已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籤訂後,本就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列強,更是止不住自己想要侵略擴張的野心。
面對列強的不斷進犯,和無恥的侵佔,最先給出反應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平民。群情激奮的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最終成立了「義和團」。他們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肆摧毀西方教堂,殺死西方傳教士。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清政府出兵鎮壓。而張勳也參與了此次鎮壓行動,並且憑藉在此次鎮壓的表現,積累軍功無數。899年升總兵,1901年調北京,宿衛端門御前護衛,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帝的扈從。1909年溥儀即位後,歷任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
後來溥儀退位,清朝覆滅。中國大地流行了一股斷髮的風潮,被新潮流新思想影響的民眾,紛紛剪掉頭上的辮子,留起了咱們再近代電視劇中最常見的髮型。而在這股風潮下,仍由許多人並沒有剪掉象徵封建的長辮。特別是張勳,他不僅自己不剪掉辮子,還禁止自己的部下軍士剪掉辮子。也正因為這個特立獨行的表現,他和他的軍隊被時人稱為「辮帥」和「辮子軍」。
清朝雖然覆滅了,但是張勳等封建制度的擁立者卻並沒有放棄。張勳和袁世凱儘管表面上支持新政府,但實際上內心一直都想要恢復封建制度。所以後來抓住機會,袁世凱便祭祖稱帝,自立為皇。而張勳呢!趁著新政府內部的矛盾,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發生「府院之爭」,率軍進駐北京,將當時的大總統黎元洪趕出北京。隨後擁立溥儀稱帝,當時的街上掛滿了龍旗。張勳被溥儀任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但是這場復闢鬧劇僅持續了十二天,便被段祺瑞擊敗。辮子軍的覆敗,實際上已經意味著張勳的沒落。
復闢失敗後的張勳,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又繼逃到天津德租界。公元1923年,當時已經六十九歲的張勳因病逝世,溥儀賜其諡號「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