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電影怎麼拍的(電影妖貓傳與空海法師)
2023-11-06 11:06:34
電影《妖貓傳》與空海法師
2018年,中日合拍的古裝電影《妖貓傳》(日譯《空海》)上映並受到廣泛關注。妖貓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傳說已久,電影劇本則源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歷史玄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雖然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其中一位主人公空海卻是貨真價實的歷史名人。知道空海的人恐怕要有一些專業素養和歷史知識。因為空海是日本人,留學唐朝以後回國,未曾在史籍上留下更多流傳千古的行蹤和遺蹟;而且他所傳承的唐代密宗也在中國失傳了近千年。空海法師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入唐學習2年多後回國,在佛教、文字和書法等方面做出了前無古人、承前啟後的巨大貢獻。
一、貓妖貓鬼之說由來已久
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養貓,主要是為了消滅田鼠。《禮記·郊特牲》中就說,「迎貓,以其食田鼠也。」據《爾雅-翼》,貓是玄奘法師去天竺取經回中土時帶回來的。帶著貓是為了防備老鼠咬壞經書。這一「蓄貓防鼠」的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卻是錯誤的。根據古籍記載,在玄奘之前的中土已經有貓了,只是到了唐代才成為達官貴人的寵物而廣為人知。奇怪的是,人們因為貓兒善於捕鼠,又乖巧可愛而喜愛之。但民間傳說關於貓成為妖怪作孽的故事卻也不脛而走、層出不窮,《妖貓傳》即其中之廣為人知者。是因為貓兒晝伏夜出的習性,還是叫春時的悽厲嚎泣,就不得而知了。
在隋代即有「貓妖」「貓鬼」之說。《青囊雜纂》解釋說:「貓鬼老狸,野物之精,變為鬼蜮,依附於人,人畜之以毒害人。其病,心腹刺痛,食人肺腑,吐血而死。」
據《資治通鑑》記載:隋文帝時,「延州刺史獨孤吔好左道,以奉貓鬼事,除名為民。」其嶽母也擅長貓鬼之術,全家因「貓鬼案」而敗落。太醫為皇后診病謂「貓鬼之疾」,皇帝命徹查,遂查出獨孤家作祟。獨孤家的婢女徐阿尼供認並演示了召喚貓鬼之術:夜中置香粥一盆,以匙扣而呼之曰:貓女可來,無住宮中。久之,阿尼面色轉青,若被牽曳,雲貓鬼已至。當時的人們認為,貓鬼可附於人體,致人染病,久而不治則亡。
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廢王皇后和簫淑妃時曾施加酷刑,蕭淑妃臨死前發出詛咒:「願阿武為老鼠,吾為貓兒,生生扼其喉。」武則天聞後大怒且懼,從此更加疑神疑鬼,聞貓叫而色變,嚴令宮中不得養貓。
宋代詩人陸遊一生筆耕不輟,留下詩詞近千首,其中寫貓的就有十多首,有姓名的貓有三隻:小於菟(小老虎)、粉鼻、雪兒,在古代詩人中也是別出心裁。陸遊喜好藏書,老鼠一直來搗亂把他的書咬得一片狼藉,他專門寫過一首《鼠敗書》控訴老鼠的「罪行」。陸遊便為防鼠而養貓,並給這隻擅長抓老鼠的小貓取了一個霸氣的名字——小於菟,即小老虎。陸遊的《老學庵筆記》記載,秦檜的孫女非常寵愛一隻獅貓,突然丟失後命令臨安府的人限期找回,鬧得全城皆知。
清代黃漢的《貓苑》記載:「金華貓,畜之三年後,每於中宵蹲踞屋上,伸口對月吸其精華,久而成怪。入深山幽谷,朝伏匿,暮則出而魅人。逢婦則變美男,逢男則變美女。」這是將貓兒的習性妖魔化了。而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對這個故事還有更多補充,金華貓成妖之後,經常回到原主人家,往水缸裡撒尿,人若喝了這有貓尿的水,就再也看不見貓的身影,且身染怪病,日漸虛弱,不治而亡。
近代文人豐子愷也是愛貓如痴:「貓的可愛,是群眾意見。能化岑寂為熱鬧,變枯燥為生趣,轉懊惱為歡笑,能助人親善,教人團結。」抗戰勝利後,豐子愷住在杭州。養的貓丟了,十分著急,馬上刊登尋貓啟事,承諾對找到貓的人予以酬勞。
民間也有化解醫治貓鬼之怪疾的偏方,就是縱獵狗捕貓,將貓兒剝皮燒烤,患者吃了貓肉即可痊癒。但須男患者吃雌貓,女患者吃雄貓,方可奏效。金華府的張廣文有一個18歲的美貌女兒被貓鬼所害,頭髮幾乎掉光,後來吃了雄貓肉才痊癒。
貓妖、貓鬼的故事也傳到了東瀛。除了夢枕貘的歷史玄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裡大鬧唐朝的妖貓之外,妖怪研究專家水木茂著有《中國妖怪事典》,進一步描繪了金華貓在夜晚吸取月光精華之後,身體膨脹猶如巨獸,背襯月光的照射,那黑色的剪影越發碩大無朋而令人驚悚。
貓妖(ネコマタ,羅馬音:Nekomata),俗稱為貓又、貓股。在日本神話中是一種有著兩條尾巴的黑貓形象,耳朵大而尖,牙齒為雙面鋸齒型的妖怪,是貓妖的一種,據說有兩條尾巴,能直立行走。最早版本來自日本靈異記。
一、歷盡艱險終入唐
空海法師(774——835年,日本平安時代),亦名遍照金剛,日本僧人,出生於日本讚岐國多度郡屏風浦(今香川縣善通寺市)一個名門望族——佐伯家族,小時候的名字叫「真魚」,父親是郡衙門的官員。據說空海在5、6歲時就夢見佛坐蓮花,並經常用泥塑佛像,用石頭堆砌佛塔。其舅舅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桓武天皇的皇子伊予親王的侍講(皇子之師),回鄉省親時見外甥聰慧異常,就經常教空海學習儒家經典等。
日本延曆七年(788年),舅舅帶著空海來到當時的新都長岡京(現在的京都府向日市),延曆十年(791年),18歲的空海進入當時培養官吏的教育機關「大學寮」明經科,學習《書經》、《詩經》、《左傳》等漢典,本來可以學而優則仕,走上官運亨通之路,但19歲時遇到一名僧侶授予「虛空藏菩薩求聞持法」,閱讀之後、豁然開朗,於是一心向佛,放棄了已就讀一年的大學明經科,皈依佛門修行。此後雲遊日本四國地區的名山險峰,半僧半俗,艱苦修行。一年後下山,佛學精進有如脫胎換骨,其有關佛教的理論、見識和體驗為當時佛教界大加讚賞,遂於延曆十四年(795年),在奈良東大寺戒壇院受戒成為正式僧侶。
延曆23年(804)5月12日,日本第17次遣唐使(也有第16次、第18次等說)藤原葛野麻呂率團隊從肥前(今佐賀縣)松浦郡田浦港出發,乘5艘木船駛向東海奔赴唐土,同行人中有空海和最澄等幾名留學僧。翌日,船隊在大海上突遭颱風而被打散,空海乘坐的第一船經過34天的漂流,終於在8月到達福州長溪縣赤岸鎮(今福建省霞浦縣赤岸村)。又過了一個月,最澄乘坐的第二船也經歷千辛萬苦,漂流到了明州港(唐朝開元年間設置的州,在今浙江省寧波市境) ,其他3條船皆不知去向。福州地方官府懷疑他們是海盜,故嚴加盤查訊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呂於是致書時任福州刺史閻濟美說明情況,但是藤原的書法粗劣差勁、漢語詞不達意,反而加重了官府對他們的懷疑。正在遣唐使一籌莫展之際,聽聞同船的僧人空海漢文書法俱佳,於是讓空海代寫申訴書信致福州官衙。福州刺史見空海書法秀逸、文章通達,極為驚訝,即刻將日本遣唐使遭遇海難之事上報長安。經朝廷允許,空海一行於11月3日啟程前往長安,12月23日到達。
二、唐代密宗與空海
佛教之密宗最早起源於印度。有一位名叫竺律炎的印度僧人,公元230年翻譯佛教經典《摩登伽經》,內容有崇拜星辰並獻祭的簡單儀軌,以及六種以「唵」字開始、以「挲縛袔」結尾的陀羅尼秘密咒語,具有明顯的婆羅門教的元素和痕跡。到公元七世紀形成了自成體系的佛學經典和哲學理論,約公元100年後傳入中國。密宗視宇宙中一切皆為大日如來所顯現,其智德修行漸進者稱為金剛界;其本來存在之永恆悟性稱為胎藏界,以灌頂為儀軌由阿闍黎(上師)向弟子傳授佛法。
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也是佛教東來的聖地,有108個坊(街區),位於東南地區的新昌坊有一座著名的寺廟。公元583年隋文帝修建靈感寺,到711年的唐代改名為青龍寺,空海的師傅慧果就在此修行,當時密教正處於全盛時期。唐武宗「滅佛」後,青龍寺被改建為皇家園林。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之中有禪意而著稱,其詩歌裡就描述過這座園林的花草竹林、果園和池水。
唐代密宗,簡稱唐密,教理深奧、儀軌複雜,菩薩、明王、諸天等神佛種類繁多,非經專門學習很難弄清楚各種教義與多尊神佛之間的關係,對密宗的傳播不利。為簡明扼要地直觀展示和闡釋密宗教義,長安青龍寺的慧果大師繪製了兩界曼陀羅圖像,分別講解胎藏界的《大日經》和金剛界的《金剛頂經》。空海法師回日本時攜帶了唐朝宮廷畫師李真繪製的兩界曼陀羅圖像,圖像分為彩色本和金粉線描本兩種。陝西扶風法門寺是唐朝皇家寺廟,其地宮即按照密宗的儀軌布置,地宮出土的舍利寶函上的圖像也來源於密宗金剛界曼陀羅的「成身會」。可見唐代皇室對密宗的信奉與崇尚。
空海法師於日本平安時代延曆二十三年,即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作為學問僧與最澄法師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學法,抵唐土之後,輾轉到長安(今西安)訪寺擇師,最初住在西明寺。空海遍訪各處高僧﹐向醴泉寺般若三藏學習梵語,終於在入唐後的第二年(唐貞元二十一年、日本延曆二十四年、805年),拜在真言密教集大成者,惠果法師門下。惠果阿闍梨(743年-805年),京兆昭應縣(今陝西臨潼縣治)人,唐密高僧,真言宗第七祖,乃著名僧人,在長安青龍寺東塔院開設灌頂道場,時稱密宗大師。受唐德宗、唐順宗之崇敬,為三朝國師,聲震長安僧俗兩界。
據史籍記載:慧果大師與空海法師一見如故,他拉住空海的手,欣欣然說到:「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大好大好。報命欲盡,付法無人。必須速辦花香,可入灌頂壇。」惠果法師慧眼識珠,高度評價空海的才能和悟性,收做入門弟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六月十三日,空海於青龍寺東塔院入灌頂壇,從慧果受胎藏界灌頂;七月上旬受金剛界曼陀羅法灌頂,八月受密教最高位阿闍黎之灌頂。入門後僅僅三個月,剛入佛門不久的空海就得到了胎藏界和金剛界之諸多大法的係數傳授,於是自號「遍照金剛」,並被立為大日如來以來真言宗第八祖。據記載,在灌頂儀式中向灌頂壇中投花時,所有的花朵都落入曼陀羅正中位置的大日如來。慧果大師見此神跡也頷首微笑讚嘆不已。
惠果法師時年六十歲,自知不久於人世,將平生所學——聖數、佛畫、法具、曼荼羅等傾囊相授,空海法師潛心學法、佛學精進。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惠果法師在東塔院圓寂。翌年正月舉行法事,長安城內各界名流一時雲集。眾人無不推舉空海撰寫碑文,著名的「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闍梨惠果和尚之碑」的碑文墨跡因此問世。此碑文在中國早已失傳,只有當年空海自抄一份攜回日本後編入《遍照發揮性靈集》。
慧果法師門下弟子多達千餘人,但經過10年以上的苦修、接受灌頂的僅弁弘、慧日、惟上、空海、義明、義圓等六人,受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界灌頂的只有空海、義明兩人,而空海只用三個月便一舉登峰造極,成就「傳法阿闍梨」之位。由於義明早逝,所以慧果大師的衣缽傳人只有日本僧人空海。
空海在中國遍訪名山叢林、四處參禪修學,二年多後的806年十月回國,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對日本佛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知是否冥冥中有佛祖的加持佑護或指點,空海離開大唐之後不過30年,唐武宗在位期間(840——846年)即推行了一系列打擊佛教的政策,史稱「武宗滅佛「。因武宗年號」會昌「,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佛經遭受如此重大打擊後,唐密在中國大陸慢慢絕跡,只有藏密在藏地流傳,直到民國年間,才有持松法師在上海的靜安寺重新建立唐密壇場。由於空海的傳承,唐密在日本得以發揚光大、綿延至今,稱為「東密」。
三、回國開創真言宗
空海在中國學得真言密教後於806年回國開創了真言宗,成為真言宗的開山鼻祖,所傳密宗之法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青龍寺作為真言宗的祖庭,在真言宗僧人心目中不啻於中國的那爛陀寺,在日本更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名望。因為得到日本第52代天皇嵯峨天皇賞識與重用,弘仁七年(816年)得賜高野山的土地,敕準以高野山金剛峰寺為真言宗的總本山,空海主持在這裡所建之珈藍成為真言宗傳法修禪的道場勝地。弘仁十四年(823年),又得天皇所下賜京都東寺,遂以東寺為中心展開弘法活動。
空海法師歷經4朝為國師,為天皇開壇灌頂,為日本建壇修法51座,以高野山金剛峰寺與東寺為真言宗的根本道場,先後授灌頂者數萬人,日本真言宗自此蔚為大觀,後人因此稱他所傳密教為東密。空海法師因此名揚四海、青史留名。
空海創立了真言宗博大精深的佛理哲學體系,主張「即身成佛」,但並非一蹴即成,而要循序漸進、次第可循。他撰寫《辨顯密二教論》提出自己的教理教判,以真言為最高,依次是華嚴、天台、三論等宗。在《十住心論》一書中,他將一切教法,按信奉者的心境分成十個階段,稱為十住心,將外道與世間道德納入整個真言宗思想體系中。
空海法師圓寂之後,真言宗秉承其衣缽,教理上並無多大變化,打包徒眾分為兩大派。一派是潛心鑽研「教相」(密宗教理)的小野流,另一派是注重「事相」(儀軌、佛像、法事)的廣澤流。廣澤流的代表是京都仁和寺的「御室派」。仁和四年(888年),篤信密宗的宇多天皇興建仁和寺,並於899年在該寺出家,號「法皇」,寺廟中的住處稱為「御室」,故以仁和寺為大本山的密宗流派被稱為「御室派」。「御室派」在日本有790座寺廟,勢力非同小可。
現在日本真言宗有各個流派的信眾約1131萬人,主要是因修行儀式的日趨複雜和差異而分派。源於真言宗和空海大師的「四國八十八個所」的遍歷修行,已不僅限於真言宗信徒,成為日本國中廣泛流行的一種宗教體驗。「四國八十八個所」,係指位於四國島上德島縣、高知縣、愛媛縣、香川縣的八十八處與空海有淵源的寺院,也稱「四國靈場」。巡行遍歷四國八十八個寺院稱為「四國遍路」、「四國巡禮」,是為了追尋密宗弘法大師空海的足跡,體驗佛教密宗的精髓和情懷。參加遍歷者一般都會在自己衣服的後背寫上「二人同行」的字樣,意為與空海同行遍歷八十八個所,因為很多信徒相信空海至今仍然活著。
真言宗重視念誦真言(咒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明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中國凡是有佛教元素的影視劇、文學作品,大多會提及這六字真言,國人對此也是耳熟能詳、張口即來。但如果問到這六字真言在佛教裡到底是什麼意思,恐怕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不知其然、無言以對。六字真言,表示佛部心,代表著諸佛菩薩的法、報、化三身,身、語、意三智,又稱為三金剛(身金剛、語金剛、意金剛)。
六字真言各代表一種顏色:唵-白、嘛-綠、呢-黃、叭-藍、咪-紅、吽-黑。有人把六字真言翻譯為:願功德圓滿,與佛融合。整天念叨鑽研這六個字並用以囊括宇宙間的萬千道理,使得真言宗一開始就與神秘主義形影難分,密宗之所以稱之為「密」,可能也與此有關,同樣神神秘秘的夢枕貘也因此讓空海做《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的主人公。
有不少日本僧侶先後來中國求學,著名者為 「入唐八家」:最澄、空海、宗睿、惠運、圓行、常曉、圓仁、圓珍,所學佛法都與密宗有關,因此回國後所傳皆為佛教密宗,由於教相判釋的不同而形成最澄一派的臺密天台宗和空海一派的東密真言宗。最澄和空海將中土佛教日本化,使之成為日本皇室、貴族和國民都能接受信服的國家佛教。
四、文化成就 輝映古今
空海回國時攜帶大量的中國文物典籍。他撰寫的《請來目錄》記載:216部461卷佛教經典,兩部大曼陀羅圖、佛像、袈裟、法具及茶、醫藥書籍與藥品、詩賦文章、碑銘、佔卜書籍與用具等,應有盡有蔚為大觀、其中許多珍貴文物至今在日本被視為國寶,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空海在文化的創新和傳承方面發揮了堪稱全才的天賦,不僅是佛教大師也是教育家,地位崇高甚至被稱為「日本的孔子「。他828年仿照中國唐朝的縣鄉辦學,在平安京設立「綜藝種智院」。當時日本只有培養官吏的「大學寮」,入學有嚴格的身份限制,非官員子弟不可問津,少數私立學校也只面向貴族,而「綜藝種智院」面向庶人開放,不分僧俗貴賤均可入學,聘請僧俗教師講授佛儒道,成為日本最早的平民教育學院,也是最早的私立大學。
空海也是一位文藝理論家,所著《文鏡秘府論》體大精深,全書有序言、天卷(聲韻調聲說)、地卷(體勢論)、東卷、南卷、西卷、北卷幾個部分;內容包括四聲說、調聲說(天卷),十七式、十四例、十體(地卷),對屬論(東卷和北卷),病犯論(西卷),創作論(南卷)等方面。是中國古代文論的重要史料,所論之「文二十八種病」,「文筆十病得失」,對研究魏晉六朝至唐代的文學批評、詩律學和修辭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被稱為日本漢詩學的開山之作,對日本漢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空海還是文字語言學的大家。他在中國向曾經在印度那爛陀寺修行的般若三藏學習梵文,806年歸國後將悉曇體梵文字母傳至日本,使得悉曇體梵文字母完整地保存於日本。據說空海法師正是在梵文字母拼寫原理的啟發下發明了日本的字母「平假名」,以後在平假名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片假名」,為日本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空海也是有名的書法家,是日本書法的祖先、書聖,無論是漢字書法還是梵文書法,都具有出神入化的造詣,被稱為「日本的王羲之」。空海在入唐前受奈良時代晉唐書風的薰陶,入唐後受到唐代書風的影響,對其書風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因其書法功底深厚,而被稱為「五筆和尚」,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合稱「平安三筆」,著名作品為《風信帖》。從日本書法史來看,空海偉大之處在於,不僅遵循奈良朝以來的傳統,研習王羲之的書法,而且加入唐朝書法的意韻,不再簡單地模仿中國書法,而是有自己的創新。當時的日本只有楷書、行書、草書,經空海引入了篆書、隸書、「飛白書」、「雜體書」。他編纂的三十卷《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人手中最初的書法詞典,極為珍貴。
空海《風信貼》,平安時代,紙本墨書,28.8×159.7cm。京都教王護國寺藏。
《風信帖》是空海致最澄三通信札並為一卷的總稱,是空海歸回日本後最重要的書法代表作。《風信帖》由於卷首有:「風信雲書」四字而得名。第一通是寄給最澄的覆信,商量佛法大事,共建法鍾等。結尾有:「東嶺金蘭」四字。「東嶺」,是指位居京都東方的比睿山,即最澄創立天台宗道場的所在地。「金蘭」語出自《易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同言,其臭如蘭。」表述了空海對最澄的敬意和彼此之間的友誼如金蘭之契。第一通書札是行書,揮灑率意,自然且富於變化;第二通用筆雄健莊重、格調清新高雅;第三通是瀟灑的草書,顯得飄逸清澄,有白雲飄浮秋空之感。三通信札充分地顯示出王羲之尺牘式的嫻熟純正的筆法和魏晉風韻。此件作品被推定為空海四十歲左右時的筆跡,堪稱大師遺墨中之白眉。據說原有書札五通,每一通各自獨立,除現存三通以外,另外兩通一通獻給關白豐臣,一通失竊佚失。
五、空海法師今安在?
空海(774—835),密號遍照金剛,諡號弘法大師,唐密第8代祖師,日本真言宗開山之祖。許多日本人認為他至今還活著,果真如此的話,他已經1185歲了。尤其在日本真言宗最古老的道場高野山金剛峰寺,當地人和廟裡的僧侶大多相信空海至今仍在高野山奧院(內院)的靈廟裡打坐入定,進入一種無思無慮、無欲無求的禪定狀態。
據說空海生前就告訴過弟子,要在835年(日本承和二年)3月21日(陰曆)入定。等那天到來,他還真就入定了。弟子們認為:那天只是空海入定之日、而不是圓寂之日,故為他建立了打坐入定的奧院。
奧院
空海還活著的說法:最早出自平安中期的東寺僧人仁海(951—1046)所著《金剛峰寺建立緣起》,說空海入定49天以後,容顏仍無變化,鬚髮繼續生長。仁海系空海入定100餘年後才出生,其說很難令人置信。另一說見於平安時代末期成書的《今昔物語集》,說東寺「長者」(住持)觀賢一度兼管金剛峰寺,曾進過奧院裡的靈廟,看見空海坐在石屋裡的一個木櫥內,鬚髮如縷如披,足有一尺多長。觀賢用剃刀給空海理髮剃鬚,為他整理衣服和佛珠,出來後又給木櫥和石屋貼上了封印。這一說法也過於神乎其神了。
最強有力的「證據」是,1100多年來每天都有「維那」(寺廟裡掌管後勤者)給空海送兩頓飯。據說送的是素食料理,雖無魚肉,但豆腐、青菜、醬湯等種類齊全。每年在3月21日他入定的那一天,還會給他送去衣服用於更換。至於那裡面打坐入定的是木像、還是肉身佛,只有送飯的維那見過,但絕不對外洩露,就是對弟子和後人也三緘其口。
人們還傳說:空海雖已入定,但仍到各地行腳,每年陰曆3月21日,高野山寶龜院都為空海舉行換衣儀式,換下來的衣服上能看到旅途的風塵僕僕。到高野山金剛峰寺奧院去觀光的遊客都知道,那裡不僅禁止攝影,還貼著寫有「禁止私語」的紙,說是怕人們的竊竊私語打攪了空海的冥想苦想。
也許,有關空海法師的種種奇妙的傳說,恰恰反映了人們對他的懷念和尊崇,對他在文化傳承和佛教方面所作貢獻的高山仰止,應該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