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咖是不是在挖礦了(圍觀富二留和國內)
2023-11-06 23:31:33 3
近日,無意中圍觀了一場國內「打工狗」和所謂「富二代」留學生之間的網絡battle,覺得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
特別說明:
所謂國內「打工狗」,是選自原博主博文中自稱沒有留過學,早八就要坐在工位上困得要死。
所謂「富二留」,是選自原博主博文中對她感慨的那個群體的稱呼。
本文沒有蔑視普通勞動者和打擊辛苦在外留學、拼搏的同胞的意思。(我求生欲很強的)
先交代一下事情的始末今年6月,有個博主在微博上寫了一段文字:「每年六七月都是仇富發作最嚴重的時候,看著富二代小留……」
有一說一,文字水平著實不錯
大意是感慨有錢留學生靠著父母的供養,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在社交平臺上秀自己大餐、度假、豪車、美服等優質享受。而國內的普羅大眾,過著或靠做題拼出一條血路金榜題名,或面臨畢業即失業的殘酷生活。感嘆世界的參差,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這篇博文收穫了近700萬的閱讀量,近20萬轉評贊,評論區的讀者反饋也大致相同,但這位博主又在8月初將這篇博文通過截圖的方式搬到了另一個平臺——某書(發稿前看了一眼,已經刪了)。
這回,就熱鬧了。
還好刪之前,我截圖了一部分
鑑於,目前各大平臺已經可以顯示發言者的IP,所以國內和國外的評論者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就出現了差異。國內的評論者們大致的意思和原博相似,但IP顯示為國外的朋友們,就開始有不同的意見。
他們的意見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類:
1、博主誇張了,不是每個留學生都這樣。
2、沒必要比較,本來人與人之間就有差異,還是擺正自己的心態最重要。
3、博主故意製造階層對立,博取關注,獲取流量。
在所有圍觀和參與的人群中,有兩位格外出圈。
一位出現在評論區(博主說,現在已經刪了):「你沒想過,這是人家爸媽的努力嗎?我爸八十年代公派留學生,那麼請問你爸媽是嗎?」
這條評論毫無意外收穫了大量反駁,原博主專門截取了一些評論,並發新博文:「我們靠著運氣坐上了時代的船,我們不可以去嘲諷那些沒有坐上船的人。」
第二位,為此專門在某書寫了一篇博文。
大意是:自己的生活和大多數留學生相比,其實是赤貧,雖然自己也度假旅行,去有格調的地方,但發社交平臺的時候還會心虛,怕被誤會裝B。明明不偷不搶,卻沒有秀生活的權利,怕被貼上「資本家」的標籤。她指出,原博主說的馬術、滑雪、博物館,已經從原先的「高級享受」,慢慢普及至普通人的生活。她懷疑原博主發文的動因,並表示這種比較沒有正向意義。
猜測,由於這位博主的留學生身份,這篇博文下,也有很多IP在國外的朋友,同樣提出了原博主文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懷疑原博主的發文動機。
而原博主在微博上再次發文回應,自己發文說的是「富二留」,而不是中產。而且自己感慨的是階級和命運,而不是指責他人能安然自得地享用這一切的權利。
事情發展到這裡,暫時告一段落。
想來想去,這場網絡battle的問題無非是這麼幾個:
1、普通人眼中富人的毛病:炫耀優越感、倖存者偏差
2、富人眼中普通人的毛病:自卑、仇富、怨天尤人
3、富人的痛點:我連分享生活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4、普通人的痛點:我連感慨和破防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所以,怎麼破?
圖片源自網絡
階層差異的客觀性無論我們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應該知道,人與人本身就是有差別的。換成更現實的話就是:階層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
人們曾說,這世界本不公平,但至少在2件事上是公平的:
一、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
二、每個人都會死。
但你仔細想過沒有,其實就連這兩件事都不是絕對公平的。
圖片源自網絡
每個人每天的確都有24小時,但這24小時的時間分配方式則是千差萬別。
有錢人開車上班,車程20分鐘,低收入人群只能擠公交、坐地鐵,通勤時間拉長至1一個小時。有錢人可以請家政幫忙打掃房子,請保姆做飯、接孩子。普通人回到家買菜、做飯、洗衣、收拾房子……忙忙碌碌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這24小時是公平的嗎?
當然,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有錢人遭遇意外死亡的概率更低,他們可以在死前享受最好的醫療條件,醫治無效、壽終正寢。可有多少人普通人帶病開工,窮人有病都不敢去看醫生。頭磕破了撒一把香灰的事,不是只發生在100年前魯迅的小說裡。或許,還有人記得那個颱風天試圖用手撐住貨車,結果被壓至死的男人。
是他傻嗎?體弱的妻子,兩個還在念書的孩子。這輛貨車是他們一家謀生的唯一手段,是他們的命根子。
生死這回事,公平嗎?人的本性都是求生,但總有人在用生命賺錢。馬斯洛說:生理需求,是比安全更低層次的本質需求。
如果連時間和生死都非絕對公平,還遑論其他嗎?這或許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無論你接不接受!
「認知局限」也是客觀存在的《歡樂頌》裡說:「什麼叫局限呢,局限就是砍柴的以為皇帝拿金扁擔。」
其實,局限這東西,「向上」和「向下」都有。
我們大部分是普通人,當然能理解為什麼砍柴的會以為皇帝拿的是金扁擔。但有沒有想過,按照這個邏輯,同理可推,皇帝可能連什麼是柴都不知道。別以為這只是個段子,現實的情況是,大不列顛的查爾斯王子33歲了,還不知道他們家的廚房在哪兒。
這種「認知局限」導致的直觀後果是,前兩年,自媒體高手們寫兩篇異曲同工的爆文:「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富有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基於這種「認知局限」,可能對有錢人來說,幾千塊一頓飯真的不算什麼,他們拍照分享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日常的就像我買了一杯一點點,配上文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我不覺得這有什麼炫耀的成分。
就像那個後來反駁的PO主說的,我分享的只是我自己的日常生活,難道我現在連分享日常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那麼,同樣的道理,基於「認知局限」,大部分普通人不會認為幾千塊一頓飯是日常。如果,他們看到有人經常秀幾千塊一頓飯、上萬的包包、遊艇度假,他們會認為,這就是一種「炫耀」。就好比,如果我去沙漠旅遊,在大家都喝不上水的時候,我從包裡掏出管你是不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吧唧嘴說:哇,真好喝啊!那就屬於拉仇恨。
圖片源自網絡
這個時候,你也別抱怨有人DISS你,借用這場網絡battle中,評論區的網友的話就是:難道我連感慨和破防的權利都沒有嘛?
現實是現實,但嘴別那麼討厭在這場網絡battle中,最令人討厭的是什麼?是那條後來主動刪除的評論:「你沒想過,這是人家爸媽的努力嗎?我爸八十年代公派留學生,那麼請問你爸媽是嗎?」
這就是赤裸裸的「倖存者偏差」,用大白話講叫做:「得了便宜還賣乖」,廣大網友有一萬個例子可以反駁你,罵你的無知和傲慢。
圖片源自網絡
這就讓我想起了某明星考國家話劇院。
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因為已經發展到,即便各方澄清,總有人質疑的地步了。我們不探討真相是什麼,我們來想想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發酵的。
說白了,明星考國話可能是想拿個編制,多一些立足的資本,多條路;國話錄取明星,也是想藉由名人效應帶動一些收益。各取所需啊!哪怕為此,稍微放寬一些條件,也無可厚非,就好比名牌大學招特招生一樣,降分錄取不是大事啊。
但就有些人,喜歡到處BB,說我們家哥哥有多厲害,國話有多難考,我們家哥哥人中龍鳳、我們家哥哥萬裡挑一……
這下好了,大家心知肚明,本可以爛在肚子裡的事,非得被這些人的論調激得反胃。你有是錢有勢有名有利,得了便宜還賣乖;我們普通人就屬於比吃了蒼蠅還噁心,不吐不快啊!
所以,作為既得利益者,切忌得了便宜還賣乖。所謂「悶聲發大財」,發了就發了,管好自己的嘴,要是管得不好,就別怪別人吐你一身。
富不是原罪,為富不值才是可大家發現了沒,不是每個「富二代」都讓人討厭的,有些人就是有錢、有勢、有顏、有身材又高調,但大家就是喜歡。比如:谷愛凌。
谷愛凌的祖輩都是知名人物,母親是華爾街大牛,妥妥富二代。
她說她的成功秘訣是:「每天要睡夠10個小時,要吃好,要熱愛,要全情投入。」這種話要是放到別人身上,那八成要被吐槽,即便不說太難聽的,說一句:「不是每個有人都有條件睡10個小時,又能吃好的「,八成跑不掉。
但谷愛凌卻很少被人罵、被人貼「富二代」的標籤。
因為她足夠成功。她是國際雪聯第一位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大滿貫選手,是「高考」接近滿分的斯坦福學霸。
也因為她足夠努力。右手骨折、鎖骨骨折、拇指韌帶撕裂、肩膀受傷、腦震蕩……這些傷病是她榮耀的備註。天賦卓越,刻苦自律,哪怕是比賽期間,她也堅持一天5個小時的訓練,有時候忙得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只能餓著肚子回到駐地,或者吃韭菜盒子解決。
說到這裡,很想說說王健林一家,他們家就很有意思。說到王健林,我們很快就反應過來的大概是兩件事:
一、一個億的小目標;
二、有個著名的兒子叫王思聰。
這兩件事呢,很好地印證了我們之前的論調:
一、世界的參差,對於王健林來說,「一個億」可能真的只是個小目標,既不算裝B也不是炫耀;
二、可王思聰身上「富二代」的標籤肯定跑不了,「2019年還有人沒出過國」這話比「我爸是八十年代公派留學生」還要何不食肉糜。
但有人應該還記得,王健林還因為一件事上個熱搜,就是「王健林的行程表」。早上4點起床,晚上19點還在辦公室,年過60的王健林現身說法:比你有錢、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所以,可能有不少人討厭王思聰,但不一定會把這種討厭的情緒加諸到王健林身上。因為王健林是靠打拼獲得的財富,哪怕他說「一個億隻是個小目標」,大家也當是個段子,而不會成為網友口誅筆伐的靶心。可這話要是換王思聰說,試試?
至於何超蓮說什麼:「家裡有錢就是原罪」這種話,我想,她的姐姐何超瓊肯定沒這個煩惱。
當個普通人,挺幸運的我在寫這篇文的時候,一直說的是「普通人」,為什麼呢?因為這場battle的參與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還能上網,還有時間battle,說明生活條件都不差,沒到貧困線以下,不必為溫飽掙扎。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個普通人已經是挺幸運的一件事了。
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不管美醜,都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已經比8500萬殘疾人幸運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我想大部分參與這場battle網友都有幸超過這個數了吧。我們生活在如今的中國,安全、穩定,大部分人都能衣食無憂,比起戰火下的敘利亞、伊拉克、烏克蘭,我們何等幸運。
所以,我們眼中的自己,我們作為「普通人」享受的一切,已經是幸運所得,而為此忿忿不平,何嘗不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你不認同我的觀點,覺得自己出身寒門,覺得這個社會不公,那麼,不妨再去聽一聽劉媛媛的《寒門貴子》。
每個人的命運不盡相同這是事實,在這個事實基礎上,問題的關鍵就變成了: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事實。劉媛媛說:「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一輩子都在感受改變,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所以,與其抱怨自己不曾有的,不如想想自己擁有什麼?與其問,為什麼我沒拿「王炸」,不如想想,我手裡還有什麼牌,我怎麼才能打好這副手中的牌。就算贏不了,那至少盡我所能,不要輸得那麼慘。
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像《天才基本法》中的演算一樣,一點點積累贏的概率,最後完成絕地反擊。
段子,源於生活又比生活更精彩多年前,網上有這麼一個段子:各國人遇到被老闆坑了會有什麼反應?
有找機會報仇的,有收集證據去起訴的,有辭職不幹的。輪到中國人的時候,答案是:嘴上說「好的」,然後在網上開罵。雖然說這只是個段子,但確實反應了國人的一個特點,網上大家都是「英雄」,現實中往往什麼都不敢做。
圖片源自網絡
這個段子放到那些年,的確是這麼個意思;但放到現在,就多了一種可能性。
段子之所以能流行,能讓人會心一笑、記憶猶新,是因為大家都認同這個觀點。久而久之,就會有一些聰明人來利用這些「觀點」。
比如,有些人知道「炫富」能收割流量,那就在網上炫富,早年有郭美美,最近又出了王澄澄、周劼。他們通過自己的「炫耀」,在收割流量之餘,還能抬高身價,達到其他目的。
圖片源自網絡
同理,有人知道「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男女差異」會刺激大眾,是大眾痛點,他就挖出來先DISS,化身「意見領袖」。實在挖不到,我可以利用文字創造痛點,放大痛點,同樣能收穫一批follows,前幾年做得最好的大概是已經消失的「咪蒙」,這兩年獲得關注的大概是幾個綜藝出來的選手,那現在呢?
張嘉佳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說:「想了解一個人究竟在想什麼,比起他所做的內容,其實他所做的方式與途徑更重要。你的欲望,決定著你說話或者做事的方式與途徑。」
其實,要判斷一個主體是有感而發,還是有其他目的,有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看她是向來如此,還是偶發感慨。我覺得,「有感而發」這東西,大多數情況下是偶發的,如果向來如此,如果不是有什麼目的,就是她長期遭受巨大刺激,那就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了。
我們時常上網,有時發帖,偶爾看到不認同的觀點會battle一下,心情不好的時候甚至會罵人,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做的太「平常」會上癮,一天不上網會難受,上網不發表點感受,就覺得少了點什麼,這人說得不對,那直接開懟。
癮的形成總在不知不覺中,就像你不知道你的「瓜子牙」是哪顆瓜子嗑的。牙壞了疼的是自己,賺錢的是牙醫,上網開懟多了,不知道賺錢的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