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聞一多教案一等獎(聞一多紅燭我的教學設計)
2023-11-05 05:46:17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咀嚼詩歌語言;2、把握意象,體悟作者感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語言,賞析詩歌意象,並嘗試寫作詩歌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體會作者愛國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上課之前,先請大家聽一首歌,請聽。有誰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嗎?
沒錯,就是《七子之歌》。這首歌是1999年澳門回歸的主題曲。聞一多先生把澳門比作祖國母親被奪走的孩子,讓他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先生的吟唱如杜鵑涕泣,聲聲淚,聲聲血,感人至深。
今天我們學習間一多先生的詩歌《紅燭》,看看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1、指生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標出他讀錯的和你有疑惑的字詞。
正音:吐出 燒沸 搗破 脂膏 慰藉 耕耘
2、聽範讀,感受作者的情感,思考:
(1)本文以什麼樣的形式展開對紅燭的描述?
三、再讀文本,把握詩歌大意。聽範讀,後自由朗讀。思考:
全詩一共9節,分別概括每節寫了什麼內容?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1)對話形式。每節詩歌的第一句都是「紅燭啊!」這種手法叫呼告。
【補充呼告的知識】呼告,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說話,直接呼喚他(它)或者稱呼他(它),這就是呼告的修辭手法。
呼告的作用:運用呼告的修辭手法,可以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營造一種面對面的語境,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容易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2)第一節,詩人懷著敬慕的心情讚嘆紅燭的顏色。運用了呼告、擬人的手法。「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作者認為,詩人的心應該與蠟燭一樣紅,不然就不配做詩人。
【追問】哪個字用得比較傳神?
【明確】吐,真實地描繪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追問】蠟燭有多種顏色,作者為什麼非得一定要讚美紅燭?
【明確】「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裡,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
第二節,抒寫「燒」的困頓: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一誤再誤;矛盾!衝突!作者認為,軀體和靈魂應該是互相依存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起初覺得這是大惑不解的,所以認為紅燭自己「一誤再誤」。
手法:呼告,比喻,把蠟比作軀體,把火比作靈魂。
第三節,回答第二節的困惑,紅燭只有燃燒自己才能放出光來。上一節說「一誤再誤」,錯怪紅燭的語氣很強烈,又包含著自作聰明的意味。「不誤!不誤!」,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否定語氣更加強烈。一正一反,更強烈地表現了認識的根本轉變,包含著對先前自作聰明的慚愧,由頓悟而對紅燭產生了強烈的敬仰之情。
第四節,詩人對紅燭的殷勤寄語,也是詩人的自我勉勵,自我振奮。
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和整句。
【追問】在這節中,作者認為光的意義是什麼?
【明確】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以「夢」之虛幻縹緲描繪世人對社會的非理性認知,以「燒沸」的期盼呈現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監獄」更多指向囚禁進步思想和現代文明的精神牢獄。
當時,民眾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圄受著禁錮。光的意義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第五、六節,寫了紅燭心火發光之時就是淚流開始之日,第六節寫了紅燭流淚的原因。
【追問】「紅燭」為何而「傷心流淚」?
「殘風」的存在。「殘風」是邪惡的勢力的象徵。紅燭「心火發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上並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著敬意,那種邪惡的勢力不但毫無敬意,相反「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為燒得不穩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地犧牲自己,為世人創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第七節,勸勉紅燭流淚,滋養人間。
運用呼告,擬人,反問的修辭方法。
第八節,指出紅燭流淚、灰心是為了創造光明。運用了整句。
第九節,再次勸勉紅燭,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點明紅燭的精神本質。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小結:全詩情感經歷了七次變化,四揚三抑的情緒起落:
第1節:讚嘆紅燭的「紅」——揚
第2節:困惑於紅燭的自焚——抑
第3節:振奮於紅燭的創造能量——揚
第4節:追問紅燭的傷心流淚——抑
第5-7節:欣喜於紅燭的偉績——揚
第8節:掂量「灰心」與「創造」的份量——抑
第9節:紅燭精神的總結——揚
詩人面對紅燭,心緒起伏,或驚嘆讚美,或驚疑發問,或自求解答,詩情的流動形成起伏的波瀾,詩篇的節奏抑揚頓挫,形象鮮明而又飽含哲理。
四、合作探究詩人在第9小節聞一多筆下的「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否矛盾?小組合作探究,各小組選出一名發言人代表本小組發言。
【明確】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裡,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這也回扣了第8節「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
這正如司馬遷對待生死的態度——「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詩人對待紅燭的情感不斷起伏,究竟什麼樣的現實讓聞一多如此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人那時",請看屏幕。
課件展示:1923年前後的中國,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人民正飽受「三座大山」的壓迫,這時產生了一批受五四運動影響的時代弄潮兒。1923年前後的聞一多在五四運動中,面對「國勢衰頹,國人視若無睹」的局勢,聞一多甘願「取冒不韙,起而抗之」。赴美留學時,深受自由開放風氣影響,但主張文化國家主義,表達對祖國歷史文化的敬重與熱愛。獨在異鄉時,遭受歧視和屈辱,他以詩歌奮起還擊。
總之,紅燭燒蠟成灰,為創造光明而徹底犧牲自我;紅燭傷心落淚,為創造光明而忍受各種苦痛;紅燭「莫問收穫,但問耕耘」,詩人託物言志,以物化的紅燭表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湧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表達了無私奉獻、喚醒民眾的熱情,從側面抒發抒發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感,凸現詩人獻身祖國、敢於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
六、拓展提高不只是聞一多,其實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屬於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責任和擔當。請大家思考新時代的紅燭精神體現在哪裡?並嘗試創作一小節《紅燭頌》,讚頌當今傳承和發揚「紅燭精神」的人
(請兩位學生展示)
師:從同學們的詩作中,我看到了對大家生活細節的捕捉,也感受到了大家對各行各業秉承「紅燭精神」的人致上的深深敬意。
其實,紅燭精神之於今天:
是人民教師的自我燃燒,辛勤耕耘,栽成大木柱長天;
是共產黨員的固守初心,不負韶華,高擎黨旗迎風展;
是公安幹警的一腔熱血,只爭朝夕,鑄成警徽光閃閃;
是醫護人員的錚錚誓言,救死扶傷,直面疫情永向前......
作為青年學生,更要立志弘揚紅燭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
七、齊聲誦讀,感悟升華讓我們齊讀這篇(紅燭》,在同學們激昂的朗讀中結束本堂課的學習。讓我們銘記這位樂觀昂揚、為祖國不恤犧牲的聞一多!努力爭做「紅燭精神」的弘揚者和傳承人!