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熊貓谷能看見大熊貓金絲猴嗎(探秘秦嶺金絲猴的絕佳之地)
2023-11-05 19:46:09 3
圖:劉瀟
「目前,秦嶺山中約有野生金絲猴4400餘只,其中佛坪境內有1000隻左右……」
「這群猴由7個家庭組成,今年添了8隻小猴,總共有94隻。你看,這顆樹上的幾隻是一家子,那兒的幾隻是一家子,對面那個坡上的是一群『光棍』,那隻叫『甲板』,那隻叫『羅盤』,那隻叫『箭頭』……」
說起秦嶺山中的金絲猴,被稱為「秦嶺猴王」的野生金絲猴研究專家李保國如數家珍。6月25日,記者走進位於佛坪熊貓谷景區的秦嶺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了解「秦嶺猴王」李保國與秦嶺金絲猴的故事。
圖:劉瀟
引猴下樹
在佛坪熊貓谷景區的猴子公園,當工作人員用食物把金絲猴從對面的山谷上引下來時,記者拿著相機對著蹲在地上吃食的金絲猴一陣狂拍。李保國說:「你們應該拍樹上的猴子,那才能體現它們的特點,地上的一看就是人為幹預的。」
「猴子蹲在地上吃東西不是很正常嗎?」記者驚愕地問。
「金絲猴是樹棲靈長類動物,它們常年生活在樹上,如果不是人為幹預,它們很少下樹,更不會吃人工投食。」李保國介紹。原來,把樹棲靈長類動物金絲猴引下樹是李保國的一大成就。
在李保國看來,自己一生就幹了兩件事——把猴子引下樹就是其中一件。
把野生金絲猴引下樹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20世紀90年代,為了研究野生金絲猴,李保國帶著科研小組成員跟著猴群滿山跑。但是,野生金絲猴對人類非常警惕,科研人員根本不可能近距離接觸它們。無法近距離觀察,科研人員就不能對猴子進行個體識別,深入研究也無從談起。為此,他們想盡了辦法,收效卻微乎其微。
2001年,在聽取一位日本同行的建議後,他們便在周至縣貢泥溝一塊較為開闊的地帶,開始嘗試為金絲猴投食。但是,不管科研人員投何種食物,猴子始終不肯下樹。無奈之下,他們以一個月為限,如果還是不行就放棄投食的方法。
21天後,終於有一隻小金絲猴下來,小心翼翼地抓起食物吃了起來;第22天,又有兩隻金絲猴下來了;第23天,整個猴群幾十隻猴子幾乎都下來了。終於,人工投食的方法使得李保國他們獲得了金絲猴的信任。就這樣,研究小組開始近距離觀察猴子,成為我國首個系統研究野外金絲猴的團隊。
「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我用了10年時間『追猴子』,弄清了金絲猴在秦嶺的分布和數量。把猴子引下樹後,我們終於不用再追著猴子跑了,得以系統深入地研究這個種群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從開始猴子見了我們就跑,到慢慢不跑,再到後來下樹,這也是我們了解野生金絲猴,走近它們,學會與它們相處的過程。」李保國說。
最近,李保國又開始了新方法的嘗試。團隊和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合作,開發了「猴臉識別系統」,這套系統將自動為每隻野生金絲猴進行360度全景成像,便於研究人員更細緻地掌握每個個體的特點。「如果這個方法成功,在野生動物研究領域,將又是一次具有開創性的進展。」團隊一位科研人員說。
走近金絲猴社會
把猴子引下樹後,李保國團隊開始為每一隻猴子「起名」,標記個體信息。自此,秦嶺金絲猴社會的秘密逐漸被揭開。
秦嶺是我國金絲猴分布的最北極,主要分布在我省境內的周至、太白、寧陝、佛坪、洋縣等地。秦嶺金絲猴又名川金絲猴秦嶺亞種,在動物學分類上屬四川金絲猴的秦嶺種群,是金絲猴家族中比較特殊的一支。
李保國介紹,秦嶺金絲猴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鬆散的母系社會,一個是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
所謂鬆散的母系社會,即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單元是秦嶺金絲猴社會的基本社會功能單位。每個家庭單元內由一隻成年雄性猴,若干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性猴以及它們的後代組成。這個家庭中的雄性猴在性成熟之前,會自動或被驅逐離開自己原來的家庭,進入到都是「光棍」的全雄群中,之後再尋找機會重新組織自己的家庭。「所以金絲猴群是沒有『猴王』的,它們以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單元為基本,層層嵌套,形成族群、分隊、群的結構形式,共同覓食和躲避天敵,構成了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就像人類社會一樣,多個家庭組成村莊,再形成部落、國家,所以叫重層社會,而基本的運轉機構還是家庭。」李保國說。這也正是秦嶺金絲猴沒有「猴王」,但能形成由幾百隻金絲猴組成的大群,並和諧運轉的原因。
「完善的社會系統是靈長類動物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出的重要特徵,重層社會是其中最為複雜的系統之一。」李保國說。靈長類動物的重層社會結構研究,全世界有兩種權威模式:一種是雌性聯盟的家庭運轉機制,一種是雄性性選擇的家庭運轉機制。「金絲猴則處於兩者中間,金絲猴家庭的穩定和諧,既有雌性形成聯盟,也有雄性的性吸引,是鬆散的母系社會。這樣更利於保持群體的穩定性。」李保國說。
2014年,《自然——通信》雜誌發表了李保國團隊關於重層社會系統進化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秦嶺金絲猴社群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這一研究成果被認為打破了西方學者50年來有關靈長類重層社會進化的一貫認識,豐富了靈長類社會系統進化的理論體系,與蘭花全基因測序等成果一起標誌著我國瀕危物種保護取得的重大研究突破。
猴子公園
在佛坪熊貓谷景區的猴子公園,記者看到遊客們隔著一條小溪,饒有興致地看著對面的金絲猴嬉戲。
猴子公園是李保國幹的另一件大事。
在多年的研究保護工作中,他常常思考:如何能把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研究和當地的發展結合起來?如何讓更多當地老百姓主動加入到野生動物保護中?如何通過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把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知識傳播給更多人?
「看到日本的猴子公園,我就想我們在秦嶺山中也可以這樣做。」李保國介紹,佛坪熊貓谷景區的猴子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科研人員在開展研究的同時,指導公園對金絲猴進行合理「引導」,在保證不破壞金絲猴原生狀態的前提下,吸引遊客、保障遊客安全。「這裡就是一個最佳的『賞猴點』,隔著小溪既保證了遊客的安全,又能近距離觀賞到猴子的原始狀態。但是,過段時間,又得趕它們換換地方,不然這兒的樹木就被破壞了。」李保國說。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猴子公園吸引了大批遊客,尤其是每年夏季,公園遊人如織,景區的酒店幾乎天天客滿。在猴子公園的基礎上,依託基地科研人員,熊貓谷景區也成為青少年的「科考基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小朋友參加有關金絲猴研究與保護的科普活動。
這些開放的活動,不僅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收入,讓更多人了解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也讓基地科研人員受益良多。基地科研人員趙海濤表示,團隊一項開創性的科研靈感就源於一次科普活動。在一次科普活動中,一位小朋友問科研人員,為什麼圖片上的猴子不開心。研究人員由此得到啟發,開創了猴子的圖片實驗方法,使得對野生金絲猴的行為認知研究更加深入。
「科學研究是開放的,研究與保護要與當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更加深入、長遠。」李保國感慨道。作為中科院西安分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長,他現在正致力於把科研與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讓科技助力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註:本文來源於《陝西日報》,記者:張梅,有刪減。
作者:張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